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7062
- 积分
- 208834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09-9-14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oriso 发表于 2013-5-2 15:29 ![]()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 ...
壶身铭文我觉得是 汲xx想 故园莱
壶身铭文自清代文人关注紫砂后开始盛行,最有名的是杨彭年和陈鸿寿合作的曼生十八式。铭文内容大都为短句或感悟等
民国继承清代的风格,但这种沟槽粉白浆的方式是民国工艺,而且这种风格的铭文多见于一些普品上
如果说铭文与时代紧密相关,那我觉得只有文革壶了,也正是因为其铭文等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才使得文革壶一枝独秀
纯属个见,殷版指教
砂壺水深, 比瓷器可能更要水深; 不過水再深, 只要壺還在, 人還活著, 讀懂應該還是有可能.
還是要從型制(胎骨), 砂土, 工藝, 以及整體氣穎, 老化痕跡等作研究, 比較.
按字畫紫砂三者配合的, 從清代到現在的例子太多了, 但它們的氣息不一樣, 味道工藝也不一樣, 器物本身及表象也不一樣; 現存在市場仍比較易找到的三者合一的例子會是不同時代的紫砂花盤;
研究可能需要時間, 而比較可能會快一些.
此壺從胎骨(玩瓷器有一定經驗的朋友知道是什麼), 氣穎, 及老化程度看, 個見應是清晚民國的作品, 不過個見在此時間不一定是最重要, "比較"我覺得更重要;
暫時自己最想研究清楚的是壺上的那句話和它想表現的氣息;
下面是段在網上隨便找到的一些關於傳爐壺的資料和一張喻國良製的傳爐壺圖供友參考...............歡迎師友繼績指教!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金砂认为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现存最有名的传炉壶当属原藏于开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
紫砂史上,四方传炉壶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民初,其后渐渐减少,直到现代除了偶见几把之外,似乎不易再见新作(大批货除外)。由于民国初年,紫砂陶器盛行以陶刻装饰,加上四脚猪的壶身宽广,提供了书画铭刻的最佳空间,所以传世的民初四脚猪几乎有七成以上,器身都饰有书画铭刻。常见的手法是一侧刻上人物、花鸟、山水等《芥子园画谱》中的国画图案,另一侧则刻上行书、草书、隶书等诗词、短句,或刻以钟鼎石刻拓本、博古图录等古趣盎然的图样。执刀者如东溪、跛陶、岩如、石生、缶硕等,相信都是老壶友熟悉的民初紫砂陶刻名手。
另有一种善用泥料色相变化的装饰手法,便是先以紫砂或红泥为本色制坯,外层再裹以一层蓝绿泥。如此一来壶身内外便有了两种泥色,更妙的是此种组合一经刻刀刻划后,自然露出裹层胎色,色系对比醒目却不显突兀,确是一种十分具有巧思的装饰手法,不但达到融书画于砂壶的艺术效果,更藉由以泥饰泥,充分体现紫砂的纯朴本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