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39|回复: 44
收起左侧

[引用] 古代玉蝉的造型特征【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8 1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3-4-28 17:45 编辑

18776015_3.jpg


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常见题材。古代玉蝉按用途区分主要有含蝉、佩蝉、冠蝉三种。由于蝉的蜕壳变化,居高饮露,所以被古人陚予两个寓意:一、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二、清高,廉洁, 直言不讳。(图1 一1)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中就有蝉形玉器出现,此后历朝也多有发现。古代玉蝉的造型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的玉蝉都有一定的造型特征。

新石器时期(以石家河文化为例)

18776015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河文化的玉蝉数量多,制作较为精美,造型抽象夸张,代表新石器时期蝉形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图1-2)其基本造型可以总结为:

体型短、扁、宽,蝉腰略束,整体呈斧形。

吻部略突起,颈部宽,部分玉蝉颈部上有一对云纹或弦纹修饰,蝉目多为近圆形眼和叶形眼,微凸。


18776015_5.jpg


双翅张开(有的玉蝉翅膀上有筋脉纹),用多条平行弯刻线修饰腹部,蝉尾和蝉翅不露尖峰。(图1一3、图1一4、图1-5)

该时期制作粗糙的玉蝉双翅和腹部不分,只有蝉整体最基本的造型,双翅和颈部都不加纹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18776015_6.jpg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蝉较少,大量商代玉蝉出后期殷墟的各个墓葬中,雕工粗简,造型颇为夸张。(图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18776015_7.jpg


该时期的玉蝉造型多为双舆收拢,静态 匍匐状,形态呆板。(图2-2)

蝉眼有两种,在头部前端两侧的凸起珠眼和背部的阴刻圆眼。

双翅上面多用直阴刻长线表现筋脉,腹面全用多条平行弯线来装饰。(图2-3)

周朝玉蝉(图2—4、图2—5)

造型承袭商代的风格,较商代更为细致和精美。蝉的背、腹和翅膀上面开始有各种装饰纹饰出现。战国的玉蝉纹饰种类最多,样式最为精美。(图2-6)

汉代葬玉盛行,玉蝉在六朝之前皆取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之意,其含义在汉代达到顶峰。汉代的玉蝉多为用于陪葬的含蝉。汉蝉用少量平直有力的线条表现蝉的生态特征,刀法苍劲有力,造型生动概括,有汉八刀之美誉。主要有三种类型:体型扁平中部厚的舌形、水滴形和精雕蝉(图3-1),其中以舌形玉蝉最为常见。下面主要探讨舌形玉蝉的造型特征:

蝉目呈不规则的椭脚形,位于头部的两端,向外凸出很多。翼端和尾部呈三角尖锋状,用斜磨阴刻线条表现蝉的头、胸、腹和宽大收拢的双翼。

蝉腹部所占面积较商代为少,仅有腹面的约四分之一,皆用数条平行的粗直阴刻线条表现腹皮纹,腹部的上面是一对上下不对称的交叉阴刻长线。(图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18776015_8.jpg


汉代的玉蝉刀法犀利简洁、锋棱毕露、线条挺拔,制作精美规矩、造 型饱满生动,是中国古代玉蝉制作的最晖煌阶段。但汉玉蝉与现实生活中的蝉在形象上有一定的差距。(图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18776015_9.jpg


西晋南北朝战乱不止、经济萧条,此时盛行食玉。该时期的蝉整体造型承袭汉风,只是线条不锋利,雕刻力度不足。(图4-1、图4一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3-4-28 17:50 编辑

唐代未见出土玉蝉

宋代社会经济极度繁荣,玉器开始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民间有大量玉蝉出现。


18776015_10.jpg


18776015_11.jpg


该时期玉蝉多为佩蝉。自宋起,蝉清廉、直言不讳的含义开始应用于玉雕作品之上。宋代的玉蝉大多造型古朴,体型 较以前短而宽。蝉身上面的雕刻线条软弱无力,不见刀锋,刻痕粗深不规矩。蝉目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在首部的两端向两侧斜下(图5)。 元代水晶蝉(图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3-4-28 18:08 编辑


我国的玉器历史悠久,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殊用途的品种,玉蝉就是其中之一。
    “风之凄绝,无如衰树寒蝉,泣露凄风,如扣哀玉。回听高柳雄声,火云俱热,至此易响,时异势殊,大抵类似。”
  上述五十字不到的随笔为明代万历年间文人吴从光《小窗自纪》的一篇,专咏寒蝉:几分悲秋而又不失高洁的情怀,让人领悟着生命的销歇,世态的炎凉。
  蝉虽为秋虫,古人却以为蝉性高洁,“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出于污泥而不染,一直受到推崇。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蝉,并分类为冠蝉,作为饰物装点于帽上。一种为含蝉,也称玉含,置于死者口中,取蝉于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之意。玉蝉在汉代极为流行,造型简洁,线条干练,刀刀见锋,所谓的“汉八刀”在玉蝉的制作上最为典型。
    正是蝉的清高声远、洁身自好多少年来一直被历代文人咏叹自诩,并由玉蝉引申到绘画,以及文房用品的造型工艺上,清晚期的水滴,形似神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甚至于文人用的墨,达官贵人吸食的鼻烟壶,都以蝉为造型,这些东西都有小巧、精致、逼真的特点。

  蝉是人们常见的昆虫,由于它鸣声响亮,生活习性奇特,因而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玉蝉出现,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好几千年了。
    玉蝉就其用途,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为佩蝉,顾名思义,是专门佩带在人身上以作装饰和避邪而用;另一种为冠蝉,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还有一种用途较为独特,被称之为含蝉,这是一种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在我国汉代,玉器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新品类,即成套的丧葬玉,在此之前,虽已有用于丧葬的玉器,但成系列出现还是在汉代。汉代人讲究厚葬,他们认为用玉随葬可以达到使尸体不朽的目的,因此人死后要用玉做成所谓的“九窍器”来遮盖填塞身体的孔窍。其中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称之为玉含,而玉含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含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玉蝉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其后的玉蝉,纹饰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没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也是判断是否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
  佩蝉、冠蝉和含蝉的区别在于:佩蝉在头部有对钻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带;冠蝉则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线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蝉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三者是不难区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0: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3-4-28 10:58 编辑

明清两朝的玉蝉更加趋于写实。除仿古蝉皆为圆雕或半圆雕,造型写实,立体感很强。但是有形无神略有俗气之感。
明代:蝉眼是凸起的圆珠大目,主要有两种纹饰出现在翅膀 上:麻点纹和两到三对的长阴刻线条。(图7-1、图7-2)
清代:雕琢细致十分逼真,注重细部刻画,器型和纹饰多样,阴刻和阳起两种线条共同运用(图8)。

中国古代玉蝉造型的发展经过一个由简到繁、由夸张到写实的过程。研究玉蝉造型的发展过程,排比历朝玉蝉造型的时代特征,探究其造型演变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对古玉蝉进行准确的断代和鉴定。
18776015_12.jpg
18776015_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1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16:09 , Processed in 0.06348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