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鬍子 于 2012-1-2 23:16 编辑
胡子兄 ;玉器的出灰与沁变是不一样的,沁变是沁色入内质。出灰是玉器在自然的状态下、与 ...
红林喜玉 发表于 2012-1-2 23:09 ![]()
兄,討論過,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 古玉出的真的是”灰”?以前說水銀沁,考證後認為汞分子很大很難沁入,現比較科學說明是有機碳沁.相對出”灰”的”灰”分子也應很大,為何在泡水後離開水面立即出”灰”?是甚麼納米級分子擴散運動如此迅速? ”灰”是二次風化一種表面附著現象,彼此間存在著非常細微的間隙,所以在光的折射上產生偏光如同灰一般.就如同毛玻璃表面一般,看起來灰濛濛,但有油或水附著其上將間隙填滿,則這玻璃表面看起來就很透,但水或油乾燥後又灰濛濛一片.
同理古玉的表面”灰”的間隙在盤的過程,油的填滿而產生視覺上透視,人們看不見,但一放入溫熱水中,間隙內油脂被洗出,一出溫熱水後又恢復當初灰濛濛狀態.
但經長期人為盤表面上這層二次風化生成物”灰”,”灰”因鬆動漸漸脫離表面,最終"灰"完全脫離,這種現象不再現,人們以為是提”灰”完成.
第二種看法:
1、“灰”既是 “灰浆”,浆在干燥后会形成牛奶一样的干浆层,就像是灰一样,大家惯称的“灰皮”并不是灰色的皮,而是沁后分泌出的“浆皮”,赤峰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奶子皮”,“烟串皮”都是指的灰皮,也就是灰浆形成的皮。 2
、“沁”和“泌”仅差一笔,然意思完全相反;“沁”的意思是指由外而内,也做“沁入”后演变成“侵入”;“泌”的意思是指有内而外,也做“泌出”;玉体整体受到大自然的孵化后,会从玉体薄弱环节沁入水、矿物离子等物质,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从而改变玉体的分子结构,玉体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微小的变化,从而泌出一定的分泌物(浆);
3、以上探讨是理论上的,玉体的致密读不同,周边环境不同,表型出的形态也不同,过藏品古玉如新的有的是,这就是所谓的“良玉不沁”。
第三種看法:
所謂的灰皮,應為雞骨白的最初特徵.呈現的態樣多種!!更精確的講,應該是因為玉裡面的結構水因為某些原因,慢慢的不定向的從玉表逸失,嚴重者或時間夠久的話會造成雞骨白,不嚴重的僅造成部分白化即灰皮,更輕者,表面無異狀,但會出灰!!
出灰現象在古玉泡過熱水後更明顯.相信玩玉者都有經驗,古玉出灰狀態經一段時間盤摩後雖會不見,但一泡熱水又出來,我想是因為在盤摩過程中玉結構內的層間水或吸附水已獲補充,但經放在熱水後拿出後,因溫度太高,層間水或吸附水又會開始脫失,復造成出灰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