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名: 邓聪 职务: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博士
邓聪博士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考古),现任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文化博物馆历史(考古)顾问、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海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顾问教授等职务。至今为止,邓聪博士已出版了十多部专著和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及评论。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获任德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2009年2月13日,德国考古研究院代表在香港向邓聪教授颁发通讯院士证书。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邓聪被德国考古研究院选为通讯院士,成为中国继夏鼐、安志敏、王仲殊、张长寿、乌恩、刘庆柱、安家瑶、王巍、严文明、陈铁梅、梅建军之后第十二位获此殊荣的专家,亦是港澳地区首次得此荣誉的学者。德国考古研究院始建于1829年,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考古研究机构之一,作为德国外交部下属的一个联邦机构,该院通讯院士是国际考古学界公认的学术荣誉,德国考古研究院将此荣誉授予在考古或文物研究领域独有建树的外国学者。
使用道具 举报
邓教授利用两天的时间为我们分别讲述了他关于“古代玉器研究方法及实践”、“东南亚树皮衣服民族学及考古学考察”的相关研究。古玉研究一直是考古研究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方面。邓教授利用分布于越南地区的冯原文化及环珠江口地区的有关资料从玉器作坊、玉器制作工艺等角度探讨了古代玉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玉器加工研究方面,提倡利用实验考古的新方法去研究。目前中国大陆对于古玉的研究早已突破了器物表面的形制、纹饰等的粗浅分析,诸多学者更为关注古玉的制作工艺问题,特别是在开料等加工方法、加工工具方面的讨论更为热烈。如果仅仅通过观察器物表面遗留下来的制作痕迹去揣测古代的制玉工艺,我们的研究则稍显论证不足。实验考古虽是一种现代人对原始技术的模拟,但至少为我们探讨古代器物的加工工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东南亚树皮衣服”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邓教授在人类衣服历史上,发源于中国的纺织丝布和树皮无纺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 在某些地区无纺布先于纺织品起源并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尤为典型。他从全世界的范围内从生产工具以及民族学资料入手讨论了无纺布的发现、发展以及制作等问题。在这一研究中他利用了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并进行了多种民族学方面的试验,对我们启发颇大。他的研究表明,树皮技术自中国南部(珠江流域)向中南半岛进发,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在中美洲又被作为纸张使用,对中美洲的历史影响致为深远。无纺布的研究为我们在纺织布系统之外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拓展了大家的研究视野。
无论是实地的考察还是对于原始技术的模拟,对于我们的研究都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我们从邓聪教授的研究中可以体会到,考古学的研究,动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邓教授的新思路为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报告结束之际,中心主任栾丰实教授为邓聪教授授予了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的聘书。
(2005-5-30)
2005年5月2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文化研究所与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博士、考古发掘助理黄韵璋女士在山西大学社科处处长孔富安教授等人陪同下,来我中心作了题为“以柔制刚--砂绳截玉考”的报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及山西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部分师生听取了报告。
首先詹长智教授致欢迎辞,感谢邓聪博士在百忙之中为大家作学术报告。周伟民教授介绍并高度赞扬了邓聪博士的著作及学风,认为邓聪博士善于利用考古学、民俗学及文献材料,开拓新学科,学术视野十分开阔,治学非常严谨。
邓聪博士的学术报告首先以其新颖的主题——“南北儋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邓聪博士指出,海南岛作为研究东南亚与南中国而言,位置十分重要,自己多次来到海南,深感幸运。“儋耳”作为海南最古老的名称之一,本意就是“大耳朵”、“大耳垂”,2004年邓聪博士在海南乐东还真的拍到了2000年前《汉书》所记载的如同鸡肠状的耳朵,令所有在场的人叹为观止。邓聪博士以丰富的考古及实物照片表明,从俄罗斯到东南亚,儋耳问题都存在。邓聪博士进而讲解了对耳朵进行化妆的涵义、身体的变形、珏饰的佩戴方法、耳环世界史的考察等问题。
最后,周伟民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邓聪博士的学术报告图文互动、声图互动,令与会者收获匪浅。在场的听众纷纷提问,与邓聪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会后,邓聪博士将自己的新作《玉器起源的探索》赠送给海南大学图书馆
