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泛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与鞍山古巨石阵 张骏伟 张天夫 任 南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8-30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dsc_1520.jpg]UploadFile/2009-8/20098306204540597.jpg[/upload]
   辽东半岛鞍山的真武大帝

              By:2009-8-30 6:2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5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辽东半岛鞍山的真武大帝

      如果单看山海经或是单独看千山,有许多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没办法弄清楚的。

比如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的“东海之内、北海之隅、西海之内,南海之内”。朝鲜在东海之内北海之隅,这显然指的是黄海和日本海之间的朝鲜。西海只能是黄海和渤海。这个南海指的也是黄海,与这片南海对应的只能是辽东半岛。所以这块陆地是辽东半岛。山海经与这一地域相互对照应该一目了然。同理这个地域内的十山九丘、两个轩辕国、帝之下都”、昆仑山等等也只能是与山海经相互对照才能看清楚。我们用山海经对照印第安人的《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并与 鞍山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相对,得出的结论是三者完全是一个模子。

      山海经这部书名气太大,可是渤海、大荒、东西海、大幽国、朝鲜、白民、倭国、章武、义乡、盖余、巴国、潦阳、十山九丘、两个轩辕国等等的这些称谓、情况与这里的地理、民俗、遗址相同。有的地名称谓变了有的则根本没变。在山海经中这样一连串的地名称谓所指就是辽东半岛,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古文化中有三月三拜轩辕,可是同一个三月三又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大家也都知道真武大帝是龟蛇合体的“大帝”。郭沫若又认为:“黄帝轩辕氏实为天鼋氏”那么这个龟蛇复合体的真武大帝是不是黄帝?如果是,那么天鼋氏黄帝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和黄帝是一个东西。鞍山市巴坟沟大石龟就是真武大帝,巴坟沟大石龟和其它大石龟应该就是所谓“黄帝”。轩辕黄帝也可以是“真武黄帝”。

      据说:黄帝称谓的历史并不太久,真武大帝也一样,可是作为真武大帝的原型的“玄武”年代就很远了。

      一般认为道教源于老子,可是在红山文化的古玉之中却偏偏有所谓“马蹄筒”。马蹄筒与道冠“混元巾”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出一辙。

      道教是讲轮回的,马蹄筒就是轮回的第一关“阳关”,也就是女人阴道。女人生产前阴道的内表面形态与马蹄筒的形态相同,并且“流”表现的是“破水”即分娩前流出了“羊水”。毋庸置疑,红山文化“混元巾”证明,中国道家源于红山文化。当然说到这里应当有所保留,用一些诸如萌芽、启蒙、思想一类的词以示“明白”。可是你再保留那个马蹄筒也不是我们祖先“关于马蹄子的文化”。希望大家来鞍山看看,看看真武大帝、看看那座久违了的《昆仑山》。

  道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回归”。而深山、古洞、故土、家乡、祖宗、子孙、潦阳、天路、潦天妈、昆仑山、落叶归根等,则代表了这种情节的实质。

  文明后我们使用了汉字,这个文明对在它之前的“明文”谓之曰《易经》也就是所谓天文。谁敢说天文不丰富,谁敢说易经仅仅是算命。现在我们有机会越过那个《马蹄筒》而看到真正的史前世界,看到在“马蹄筒”另一面祖先们建立的的宇宙。把握住另一面的一个起点走下去,这才是真实的《回归》。我们愿意称这个始点为《了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玄武大帝改称为真武大帝,因避清圣祖玄烨名讳,亦为一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30 12:59:32编辑过]

0.jpg (166.44 KB, 下载次数: 1)

红山文化与鞍山古巨石阵------------------------------------张骏伟 张天夫 任 南 刘卫东

红山文化与鞍山古巨石阵------------------------------------张骏伟   张天夫 任 南  刘卫东
92#
发表于 2009-8-30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angjunwei在2009-8-29 4:1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Post By:2009-8-28 19:04:00

注册一个民办的研究机构或研究学会的手续是很简单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当然你想花政府的钱办自己的事想都别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Post By:2009-8-29 4:17:00

      任南的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实际长期以来的情况是花的是自己的钱办的却是公家的事并且这是个与我个人毫无关系的工作。例如根据文物保护法这些遗址都归国家所有没有一处是个人的。

您认为“当然你想花政府的钱办自己的事想都别想。”我跟您不一样我没那么高尚,我也没有财力。我十分非常地想念能够花国家钱办自己的事 ,可这钱我们花不着。因为花国家钱办自己的事的人已大有人在。

