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景彡喑辶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37:00 | 只看该作者

玉石的“三忌”“四怕”

“三忌”是忌腥、忌油腻、忌污浊的气体。
  玉石忌腥,忌和有腥的物体接触 ,咸味、腥味都容易伤害玉质。
  玉石忌油,有些古玉入土的地方,因为地张不足,常常粘有油腻,使清光不能够透出来。有些人玩玉,喜欢用面油、发油等摩控,更有用吃剩的*油涂抹在玉上,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古玉油润。其实,这些油脂阻碍古玉透出精光,变成一种“封闭”,而不能使之温润。有经验的玩玉行家,把玩日久,恐怕给油沁,隔段时间就用热水洗之或用热茶洗涤,作退油保养,使玉能润。
  玉石忌污秽。满手污秽即盘玉,会使古玉的土门闭塞,玉理的灰土不能退出,即使日玩日盘,也是劳而无功,甚至弄巧成拙。
  对玉石,行内人士还流传“四怕”。
  一是怕冰。玉石经常接触冰,土门受损,玉理黯然不能显出色沁,就不会活,成为“死色”。
  二是怕水。古玉若常与火近,色浆即退。火不同于天然的地热,古玉长期受天然的地热所蒸,变软而发生变化,才会慢慢受色沁所侵。
  三是怕姜水。有人以为用姜水浸泡可以除腥、辟臭。其实不然。古玉与姜水接触,已有的色沁会黯然无光,如浸得太久,更会浑身起麻点,日后虽然盘之玩之,也难以补救。
  四是怕跌。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5:08编辑过]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鉴定中的五种玉色

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别中,有关玉器的五种颜色是鉴玉者应当注意的。这就是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盘玉是手或肌肤与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盘色”。一般来讲,旧玉久盘会产生熟旧感。如果旧玉上有沁色,久用手盘,颜色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沁色的玉久盘后会有细腻的光泽,一些收藏者在选择玉器时会依盘色看玉器的新旧。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一般不是入葬时临时赶制的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甚至是流传几代的,因此在使用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当然,在选择、评品玉料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色均匀者优,色变化如图画者亦优。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黄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易区别,因而带有用玉皮色充当沁色玉的,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辩识,无价值,好玉染色或为掩饰瑕疵,或为增彩提高作品价值。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或局部,或整体,玉经过火烧则变黑,现烧则变灰白,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易区别。炸丝是将玉经火加热后再入水降温,使玉表面出现裂纹,在加梁颜色,颜色是多样的,呈丝网状。琥珀烫是一种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层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学原料使玉器表面呈现白色,质地松软,有时还能露出玉色。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状,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5:54编辑过]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玉石文化的内涵

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解开世界文化发展之谜的金钥匙就是和阗玉。 
   
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钟林先生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5:26编辑过]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鬼斧神工般超卓高度 良渚玉器都有双"靓眼"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其中良渚玉器的出土带来了玉器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扬子鉴宝》日前请来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专家陆建芳,为读者介绍良渚文化玉器情况。讲座视频请登录www.yangtse.com观看。    陆建芳介绍说,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其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其中玉琮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据介绍,良渚玉琮的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同时,玉琮还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目前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陆建芳介绍说,《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据介绍,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礼仪玉器,一是佩戴装饰玉器。典型器物为琮、璧、钺、冠形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饰、带钩等。除琮、璧、镯三种成真正独立的单体外,其余绝大多数应是组合件。造型规整,厚薄均匀,周边转角端正,轮廓分明。    在细节上,良渚文化的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代表同期另一文化中心的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6:15编辑过]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鉴别玉的优劣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鉴别玉的优劣,英美珠宝协会有“色、透、匀、形”四个标准。我国则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不论哪一种颜色的玉,玉色一定要鲜明。“白如割脂”,“黄如蒸粟”,“绿如翠羽”,“黑如墨光”,是古人对玉色的绝好概括。有杂色的、发暗的、不属佳品。在各种颜色中,玉以绿色为佳。红、紫二色的价值又为绿色的五分之一。含四色的玉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称为“福禄寿”。

