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时期及红山文化地区发现的乐器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7-3-31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均·宫·调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均”,指调高,相当于西方的Key。《新唐书·杨收传》(1060)说:“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7)]。这就是说,音乐中的“均”好比诗词中的韵。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押韵,一般篇幅不长的诗词作品,一韵到底,就如音乐作品中只用一个均,即只用一种调高;篇幅长的诗词作品押几个韵,称转韵,就如音乐作品中的转均,即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包含几种不同的调高。因中国很早就发现在一个八度之内可以分为十二律,故在音乐作品中一共有十二均。又由于中国音乐中的音阶,不论是五声还是七声,在排列上都是从宫音开始的,因此,宫音的高度就成了均的标志,原本为声名的“宫”,也就成了“均”的同义词。如“黄钟均”,即宫音高度为黄钟(C)的均,亦称“黄钟宫”;“大吕均”,即宫音高度为大吕(#C)的均,亦称“大吕宫”,等等。与“均”同义的尚有“旦”,这个词是在西元第六世纪时由西域传到中原来的。
  中国传统音乐属于五声调式体系,共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古代就称调式为“调”。因为任何一首乐曲,总是包含着“均”(或称“宫”)和“调”这两个方面,故古代又合称这两个方面为“宫调”。但在古代文献中“调”的含义也并不单单限于指调式,有时也指“均”。如古琴等弦乐器的定弦,每定一次弦,实际上是定出某一均,但这种定弦亦称“定调”,故所定的某均也就称为某调。此时的“调”,亦已和“均”同义了。
  在乐调中,由“均”和调式所构成的“宫调”,无论“均”或调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就形成转调,故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将转调分为“旋宫”和“犯调”两大类。
  “旋宫”是指以宫音为代表的调高的转调。《礼记·礼运》(约前1世纪)曾有“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8)]的记载,其意思是说十二律的每一律都可以作为不同调的宫音,从而可以形成十二种不相同的调高。如同一首乐曲,可旋用十二均,以十二种调高来演奏,但这首乐曲的调式仍保持不变,故“旋宫”属于调高的转调。
  “犯调”是指“结声”(调式主音)为代表的调式的转调。中国古代曾在理论上把“犯调”分为“正犯、旁犯、偏犯、侧犯”四种类型。“正犯”即某均的宫调式转他均的宫调式;“旁犯”即某均的宫调式转本均或他均的商调式;“偏犯”即某均的宫调式转本均或他均的角调式;“旁犯”即某均的宫调式转本均或他均的羽调式。在这“四犯”中,“正犯”的调式没有变化,故实际上属于“旋宫”。“旁犯”、“偏犯”和“侧犯”中,凡不转均的犯调仅属调式的转调;凡转均而又变化调式的犯调属于调高、调式的转调;后一种犯调又可分“住字”相同(即同主音)和不相同(非同主音)两类。
  上述“旋宫”和“犯调”的理论,在中国古代常用“旋宫图”来加以解释。“旋宫图”最早见于元万倾(639~689)等撰的《乐书要录》。它由外圈的声名和内圈的律名两个盘组成,在十六世纪以来的音乐理论著作中改为声盘在内圈,律盘在外圈
132#
发表于 2007-3-31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旋宫图”的旋转方法有两种:顺时针方向旋转声盘称“顺旋”;逆时针方向旋转声盘称“逆旋”。这两种旋转方法可以产生两种调名体系:顺旋产生“之调”调名;“逆旋”产生“为调”调名。顺旋的方法适合于解释“旋宫”。每当顺旋声盘的宫对准某律时,就可得某律之宫、商、角、徵、羽的五调。如顺旋声盘,以声盘中的“宫”对准黄钟律,即得黄钟均中“之调”的“黄钟之宫”、“黄钟之商”、“黄钟之角”、“黄钟之徵”、“黄钟之羽”五调。一律五调,十二律合六十调。逆旋的方法适合于解释“犯调”。每当逆旋声盘,以声盘中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轮流对准律盘中的某律,就可得某律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的七调。如以声盘中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轮流对准律盘中的黄钟,即得“为调”的“黄钟为宫”、“黄钟为商”、“黄钟为角”“黄钟为变徵”、“黄钟为徵”、“黄钟为羽”、“黄钟为变宫”七调。一律可作七声的,十二律合八十四调。
  顺旋“之调”调名最早见于西元前第五世纪的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其中已有“姑洗之宫”等调名;逆旋“为调”调名最早见于记录周代(前841~前221)宫制的《周礼》一书,其中已有“黄钟为角”等调名。“之调”和“为调”调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同时应用,但往往又省略调名中的“之”或“为”字,因此容易产生调名上的混淆。如调名“黄钟商”,设“黄钟”为C,按“之调”作“黄钟之商”,即宫音高度为黄钟(C)的商(re)调式,调式主音为D;按“为调”则作“黄钟之商”,即调式主音“商”的高度为黄钟(C),故宫音高度为?,同一个调名在两种调名体系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北宋朝廷于西元1117年明令废除“为调”调名,其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也就一直采用“之调”调名,直至近世西洋音乐大小调体系传入中国,在理论上又恢复兼用如A大调、a小调之类的“为调”调名。