我只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古文化,因为这些是我看到的这也是我能做的。但是也不顺利,众所周知的主要问题是文章不好发表等等。这里有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人,这许多人先花了国家的钱办了自己的事,然后又需要花人民的钱办自己的事了。我想这类钱您也花过,否则您一定是个大官。

      这个网站应该是最好的学会,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能谈得起来。任南先生多年以来参与和指导了辽东半岛这个古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他们来辽东那么多次费用都是自掏腰包并没有要政府花一分钱,起码据我所知鞍山市政府一毛没拔。任南最近一次来鞍,鞍山的某单位提出仅仅派出一位观察员、以示注意,当然,我拒绝了。

任南的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众望所归《任南》和大家的工作是辽东半岛这个古文化从见天日的唯一希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6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4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5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1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4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31 17:17:3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任南于2009-8-31 17:26:41编辑过]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西伯利亚的德国史前星盘?

孔庆典

 

  德国内布拉(Nebra)星盘的出现堪称近年来欧洲考古界的一件大事。自1998年出土于内布拉市郊的一片森林里以来,星盘先后在黑市中数次转手,直到2002年方公之于众,随即便引来德国考古界的一片震惊与欢呼,认为它改写了欧洲史前史,“像英国的巨石阵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重要”。然而不久事情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以研究古罗马文化见长的德国著名考古学家彼德·舒尔(Peter Shue)教授根据形制,认为星盘出自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僧人之手,其历史应该不会超过300年;而盘体上那些看似古老的绿色铜锈,很可能是在某个现代车间内,用硫酸、尿液和吹管腐蚀而成。
  让我们对星盘作一个近距离的观察。星盘青铜质地,重约2千克,直径32厘米,圆形的表面镶贴了各种形状的金片,整个构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边沿对称分布的两条金带,标示着夏至和冬至时太阳在地平线升起与落下的方位,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其代表的地点在北纬53°;其二是底部饰有锯齿边的凹弧,这被研究者们视为“神船”的标志——太阳落山后乘此船夜航,次日复出于东方,与古埃及“太阳船”的神话颇为相似,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日地关系及太阳运行的理解;最后是位于中央的独特星象,其中体积最大的圆形和新月形金片,以及位于两者之间呈簇状排列的7颗金色圆点,被认为是太阳、新月与昴星团的天象组合,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星象记录了一个具体的时间。
  我们知道,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不再反射阳光,形成被人们规定为阴历月首的“朔”;其后太阳在黄道上日行1°,月亮日行13°,两者渐行渐远。假设在合朔时刻一日之后新月合于昴星团,则昴星团落后太阳12°左右,那么当傍晚太阳没入地平时,必然在西方地平线上可见昴星团悬于低空,此即昴星团的"偕日落"。 研究者们先根据星盘的材质大体判断出一个可能的年代范围,再利用星盘上的星象回推出具体的年份。他们发现,公元前1603年前后的春分(4月5日)天象与星盘表现的星象颇为相似:在这天的傍晚,当太阳正好没入地平线时,昴星团密近新月且位于太阳的正上方,正是昴星团的“偕日落”。