赤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存历史文化遗迹68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作为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和玉龙的故乡,在距今7000多年的“中华第一凤”——陶凤杯出土后,赤峰市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凤之乡。8月29~30日,在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盛装开幕之际,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赤峰,共同交流对红山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余秋雨: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源之一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以时间来分的话,巴比伦和埃及比较早,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稍晚一些,它们相隔了有1000年左右,但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很好地传达出去,所以我们不但要做文化,而且要做大文化。而大文化的起点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落脚点,说到这里,红山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29个大脚印,那是中华文明伟大的脚印,其中有一个就是红山文化。我们不能盲目和匆忙地把红山文化定为中华文明跨入文明的门槛,但可以说它是在中华文明跨入文明门槛的时候,铺设了一个关键性的台阶。过去,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把中华文明的门槛主要定位在黄河流域,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研究,我们慢慢地知道了,长江流域的文化也很精彩,现在我们又知道了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主源之一,它对人类的文明有巨大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而其所在地就是我们现在的赤峰市。” 余秋雨还表示,以后他会把红山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郭大顺:斜口筒形器是龟壳的抽象化 “在已经发掘出的红山玉器中,斜口筒形玉器的数量最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但对它的用途我们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参加此次高峰论坛的学者中,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郭大顺先生可谓德高望重。郭大顺就一直无法解开的斜口筒形玉器的用途之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据郭大顺介绍,在安徽凌家滩的一个古墓中出土了很多玉器,其年代与红山文化相近,而其中的一件斜口筒形玉器正看为筒形器,反过来看则俨然就是一个龟壳。郭大顺告诉记者,在红山文化的研究中,一直有红山先民龟灵崇拜的说法,而在出土的玉器中也有玉龟,但这一说法一直没有被证实,如果斜口筒形玉器就是龟壳的抽象化的话,那么其出土数量众多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郭大顺说:“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而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华文化根系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也是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有力证据。”
邓聪:红山玉器的制作水平很高 “红山玉器的制作水平很高,与其他地区的玉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邓聪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参加此次高峰论坛前,他已经在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等地拍摄了几千张玉器的照片。 邓聪以从敖汉旗出土的一个筒形玉器为例,探讨了从毛坯到筒形玉器的制作过程,认为敖汉旗玉器的制作在当时已很先进。他说,红山匠人在制作玉器时已经能够依据器物的造型特点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两面雕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玉器。而独特的造型设计和雕琢工艺使红山玉器具有具象生动、抽象神秘、粗犷豪放、自然质朴的特点。他还表示将把自己对红山玉器制作过程的研究成果写出来,从工艺角度探讨玉器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海村惟一:红山文化是东亚文化的源头 “我是第二次来到赤峰,我要说的是《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比较研究——试论红山文化的水纹型(幅射型)文化传播说》。”在本次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研讨会现场,一位特殊身份的学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来自日本福冈国际大学的学者海村惟一。 海村惟一说:“红山文化在日本有很多的研究者,而在东亚考古学上也有很多有关红山文化的论文发表。”在此次研讨会上,海村惟一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日本东部地域的绳文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认为,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而红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神本性审美意识,是史前东亚文化(绳文文化、三星堆文化、南越文化)的源头。
许清佐:加快民族文化的研究进程在此次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还有来自宝岛台湾的学者许清佐。许清佐告诉记者,在台湾有很多人研究红山文化、收藏红山时期的器物,而他本人更是热衷于红山玉的收藏。他说;“我觉得现在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展还是有些慢。现在祖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强大,作为台湾同胞,我热切希望我们能够集中人力和物力,加快我们古老民族文化的研究进程。”许清佐表示,他会为民族文化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席永杰:用实验证明管钻技术的成熟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灵魂,然而那么硬的玉,古代的红山先民在没有现代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把玉器雕琢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制作一件玉器要用多久时间呢?在此次高峰论坛上,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给大家讲述了他们曾做过的一个实验,用实践证明在一件玉器上进行复杂的钻孔技术只需200分钟,若准备工作充分,时间还会更快。 据席永杰介绍,他们的试验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纱绳切割和沙钻,沙是普通的细沙,而绳则是普通的草绳,钻头就是竹筒或者实心的竹筷,通过这些方式切割或钻孔的玉,其上的螺纹与红山玉器上的完全一致。席永杰说:“总的来看,近年来对古代玉器钻孔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管钻工艺的研究还停留在观测阶段,我们用实验结果向人们证明了管钻技术的成熟,同时也解决了多年来人们认为制作一件玉器需要旷日持久的猜想。也就是说,事实上,用完整的线切割术和钻孔术制作一件红山玉器所耗时间并不多。”
