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殷商0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精品] 【 传炉 】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3-5-2 14:30:56 | 只看该作者
又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3-5-2 15:12:3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3-5-2 15:17:47 | 只看该作者
殷商004 发表于 2013-5-2 09:43
從胎質, 成型做工, 整體氣穎, 刻繪工法, 老化程度, 再加上紫砂發展史的考慮, 此壺制作的時段點是不難有定 ...

从明至今,宜兴当地从事紫砂业的陶手很多,但是可考证的人少之又少
像张狗伍这样的无名英雄很多,从器型的把握和整体神韵来看不亚于民国时期的名家
我到是觉得其实防品成就了很多名家,如果没人防,那么有些名家兴许就成了无名的陶手,就像此壶作者一样

再有一种可能就是民国时期有很多紫砂作坊,或许此人是作坊里的一位技师,就像一厂当年好多工匠都没有名气一样,只能凭借泥料,造型和成型工艺来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3-5-2 15:29:49 | 只看该作者
殷商004 发表于 2013-5-2 09:43
從胎質, 成型做工, 整體氣穎, 刻繪工法, 老化程度, 再加上紫砂發展史的考慮, 此壺制作的時段點是不難有定 ...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的曼生十八式。铭文内容大都为短句或感悟等
民国继承清代的风格,但这种沟槽粉白浆的方式是民国工艺,而且这种风格的铭文多见于一些普品上
如果说铭文与时代紧密相关,那我觉得只有文革壶了,也正是因为其铭文等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才使得文革壶一枝独秀

纯属个见,殷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0:23:51 | 只看该作者
oriso 发表于 2013-5-2 15:17
从明至今,宜兴当地从事紫砂业的陶手很多,但是可考证的人少之又少
像张狗伍这样的无名英雄很多,从器型 ...

人, 已是過去式, 放在眼前的只有這把壺;  字, 畫, 刻繪, 與壺的配合, 我覺得才是道破此壺的真正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0:55:29 | 只看该作者
oriso 发表于 2013-5-2 15:29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 ...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的曼生十八式。铭文内容大都为短句或感悟等
民国继承清代的风格,但这种沟槽粉白浆的方式是民国工艺,而且这种风格的铭文多见于一些普品上
如果说铭文与时代紧密相关,那我觉得只有文革壶了,也正是因为其铭文等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才使得文革壶一枝独秀

纯属个见,殷版指教



砂壺水深, 比瓷器可能更要水深;  不過水再深, 只要壺還在, 人還活著, 讀懂應該還是有可能.
還是要從型制(胎骨), 砂土, 工藝, 以及整體氣穎, 老化痕跡等作研究, 比較.
按字畫紫砂三者配合的, 從清代到現在的例子太多了, 但它們的氣息不一樣, 味道工藝也不一樣, 器物本身及表象也不一樣;  現存在市場仍比較易找到的三者合一的例子會是不同時代的紫砂花盤;
研究可能需要時間, 而比較可能會快一些.

此壺從胎骨(玩瓷器有一定經驗的朋友知道是什麼), 氣穎, 及老化程度看, 個見應是清晚民國的作品, 不過個見在此時間不一定是最重要, "比較"我覺得更重要;

暫時自己最想研究清楚的是壺上的那句話和它想表現的氣息;


下面是段在網上隨便找到的一些關於傳爐壺的資料和一張喻國良製的傳爐壺圖供友參考...............歡迎師友繼績指教!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金砂认为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现存最有名的传炉壶当属原藏于开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

    紫砂史上,四方传炉壶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民初,其后渐渐减少,直到现代除了偶见几把之外,似乎不易再见新作(大批货除外)。由于民国初年,紫砂陶器盛行以陶刻装饰,加上四脚猪的壶身宽广,提供了书画铭刻的最佳空间,所以传世的民初四脚猪几乎有七成以上,器身都饰有书画铭刻。常见的手法是一侧刻上人物、花鸟、山水等《芥子园画谱》中的国画图案,另一侧则刻上行书、草书、隶书等诗词、短句,或刻以钟鼎石刻拓本、博古图录等古趣盎然的图样。执刀者如东溪、跛陶、岩如、石生、缶硕等,相信都是老壶友熟悉的民初紫砂陶刻名手。
      另有一种善用泥料色相变化的装饰手法,便是先以紫砂或红泥为本色制坯,外层再裹以一层蓝绿泥。如此一来壶身内外便有了两种泥色,更妙的是此种组合一经刻刀刻划后,自然露出裹层胎色,色系对比醒目却不显突兀,确是一种十分具有巧思的装饰手法,不但达到融书画于砂壶的艺术效果,更藉由以泥饰泥,充分体现紫砂的纯朴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3-5-2 23:04:34 | 只看该作者
又细看了一下9楼的图,应是粉浆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3-5-2 23:3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riso 于 2013-5-2 23:33 编辑
殷商004 发表于 2013-5-2 20:55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 ...

瓷器我一点都不懂,我知道瓷器鉴别中除了器型,胎质,釉色,颜料外,画工画法是鉴别中重要的一项。
紫砂的装饰中有刻绘,堆塑,点彩,粉浆,挂釉,彩绘,描金,抛光,包金银,此外还有少见的剔红,上漆等,其中刻绘是最常见的,就单论刻绘,刀即为笔,与笔又不同,由于紫砂胎骨特点,刻绘看着有金石味。那么对于紫砂的刻绘而言,如何像鉴别瓷器画法一样来鉴别紫砂,还要向殷版请教

另外殷版能不能再多上些图,就算是对我这几天码了这么多字的一点奖励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00:24:45 | 只看该作者
oriso 发表于 2013-5-2 23:32
瓷器我一点都不懂,我知道瓷器鉴别中除了器型,胎质,釉色,颜料外,画工画法是鉴别中重要的一项。
紫砂的 ...

Oriso兄請放心, 圖一定會多拍再上讓兄探討的;  只是壺我昨天已搬去好朋友店里因為她也很喜歡好壺和老壺, 因為砂壺沒在家, 所以新圖會在這周未前再拍再上, 到時Oriso兄請再探討指教.

另外, 我開店的好朋友是從小做瓷(年輕時她是景德鎮的一個瓷工)和長時間接觸瓷器的, 我在帖子前面所說的瓷, 紫有互通點是它們的體型審美角度差不多, 胎骨(外型的形成與協調)上的判定也差不多, 而且如何看火氣也很類似, 這些都是判別新老的其中的比較重要因素...................瓷和紫砂我都有玩, 胎骨雖然不是它們的唯一, 但很重要, 因為是判別是否手工和工藝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判斷年份上起到很大的邦助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7:15:51 | 只看该作者
oriso 发表于 2013-5-2 23:04
又细看了一下9楼的图,应是粉浆壶

我看乃全手工, 薄胎, 壺內底沒能對好焦故暫沒上圖.............第一張圖乃室外光線拍的(陰天), 其他為室內螢光燈下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3 12:38 , Processed in 0.0663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