  还有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星象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历法。
  在一种历法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阴历月和阳历年。由于一个阳历回归年中包括了12. 368个阴历月,这就导致使用阴阳历法的各民族在岁月的长河中凭经验形成了一个“共识”,都把一年12个阴历月视为“正常”现象——但同时他们也清楚,要与真正的年保持一致,还必须不时地从中增加(闰)第13个月。
  如何增加这第13个月呢?在掌握固定的置闰规则以前,人们的方法是观测恒星。以古迦勒底人为例,他们最重视狮子座及其主星雷格鲁斯(以一位迦勒底国王命名,即轩辕十四),并将雷格鲁斯的“偕日落”与新月之合定为年首——这时从地球看去,太阳、月亮与雷格鲁斯几乎处在同一位置。此后太阳在黄道上渐行渐远,而月亮与雷格鲁斯每月还将“重逢”一次。由于恒星月(月亮返回同一恒星处)是27. 32天,朔望月(日月之合的回归)为29. 53天,导致每一个阴历月(即朔望月)之后,雷格鲁斯星与月亮的“会期”都将提前大约两天,如此一年后再次与太阳重会时,恰好又回到月初——而一旦发现这个日期出现了两天的滞后,便意味着雷格鲁斯星与月亮距离太阳尚有一个月的行程,需要再设置一个闰月了。
  历史上,这种星历在很多古代民族中都有使用,只是作为观测对象的恒星各有不同:古埃及人为天狼星,古巴比伦人为雷格鲁斯星,夏人为参星,殷人为大火星,而昴星团则最迟自战国时起便被与亚洲高地上的北方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其后更被呼做“胡星”,宋仁宗时代的占星家还曾以“日食正阳,客星出于昴”预言契丹宗真将死。
昴星历在中世纪黠戛斯人(唐代少数民族名,信仰萨满教,活动于中国西北及西伯利亚地区)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在其历法中,月份名称依次为“九的月、七的月、五的月、三的月、一的月、假狍子月、真狍子月、鹿月、公大角山羊月、公山羊月、公羚羊孟月、公羚羊季月”,这月名中的“九、七、五、三、一”记录的便是该月昴星团与月亮相会的日子;紧随“一的月”之后的“假狍子月”和“真狍子月”的命名,也暗示了“假狍子月”很可能从前是一个经常产生闰月的月份,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才被纳入到通行历法之中。有趣的是,直到20世纪初,这种月份的命名方式还被柯尔克孜人(即古黠戛斯的后裔)部分沿用着。
  让我们回到内布拉星盘。星盘上30颗清晰可见的金色圆点代表了正常月份的30天,而另外两颗暗藏在边沿金带中的圆点则暗示着设置闰月的规则——这使得星盘看起来更像是某种历法秘笈;而这种历法源自中古时代亚洲高地民族的血统,或许可以成为彼德·舒尔教授“星盘出自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僧人之手”的一个旁证。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德国内布拉星盘的天象问题

作者:硕博网    文章来源:中华硕博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8
中华硕博网(http://www.china-b.com)全球500所高校指定报名中心--德国内布拉星盘的天象问题
  
  世纪之交在德国萨克森一安哈特州内布拉(Nebra)镇出土一件史前青铜星象盘,被誉为二十世纪欧洲青铜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我国媒体已有报道。2006年3月,萨克森一安哈特州州立史前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哈拉德·梅勒(Harald
  Meller)教授及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傅马瑞(Mareile
  Flitsch)女士来华访问,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及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等处发表学术讲演,报告有关内布拉星盘研究的最新进展。笔者了解到有关资讯并聆听梅勒教授的讲演之后深受启发,兹就内布拉星盘所反映的天象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资探讨。
  星象盘上的日、月、星及圆弧等镶有金箔标示。据梅勒教授介绍,星盘边缘上对称分布的两条圆弧(一侧金箔已脱落)表示冬、夏至日出(落)方位之间的地平夹角(82.7°)(图1),其数据与星盘出土附近地区的地理纬度非常符合;星盘上七颗聚集成团的星组是昴星团,其下为圆月和弯月,再下饰有锯齿边的凹弧是典型的神船。古巴比伦历法把年初新月是否出现在昴星团附近作为是否需要增加闰月的标志,据此梅勒教授解释说,星盘上昴星团与月亮的组合可能与置闰规则有关。 我认为该星盘没有满月的图像,那个大圆形表示太阳。理由很简单,首先满月和月牙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昴星团附近,只有太阳和新月(或残月)才有可能;其次,闰月是用来调和阴阳历的,仅靠圆月一新月等构成的 月亮周期 (纯阴历)是不能得到闰月的,必须有太阳参加;新月抵近昴星实际上预示着太阳也在附近不远,即日月合朔于昴星团附近;再次,古代埃及有“太阳船”的神话,传说太阳落山(水)后乘船夜航,次日复出于东方,星盘上既有“太阳船”的图案,那么出现太阳应是顺理成章的。
  古巴比伦以“月出”(新月初见)为一个月的开始,欧洲史前历法也应如是。中国大约西周以前也以 “月出”为月始,西周以后因能推算日月合朔之点而改以“朔”为月始,朔后一、二日为月出。中国古历是典型的阴阳历,可作为探讨内布拉星盘置闰规则的参考。中国自先秦古六历始以“气朔齐同”为置闰标准,即以日月合朔在同一节气点作为太阳周期和 月亮周期 的共同周期,发现在19年内设置7个闰月即可满足这一周期(19个回归年等于235个朔望月)。巴比伦人使用了这一周期,前432年古希腊的默冬(Meton)在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宣布这一发现引起轰动,因此19年7闰法被称为“默冬章”。按照内布拉星盘显示的天象,以新月抵近昴星为置闰标准,此与中国古历“气朔齐同”置闰法的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史前欧洲历法得到“默冬章”并非没有可能。
  如前所述内布拉星盘上的地平弧段表示了冬、夏至的日出、日入四大方位,那么新月抵近昴星是否与日出入方位有关呢?回到该星盘的历史年代,这一问题得到明确答案。与星盘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把欧洲青铜时代比较典型的带柄青铜剑,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另据哈拉德·梅勒教授介绍,在该星盘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测得其文化层的碳十四年代距今约3600年。十分巧合的是公元前1600年前后,春分点正好在昴星团附近不远,这表明星盘上日月抵近昴星的天象对应于日出正东方、日入正西方的春分节气。比照巴比伦历法以春分为岁首的规则,可知内布拉星盘表现的正是“岁首星象”。
  新月一昴星团之合是解开内布拉星盘天象之谜的关键。因为在黄道上太阳每日约行l度,月亮平均每日约行13度,设在合朔时刻l日之后见新月合于昴星,则昴星落后太阳12度左右,那么当傍晚太阳没入地平时,必然在西方地平线上方可见昴星团悬于低空,此即昴星“偕日落”。此种天象见载于古巴比伦历法的年首。巴比伦历法中的年首月份名尼桑月(Nisan花月),星象为:狄尔甘星(Dilgan即白羊座)偕日升、昴星团偕日落;在标准情

