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9|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网》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5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伏羲 以木德继天而王
元年 前64373年 戊辰 大林木
~前63258年 癸卯
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女娲 亦以木德王
元年 前63257年 甲辰 覆灯火
~前62457年 甲子
在位800年 900岁崩

十四氏之治

元年 前62456年 乙丑
~前6490年 辛亥
共55966年

共工氏 柏皇氏 央皇氏
大庭氏 栗陆氏 骊连氏

混沌氏 赫胥氏 尊庐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炎帝神农氏 以火德王
元年 前6489年 壬子 桑柘木
~前6350年 辛未
在位140年 寿181岁
传八世 共520年

临魁
元年 前6349年 壬申
~前6270年 辛卯
在位80年


元年 前6269年 壬辰
~前6210年 辛卯
在位60年


元年 前6209年 壬辰
~前6161年 庚辰
在位49年


元年 前 6160年 辛巳
~前6116年 乙丑
在位45年


元年 前6115年 丙寅
~前6068年 癸丑
在位48年


元年 前6067年 甲寅
~前6025年 丙申
在位43年


在位4个月

榆罔
元年 前6024年 丁酉
~前5970年 辛卯
在位55年

黄帝 以土德王
元年 前5969年 壬辰 长流水
~前5870年 辛未
在位100年 寿120岁
传十世 共2520年


~前3450年 辛卯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伏羲至秦年代数由来及解释
 
《易稽览图》:
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以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
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解释:
(一)
伏羲~秦: 63186年
(57882+540+1520+400+500+350+100+50+431+496+867+50)
伏羲~东汉结束(公元219年)实63610年。
魏~景云元年: 491年 (220年~710年)
220+491=711, 故为公元710年
伏羲~景云元年710年
63610 +491 +2 = 64103年 (相基加2年)
伏羲元年:
64103-710-2﹦前63391年庚寅(相基减二年)
神农元年:
63391-57822﹦前5509年
(二)
黄帝朝诸本皆为2500年,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今取此为准。
(三)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520岁”。今取此为准。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
(四)
《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
(五)
《唐文粹》卷95,陈鸿《大统纪序》: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又云: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转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六)
黄帝至尧帝数千年:“洪崖(即黄帝时代广成子)年已数千岁,姓氏数易,今呼为务成子。”,参《历代神仙通鉴》p153、118、107、95。
(七)
《汉书人表考-卷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前78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 。
注:
1、“六千余岁”者,当为黄帝朝上限。
2、“三千六百二十九岁”,即公元前3707年,当为黄帝朝下限。
(八)
《历代帝王年表》:
“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都陈,迁曲阜。在位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传八世至帝榆亡,共五百四十年。”

《史记补三皇本纪》:
“炎帝神农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帝王世纪》: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於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於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揄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於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春秋命历序》:
“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人本由“神”退化演变而来,并非由猿进化而来。
今之所谓“神话传说”,在古即为历史。
故先贤厚古薄今,古代中国并无所谓“神话传说”之说。
故随时代的变迁,连司马迁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故邵雍云,皇帝王霸。
上古文明之谜,皆有人类自身的退化所造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资深的考古学家伊文斯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知道古老的传说是真实的……”。考古学的问世,使被地球灾变湮没、毁灭,完全消失了的文明重见天日,神话变成了现实,幻想变成了存在,传说变成了真正的历史。这在美索不达米亚、特洛伊、米诺斯等等空前的考古工作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因此,可以说考古学的发现和取得的成就,不只是证明许多“古老的传说是真实的”,把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上限大大向前推进,而且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对上古神话传说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理论建构。
已有一批相对明智的西方历史学家,多次批评中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疑古情绪过于严重,导致对传说和神话的历史学价值发掘不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5 0:12:44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那只是现代人的理论想象而已,是进化论与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实物考古万能论的必然产物。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15:00 | 只看该作者
考古学的局限性