  中国传统音乐在理论上虽有六十调、八十调,但除了历代宫廷的仪式音乐随月用律,故十二月每月用一均五调,十二均合六十调之外,在民间俗乐中一般只应用三均或四均。第十世纪前后,俗乐因被宫廷的重视而得到高度发展,用了七均;七均中每一均包含宫、商、羽、角四种调式,形成了唐宋时期著名的“俗乐二十八调”。但自第十二世纪起,俗乐调的调数逐渐减少,后被“工尺七调”所取代。
  “工尺七调”即上字调、尺字调、正(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五字调、乙字调。这七调实际上是七个均,每一个均可包括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工尺调的命名既不同于“之调”的命名方式,又不同于“为调”的命名方式,调名中的工尺谱字是“角”音(mi)的高音。如工尺七调的基准调“正工调”音阶的七声为:上(G)、尺(A)、工(B)、凡(#c)、六(d)、五(e)、乙(#f),因调名中的“工”字为B,故为G均;“上字调”名中的“上”字为G,故为?均;“尺字调”调名中的“尺”字为A,故为F均;余类推。近世以“小工调”为基准,其“工”字音高为#F,故为D均,其音阶的七声为:上(D)、尺(E)、工(#F)、凡(G)、六(A)、五(B)、乙(#c);则“上字调”为?均,“尺字调”为C均;余类推。
  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转调方法有两种:将本调的角音(mi)升高半音成为下五度新调的宫音(do),称“清角为宫”,在工尺谱中称“隔凡”;将本调的宫音(do)降低半音成为下五度新调的角音(mi),称“变宫为角”,在工尺谱中称“压上”。在工尺谱中称转调为“借字”,故由某调转入其上方或下方五度的调(如C→G或C→F)称“单借”,转入其上方或下方大二度的调(如C→D或C→?)称“双借”,转入其上方或下方小三度的调(如C→A或C→?)称“三借”。
  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的定调自成体系,分“内调”和“外调”两大类。“内调”的空弦音均为五正声,故又称“正弄”;“外调”在定弦中出现变声或空弦并不具备完全的五正声,故又称“侧弄”。“内调”共五调,其基本调称“正调”,合今之F调。将“正调”定弦中的第三弦宫音低一律(小二度)成新调的角音,此调称“慢角调”(古琴的第三弦古代称“角弦”,“慢”即降低,故名),合今之C调;再将“慢角调”定弦中的第一和第六弦宫音均慢低一律(小二度)成新调的角音,此调称“慢宫调”(古琴的第一和第六弦古代称“宫弦”,故名),合今之G调;将“正调”定弦中的第五弦角音升高一律(小二度)成新调的宫音,此调称“蕤宾调”,又名“清羽调”(古琴的第五弦古代称“羽弦”,“清”即升高,故名),合今之?调;将“蕤宾调”定弦中的第二和第七弦角音均升高一律(小二度)成新调时的宫音,此调称“清商调”(古琴的第二和第七弦古代称“商弦”,故名)。合今之?调。“外调”的调弦法品种繁多,不一一列举
133#
发表于 2007-3-31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四、拍·板·眼
  “拍”因打击乐器“拍板”而得名。“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早期的“拍”仅指乐曲的乐章或段,如西元第六世纪时四乐章的琴曲《碣石调·幽兰》,谱中每乐章结束后注有“拍之(大息)”,表明以其一个乐章为“一拍”,琴曲《胡笳十八拍》,全曲共十八个乐段,表明以其一个乐段为“一拍”,其后在白居易(772~846)的《霓裳羽衣歌》诗注中说:“散序六遍无拍”,“中序始有拍”[(9)],可知其时的“拍”即节拍,在乐曲中存在无节拍和有节拍两种形式。此时节拍中的“一拍”相当于现代记谱法中的一个小节,可用于衡量乐曲的长度。如大曲《降黄龙》中的《花十六》,共十六拍,即此段乐曲共十六小节。此种“拍”又以“字”作为乐曲的基本时值单位。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一书中说:“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10)]。“敦”即乐谱中的单个音高谱字,“住”即延长时值的记号,一个谱字或一个“住号”,都相当于现代的一拍(beat)时值。单个谱字加上“住号”,就成二拍(beat)的时值。“掣”为减时值记号,带有一个“掣号”的两个谱字,其时值由原来的二字减去一字,两字合为一拍(beat)。
  自西元第十三世纪起,具小节意义的“拍”和作为乐曲基本时值单位的“字”,渐渐地被“板”和“眼”所替代。“板”承袭了“拍”为节拍的含义,故“一板”仍为一小节。但不同的是“板”在小节中仍具有一拍(beat)的时值。“眼”等同于“字”,故“一眼”亦相当于现代的一拍(beat)。
  “板”又细分为“散、慢、中、快”四种。“散板”为自由节拍,只在乐句末击一板,名“底板”,又称“截板”、“绝板”。“慢板”为“一板三眼”,相当于今的四拍子,其中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中板”为“一板一眼”,相当于现今的二拍子,其中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又名“流水板”,为“有板无眼”,相当于现今的一拍子。