[1] [2] [3]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5:12:00 | 只看该作者
<b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5px">辽东半岛寻根</b>&nbsp;&nbsp;<span class="font10" style="LINE-HEIGHT: 20px"><img alt="发帖心情" src="http://www.rn-hswh.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Post By:2009-9-2 14:53:00 &nbsp;&nbsp;&nbsp;Post IP:<a title="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 href="http://www.rn-hswh.com/bbs/TopicOther.asp?t=1&amp;boardid=1&amp;userid=14676&amp;ip=60.19.209.111&amp;action=lookip">60.19.209.111</a></span> <br/><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div id="textstyle_1" style="FONT-SIZE: 9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
<p>&nbsp; <br/><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39.jpg<br/><a href="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9-9/20099214505199108.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9-9/20099214505199108.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br/><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18).jpg<br/><a href="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9-9/2009921450519165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n-hswh.com/bbs/UploadFile/2009-9/20099214505191651.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br/><br/><font size="5"><font color="#ff0000">&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6">&nbsp;&nbsp; 辽东半岛寻根</font></font>(本网网友们的意见)</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nbsp;</p>
<p align="left"><font size="5">&nbsp;&nbsp; &nbsp;</font><font size="4">&nbsp;“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秉琦&nbsp;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 “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海经卷十三大荒东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我们抄录了山海经中的几段,意思是大概这些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谈的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和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苏先生又谈了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一、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二、是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三、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nbsp;谁者是这把钥匙?这要看条件:苏先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这些大概就是山、海、经。在此苏先生与山海经不谋而合。或以一部《山海经》来衡量:这个重心的中心应该是古《遼阳》的原始千山即所谓潦山、列阳。原始千山的第一山应该是龟山,昆仑与华表。大荒就是所谓北大荒。</font></p>
<p><font size="4">“夔”白令海大海牛,体重可达6700公斤。其分布范围大致位于白令海的司令群岛周边,往东达阿留申群岛西侧,往西至堪察加半岛。由上新世(Pliocene)与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发现记录分析,过去大海牛的分布范围可能广达整个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带,东侧达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与现今墨西哥西岸约北纬30度处,西部则到日本的本州岛(南限约北纬37度)。该物种1768年灭绝。</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东北亚地区或太平洋西北海域及其纵深具备建立四个海地理概念的条件。其中的西海是渤海,北海即日本海及该海域以北海域,东海南海的主要部分就是中国东海和黄海等海域。</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所谓《东方析木》并不是东方有人在劈木头,东方《析木》指的就是象劈木头那样一分为二的两个轩辕国,两个轩辕国就叫东方析。山海经所述的这两个轩辕国也只有古潦阳文化可以与之相匹配,东方析一南一北。北部地名标志是鞍山市大孤山—羊耳峪。南部地名标志在海城小孤山—羊角峪。故:根据“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我们也没有理由不这样看:东方析木、两个轩辕国就在辽东半岛的鞍山、辽阳、海城。</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根据司马迁的说法“黄帝”曾合符《釜山》。而山海经中《毛民国》属黄帝。《倭属燕》。我们可以初步认定所谓《黄帝》应该是东北亚先民的共祖。所谓中国一辞也不一定指的是地盘,也不是仅指中原那么大的地方,中国就中原那么大那就坏了。“中国”一辞很可能是原始宗教词汇,对它的词意应该进行再认识。</font></p>
<p><font size="4">所谓“社稷”,社字应该是祭拜天地,土字表示地的一横较长,十字表示的是天,天之下就是地,土字代表的是以地为主的天和地。</font></p>
<p><font size="4">山海经提出两种稷草一种是野菜“稷稷”草,另一种即“社稷”社稷草又叫散房草,两种草的用途是一吃一住。稷稷草的籽实携带的是两个灵魂,社稷草携带了多个灵魂。散房草散到房上,意一大片灵魂来投胎。内涵是灵魂乘坐在两种草的籽实里进行天地间的轮回,社稷一词“社”又有愿望、礼貌、接触、交往之意,“稷”是目的,“畟”就是交配。社稷一词大意应该是“文明求偶”。也可能是男女碰头,作为标志各执一草,女执稷稷草,男执社稷草,以便验明正身。这大概应该是社稷的基本过程之一。所谓社稷实际是在向这两种草所代表的吃、住和交配行礼,以感谢食物、房子和繁殖。社稷一词太古老,人们主要是在祈求繁殖。 </font></p>
<p><font size="4">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nbsp;</font></p>
<p><font size="4">“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font></p>
<p><font size="4">这四种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其中“膏菽”就是野菜稷稷。膏稷就是社稷。其他两种“膏稻和膏黍”是指大米和高粱谷子一类野生作物。</font></p>
<p><font size="4">“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与社稷草的形态一样指的就是社稷草。</font></p>
<p><font size="4">山海经中的这两段关于草的说法,前者说的草属于女人而后者说的草则属于男人。</font></p>
<p><font size="4">长期在野外散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有稷草的地方一般都有古遗址。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font></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15:05:31编辑过]</font></div></div></td></tr></tbody></table><br/>
96#
发表于 2009-9-2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给老师敬茶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又学一课
97#
发表于 2009-9-2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angjunwei在2009-8-29 4:1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Post By:2009-8-28 19:04:00

