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0-7-2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红山文化玉猪龙专家学者认为是“有熊氏图腾”-金龟子幼虫-胚胎------,其说不一。我觉得这应从红山文化牛河梁考古发掘现场原状进行探索,原形态是玉猪龙成对分左右置于墓主人的胸腹之间即腰部。《素问。脉象精微论》:“腰者,肾之府”。在腰部左右各置一玉猪龙,呈肾的形状,其开口朝下,这分明是给墓主人陪葬了一对不朽的肾。说明墓主人生前肾坏死,陪葬不朽玉肾以期转世后有健全的肾功能和健康的体魄。人所共知红山文化是玉文化,玉文化是以玉器记史叙事的文化。考古发掘展示的真实形态说明玉猪龙是“肾”的记述符号。证明红山先人当时已懂医道,并有相当高的水平。这远在黄帝之前红山文化就有了“医“的内容。到了黄帝时代,黄帝勤学好问,关心人民建康和医学发展,典籍《上古天真论篇》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天师:余闻上古之人,年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常,不佞作为,故神与形俱而尽其天年,度白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佞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之。”正是在此基础上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首先完成了《岐黄之术》——《黄帝内经》的编纂。之后又让三人去和俞跗(fu)整理俞跗的外科医术,并纂成了卷目,即《黄帝外经》的初稿。不幸俞家失火而人书俱焚,《黄帝外经》失传。

       《黄帝内经》述:“肾乃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藏精纳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黄帝内经》在科学意义上建立了有别于西方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形态的特点是:1-整体论;2-模型论;3-过程论。而西方科学特点是:1-逻辑推理;2-数学描述;3-实验验证。而红山文化牛河梁考古发掘玉猪龙实景形态正是整体化-模型化-过程化的实例展示。这说明《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正是源于红山文化“医道”形态而总结-整理-编纂的。俱红山特色才独树一帜 ,才不仅仅是生命医学科学,更是人文历史科学。

72#
发表于 2010-7-3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表明玉猪龙是未脱壳的金蝉

[upload=jpg,72.jpg]UploadFile/2010-7/2010739555277617.jpg[/upload]
[upload=jpg,73.jpg]UploadFile/2010-7/2010739555213811.jpg[/upload]

0.jpg (91.94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0.jpg (45.89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3#
发表于 2010-7-3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那脊背上的琢孔穿系吊挂以确保蝉立形位,成就立蝉—立月而为“龍”的人文历史本意。

 

[upload=jpg,43.jpg]UploadFile/2010-7/20107310121866093.jpg[/upload]


[upload=bmp,83.bmp]UploadFile/2010-7/20107310121853027.bmp[/upload]
蝉=月=龍

 

0.jpg (1.22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0.bmp (5.47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4#
匿名  发表于 2010-7-5 10:30:00

我爱绝美的红山古玉,因为那是真正的古典。

<p><font color="#ff0000" size="6">丫形器也是蝉</font></p><br /><p><font color="#ff0000" size="4">羽化蝉,展羽前先上举,那一瞬间的抓拍是丫形器的造型原版</font></p><br /><p>[upload=bmp,74.bmp]UploadFile/2010-7/20107510212296972.bmp[/upload]</p><br /><p>&nbsp;</p><br /><p><font color="#ff0000">玉丫形器<br/></font>[upload=jpg,74c.jpg]UploadFile/2010-7/20107510212289515.jpg[/upload]<br/></p>

0.bmp (277.26 KB, 下载次数: 0)

0.bmp

0.jpg (241.6 KB, 下载次数: 0)

0.jpg
75#
发表于 2010-7-6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爱绝美的红山古玉,因为那是真正的古典。

丫形器是蝉形器

羽化蝉,翼展之初先上举而随之展开。

[upload=bmp,74.bmp]UploadFile/2010-7/2010769432315161.bmp[/upload]

 

玉丫形器是翼展最初上举时的抓拍形态。双耳实乃双翼。
[upload=jpg,74c.jpg]UploadFile/2010-7/2010769432313313.jpg[/upload]

0.bmp (277.26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0.jpg (241.6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6#
发表于 2010-7-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我爱绝美的红山古玉,因为那是真正的古典。

丫形器是最古老的兵符

 正面

[upload=bmp,yxq1.bmp]UploadFile/2010-7/2010769561023856.bmp[/upload]

 

背面
[upload=bmp,yxq2.bmp]UploadFile/2010-7/2010769561050049.bmp[/upload]

0.bmp (279.33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0.bmp (291.38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7#
发表于 2010-7-6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bmp,yxq3.bmp]UploadFile/2010-7/2010769591057964.bmp[/upload]

 

丫行器是女性氏族、女权社会国家的身份证件,那一对大器是兵符。这大概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兵符——蝉复。只是制作得合起来不十分严密精细。

0.bmp (266.86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8#
发表于 2010-7-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丫形器非常有实用功能,能纺线、捻绳。据当地老者说是老辈子的“拨槌儿”。根据叙述大概是这个样子。特别利于随身携带,随时使用。

 

 

[upload=bmp,yxq4.bmp]UploadFile/2010-7/20107610202385486.bmp[/upload]

 

 

丫形器的琢孔在尾端,以确保蝉头向下;以确保立蝉形位。这是经过深思熟慮的。因为要确保“立蝉为龍”。

0.bmp (276.17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79#
发表于 2010-7-8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丫形器—蝉乜中国国人腰牌、兵符。国之重器,大气磅礴。

丫形器—蝉乜国人腰牌、兵符。国之重器,大气磅礴。

 

[upload=bmp,yxq1.bmp]UploadFile/2010-7/20107810402993348.bmp[/upload]

 

   这是三件一组红山文化玉丫形器,那件小丫形器高:14厘米;宽4.6厘米;属常(规)见大小。其中两件大的是原配一对。一件前后两面雕琢相同纹饰,另一件则单面雕饰,其背面内凹且素面无纹。两者可扣严符合。两件同出,原汁原味,尺寸大小一至,都是高:33厘米;宽:7厘米。其形体之硕大在丫形器中绝无仅有。乃国之重器,大气磅礴。

0.bmp (279.33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80#
发表于 2010-7-9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我爱绝美的红山古玉,因为那是真正的古典。

天之骄子——红山小白龙

正面

[upload=jpg,照片 001.jpg]UploadFile/2010-7/2010791039957817.jpg[/upload]

背面
[upload=jpg,照片 002.jpg]UploadFile/2010-7/2010791039950360.jpg[/upload]


     此龙高:16厘米,青白玉质。精雕细琢了一条雏龙,其颅门稀疏的胎绒痂物用细细斜格纹展现,腭下胎带髯绒用细线框格纹展示。其鬣不展,绺缕脑后结成揪纂。形象逼真,生动自然。选料也精到,使小白龙的肌肤如孩童般娇嫩欲滴。最为难得的是小白龙体均匀散布沙黄沁而隐显黄金甲片,诱人爱抚,讨人喜欢。

0.jpg (224.86 KB, 下载次数: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0.jpg (219.24 KB, 下载次数: 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4 17:37 , Processed in 0.0554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