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86|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南红山文化网     

红山文化怪圈中之怪圈

     红山文化期与前泛红山文化期古玉和黑皮玉器的真伪辩别.几十年来以出土记录300件古玉做为标准来比对,做为辩别真伪的依据.国字牌专用之.民藏家用之.

    古玉辨真伪.眼力是藏友追求和探索的.一件真古再真.各表象与变化均无可非义.我们自己会为之感动.可这自信中我们自己会隐隐有个念头.要是土中自己拾到的就太好了.多多少少还是生疑.终于想跳出小圈的我们在遗址亲手拾起千万年前祖先遗存的灵玉.心明眼亮了.多年的经验否掉了.只因手中之物是真真切切的真了.什么专家.什么藏家.什么书呀报呀朋友与老师呀.此刻会全部消失.只因真理在手了.与真理之物不同者全是假了....这本无可非议.可这无可非议的真理之物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光明与自信的同时.我们自己又掉进了真理之物的井里.

    以出土记录300件古玉做为标准来比对辩别真伪.依据正确.但其后果使大量与标准器表象不同的祖国珍宝被定为仿器.大量流向国外.众多藏家为此跑遗址.看坑口以此想跳出怪圈.但是大多数藏家跳出怪圈又入怪圈.即有了新体会.新标本.又再次用上比对法耒辫真伪.有的藏家会辩认多个地区不同表象.用不同地域特征来辩别相对应地区特征.基本跳出了单一国标300件比对法的怪圈. 可是红山文化及前诸文化的文化历史深度远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是己知的文化.也会因文化区.文化层的不同古玉特征也是有差别的.就是一个文化区也因地层不同.土壤元素不同.地质变迁程度不同.其表象也是不同的.更何况还有文化层的不同呢?红山文化怪圈中之怪圈不能跳出了小圈再入更大的怪圈.

  按国家出土玉器清理法处理.其表象和盘摸表象有很大差别.这也导致认国藏图片与实物差别很大.鉴定家用的是比对法.且国藏图片某种程度上误导了鉴定家.因国藏品实物与拍照用光的不同.使其反应到照片上的表象差别很大.并无真实反应其表层真实面目.广大藏友多依照国藏照片来学习辩认.这是与实物体征有很大出入的.定要辨证的去观察! 另外国藏品在处理过程中只拍照处理过程某一时段表象.这也误导了藏友.注意国藏品清理过程其表象会随清理深度的加深.其表也是有很多变化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关于皮象的辩认没上过手真品、理解难些.就是上过手一个文化区的真品、对皮象的辨认可能只认这个文化区的皮象。而中华大地之辽阔,土质不同、文化层、文化区众多、故象皮象是有差别的、大家又不可能上手各地区、文化层,文化区的古玉、那怎么办呢?!

     我一直重复一个方法、次生物之自然象的辩真伪、次生不是有包为次、次即主体原态之后天变化,如熟、裂、孔、坑、色、留、缩.浆、等原生态后天之变化为次。多掌握原生态后天之自然变化的次、对于各文化区、文化层、众多不知名的玉的辩真伪就不难了、认古玉首先学认自然态灰浆.灰浆的产生规律和形态表象更要掌握.自然界中.石头发生吐灰浆也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自然态灰浆.灰浆的产生规律和形态表象.宝才不会与我们失之交臂.

人----------在历史长河中大不过一水分子.

生命太短太短.

在这太短太短的生命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历史去否定先祖的存在.

我们在这太短太短的生命中要尊重自己.

尊重别人.

尊重红山文化.

因我们的生命太短太短.

红山文化的研究要奋进中要奈的住寂寞!三星堆真古30年间被专家学者打入冷宫.称其臆造!但最后不也被证实其存在了吗.红山文化的存在并非几百件以外真假问题.而是人们对红山文化是否尊重,对人类文明是否尊重.随着考古专业人员的探查将还红山文化真象于天下.

 

2009111612162518232.jpg (171.44 KB, 下载次数: 427)

2009111612162518232.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 任南珍藏

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upload=jpg,红山文化玉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0www.rn-hswh.com (84)_光影_1.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61218533767.jpg[/upload]

0.jpg (158.39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 任南珍藏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upload=jpg,红山文化玉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0www.rn-hswh.com (83)_光影_1.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612192990688.jpg[/upload]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upload=jpg,红山文化玉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0www.rn-hswh.com (81)_光影_1.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612195460031.jpg[/upload]

0.jpg (180.26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0.jpg (182.86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9、 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upload=jpg,红山文化玉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0www.rn-hswh.com (82)_光影_1.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612241229957.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6 12:24:16编辑过]

0.jpg (172.08 KB, 下载次数: 0)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红山文化玉器勾型佩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任南珍藏
6#
发表于 2009-11-16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11-16 12:18:00的发言:
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红山文化玉器 任南红山文化网0www.rn-hswh.com (84)_光影_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7#
发表于 2009-11-19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9-11-16 12:28:00的发言:

 随型浅层开裂呈包裹态

浅层开裂处势必物质结构松软,

是否容易入沁?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寒山剑士在2009-11-19 10:36:00的发言:

浅层开裂处势必物质结构松软,

是否容易入沁?

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

其因多为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

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0:42:21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9-11-19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任先生,浅表层开裂一般都存在自然愈合现象,微观下并看不到裂隙,这一认识正确吗?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山海轩在2009-11-19 17:29:00的发言:
请教任先生,浅表层开裂一般都存在自然愈合现象,微观下并看不到裂隙,这一认识正确吗?

隐裂态是看不到裂隙.但下图浅裂包裹态目视看不到裂囗,但微图全开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0 12:22:0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6 22:54 , Processed in 0.0557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