注册一个民办的研究机构或研究学会的手续是很简单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当然你想花政府的钱办自己的事想都别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Post By:2009-8-29 4:17:00

      任南的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实际长期以来的情况是花的是自己的钱办的却是公家的事并且这是个与我个人毫无关系的工作。例如根据文物保护法这些遗址都归国家所有没有一处是个人的。

您认为“当然你想花政府的钱办自己的事想都别想。”我跟您不一样我没那么高尚,我也没有财力。我十分非常地想念能够花国家钱办自己的事 ,可这钱我们花不着。因为花国家钱办自己的事的人已大有人在。

我只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古文化,因为这些是我看到的这也是我能做的。但是也不顺利,众所周知的主要问题是文章不好发表等等。这里有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人,这许多人先花了国家的钱办了自己的事,然后又需要花人民的钱办自己的事了。我想这类钱您也花过,否则您一定是个大官。

      这个网站应该是最好的学会,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能谈得起来。任南先生多年以来参与和指导了辽东半岛这个古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他们来辽东那么多次费用都是自掏腰包并没有要政府花一分钱,起码据我所知鞍山市政府一毛没拔。任南最近一次来鞍,鞍山的某单位提出仅仅派出一位观察员、以示注意,当然,我拒绝了。

任南的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众望所归《任南》和大家的工作是辽东半岛这个古文化从见天日的唯一希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6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4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505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5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1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4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i033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31 17:17:36编辑过]

任南的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98#
发表于 2009-9-3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辽东半岛寻根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 14:53: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稷稷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3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社稷草

                                      《社稷》 辽东半岛寻根(本网网友们的意见)

 

     “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经卷十三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

 

      以上我们抄录了山海经中的几段,意思是大概这些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谈的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和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

苏先生又谈了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一、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二、是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三、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

      谁者是这把钥匙?这要看条件:苏先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这些大概就是山、海、经。在此苏先生与山海经不谋而合。或以一部《山海经》来衡量:这个重心的中心应该是古《遼阳》的原始千山即所谓潦山、列阳。原始千山的第一山应该是龟山,昆仑与华表。大荒就是所谓北大荒。