注:
  (1)见《琴曲集成》(三)摘录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11页。
  (2)详商务印书馆面万有文库本1934年版卷四第4-6页。
  (3)见人民音乐出版社冯文慈点注本1986年版第19页。
  (4)详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4年版卷一第6-9页。
  (5)见《琴曲集成》(五)摘录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6)见《琴曲集成》(三)摘录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
  (7)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699页。
  (8)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23页。
  (9)见《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摘录本,音乐出版社1958版第23页。
  (10)见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校证本1959年版第918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甫右加页
  ?②原字土右加育
来源:人大复印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31 15:39:43编辑过]
134#
发表于 2007-3-31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高,玩高,见解高,学问太高,,,,,,,,实在是高,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28: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史家绝唱先生提供这么详实的材料,谢谢!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特爱红山在2007-3-31 16:18:55的发言:

高,玩高,见解高,学问太高,,,,,,,,实在是高,

谢谢特爱红山仁兄的捧贴,谢谢。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8 11:21:59的发言:
我们本自保有祖宗的红山古玉,我们再不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留存的经典文献,我们再不认真解读了我们祖先遗存的文明,我们再不认真找寻到华夏文明的源泉,我们这些后辈子孙再不能够与祖宗恭敬的对话,而是等到外国人对我们古圣先贤留存的经典文献胡说八道,等到外国人对我们祖先遗存的文明肆意揣测,等到外国人对我们的祖宗不恭不敬的胡言乱语,那时,你我他可都是些无言以对先祖们、要被逐出宗族的不屑子孙了!

谢谢楼上诸位仁兄的捧贴,谢谢!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将尽快完善这个关于古代乐器的帖子,图片和文字材料都在加紧整理上传,以答谢诸位仁兄。
139#
发表于 2007-4-1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7-4-1 21:38:15的发言:
我将尽快完善这个关于古代乐器的帖子,图片和文字材料都在加紧整理上传,以答谢诸位仁兄。

期待....[em01][em01]
140#
发表于 2007-4-2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4 19:35 , Processed in 0.0558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