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52|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古玉光影释判(道)--- 透过光影 见红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1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jpg]UploadFile/20076211144099911.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9:30:58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6211154975958.jpg[/upload]
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62111554857183.jpg[/upload]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02:00 | 只看该作者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第十四章>

时空心物与道的(形而上)体(形而下)用--南师见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2:18:55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时空心物与道的(形而上)体(形而下)用--南师见地

在现实世界中,所谓我与无我之间的关键,只因有此身的存在而受累无穷。但我身是血肉之躯,血肉的生理状态,也便是物理的造化而来。因此便进一步说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则.
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凡夫(肉眼凡胎)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实用上,便叫它做混元一体。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2:07:20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08:00 | 只看该作者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后来由印度传入的佛学,说到物理的深奥之处,也便借用老子的观念,翻译命名为“极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内涵。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笼统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9#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再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个声、光、触觉“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本身,并无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别,也没有明暗的界别。也可以说上下明暗,“混而为一”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其上不缴(边界)”,虽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虽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现象所染污。它说似无关却有关的永远不断不续似的连在一起,“绳绳不可名”。你要说它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东西,它又不是物质,“复归于无物”。总之,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东西来比拟它的现象,“无物之象”。只好给他取了一个混号,叫作“惚恍”。关于惚恍,老子在后文又自有解说,在此不必先加说明。它是无来无去,不去不来,超越古今代谢的时空作用。来也无所从来,你要迎接它也摸不着边。去也无法追随,你要跟踪它早已无影无形,悄然如逝了。“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2:17:58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它本是无始无终的,但在人文的观察上,勉强分别它有始有终,有去有来,有古有今的界别。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命名它为上“古”。无始不可得,上古不能留,只需切实把握现在的今天,便可体认“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的真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切勿忘了它是无古今,无终始的本相,这样,便可把握到道的纲要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16:26 , Processed in 0.0634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