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五部原典概论

因为缺乏理想的佛学概论,我常建议学子们从原典开始。在原典之中,有五部很好的佛学概论,其中两部是印度原著,三部是中国的作品:

一、《大智度论》(印度)

二、《瑜伽师地论》(印度)

三、《摩诃止观》(中国)

四、《宗镜录》(中国)

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国)

以上五部原典,在今日来说,似乎都嫌文字困难,不易被一般人看懂,但在当时,却是颇富文学意味的佳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密宗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宗镜录》则是永明寿禅师的作品。

永明寿禅师,气魄宏大,在他的门下,有几十个精通佛法的高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宗镜录》。

初学佛者究竟应从何书入手,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现在到处都有《大藏经》(大正藏),但是字体太小,只能锁在书橱中供养蛀虫。如果老年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老花,年轻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近视。如果对古文略有修养的人,不妨从五部原典之中开始研究。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佛学的偏差

佛学的确应该复兴了,从外表看来,目前佛学十分流行,这种流行的情况,约有两种现象。

其一为宗教情绪,热诚的信仰和奉献。

其二为佛学思想方面之研究,热烈的把佛学挤进了哲学的领域。

这两方面的繁荣,对佛学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蓬勃的影响,相反的,也许产生了背面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佛学是重视实践的,前面已提到过。所以纯粹宗教信仰,或一味思想的追求,都脱离了佛学的本质。

因此,这两种趋流,都离开了佛学的真精神,使真正的佛学受到了蒙蔽,每况愈下,愈流愈远了。

谈到佛学的偏差,目前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学佛,如同招待老太爷一样,管吃管住又送书。使青年人觉得,要学佛伸手去拿可也,养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慈悲的流弊,这足以贻害对方,过份方便的作风,徒徒养成对方下流的习气而已,对于学佛来说,却形成背其道而驰的办法。

不久前,有一个青年来问一本佛学的书,我建议他去买一本,岂知这位青年甚感诧异的说:还要花钱买?我学佛的书都是不花钱得来的呢?

是的,佛学讲求的是布施,但却是布施给别人,不是要求别人永远对自己布施。

综观许多现象,目前佛学的偏差情况颇为严重,认清了这个事实,使大家对佛学有清晰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桩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佛学真危险吗?

自从佛学由印度传入中国,由汉朝到唐代,中国固有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产生了抗拒和排斥。

在汉朝末年,因为学佛的人要出家,在宗法社会之中,产生了“无父无君”的反感。所以,佛学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流,却变成了人皆惧怕。宋明理学虽偷窃了佛学,但是却排斥佛学。王安石、苏东坡之搞佛学者,宦场皆难如意。直到元明清三代,凡接近佛学之士,亦皆缺乏政治前途。这是一个事实,相沿至今。

甚至今天大学中的佛学社团,亦常被其他社会人士,以奇特眼光视之。

佛学真的如此可怕吗?

三国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牟子,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曾作了一本书,名叫《理惑论》。

这本书,精论原始佛学与儒道二家相通之处,是一部极有见地之作。如欲追查原典,宏扬中国文化,大可从此书展开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中三教之争,本书的见地是为调和论。其次则有《弘明集》《广弘明集》两部书。

由汉至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之中,佛学整个的被中国文化吸收。到了唐宋时代,印度的佛学文化已百分之百的变成中国文化的宝库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梵文与佛学

有许多人认为,佛学即是印度的产物,欲学正统佛学,应该先从梵文入手。这种说法,与十七世纪英国人注意印度梵文有关。

这种说法对不对?大有疑问。

释迦牟尼在印度文化中的成就,就像孔子在中国一样。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把中国文化来了一番大整理。印度的释迦,也精通种种学问,创立了佛学。但到了唐代,佛学已被中国文化吸收发扬,到了宋代(十三世纪)佛学在印度即彻底绝迹了。

十七世纪的时候,印度连佛学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正统不正统呢?

