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时期及红山文化地区发现的乐器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07-6-13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em01]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领导,把这个帖子置顶!

申请一下,领导您还是不要置顶,这样就给了东胡的一个时间上的紧迫感,一个完善这个帖子的责任感。

尽快地把这个帖子的完善,也是一种督促!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7-6-13 13:39:07的发言:

后记:

在您欣赏这让人激动和欣慰的约8000年前的出土的河南舞阳贾胡骨笛的时候 ,让我们共同的记住一位红山界朋友醉石斋主人先生,是他放弃了休息的时间,特意请来了网络的高手,为我们下载了这红山文化乐器的材料。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时期骨笛的发现,都为我们民间探讨史前文明提供详实的资料。

东胡先生红山文化时期骨笛乐器材料的发现,玉笛材料的发现,玉排箫材料的发现,石磬材料的发现,以及陶鼓,陶埙,陶号,陶响器等一大批红山文化时期乐器材料的发现,为民间探讨红山文化时期的礼乐制度提供了民间的可靠的材料。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时期骨笛。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

 

 

[upload=jpg]UploadFile/200761317395710987.jpg[/upload]
194#
发表于 2007-6-13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7-6-13 15:01:00的发言:

谢谢领导,把这个帖子置顶!

申请一下,领导您还是不要置顶,这样就给了东胡的一个时间上的紧迫感,一个完善这个帖子的责任感。

尽快地把这个帖子的完善,也是一种督促!

全力以赴

盡力而為

[em27]
195#
发表于 2007-6-13 23: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7-6-13 15:01:00的发言:

谢谢领导,把这个帖子置顶!

申请一下,领导您还是不要置顶,这样就给了东胡的一个时间上的紧迫感,一个完善这个帖子的责任感。

尽快地把这个帖子的完善,也是一种督促!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先后有许多话题成为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礼乐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有关礼乐文化的议论,主要是围绕贤人达士对三代,尤其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继承和理论化而展开的。现实中的“礼崩乐坏”是礼乐制度的衰微,却不是礼乐文化本身的废弃。以儒家为代表的许多思想家在礼乐衰落之际,却看到了其永恒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功用,并预感到礼乐复兴的历史必然,并为此进行了顽强不懈的奋斗,特别是理论方面的论证,为礼乐复兴提供了思想依据和精神动力。郭店楚简中的儒家著作,就是这一思潮中耀眼的浪花,其中关于礼乐的产生、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使人耳目一新,填补了不少过去对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认识上的缺失,将会推动先秦思想文化研究的深化。-----东胡先生红山先民"礼乐"贴置顶之因.
196#
发表于 2007-6-14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礼乐的产生--供东胡先生参考

关于礼乐的产生,已知的文献中有各种说法,如礼乐本于神说:《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神者品“品物之本,礼乐之祖……”;如礼本天地人的统一和秩序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还有礼根于人类自身繁衍延续的欲望说:“孝,礼之始也”[1]“夫礼,始于冠,本于昏”[2]。楚简《性自命出》提出了“礼作于情,或兴之也”[3]。这一提法在先秦及后儒中是罕见的,而在楚简中却屡见,如《语丛一》上有“礼,因人之情而为之”[4],《语丛二》上有“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严生于礼……”礼乐生于人情这一命题颇具人文精神,在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无疑是一曲人性解放的欢歌。类似的说法在别处还可以见到,如《礼记·坊记》上有“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史记·礼书》上有“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议,……礼者,人道之极也。”

197#
发表于 2007-6-1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供东胡先生参考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到西周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可见,恭敬作为礼的基本特征,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学派都公认的,楚简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礼也”,“行而敬之,礼也”,“恭而博交,礼也,”[5];《性自命出》中有“宾客之礼必有夫斋斋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斋斋之敬,居丧之礼必有夫恋恋之哀”[6];《语丛一》上有“礼生于庄”[7]。以上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礼的恭敬、庄敬的特征。
198#
发表于 2007-6-1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老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这表明,和就是乐的基本特征。这说明,音乐上的“和”逐渐演变出与“礼”相配合,起辅助作用的、用以和谐各种礼义关系的一个概念。如《尚书·虞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指人与神灵的沟通、和谐。《国语·周语下》有“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和成,上下不罢。”——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记·乐记》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即观乐之精义——作者注)其深矣。’”——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楚简中也有类似的话,如《五行》有“和则乐”,“和则同,同则善”[8]。《尊德义》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9]由这里可以看出,和谐乃同,同则一致。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惑智乱,作出有违礼义的事来。
199#
发表于 2007-6-14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礼乐的教化功能--供东胡先生参考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礼乐之教就是和谐人的情性,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姑妇)均能和睦相处。孔子也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他“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10]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1],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报口腹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总之,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的,这在楚简儒家文献中也有反映,如《尊德义》上说:“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13]《性自命出》在论证了礼乐生于情的基础上,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14]这就是说,通过论会、逆顺、节度、出入等手段,养性理情,使德生于心中。“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安焉”[15],这里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悦于教化,便可形成恭敬安详、礼乐融融的人间气象。
200#
发表于 2007-6-14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性自命出》特别注重探讨乐教功能发挥及其规模性。“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16]这是讲音乐对人的感动作用。孟子在《尽心上》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此外,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有不同的作用,“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闻琴瑟之声,则讠季 如也斯叹。观《赉》、《武》,则斋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敛。咏思而动心,胄如也,其居次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 [17]这里作者显然是推崇健康向上,能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高雅纯正的音乐、舞蹈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音乐队教化功能。在本篇中,作者反复论说音乐与哀乐的联系,对哀乐十分重视,“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其至情也。” [18]在《尊德义》中讲得似乎更明白:“由礼知乐,由乐知哀” [19]为什么能“由乐知哀”呢?因为“至乐必悲”,故“由乐知哀”就如同“由乐知至乐”,“至乐”是表达了“至情”的,作为音乐极点的“至乐”和情感极点的“至情”的统一谐和,正是教化所追求的目标。作者对这种“至情”表达的过程还进行了描述,因“至乐”最能激发人崇高悲壮的情感,并通过“戚然以终”,通过“游哀”,通过忧、戚、叹、辟、踊,最后使得内在情感得以渲泄,进入一种悲剧性的审美境界。这既不会抑制人,也不会失礼,可以使人情绪平衡,身心和谐,达到以乐养性,以乐怡情的目的,最终使礼乐之教落到实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8 04:07 , Processed in 0.0518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