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95|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关于《古玉“十事要说”---扔向古玉界的十块“板砖”》的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古玉“十事要说”---扔向古玉界的十块“板砖”》的批判


    此文作者的矛盾在于对古语的客观和对人的不客观。

    作者把“第一块砖头”砸向“当今古玉界有三大名人”中的两位——周南泉和古方。这种指名道姓的攻击,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指责周南泉“开出的证书多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一点使他‘德艺双磬’打了折扣”。大家知道,周南泉老师是红山文化网的顾问,在古玉界以水平较高、作风严谨而颇有口碑,要说因为年龄、精力关系,在鉴定中出过错误,可以理解,要说多数都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则言过其实。作者说“至于古方,‘玉界赵括’而已。之所以名声在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主编’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然而,我想问一句,里面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所写?里面的图片有几个是他所拍?里面的点评有几个是他的观点?一个“主编”的名头几乎让所有付著劳动的专家学者黯然失色”。这样的评论不仅有失公允,而且相当外行。事实上究竟是名声在前,还是主编在前呢?试问没有在古玉界相当高的资历和威望,能够挂得上“主编”头衔吗?要求一个主编写文章、拍照片、作点评,就如同要求一位音乐指挥同时吹小号,要求电影导演同时客串演员。《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专著,这和主编的水平和劳动是分不开的。

    作者把“第二块砖头”砸向“专门研究古玉文化的专家学者”,把他们归入“所谓雅人俗玩”这一类古玉收藏群体,说他们“在对理论知识侃侃而谈的同时,买一些似是而非的玉器,对号入座,沾沾自喜。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其实,我国的古玉专家队伍素质和作风,总体上是好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过于僵化、理论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个人收藏不丰富等问题,但是主要是体制造成的,责任不在他们自身。个别“专家”为经济利益不负责任地搞鉴定,造成不良影响,败坏了队伍形象,但只是极少数。


    作者一方面提出“真、稀、美”为古玉收藏最高境界,一方面指责“白痴族”是古玉收藏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古玉文化的传播起不了多大作用。其实白玉真品古玉正好符合“真、稀、美”标准,这和是否以投资赚钱为目的无关。作者说“因为白玉在古玉中的比例实在太少,从中古到高古呈递减趋势,由此也决定了这一部分收藏群体多数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而玉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明清白玉’所能表达的。由此看来,不玩中古、高古,不算真正的玩家。”其实,商周以降,和田白玉(包括青白玉)越来越多见,任南老师就有商周、春秋、战汉的羊脂白玉精品,爱白玉并不一定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和田白玉是历代爱玉者的共同喜好,乾隆皇帝痴迷羊脂白玉,使清中期玉器成为中国古玉发展的巅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的态度是:不薄明清爱高古;不薄珉玉爱和田;不薄国藏爱民藏;不薄专家爱杂家。

 

    爱玉的人,要向玉学习“温润、含蓄、包容”的品德;

    爱玉的人,要用爱玉的感情去爱人;

    爱玉的人,要用包容美玉瑕疵的心胸去包容别人的缺点;

    爱玉的人,要用盘玉的耐心体贴去与人相处。

    只有这样,当我们走的生命尽头,跟我们一生珍藏的美玉再见的时候,我们才能无憾地说——此生不枉爱玉一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31 15:21:52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5:23:0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原文

一、
当今古玉界有三个名人比较瞩目,一个是杨伯达,一个是周南泉,再一个就是在电视节目中频频亮相的古方。杨伯达和周南泉著作等身,对古玉文化的传播不可谓贡献不大,但周南泉开出的证书多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一点使他“德艺双磬”打了折扣。至于古方,“玉界赵括”而已。之所以名声在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主编”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然而,我想问一句,里面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所写?里面的图片有几个是他所拍?里面的点评有几个是他的观点?一个“主编”的名头几乎让所有付著劳动的专家学者黯然失色。