张忠培


      关于考古学的优点、长处,包括我在内的考古学界同仁已经讲了很多。而考古学的短处,即局限性问题,我们议论得较少。现在似乎是该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考古学下定义。我想考古学也可被说成是这样的科学,即:考古学是研究古代遗存及其时、空矛盾,并据此揭示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历史科学。假如关于考古学的这一说法还能讲得过去的话,我想它的局限性是可想而知的。首先,考古学研究的遗存,是物质的,可是人的活动,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物质之外的,例如行为、制度、法律、思想等等。人们的物质活动,当然是人们思想行为的结果,但礼仪、宗教等行为,却不必都通过物质来体现,至于制度、法律、哲学思想,不仅不必通过物质来表现,也是物质难以表现的。例如,考古学可通过宗教行为留下的物质遗存,揭示宗教的存在,但是却难以据此窥视其教义。因为教义不是物质行为可以表现出来的。可见,考古学只能见到人们表现于物质的活动及其能体现的精神方面的内容。第二,我们见到的是遗存,是不完整的东西。遗址自不必说,考古学者也很难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墓地,即使是墓葬,由于深埋,可能保存得好些,但是与墓葬有关的当时地面上的人们活动场所,却往往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被全部毁坏了。所以考古学也难以见到人们物质活动的全貌。第三,是难以准确地确定遗存的时空。首先谈空。空者,空间也,即地点、环境。地点,似乎好确定,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所说的地点,是指被研究的遗存其时的所在地点,不是弧立的,是处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如此说来,了解这一地点就难了。先说人文环境,要了解它,先得搞明白当时的交通。好长一段历史时期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今的考古学虽在聚落中发现过路土,以及漕运遗迹——栈道这类遗存,但聚落与聚落之间的路,却没有听到有人发现过。要找到这样的路,实在太难了。找不到路,在目前掌握的技术、方法的情况下,实难以精确地估定聚落的共时性。不能精确地判定共时性的聚落,如何探讨聚落之间的关系。人文环境,不止是这些,还有诸如行为、礼仪、规则等,如前所说,这是不可能发现的。再说自然环境。现在科技手段虽然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但不能把被研究的遗存所在的环境,全都了解清楚。目前流行的办法,是通过动物遗骸的鉴定及孢粉分析来了解自然环境的。动物遗骸采自遗址及墓葬,是当时人工弄到的,人工弄不到的,考古学就见不着。而且,采自遗址的动物遗骸,并不是人工能搞到的都能被保存下来。用于墓葬随葬的,也经过人的选择。所以,这类资料都难以全面地收集。孢粉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遗址的堆积,是靠破坏下层生土或原先的文化层而形成的,这样,就把含在生土中的或先前文化堆积中的孢粉带到其时的堆积中来,还有蚂蚁、蚯蚓及老鼠等活动,可能将晚期层位的孢粉带到早期层位中去。这样,我们实难从人工活动的文化层等单位中采集到只属所研究时期的孢粉。能否从所研究时期的自然形成的地层中采集到其时其地的孢粉呢?这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一,我们所研究的时期,年代不长。年代不久,自然形成的地层较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这样的地层难以确定;其二,还有个孢粉飘移问题。孢粉飘移,不仅飘移来其时远在外地的孢粉,也会飘移其时外地人翻动所在地点早些时期地层中带到表土层中的孢粉。这给了解具体地点的植物环境带来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说来,考古学要确切、全面地了解处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地点,实在很难。再谈时。中国考古学搞出的文化分期,已做得相当精确;但只是相对年代。至于科技手段测年,即使最能较精确地测出年代的放射性碳素断代,也不能测出真实年代。因为,目前所有碳-14年代数据,都存在标准偏差,只有68﹪的机率能落在真实年代范围内。更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碳-14,甚至有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也搞不出来。例如,现在考古学能将殷墟分为四期,平均起来,约为80年一期。用碳-14测年,可能三期被测成一期,一期被测成二期,等等。这里顺便谈谈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事。组织人力,拿出钱来,制定计划,搞三代纪年,无疑动机很好,热情可嘉,但不要说五年,就是更长一些时间,例如再加二、三年,我看也未必搞得出来。依靠文字材料搞三代纪年,能做到的,不说全都做了,我看也差不多了;如上所说,考古学只能搞相对年代。看来,这断代工程则主要依靠科技测年手段了。这如前所说,目前还搞不出真实年代。在此情况下,就得依靠科技进步。这谈何容易,不要说五年,就是再长点时间,也不易进步到能搞出真实年代的水平。即使这样,据说还有办法,那就是“重大科学问题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过,这办法如行得通的话,我想不必等五年,现在也可以搞。再回过头来,讲讲目前所能掌握的年代知识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依据商代二里冈文化分为早、晚两期的话,当然这是个粗分法,还可以细分,即使如此,依此标准,就可把盘龙城遗址、石门皂市遗址及吴城文化早期的年代,归入二里冈文化晚期。然而,二里冈文化晚期人们迁徙或该文化的因素传播到盘龙城、皂市和吴城,应经历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点或地区间的年代,实际上当存在着差距。目前,我们还无法计算出这类年代差距。在此情况下,把它们当成同期的进行研究,就将出现不少问题。又如,依据考古学分期和碳-14测年,可认为半坡文化各期的平均年代约为250年左右。依此,假如我们在一条河流沿岸调查出同属一期的若干处半坡文化遗址,能否视为同时的?答案则是同期不假,同时未必。比如说,其中的几个居址是这期前一百年内存在的,另一些居址则只存在于250年内的中间偏早的一百年,再有一些居址,则存在于最后的一百年,如此等等。如不估计到这些情况,把它们看成都是同时的,而谈这时期半坡文化居址的分布等问题,所得出来的认识,就会偏离实际情况。可见,无论是从考古学技术手段的现今发展水平来讲,还是自考古学本身的研究内涵来看,目前考古学认识历史的能力,都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说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科学”,这句话的言外之音,即是讲历史不仅是依靠考古学所能认识的。遗憾的是,到现今为止,对于认识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说,考古学仍是一种主要的科学。所以,我们认识历史的能力,仍不是很充分的。进而言立,恰如我在《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讲的那样:“任何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均受到两方面制约:一是史料;二是能力。史料的发掘及人类能力的增长均无止境,因此,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可以说,历史在创造它的人类面前,永远存在着一个(按:今宜改为‘存在着一些’)解不透的谜”(《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89页)。我们却不必因此悲观。因为:一是不能因追求不到绝对真理,就不去探索相对真理;二是有了考古学,不仅确实增强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能力,而且事实上也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历史的奥秘,使我们的历史知识增长了,现在已取得的成绩,既超越了“疑古”,又走出了迷茫。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考古学的局限性?因为它是客观存在,我们不能不讲。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希望克服它的局限性。完全克服似乎难以办到,但经过努力,总可以克服一些。在这方面,除增进考古学自身能力外,我们寄希望于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帮助;二是相信我们把握了这些局限性的情况下,不会对考古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会在作研究时把话说得过满,而能有个分寸。在现在情况下,使考古学的研究,更切实一些,科学性更强一些。                                   