“夔”白令海大海牛,体重可达6700公斤。其分布范围大致位于白令海的司令群岛周边,往东达阿留申群岛西侧,往西至堪察加半岛。由上新世(Pliocene)与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发现记录分析,过去大海牛的分布范围可能广达整个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带,东侧达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与现今墨西哥西岸约北纬30度处,西部则到日本的本州岛(南限约北纬37度)。该物种1768年灭绝。

       东北亚地区或太平洋西北海域及其纵深具备建立四个海地理概念的条件。其中的西海是渤海,北海即日本海及该海域以北海域,东海南海的主要部分就是中国东海和黄海等海域。

       所谓《东方析木》并不是东方有人在劈木头,东方《析木》指的就是象劈木头那样一分为二的两个轩辕国,两个轩辕国就叫东方析。山海经所述的这两个轩辕国也只有古潦阳文化可以与之相匹配,东方析一南一北。北部地名标志是鞍山市大孤山—羊耳峪。南部地名标志在海城小孤山—羊角峪。故:根据“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我们也没有理由不这样看:东方析木、两个轩辕国就在辽东半岛的鞍山、辽阳、海城。石器时代的轩辕国要比现在美丽一万倍。美丽的轩辕国就是析木国,析木国就是“大析国”,大析国很可能就是人们寻找的《大西国》,“大西国”在东不在西。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黄帝”曾合符《釜山》。而山海经中《毛民国》属黄帝。《倭属燕》。我们可以初步认定所谓《黄帝》应该是东北亚先民的共祖。所谓中国一辞也不一定指的是地盘,也不是仅指中原那么大的地方,中国就中原那么大那就坏了。“中国”一辞很可能是原始宗教词汇,对它的词意应该进行再认识。

所谓“社稷”,社字应该是祭拜天地,土字表示地的一横较长,十字表示的是天,天之下就是地,土字代表的是以地为主的天和地。

山海经提出两种稷草一种是野菜“稷稷”草,另一种即“社稷”社稷草又叫散房草,两种草的用途是一吃一住。稷稷草的籽实携带的是两个灵魂,社稷草携带了多个灵魂。散房草散到房上,意一大片灵魂来投胎。内涵是灵魂乘坐在两种草的籽实里进行天地间的轮回,社稷一词“社”又有愿望、礼貌、接触、交往之意,“稷”是目的,“畟”就是交配。社稷一词大意应该是“文明求偶”。也可能是男女碰头,作为标志各执一草,女执稷稷草,男执社稷草,以便验明正身。这大概应该是社稷的基本过程之一。所谓社稷实际是在向这两种草所代表的吃、住和交配行礼,以感谢食物、房子和繁殖。社稷一词太古老,人们主要是在祈求繁殖。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这四种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其中“膏菽”就是野菜稷稷。膏稷就是社稷。其他两种“膏稻和膏黍”是指大米和高粱谷子一类野生作物。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与社稷草的形态一样指的就是社稷草。

山海经中的这两段关于草的说法,前者说的草属于女人而后者说的草则属于男人。

       

      社稷草又名散房草和鸿茅草,中空,大约九支左右一组,“下有九枸,”分蘖繁殖,籽实已退化没有繁殖能力,散在房上不发芽,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我国东北地区冬季较长,这种草保暖效果好,对北方古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功劳不小。稷稷草是春季最早出土的植物之一。稷稷草又名救命草可供人们食用。早春,人们熬过了漫长的冬季、饥肠辘辘的古人唯一能吃到的食物就是这种草。现在这种草叫野菜,一般采摘回家包饺子祝贺春天的到来。  现代人好像有些忘了,春季采摘《稷稷菜》吃稷稷菜包饺子早就是北方民俗,叫开春。说句实在的:实际我们大家倒是真应当对稷草磕几个响头。

      长期在野外散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有稷草的地方一般都有古遗址。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8:03:54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4:13:45编辑过]
99#
发表于 2009-9-3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辽东半岛寻根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 14:53:00
                             稷稷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1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石人山 (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3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社稷草

                                      《社稷》 辽东半岛寻根(本网网友们的意见)

 

     “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经卷十三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

 

      以上我们抄录了山海经中的几段,意思是大概这些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谈的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和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

苏先生又谈了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一、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二、是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三、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

      谁者是这把钥匙?这要看条件:苏先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这些大概就是山、海、经。在此苏先生与山海经不谋而合。或以一部《山海经》来衡量:这个重心的中心应该是古《遼阳》的原始千山即所谓潦山、列阳。原始千山的第一山应该是龟山,昆仑与华表。大荒就是所谓北大荒。