唐代印度的梵文,尚有五印之别。语言字音因地区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文字产生很大的变动。即使孔子在世,亲自来讲论语,大家也可能听不太懂。语言文字虽然有关,要紧的仍然是学问的本身,所以在佛学绝迹的印度,它的梵文是否是佛学入门的文字,就大大值得考虑了。

诚如庄子所谓:“得意忘言”,今日要研究佛学,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求。

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佛学宝藏了,造成不要错认为念几句《金刚经》,咕哝一段《心经》,就算是得到佛学的宝藏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中的童养媳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佛学被攻击的罪名,主要有二。其一为“无父无君”的作风;其二为莫名其妙的两桶水,倒来倒去,一会儿空,一会儿有,就算是佛学(顾亭林亦如此说)。

事实上所谓出家,并不是无父无君,也不过像隐士一样,即古之逸民,离群修持而已。所谓的两桶水,也不过是对佛学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误会和曲解。

那么,佛学到底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攻击儒家学说的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一环。中国的所谓家,是大家族,包含了“社会”的意义,但是社会的福利工作,却不折不扣的是佛学所担任。

唐代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一不受了佛学的润滑剂作用。而在宗法社会之中,佛学却是居于被人轻视的地位,那种处境,恰如一个童养媳,在一家之中,无事不做,无话不听,到处受气,还要口不出怨言,连心中的怨气都不能有一丁点儿。

学佛本来是要从利益他人做起,挨骂受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儒家的人最后终于说话了,认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一切社会福利,都是佛家的功劳,确为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东方的麻烦

中国文化中的三主流,佛、道、儒,好像三个店。

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

历史上两个光辉的朝代,汉代及唐代,充满了三家店的蓬勃气象。

汉代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下,处处表现了朴实和浑厚的气息。

唐代更加入了奇妙多姿的百货店佛家,使人生升华,迈进了新境界。

不幸到了五四时代,孔家的粮食店打倒了,中华儿女只得改吃面包黄油。数十年于兹,大家的消化系统都受不了啦。

三家店是相映成辉,互辅互成的,粮食店倒了,百货店也发生了问题。

难怪时下的佛学,似乎有些走眼,产生了偏差。

幸亏,我们已开始了复兴中国文化。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西方的苦闷

不久前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英国的统计,信仰宗教者只有百分之二。显然西方的宗教绳子,已经拉不住物质文明这匹野马了。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极度的衰落。

一位在日本高野山(密宗道场)出家的美国和尚,来台谈到西方文化的没落,造成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修养的渴求,连东方静坐养生的方法都是西方积极追求的对象。印尼仑里岛上,充满了欧美博士学位的高等嬉皮式人物,追求佛像和佛经上的咒语等。

西方的精神充满了苦闷,向东方进军。

看见了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中国人真要高兴万分了。但是如果自己不加紧努力,先弄清楚自己的文化宝藏,又有什么用呢?岂不是“跛子打围――坐着喊”而已吗?

青年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热心,更要特别努力,要有为人类前途而努力的抱负才能成功,如孔子所说:

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世人虚名)

是的,今之学者如能真肯为人类贡献,这是有气魄的大乘精神,是真正中国文化中的佼佼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释迦牟尼之愚笨

说到佛学的研究,我们的方针是,尽量提供大家资料,改变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

所谓一般的佛学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

一般的方法先从释迦传记开始,再进入实相的研究,先讨论释迦的传记吧!实在大有问题。

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

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

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

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

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个新的完整的概论,实有迫切的需要。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释迦追求些什么

话说释迦牟尼王子,发现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个城门发现的也好,自幼发现的也好。总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种方法,去修、去学,这就是释迦学道的动机和精神。

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於八十岁时涅槃了。

既然释迦悟道,证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应该能够跳出生老病死,为什么他在八十多岁仍然死了呢?

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

宋朝的大词人辛稼轩为此作了一首词:

卜算子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释迦涅槃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学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学说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异,都是因果使然。

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早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易经》也讲到因果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看西方古老文化,同样也是建立在因果上,因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

马克思、达尔文,乃至弗洛依德等,许多人都曾经试图推翻心物合一的因果律,结果许多人也因惧怕因果而发狂。

说到轮回,曾有一位宗教徒问我,佛学是否无神论。他的见解是,佛学的轮回,应是唯心所造,故称为无神论。进一步支持他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佛学的道理一切都空,结果当然神也空,于是,他的结论――佛学是无神论。

更有些人认为,佛学是唯物论者,奇形怪状的说法,应有尽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2 09:04 , Processed in 0.1017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