学者披露:红山文化公母玉龟摞起来使用
新华网沈阳11月9日电(记者魏运亨)继考证出5500年前牛河梁红山文化玉龟竟然分公母之后,学者雷广臻再次披露:牛河梁红山文化公母玉龟是摞起来使用的,这表明在红山文化中“龟灵”文化占有重要位置。 据介绍,由科技部立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红山玉器工艺”课题组日前到辽宁省博物馆考察。课题组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等古玉专家,在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龟竟分公母的物证之后,经反复实验又发现公母玉龟是摞起来使用的。
课题组成员、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雷广臻教授告诉记者,专家们研究玉龟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摞加实验,当把母玉龟置于公玉龟之上时,母玉龟就会滑落下来;当把公玉龟置于母玉龟之上时,公玉龟腹部的凹陷稳稳地卡在母玉龟背上,就不会滑落。反复试验都是如此。邓聪等人认真观察玉龟的腹部和背部,发现了公母玉龟摞起来使用的微痕,经放大数倍拍照,微痕清晰地显现出来。
雷广臻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公母玉龟摞起来使用,上阳下阴,正是“少阳”之象。众所周知,中华《易经》正是阳符号和阴符号上下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基本体系的,所谓的六十四卦也是这样形成的。按传统的说法,中国古人占卜有多种方法,其中著名的有玉兆、瓦兆和原兆。玉龟是古人运用阴阳原理进行占卜活动的产物,用火灼烤龟甲,会看到其裂痕像玉的裂纹,便是玉兆。
雷广臻说,红山文化中“龟灵”文化占有重要位置。(魏运亨)
黑沙古村落遗址中惊现玉窖和史前高科技“金刚钻”
国学大师饶宗颐担纲考古顾问,黑沙古村落遗址中惊现玉窖和史前高科技“金刚钻” 一个4000年前的玉石作坊重见天日———这个中国考古界的罕见发现,就位于珠江口!昨日,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担纲顾问的澳门黑沙遗址发掘联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这一惊人发现。黑沙古村落遗址中惊现玉窖和史前高科技“金刚钻”. 黑沙遗址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黑沙公园内。其文化遗存揭示了4000年前的史前人类在珠江口一带居住、生活的情况。澳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人们一直觉得,历史也就400年。这次发现,证明了珠江口区域文明史也同样源远流长。 国学大师“指导”遗址发掘 黑沙遗址靠近海岸,古代就是海边沙滩。该遗址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发现,1995年曾发掘过30平方米,出土一些玉石料和饰物半成品。虽然收获有限,但却告诉考古工作者一些信息:下面是个玉文化遗址。 去年11月到12月,澳门艺术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联手,再次对黑沙遗址展开发掘。国学大师饶宗颐亲自担当顾问,给这次发掘提供学术指导。 这次发掘在1995年30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发掘了124平方米。发现三个连在一起的房址。另据考古探测,这一带房址分布的密度相当大,是一处古村落遗址。将来还有望再次大规模发掘,对这个古村开展整体研究。 海滩古房址惊现玉石作坊 其中一处房址最引人注目。在考古探沟G3和邻近的G3A中,房址内出土了陶片、石器、炭粒等人类活动遗存。经北京大学碳14测年技术测定,距今已有4000多年! 在同一文化层中,出土大量石英、水晶材料和饰物半成品,多达100多件;还有作为工具的石锤、琢磨器砾石等。加上1995年发掘时出土的石英环、玦等玉器残件,有如此大量集中的玉石器出土,不可能是生产自用的。考古学者推断,这是一个史前时代的玉石作坊!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出土玉器的远古遗址很多,但没见过这种玉石作坊。同一历史时期在粤北有玉器出土,但不知何处制作。 罕见玉窖层层面纱仍神秘 黑沙遗址中还发掘出一个玉石窖藏,所藏玉料数量惊人,在探方3A中发现的3号灰坑,集中出土大量石英、水晶材料和饰物制品,数量多达78件。此次发掘的领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指出,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这种位于玉石作坊内的窖藏遗址,在环珠江口以及中国大陆,都极为罕见。 邓聪教授还透露,这个玉石窖藏,直到目前还有很多待解之谜。首先,这么多的玉石料集中出现在一个椭圆形灰坑中,怎么解释?并且其中几块较大的水晶、石英材料,都自然裂片,未经任何人为打击。这又是为什么? 考古学者分析,利用加热的方式使水晶更透明,这种做法自古就有。而加热后,再泼水急速冷却,会使石材自然迸裂。黑沙先民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方式借以分裂玉材?这在目前考古发掘中,尚未见到类似情况。 诸多疑问,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揭开。 出土史前高科技“金刚钻” 黑沙遗址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件令国学大师饶宗颐倍感兴趣的古代制玉工具部件。就是旋转机械辘轳承轴器! 这件石器磨制品中部呈圆柱形,两端磨细如陀螺。据推断,古人使用时,应由竹木器套住一端,装在机械上带动它旋转,再加上硬度较大的石英砂,用来磨制玉器或切割玉料。该器件两端已被磨出了玻璃光泽,显然多次被使用过。1995年该遗址发掘中出土的环状玉器半成品上,就有被类似器械磨制过的痕迹。 “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玉器制作工具!”邓聪教授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黑沙居民已经掌握了使用机械转盘穿孔的“高科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种承轴器,早在该遗址1995年的发掘中就出土过一个。这次出土的这个较大,更精美。 饶宗颐先生去年底到黑沙遗址考察时,对这个重要发现物很感兴趣,俯身观察了很久。考古学者分析,这种专业制玉工具的出土,表明珠江口一带的先民,在遥远的古代,已经不仅用玉,还从事玉器制作。黑沙古村落遗址中惊现玉窖和史前高科技“金刚钻”在古代,岭南玉文化已经和中原玉文化接轨,并与中国玉文化一脉相承!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3 04:41 , Processed in 0.0811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