“夔”白令海大海牛,体重可达6700公斤。其分布范围大致位于白令海的司令群岛周边,往东达阿留申群岛西侧,往西至堪察加半岛。由上新世(Pliocene)与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发现记录分析,过去大海牛的分布范围可能广达整个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带,东侧达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与现今墨西哥西岸约北纬30度处,西部则到日本的本州岛(南限约北纬37度)。该物种1768年灭绝。

       东北亚地区或太平洋西北海域及其纵深具备建立四个海地理概念的条件。其中的西海是渤海,北海即日本海及该海域以北海域,东海南海的主要部分就是中国东海和黄海等海域。

       所谓《东方析木》并不是东方有人在劈木头,东方《析木》指的就是象劈木头那样一分为二的两个轩辕国,两个轩辕国就叫东方析。山海经所述的这两个轩辕国也只有古潦阳文化可以与之相匹配,东方析一南一北。北部地名标志是鞍山市大孤山—羊耳峪。南部地名标志在海城小孤山—羊角峪。故:根据“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我们也没有理由不这样看:东方析木、两个轩辕国就在辽东半岛的鞍山、辽阳、海城。石器时代的轩辕国要比现在美丽一万倍。美丽的轩辕国就是析木国,析木国就是“大析国”,大析国很可能就是人们寻找的《大西国》,“大西国”在东不在西。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黄帝”曾合符《釜山》。而山海经中《毛民国》属黄帝。《倭属燕》。我们可以初步认定所谓《黄帝》应该是东北亚先民的共祖。所谓中国一辞也不一定指的是地盘,也不是仅指中原那么大的地方,中国就中原那么大那就坏了。“中国”一辞很可能是原始宗教词汇,对它的词意应该进行再认识。

所谓“社稷”,社字应该是祭拜天地,土字表示地的一横较长,十字表示的是天,天之下就是地,土字代表的是以地为主的天和地。

山海经提出两种稷草一种是野菜“稷稷”草,另一种即“社稷”社稷草又叫散房草,两种草的用途是一吃一住。稷稷草的籽实携带的是两个灵魂,社稷草携带了多个灵魂。散房草散到房上,意一大片灵魂来投胎。内涵是灵魂乘坐在两种草的籽实里进行天地间的轮回,社稷一词“社”又有愿望、礼貌、接触、交往之意,“稷”是目的,“畟”就是交配。社稷一词大意应该是“文明求偶”。也可能是男女碰头,作为标志各执一草,女执稷稷草,男执社稷草,以便验明正身。这大概应该是社稷的基本过程之一。所谓社稷实际是在向这两种草所代表的吃、住和交配行礼,以感谢食物、房子和繁殖。社稷一词太古老,人们主要是在祈求繁殖。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这四种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其中“膏菽”就是野菜稷稷。膏稷就是社稷。其他两种“膏稻和膏黍”是指大米和高粱谷子一类野生作物。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与社稷草的形态一样指的就是社稷草。

山海经中的这两段关于草的说法,前者说的草属于女人而后者说的草则属于男人。

       

      社稷草又名散房草和鸿茅草,中空,大约九支左右一组,“下有九枸,”分蘖繁殖,籽实已退化没有繁殖能力,散在房上不发芽。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我国东北地区冬季较长,这种草保暖效果好,对北方古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功劳不小。稷稷草是春季最早出土的植物之一。稷稷草又名救命草可供人们食用。早春,人们熬过了漫长的冬季、饥肠辘辘的古人唯一能吃到的食物就是这种草。现在这种草叫野菜,一般采摘回家包饺子祝贺春天的到来。  现代人好像有些忘了,春季采摘《稷稷菜》吃稷稷菜包饺子早就是北方民俗,叫开春。说实在的:实际我们大家倒是真应当对稷草磕几个响头。

      长期在野外散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有稷草的地方一般都有古遗址。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8:03:54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4:15:10编辑过]
100#
发表于 2009-9-3 18:38:00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帮忙行个好——鞍山市《真武大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5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辽东半岛鞍山的真武大帝