  2.透

  透明似玻璃者称翡翠玉,此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者称为中级玉或普通玉。清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者才称为翡翠玉,现在翡翠玉泛指透明的玉,以透明而带绿者居多。

  3.匀

  指色泽均匀。玉的色泽贵在均匀,如含绿色但色泽不均匀则价值很低。

  4.形

  愈大愈值钱,愈厚愈值钱。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这些裂纹一般不易观察到,敲一敲,可由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的存在与否。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在灯光下(忌较强灯光)用10倍放大镜一照,便可一览无遗。

  此外,在购买玉时,还要注意看工艺。玉制品造型讲究精巧别致,形象生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纹饰古朴典雅。带颜色的,要因色生巧。浅平雕刻、虽平面如镜,其景物却要远近相宜。镂空的,要剔透玲珑,惟妙惟肖。

  购买玉器时,切忌在较强的灯光下进行。因为灯光的照射容易使玉失去原色,甚至会掩饰一些瑕疵。所谓“灯下美玉”就是这个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6:49编辑过]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到过太空

宇航员眼中的美丽地球---------奇妙的钩云纹和战汉玉器等的钩云纹何其的相像。难道我们的祖先到过太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7:55编辑过]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五种方法可鉴别古玉 唐玉多线条宋玉细而柔

古代人是玉的忠实崇拜者,质地优良的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同时,玉在古代既是贵重的礼器,又是文人的雅玩,既体现物质生活的水平,又体现精神生活的追求。11日下午,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徐廷贵做客扬子视频直播室,聊聊有关唐宋元玉器收藏的有关知识。

    和田玉仅指新疆和阗产的玉

    徐廷贵介绍说,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既包括今日矿物学上所说的“玉”,也包括部分宝石、半宝石、玉宝石,甚至彩石等,如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等。而按国际宝石学及矿物学的通用概念,玉,专指软玉和硬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

    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的新疆和阗最为有名,“我们所讲的和田玉仅指新疆和阗产的玉”。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白玉、青玉、浅色碧玉和深色碧玉、墨玉等,以及黄玉、红玉等少见品种。“硬玉又名翡翠,翡为红色,翠为绿色,翡翠的颜色主要是受其中所含的铁元素和铬元素影响,翡翠是硬玉中的优质者,可做中高档首饰。”

    唐玉多线条宋玉细而柔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制作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徐廷贵介绍道。

    就唐宋元代玉器的总体特点而言,唐代玉器的刻工精细,细线条多,常见刚健硬朗的短阴线,且平行密集排列;宋代玉器发展全面进入世俗化阶段,琢工无粗制滥造之作,细腻灵巧,阴刻线条多,细长柔劲;元代玉器则开创大型器物的创作,刻工一般粗狂有力,多采用高浮雕,玉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砣痕,抛光不甚讲究,整体显得狂放而不拘小节。

    “料工型纹沁”五法鉴别玉

    玉器收藏的门槛较低,很受到民间藏家热爱,玉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玉器的价格大涨。受利益驱使,目前玉器市场上“造假成风、赝品横行”,稍有不慎,就会“吃药”。如何购买玉器,特别是古玉呢?徐廷贵介绍了“料、工、型、纹、沁”五大鉴别法。

    “料”即玉料,包括玉质、玉色、光泽、密度、裂纹等。“工”指的是雕工,现代高速电钻和古代工具雕琢出来的痕迹是不同的。“型”是说造型,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型,如良渚文化玉琮,战国时期玉璧,唐代玉飞天人物,宋代玉带环、带钩,明代子冈牌,清代玉山子件等,各有其时代特征。“纹”指纹饰,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而“沁”就是沁色,即玉器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出土后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这种颜色就叫沁色。沁色分为多种,黑色沁称水银沁;受到石灰沁入的叫石灰沁,严重的称为鸡骨白;无色带小孔的,称为沙坑沁;浅黄色中带有小孔的称为土沁;带有绿色沁色的称为铜绿沁等。“汉代以上的古玉都有非常漂亮的沁色,所以一件有很好沁色的古玉器,能使这件玉器具有神秘的美感和年代感,其价值也随之升高,并且沁色也是古玉断定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22:57:1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29 11:08 , Processed in 0.0515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