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quote]
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采用景德镇烧制成的瓷胎,早期彩料都从国外带入,称作珐琅料(enamel),在内务府造办处由宫廷画师精工绘画,再经彩烧而制成。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品一品 发表于 2010-12-6 17:29:00![]() 九.园居生活情趣 ;
雍正三年(1725),雍正开始在圆明园居住。从此,每年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园内度过,直至去世。雍正虽贵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但也同样具备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兴趣爱好广泛,在圆明园怡人秀美的环境里,他乐在其中,尽情地享受了生活的情趣。这也是雍正喜欢长期居住在圆明园的主要原因,所谓“宜宁神受福,少屏烦喧,而风土清佳,园居为胜”是也。园内到处都留下了雍正的足迹,西峰秀色、澹泊宁静、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等景点是他最喜欢居住之处。
御园宫廷区,是雍正平时办公、理政、寝食之地。在这里他废寝忘食地勤于政务,常“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且终年不息。仅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的奏折而言,他几乎每天都不间断的批阅大量奏折,一般多在夜间亲阅,其朱批皆出一己之见,从不假手于他人,可以说“昼接臣僚,宵披章奏”是雍正园居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雍正好佛,喜研习佛家典籍,常与僧衲往来,讲论性宗之学,且造诣颇深。曾撰有《破尘居士语录》,并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他主持纂辑的《悦心集》也不乏表现佛家思想的篇章。即位后,雍正崇佛的兴趣未因政务繁忙而稍减,甚至在批写奏折和下达谕旨中都谈及佛法。雍正曾诏令有学问的僧人在宫中举行集会,他亲自说法,并与众僧研讨经典。雍正十一年,他又编纂了反映佛道思想的《御选语录》。其中,把自称圆明居士的语录也编了进去。与崇佛一样,雍正对道教也推崇备至,他不仅常与道士往来,而且还让道士在园内居住,道士炼丹则更为雍正所支持。雍正还一再强调“三教”同源,倡导“三教”合一,他认为三教形迹虽殊,但“道”却出于一。这一点从当时园内体现儒家、道家、佛教思想观念的不同建筑也可看出。谈经论道,拈香拜佛也是雍正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
雍正是个很有情趣的人,在保留下来的雍正肖像画中,就有头戴西洋假发的画像,有身着道冠服装的画像。雍正具有封建文人的气质,对下棋、打骨牌等都有浓厚的兴趣,还擅长书法,常为园内景观题写匾额与对联。雍正熟悉丰富的传统文化,也酷爱学习,尤其是历代典籍中所蕴含的治国安邦的经验。经常“乘机务之少暇,研经史以陶情,拈韵挥毫,用资典学”。园内水木明瑟、澹泊宁静、映水兰香相隔不远,地域开阔,三景均被水面环绕,稻田甚多,呈现一派田园风光。雍正常于此观稼,以标榜重农,同时也体验别样的情趣。所谓“数畦水田趣,一脉戚农心”。雍正云:“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凭栏观稼……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校文于墀,观射于圃”正是他园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每逢“春秋佳日,景物芳群……偶召诸王大臣从容游赏,济以舟楫,饷以果蔬……仰观俯察,游泳适宜,万象毕呈,心神怡旷”,既显示其亲贤礼下,也可缓解疲惫的身心。其余,诸如踏青、泛舟、赏月、观花、弄雪等也都是他雍正繁忙政务外的难得消遣。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在圆明园猝然去世,其死因众说纷纭。但极有可能是因过量服丹药而中了铅毒。早在雍正七年,雍正得了一场大病,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他还延请道士张太虚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园内的紫碧山房、深柳读书堂、别有洞天等处都炼过丹,从档案可看到这些地方甚至在热天也要大量的煤、白碳、矿银、硫磺等炼丹所需之物。雍正死后三天,新君乾隆就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语。这种严厉态度可能就同其父食丹药而致死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