      如果单看山海经或是单独看千山,有许多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没办法弄清楚的。

比如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的“东海之内、北海之隅、西海之内,南海之内”。朝鲜在东海之内北海之隅,这显然指的是黄海和日本海之间的朝鲜。西海只能是黄海和渤海。这个南海指的也是黄海,与这片南海对应的只能是辽东半岛。所以这块陆地是辽东半岛。山海经与这一地域相互对照应该一目了然。同理这个地域内的十山九丘、两个轩辕国、帝之下都”、昆仑山等等也只能是与山海经相互对照才能看清楚。我们用山海经对照印第安人的《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并与 鞍山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相对,得出的结论是三者完全是一个模子。

      山海经这部书名气太大,可是渤海、大荒、东西海、大幽国、朝鲜、白民、倭国、章武、义乡、盖余、巴国、潦阳、十山九丘、两个轩辕国等等的这些称谓、情况与这里的地理、民俗、遗址相同。有的地名称谓变了有的则根本没变。在山海经中这样一连串的地名称谓所指就是辽东半岛,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古文化中有三月三拜轩辕,可是同一个三月三又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大家也都知道真武大帝是龟蛇合体的“大帝”。郭沫若又认为:“黄帝轩辕氏实为天鼋氏”那么这个龟蛇复合体的真武大帝是不是黄帝?如果是,那么天鼋氏黄帝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和黄帝是一个东西。鞍山市巴坟沟大石龟就是真武大帝,巴坟沟大石龟和其它大石龟应该就是所谓“黄帝”。轩辕黄帝也可以是“真武黄帝”。

      据说:黄帝称谓的历史并不太久,真武大帝也一样,可是作为真武大帝的原型的“玄武”年代就很远了。

      一般认为道教源于老子,可是在红山文化的古玉之中却偏偏有所谓“马蹄筒”。马蹄筒与道冠“混元巾”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出一辙。

      道教是讲轮回的,马蹄筒就是轮回的第一关“阳关”,也就是女人阴道。女人生产前阴道的内表面形态与马蹄筒的形态相同,并且“流”表现的是“破水”即分娩前流出了“羊水”。毋庸置疑,红山文化“混元巾”证明,中国道家源于红山文化。当然说到这里应当有所保留,用一些诸如萌芽、启蒙、思想一类的词以示“明白”。可是你再保留那个马蹄筒也不是我们祖先“关于马蹄子的文化”。希望大家来鞍山看看,看看真武大帝、看看那座久违了的《昆仑山》。

  道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回归”。而深山、古洞、故土、家乡、祖宗、子孙、潦阳、天路、潦天妈、昆仑山、落叶归根等,则代表了这种情节的实质。

  文明后我们使用了汉字,这个文明对在它之前的“明文”谓之曰《易经》也就是所谓天文。谁敢说天文不丰富,谁敢说易经仅仅是算命。现在我们有机会越过那个《马蹄筒》而看到真正的史前世界,看到在“马蹄筒”另一面祖先们建立的的宇宙。把握住另一面的一个起点走下去,这才是真实的《回归》。我们愿意称这个始点为《了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玄武大帝改称为真武大帝,因避清圣祖玄烨名讳,亦为一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7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鞍山市《巴坟沟》大石龟的南面,石龟1、4×1、4×1、9米。正中图案即易经《天五图》该图面对祭祀者,意此龟代表天,龟背之上的复杂图形就是《天文》。该石龟在一处古祭祀场中央,祭祀场纵深约6公里,宽约1公里。原始符号分四片分布于四个方向。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二十八宿图。该祭祀场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无可估量,但已被破坏和继续被破坏的前景已不可逆转。因为当局无人过问、不管。与这些人相比,我倒成了官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8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鞍山市巴坟沟大石龟北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462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鞍山市巴坟沟大石龟背上的一条“龙”,龙头向东,该龙长250毫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322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张俊伟先生只有 冒着危险去山上遗址烧纸,说:各位酋长,我可是已经无能为力了,你们如果有什么办法就请拿出来好了,如若不然就只有自己顾自己吧。薄酒一杯,些许纸钱,略表寸心。惭愧!惭愧!勿怪!勿怪!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鞍山市垃圾总场掩埋古遗址的工作进展顺利。具不完全统计在羊耳峪这处巨大的古遗址掩埋城市垃圾已达四百万吨。占遗址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原始符号大片被毁,大片古墓被毁,辽墓画像石被盗卖,承载古符号群的巨石头被炸掉用作《千秋公墓》         恳请党政领导、大家、权威、专家、专业者行个好吧!说句话!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我代表这些遗址、故人、死人,行礼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1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8:04:4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4 8:38:0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 05:40 , Processed in 0.1124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