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方而不割在2009-8-14 17:52:00的发言:其实这种争论应该更多关注清代皇家玉器的料,工,型问题,如果是清代宫廷用品又是葬玉(清代葬玉和老三代是不同的,正如黄钟兄所言是优中选优,唯有深爱之物才带入地下,据此推测这些东西应该更优于现在馆藏品),那么这种工,料,型符合规制吗?其上受沁和时间相符吗?多句嘴,兄台们见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4 17:55:20编辑过]
謝評! 大家共同探討, 共同學習!
理論上, 兩岸故宮的清璽都是傳世品, 沒有入過土; 而流落民間的, 大多數是出土的 (清末太監盜賣的除外), 也都是隱形的, 並未曝光; 此點與紅山玉是大不相同的; 紅山玉不管是館藏或民藏, 可說都是出土的; 而且民間藏品浮出台面的 (或是說出櫃的, 只等待身份認證的), 數量是遠遠大於館藏品!
在皇陵的氛圍下 (皇陵的環境是冏異於民間土葬的, 例如清民間一般土葬不會用到朱砂吧!), 清璽幾百年入土的沁, 到底是如何? 沁成甚麼樣子, 並無台面上的資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4 19:03: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