摘自《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北师*大学研究所编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16:00 | 只看该作者
意识结构决定时空结构

关于意识结构决定时空结构,应该是说两句话:

1、意识结构也好,时空结构也好,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活着就有意识结构,宇宙存在运动就有时空结构。

2、人类社会的时空结构是根据人的主观意识设定的。

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抽掉不同的前提,妄图建立统一的、普遍性的架构,自然都是要在最后出问题的。“意识结构决定时空结构”没有前提,就是谬论!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从哲学上讲,时空只是意识的设置,是相对存在(物质)的副属品。

任何物质分解到最后都可归结为真空。真空的潜在能量大于物质能量,以现代物理学熵论及耗散结构理论论之,物质应来源于真空。

所以,“有生于无”叙述了一种宇宙真理;相对来说物质是有,意识是无。

故可知物质生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33:0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时空全息易学》以后将会是解读上古文明的最重要学科之一。此学科将涉及历史学、现代物理学、考古学.神话学、哲学、超心理学、宇宙学等等学科,属于典型的综合型学科。将广泛用于解释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山海经》、埃及金字塔、西王母、复活节岛、“绝天通地”等等史前远古文明、古文明现象之迷。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0:36:00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最惊人发现 证实动物非演化而来 [转]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大量出现?"寒武纪大爆发”究竟产生了什么?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科学家陈均远、侯先光和舒德干历时20年,共同完成了"澄 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科研项目,通过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站在 同一起跑线上。

  "寒武纪大爆发”是一个令达尔文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但现在全面揭示并合理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真实面貌、探索众多动物门类起源的难题仍然摆在人们面 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动物门或亚门的起源得到公认性的解释,它们都在等待生物学信息丰富的早期化石记录提供直接证据。澄江动物群正是一个探索源头奥秘的最佳 科学窗口。

  澄江动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发现而得名,是寒武纪早期(距今约5.3亿年)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不仅动物类型多,而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三位科学家说,"澄江动物群的地质年代正处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它让我们如实地看到5.3亿年前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迅速起源,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出现,而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价:澄江动物群是20世纪古生物学的伟大发现,为生物早期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大爆发”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对一些现存生 物门类的早期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科学价值重大,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纽约时报》评论这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 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04:28 , Processed in 0.0607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