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绝顶聪明绝顶痴

庄子这一段由吹万不同天籁地籁,讲到人籁,他在这一段加一个研究的总结论: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29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故知,一般的知识智能。道,有没有一个最高的标准?有,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不知。所以真正了解了道的人。所有的智能,知识,思想没有用处,用思想,知识的道理来推测,那不是道,跟道不相干,道最后到无念之境,无道可道,止其所不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南北朝时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有名的文章《肇论》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离不开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般若无知论》,智能到最高处,没有智能可谈,那是真正的智能,那个就是道的智能。这个观念同庄子所说的一样。我们在《论语》中也看到孔子学生问他,孔子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如果一个人有某一专长,某一个最高境界,它会挡住一切。所以到了最高处,就像禅宗经常标榜的如珠子走盘,它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所以庄子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不但孔子庄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做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
29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真话。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讲过一句话。真理是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庄子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 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须考虑,这一定是半罐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画,他是筋骨发胀,并不是故意的。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象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会躲开,绝不动手。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所以真正的学问到了最高处是无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一段还是讲人籁,人伦之道,因为把人伦之道做完了,才能由地籁天籁,超越人的世界。因此,庄子说人伦之道,由普通一个人,怎样去修道?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29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庄子说,假使你懂了最高处没有语言文字可以讲,一切言语思想所不能到达的道理,是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没有各种的法则,也没有道理可讲形而上的道。
29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道在哪里?就在平凡,非常平凡,非常现成中。若有能知,假使能知道这个,认清了这个方向修道,此之谓天府。庄子定名为天府,这个不是天文上形象的天,而是指理念世界的天,就是它的宫殿,用天府来代表形容道的宝库,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道的渊源。
29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你懂了这个以后: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29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真讲做功夫,修禅修佛同修道家是一样的。譬如流行的瑜伽的打坐,学道的打坐,学佛的打坐,你坐起来干什么?坐在那里辩论,那里自己给自己辩论:这个不对吧?这个不大静吧?这个不是功夫吧?这个气脉没有通吧?这个恐怕不是道吧?都是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思辩。真到达了内心无争的境界,没有思辩,脑子里心里绝对的清净,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没有管什么方法,什么都不管了,那么,你已经跟道的东西接近了,就是庄子讲的此之谓天府。修养到了这个境界:注焉而不满,像流水一样,永远把水灌进去都不满,所以老子也讲,此时才叫虚怀若谷,心中空空洞洞的,像山谷一样,流水尽管灌进去,一万年一亿年的流水也灌不满,它没有底的;同样的,酌焉而不竭,像流水一样,你把它舀掉,也永远舀不完,它不增不减。那么,这个的能量,身心的能量哪里来的?

 不知其所由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知道的来源,也不知道的去处。此之谓葆光,生命的光辉永远是挥发的,永远是存在的。

大家修道,不管修道家、密宗、禅、瑜伽,修到这样,对了。庄子现在传我们道,这个方法很好,不要你打坐,不要你念咒子,免得一个咒子学来,还要花五千块钱,划不来。万一要念咒了,就念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就行了。这是庄子的咒子。出自《庄子》的天府葆光,后来道家经常引用。内在的光辉永远在挥发,这是讲内养之学,每个人内在的修养,就是修道。下面讲外用之学,就是仁道。
30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讲外用之学,就是仁道。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9 11:38 , Processed in 0.067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