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佛学的研究,我们的方针是,尽量提供大家资料,改变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 所谓一般的佛学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 一般的方法先从释迦传记开始,再进入实相的研究,先讨论释迦的传记吧!实在大有问题。 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 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 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 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 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个新的完整的概论,实有迫切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