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黄帝内经与任南红山古玉闲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 01: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人体生命的科学解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10:06:34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1-22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1-22 1:19:19的发言:
《黄帝内经》人体生命的科学解读!

[em17][em17]                    红山文化用玉“通神”源于对“心”功能的原始认识?

新华网辽宁频道9月29日消息(新华社记者魏运亨)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日前向记者披露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红山文化用玉“通神”源于古人对“心”功能的原始认识。

    红山人对肚脐感到神秘

    多年来,全国各地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个玉器时代。”在红山文化遗址积石冢中,唯玉为葬、唯玉为礼是普遍现象。那么,从根源上说,古人为什么选择玉作为通神工具呢?雷广臻教授从哲学、中医学、考古学、人体解剖学、古玉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认为:红山文化用玉“通神”源于人们对“心”功能的原始认识。

    雷广臻教授认为,红山人直观地认识身体器官的功能。比如,捂上眼睛、睁开眼睛,知道眼睛是看东西的。依据同样的直观体验,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嘴巴能说话、吃东西、辅助呼吸,鼻子用于嗅和呼吸……也知道了排泄器官等等。但有一个器官则令红山人百思不得其解,并且找不到直接的功能和用途,那便是肚脐。肚脐一般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线上,它通常是一个小凹陷或是一个小突出。肚脐在中医学中称为“神阙”, 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始见于《黄帝内经》。“神阙”是人体的黄金点,是生命的纽带。

    雷广臻教授认为:红山人对肚脐感到神秘,而且要揭开肚脐的秘密。

    红山人认为:肚脐可能是既通“心”又通 “神”的器官

    雷广臻说,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中,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在一个死者的肚脐处放置了一个玉琮。这个玉琮和它所放置的位置,反映了红山先民对肚脐(“神阙”)的认识。在肚脐处放上一个玉琮,是希望由它承接生死、人神。

    雷广臻强调:中国哲学史、中医学继承了红山人对 “心”功能的认识。

    雷广臻说,古人用象形法造了一个“心”字。这个 “心”字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对“心”功能的认识:孕妇怀着胎儿,胎儿连着脐带,这个器官里有一个“心”,它思它想它做梦,所有“神灵”的事情都与它相关。还有,《说文解字》解“心”为“土藏在身之中”,正是人死之后,由土掩埋“心”之意境。

参考http://www.ln.xinhua.org/jizhe/2006-09/29/content_8165403.htm

3#
发表于 2007-1-22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em17][em17][em17]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大奇书(另外两部为《易经》与《山海经》)之一。

  在《黄帝内经》一书中,以整体的观念和周易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通过长期生活观察和医疗实践,将人按照不同的体质分为了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二十五小类人。并讲,不同类型的人饮食,养生有不同的方法。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曰:

  “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春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是,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小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小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滔滔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人,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我们的先贤经过长久的直观观察,早为我们定下了世上人种的类型以及饮食喜好。有人好甜、有人嗜辣、有人爱咸,人对食物味道的喜好,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在性格属性。

  食物有五味:苦、酸、咸、辣、甜。食物的五大味道亦可概括地分作五行,其中苦属金、酸属木、咸属水、辣属火、甜属土。

  依照古代中医学中五行相生的原则,木旺的人,利金、土,宜多吃苦及甜的食品;火旺的人,利金、水,宜多吃苦及咸的东西;金旺的人,利木、火,宜多吃酸、辣味的东西;水旺的人,利火、土,宜多吃辣及甜的食品;土旺的人,利木,宜多吃酸的食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1:32:16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7-1-24 01:32:00 | 只看该作者

學習學習,努力學習!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人体生命的科学解读!?解读天地人合一和谐的密码!?

一壶居士:有志发愿对此专题有兴趣并研究此专题的同道,您能致心一处,来主持此《黄帝内经与任南红山古玉闲谈》主题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10:03:10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7-11-4 23:45:00 | 只看该作者

南师07年4月16日到5月份讲座《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

当前的中西医的争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外行觉得也有问题,中医都不读黄帝内经,这不行。

今年是黄帝纪元4705年。

为何《史记》写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因为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都开始发展,是文明的共祖。

那么黄帝有无其人?还有尧、舜、禹是否真有其人?有人说据考证禹是爬虫,这些都是日本人的研究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丑化我们的祖先,还有人说黄帝内经文字这么优美,像是汉代人写的,这也是小看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就写不出优美的文字。黄帝是甘肃天水人。

我们看上古天真论,“天”字,有宗教的天、哲学的天,天文的天,很多含义。天上面的一横,就是一画分天地。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司马迁既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春江花月夜有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就包含了文学哲学的东西在里面。你说这个和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不,关系很大。

先看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神字,是通神的意思,先知。弱:小,不是脆弱。登天,鼎湖龙去,先存鼎湖山。

女子七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癸的癸,是水的意思(十天干配五行),这里说到水,有壬水,是未成形的水;癸水,是已成形的水。为什么女子以七为单位,男子以八为单位?数字里面学问很大,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零,不是没有,是不可知数,无量数,无穷数。印度有本书《佛说入胎经》,男精女血受孕后,第一个七天生羯逻蓝,就是我们说的督脉。第二个七天,男女分化,经过三十八个七天,就生出来了,这本书内容很复杂,就不多说了。不光人,我们说气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外,每天每时辰都有节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23:47:45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7-11-4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人的七七之变,也可以用卦象推演来理解:

人之初生,生命的本来面目,卦象乾;

经过一个七,一阴生于下,就变成天风姤卦;

那么同样经过六变,就成为坤卦,正好七七四十九年,就是我们所说的更年期,那么生命完了吗?没有。靠自身的修炼,生命还可以回来,那么就是坤之初爻变为阳爻,成地雷复卦。复卦对应的时辰是子时。对应的天时是冬至。邵康节:冬至子之中,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再说五行。金代表的是坚固;木代表的是生命不断,发展不停,生生不易,没有死亡。像草木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火代表的是热能。水就更重要了……

十二地支配五行,像亥子属水……

十二地支配阴阳,子,三爪,属阳,丑,蹄两瓣,属阴……

为什么补肾,就是补脑?印度那个《佛说入胎经》第一个七天生出来的就是当中那个中脉(笔者注:此中脉连接肾和脑)。
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生命最初形成的是水。生成过程:虚空→风、气→水→肾。
如果研究如何把肾水补回去,那就是神仙之学了。这个几个史学家都有记载,史记有“列仙之俦,其形清癯”,刘向著有《列仙传》。

插进来讲一段庄子

《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9#
发表于 2007-11-4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闭关三年,思考我人生的责任。我现在就像是郑板桥说蓬门陋巷里教几个孩童,这种心态。(原文《板桥道情其一》: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过得却不平常,十几岁的时候北洋军阀混战,然后是国共两党合作,大革命开始,再是北伐,当时我的想法是学军事,平天下,北伐刚结束,日本人打进来,又打了八年,刚天下太平。两党又打起来,我到了台湾,一住36年,但也不太平。所谓贤者避世,其次避地,我只能避地。先去了美国,大家觉得怎么好,我却觉得是在流浪,这不是我的家。最后又回到到了大陆。我想过平常人的生活而不得,辛稼轩说:须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

老子讲立德、立功、立言。我又做了什么?在台湾的时候,正值文革,我能看到大陆所有出版的报纸,看到国内的状况,半夜睡不着,起来对着夜空,感慨万千。有两首小诗,不好意思这里拿出来,我觉得可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忧患千千结,

山河寸寸心,

谋身与谋国,

谁识此时情。



忧患千千结,

慈悲片片云,

空王观自在,

相对薄命人。 

  好了,回到书上来。这个《黄帝内经》分素问与灵枢,《素问》,是黄帝请教岐伯关于天与人的各种问题的书。《灵枢》则是黄帝请教其他医生。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耳不闻,是耳朵听不见,耳朵听声音的功能是由脑由心产生的,同样,眼睛看东西的功能也是由脑由心产生的,眼睛只能“看”,并不能“看见”。耳通气,目通神。心开就是智慧开发。


因为时间实在有限,我把要点都列出来,大家自己回去看: 

素问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P8-10(中医古籍版,下同)

素问 卷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P11-12

素问 卷第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P13

素问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神明之府) P18

素问 卷第八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何谓神) P63

灵枢 本神第八 (何谓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P222

素问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P132

素问 卷第七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藏所藏、五志、五劳、五味等) P57

素问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德化) P151

素问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 P135

素问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运之化太过) P146

素问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善五运之气) P174

素问 卷第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别阴阳、测生死) P24

素问 卷第三 五藏生成篇第十 (辨色知生死) P30

素问 卷第十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传测生死) P131

素问 卷第十九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何谓邪) P144

素问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P41

灵枢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讲梦与阴阳五脏之关系) P257

素问 卷第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风者,百病之始) P14

素问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 P88-89

素问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P69

素问 卷第十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寒热相移) P80

素问 卷第十九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气生化) P137

素问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九气) P82

(最后六节讲风,南师说:地、水、火、风,风最重要,所以佛学讲人修气、修脉)


医学,首先是身心性命之学,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能做医生的,我们以前的药铺大年初一也开门的,不要说周末了,现在医生,一下班就走了。
10#
发表于 2007-11-4 23:5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不是没有科学,但是那时认为科学这些东西是奇技淫巧,一直是禁止科学的发展。

一切的圣人,东方的西方的,道家的儒家的,都是医生。

印度,社会等级十分分明,到现在还是,所以释迦牟尼有“众生平等”的思想。西方的基督教,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重,所以耶稣提出了“博爱”的思想。圣人那些思想都是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开出的药方。

中医治病的方法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

最好的药是来自人的自身,“上药三品,精与气神”。在佛家,分别对应“识、意、心”。方法:佛家是养神炼气修精,道家是修心炼性,儒家是澄心养性。

所谓的科学,古代不是没有,但是要为人类造福。高明的人,程颐说过: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我们说的五色,就是光学,五味,就是物理学。

读书要勤奋,宋太宗赵匡胤在马上尚且手不释卷,所以宋朝对文人最为重视的朝代。

各个地方的医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浙江,江苏一带的医生要学徐灵胎、叶天士,福建是陈修园,岭南一带有自己的草药。

生命科学要关注的两个方面,一是人思想觉悟,一是人的身体,不能光光注重了身体。

《黄帝内经》是有分工的,《素问》主要讲医理,《灵枢》把医理变成方法论,有了砭、针和灸。

《伤寒论》最注重风的发病,为什么?因为风善行而数变,病的变化最多。

医者易也。这个易,是变化,所以医生治病,要能识变,是要靠智慧的。

   好了,不讲了。我今天讲的东西,每个字都很重要,回去要好好琢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07:28 , Processed in 0.0586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