二、
古玉收藏群体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类,一类是俗人俗玩,一类是俗人雅玩,一类是雅人俗玩,一类是雅人雅玩。所谓俗人俗玩,就是对古玉一窍不通,见别人玩玉心里痒痒,于是不管真假好坏,也弄块玉在身上挂挂;所谓俗人雅玩,是指对玉器知之甚少,但为了故充高雅,或为投资赚钱,不惜一切代价买好玉,买真玉,然而对玉器本身的文化内涵缺乏兴趣,看起来是个玩玉之人,实际上是个爱财俗人;所谓雅人俗玩,是指一些专门研究玉文化的专家学者,在对理论知识侃侃而谈的同时,买一些似是而非的玉器,对号入座,沾沾自喜;所谓雅人雅玩,是一个特别喜爱玉器的群体,他们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藏品独到,知识丰富,既能鉴别玉器,又能在收藏中注重提高自身品位。

三、
古玉收藏不能首重玉材。玩古玉若首重玉材,则会禁锢视野,狭隘心胸,不得其乐。中国上下五千年,古玉形态各不同。简言之,应该是:“文化期重沁,商周重线,战汉重型,唐宋元重题材,明清重玉质”。文化期的古玉大多型制简单,素面无纹,此期古玉最美的是沁,几千年大自然造化之精华尽在其中;商周古玉,线条优美,艺技天成,根根撩拨人心;战汉古玉张扬霸气,匠心独运,此期古玉最值得玩味的是型;唐至元期间,题材千姿白态,或乐声阵阵,或舞姿翩翩,或秋山春水,或鹤鹿同春,人文自然尽收眼底;明清古玉讲求实用,题材广泛,工艺繁缛,虽有视觉冲击,若玉质不爽,则玩之败兴。

四、
“白痴族”是古玉收藏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所谓“白痴族”是指那些推崇白玉近乎痴迷的一类人。这类人目前在玉器收藏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客观事实注定了他们以投资赚钱为目的,对古玉文化的传播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白玉在古玉中的比例实在太少,从中古到高古呈递减趋势,由此也决定了这一部分收藏群体多数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而玉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明清白玉”所能表达的。由此看来,不玩中古、高古,不算真正的玩家。

五、
你可以以“工”去看真一件古玉,但你千万不要以“工“去否定一件古玉。因为你眼里的“机器工”很可能就是误导你的错觉。可以说,谁都没见过古人治玉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古人与古人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使用的工具未必一样。“汉八刀”的犀利,“双沟碾”的婉转流畅一点不逊色今天的机器,良渚玉琮的钻孔技术可以说让现代的钻孔工具汗颜。你可以怀疑你的知识与经验,但你不要去怀疑古人的能耐。什么U型是新工,V型是老工,如果以此“断言”真假,这本身就是在“扯淡”,古玉鉴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不可靠的就是“以工断玉”。

六、
不要一见红沁就说是“血沁”,不要一见黑沁就说是“水银沁”,不要一看到五彩斑斓就说是“寿衣沁”。古人的偏见源自局限,今人发现古人的错误就应该去纠正,否则我们的子孙会原谅古人的局限而不会原谅我们的无知。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出土玉器”,也可以摸“出土玉器”,甚至对古玉的出土状态都可以亲眼所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古玉沁色的形成并非都是外界物质的侵入,相当一部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玉器本身发生了质变。古人企图通过沁色的命名解释玉器的表象与形成的原因,但事实是这种“企图”在科学相对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我的意见是:你看到是红沁就说是红沁,你看到黑沁就说是黑沁,你看到五彩斑斓就可以说五彩沁。,当然,“鸡骨白”“黑漆古”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可以沿用甚至发扬光大,关键是屏弃主观猜测成分,只去相信眼睛,至于沁色形成的原因留待慢慢解决。

