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时期及红山文化地区发现的乐器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07-6-14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供东胡先生参考

西周的思想观念主要有天命、孝、德等,其中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明德慎罚。” [20]从文献和金文记载来看,“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强调礼乐的教化为先的德治,二是制定一系列维护统治秩序的礼法原则和刑罚措施。周公在原始的礼乐仪式中充实了德的内容,以德说礼,以礼约刑,使礼成为其德政的保证,刑成为礼赖以维护和付诸实行的力量,实现了礼乐与德、刑的统一,此即后代所谓的“周公寓刑于礼”[21]。到了孔子,在继承西周礼乐文明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仁”,形成了仁内礼外,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仁礼统一思想。在孔子看来,各种德行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配合,才是正当的。《论语·泰伯》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谦恭、谨慎、勇敢、正直本是仁德的美行,但是没有礼乐的适当形式配合,就会走向反面。可见,德行与礼乐是统一的。他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2]是说行礼作乐而有仁的意思,不然就会使礼乐流于空洞的形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发展成“仁义”,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更进一步论证了“仁义礼乐其致一也”,他说:“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理而处之,非处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23]
202#
发表于 2007-6-14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楚简似乎更具有综合性,把仁义礼智圣作为“德之行”进行阐发,并倡导礼乐刑法并重,这在先秦儒家礼思想发展史上很有特点,弥补了以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缺失。《尊德义》云:“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者,且莫大于礼。”“君民者,治民复礼,民除害智” [24]这即是说,治国要实行礼治,治民要实行德治,而礼治是最大的德治。在《五行》中,作者对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认为“不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圣是“行”,而“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圣是“德之行”。这里,“形于内”是指内心的五种道德行为的依据,犹如《中庸》所说的“未发”状态;“不形于内”是指外在的五种道德行为活动,犹如《中庸》所说的“已发”状态。文中还说:“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 [25]可见,仁与礼在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203#
发表于 2007-6-14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楚简《六德》去:“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非圣智者莫之能也。” [26]显然,作者是礼乐刑法并重的,这也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但应当明白,并重并不是没有侧重,总体上儒家是认为礼乐比刑法应优先强调,刑法居于次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揭示了德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的双重关系,认为刑法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礼乐道德的教化要比刑法高明,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荀子的基本观点是礼法并行,但他还认为礼高于法,以礼为大本。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27]在《荀子·性恶》中,他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把礼义看成是法制的渊源,创制法度的根据。类似的思想还见于《尚书大传》:“礼者 ,禁于将然之前;而刑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礼察》上也云:“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这说明礼刑法是互相配合的,礼乐主要是通过协调社会各种关系,和谐人们的思想感情,教化人心,使其避恶而归善,消除犯罪于未形;形法只能是犯罪已经发生后进行惩罚于未形;刑法只能是犯罪民经发生后进行惩罚警戒,使之不再犯罪,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楚简《语丛一》上还有:“知礼然后知刑”,“其刑生德,德生礼,礼性乐。由乐知刑。” [28]这由礼乐可以知刑法的意思很显然,原因便在于礼乐与刑法有相通之处。相通之处何在?就在于人性人情,这点前面已有论及。至于“刑生德”一句,似乎是说在礼乐刑法并得且以礼乐为先的前提下,既使有了犯罪现象,但整个社会风气很正,刑法的惩戒会使犯罪者真正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这就是礼刑法配合,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204#
发表于 2007-6-1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礼与乐的关系--供东胡先生参考

所谓“礼乐”文明,礼与乐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具有一致的内在精神,具体实践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礼乐并称,有着深远的根源。在远古的时代,宗教性、政治性的礼总是与音乐舞蹈同时兴起,互相联系。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有祭祀也就必然有乐舞。” [29]周公既制礼,又作乐,使礼乐成为西周一套完备制度。到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礼坏则乐亦崩。而以孔子为宗主的儒家则继承礼乐文明的精神,把礼乐发展成为学术,从思想的高度加以阐发和承传。孔子把礼乐视为一体,常常以礼乐并提,既重视礼貌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音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30]他教弟子以“六艺”,把礼、乐放在最先。他说:“立于礼,成于乐”。[31]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联系与区别有更全面、深入的论述,如“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统同,礼辩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总之,礼乐职能不同,礼别异,乐求同:礼分别人们的贵践等级,使之有序;乐则统一人们的心理感情,使之和顺。礼乐的作用不同,礼主要是控制、规范、归化人们的行为,乐主要是渲泄、疏导、调整人们的情感。荀子也十分强调“礼乐一致”的原则,他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32]说明礼乐都是用来控制调节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二者并用一致,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205#
发表于 2007-6-1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楚简论礼乐的关系,总体思路上与先秦儒家大同小异,认为礼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合而言之,二者共生共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总是一块起作用的;分而言之,礼处于主导地位,乐则处于辅助的地位。楚简《六德》云:“观诸礼,则乐亦在其中矣”,[33]即由礼可以知乐,这一结论就是建立在礼乐一致基础上的。“由礼知乐,由乐知哀……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 [34]这说明礼乐有内在的相通之处故可互知,但礼毕竟居于主导的、而乐处于辅助地位上。楚简还认为礼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乐则是各种德行的和同趋善。“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 [35]“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知)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 [36]礼乐是一块儿起作用的,通过内在意识与外在行为的一致而导向仁义,对此,圣人是知道的。在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中,礼处于核心地位,并通过乐使这五者和谐,并共同完成振兴邦家的事业。礼乐作用的发挥是互相配合的,“礼斋乐灵则戚,乐赉礼灵则言兮。”[37]

206#
发表于 2007-6-14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郭店楚简中儒家著作对于礼乐文化的阐述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与已知的先秦儒家学者的观点十分类似,有的则填补了先秦思想史上的空白。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价值,把握礼乐文化的本质和精神很有意义。
207#
发表于 2007-6-14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1、 《左传·文公二年》

2、 《礼记·昏义》

3、 《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以下引文出于该书者,只写页码,不再详注)

4、 第194页。

5、 第150页。

6、 第181页。

7、 第194页。

8、 第150页。

9、 第174页。

10、 《史记·孔子世家》。

11、 《论语·雍也》。

12、 《论语·泰伯》。

13、 第174页。

14、 第179页。

15、 第179——180页。

16、 第180页。

17、 第180页。

18、 第180页。

19、《尊德义》,第173页。

20、 第180页。

21、《唐律疏仪序》。

22、 《论语·八佾》。

23、 《荀子·大略》。

24、 第174页。

25、 第150页。

26、 第187页。

27、 《荀子·劝学》。

28、 第194页。

29、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2版,第126——127页。

30、 《史记·孔子世家》。

31、 《论语·泰伯》。

32、 《荀子·乐论》。

33、 第188页。

34、 《尊德义》第173页。

35、 《六德》第188页。

36、 《五行》第150页。

37 《语丛一》第194页。

顺祝东胡先生安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4 0:12:33编辑过]
208#
发表于 2007-6-14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高手云云啊~!学生长眼了,学习了,由衷地敬佩各位老师的学识渊博、爱国之心!祝好人一生平安~!!!!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首长提供的材料,谢谢!

辛苦了!

[em01][em01][em01]
210#
发表于 2007-6-14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高手在上,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9 21:19 , Processed in 0.0559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