七、
如果你只玩新玉,你就认识“和田玉”也就够了;如果你想玩古玉就不仅需要对和田玉的特征烂熟于心,还要知道青海玉、俄罗斯玉、独山玉、岫玉、阿富汗玉等主要玉种,此外对蜡石、大理石、玻璃等与玉相近的东西有个比较熟悉的了解,否则你玩古玉随时都有可能“吃药”。当然,在初步解决了“吃药”问题之后,还还要搞清什么样的玉器能上什么样的级别。也许你有明清玉一百件“童子”,也许别人只有一套明朝玉带,你俩玩玉的档次就不是一个级别。

八、
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不真,则无真谛;不稀,则缺珍贵;不美,则寡趣味。三者齐全,虽难得,却是古玉藏家的最高追求。当然,在现实收藏中,能占据其中一二者已属难得,因此你在进入古玉收藏这一行当时你就得知道,什么是玩?什么是藏?惟有如此,你才会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高品位,提高级别。


九、
古人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鉴别古玉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任何主观推测都是我们判定古玉标准的大敌。出土古玉上没有的形制,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工艺,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题材我们不能说假,而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补了出土古玉的空白。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思维去置换古人的思维,不能以今人的工艺去推断古人的工艺,不要以为今人做不了的事情,古人就没有办法。尤其是涉及宫廷用玉和工艺,常人最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

十、
一个真正的懂行者在没有把握之前决不会胡言乱语。鉴定古玉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信口开河。一次错误的点评有可能使祖宗留下的遗产当作垃圾毁掉。因此,宁可将一件赝品看成真品,但绝不可以将一件真品断成赝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光没有毁灭她的存在,倒因为几个世俗小人的浅陋见识毁于一旦,这是我们对古人的不敬,对岁月的亵渎,对子孙的犯罪。我曾在其他帖子中说过“古玉真假只有天知道,倘若你知道,只是古玉检验了你的经验和阅历,而不是你判定的古玉的前世与今生”。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870196


 

3#
发表于 2010-5-31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爱玉的人,要向玉学习“温润、含蓄、包容”的品德;

    爱玉的人,要用爱玉的感情去爱人;

    爱玉的人,要用包容美玉瑕疵的心胸去包容别人的缺点;

    爱玉的人,要用盘玉的耐心体贴去与人相处。

 

 

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31 16:03:06编辑过]
4#
发表于 2010-5-31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hao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upiterbian在2010-5-31 18:15:00的发言:
hao

多谢jupiter点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马纪宁在2010-5-31 16:03:00的发言:
    爱玉的人,要向玉学习“温润、含蓄、包容”的品德;

    爱玉的人,要用爱玉的感情去爱人;

    爱玉的人,要用包容美玉瑕疵的心胸去包容别人的缺点;

    爱玉的人,要用盘玉的耐心体贴去与人相处。

 

 

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31 16:03:06编辑过]

多谢马哥支持!

7#
发表于 2010-6-1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1、古玉界太乱了,乱世用重典没错。

2、都围着明清玉打转,的确没有多大意思,平衡一下有利于古玉市场健康发展。

3、一味的包容意味着纵容,古玉市场太乱,与某些专家不检点或不懂装懂有很大关系。

8#
发表于 2010-6-1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讨论,好。
9#
发表于 2010-6-1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为玉人兄“板砖批判”的帖子击掌叫好。[em56]

     

         玩玉的人首先要有“玉德”这是“真”玩家公认的一条做“人”的基本准则,专家也是“人”不是“神”,既然都是“人”就要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指名道姓在公开场合攻击“人”的“人?”不会有“玉缘”的。

“人”可以得意但不要“忘形”你在骂别人的同时把自己也骂了何苦那?[em5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 11:06:05编辑过]
10#
发表于 2010-6-1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爱玉的人,要向玉学习“温润、含蓄、包容”的品德;

    爱玉的人,要用爱玉的感情去爱人;

    爱玉的人,要用包容美玉瑕疵的心胸去包容别人的缺点;

    爱玉的人,要用盘玉的耐心体贴去与人相处。

 

     玉(育)人好标榜!

     学习!!!

      [em5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 11:09:3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30 10:21 , Processed in 0.0625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