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ao1010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鸡骨白簪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7-12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5000说的“管钻”有出处吗?介绍一下。

22#
发表于 2009-7-12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12 21:00:00的发言:

 

5000说的“管钻”有出处吗?介绍一下。

管钻不是凭空捏造的,根据我了解知识的逻辑推测,如任老师的工中工,良诸的兽眼,工上线条走势,特别是椭圆形的线,我打过管钻玻璃眼一走偏不好控制(仿制线就有这感觉)管钻线有微弧走势但排列整齐。(1毫米见方完成的工艺)见笑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3#
发表于 2009-7-12 22:52:00 | 只看该作者

 

你是说阴刻线里的“跳刀”痕是管钻形成的吗?

24#
发表于 2009-7-12 23: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12 22:52:00的发言:

 

你是说阴刻线里的“跳刀”痕是管钻形成的吗?

不是,“跳刀”是陀具形成的。

25#
发表于 2009-7-13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yg5000在2009-7-12 23:12:00的发言:

不是,“跳刀”是陀具形成的。

 

多看点资料吧,

 

我也找一下以前存的资料,

 

认为有价值的就贴上来。

 

 

 

 

26#
发表于 2009-7-13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13 0:11:00的发言:

 

多看点资料吧,

 

我也找一下以前存的资料,

 

认为有价值的就贴上来。

 

 

 

 

谢谢!版主支持!

27#
发表于 2009-7-13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良渚玉器 软玉雕刻
一蕾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毕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繁褥的程度。
    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 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兽面纹玉琮
 玉琮初受世人关注,就开始蒙冤。吴大徵在《古玉图考》中,把它的年代搞错了一千年都不止。吴大徵在古董研究中是相当一段时间的权威,他的结论曾如金科玉律。1963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发掘余杭安溪苏家村良渚文化地层时,面对地层里的半节玉琮,牟永抗先生硬是不敢相信它属于良渚文化,最后以混入良渚层之嫌被弃,如今誉满天下的牟先生多年之后还为此懊恼不已。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吴县张陵山和草鞋山的发掘成果已遍传天下,考古界对于玉琮年代的新见解已成共识,然而考古界仍有一位资深学者固执陈见,撰文批判玉琮类玉器属良渚文化的观点。话音甫落,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重大发现便相继问世,一大批包括玉琮在内的精美玉器震惊海内外,铁证如山,可怜老先生羞愧难当,从此退出考古界做寓公去了。

做民间工艺的守护者

玉琮的产生,可以说是应宗族之需,在族长去世后,从属于这个宗族的32个家族按照礼制必须给族长“送琮”(送终)。但是每个家族送葬的琮并不一样,延续了五代的可以送五节琮,而繁衍了七代的必须送七节琮,因此墓主的身边摆满了各个家族礼送的高低不一、节数有异的玉琮。如果墓主尚无子嗣,则送一节琮;如有,则送二节。就如古代君王的冠呢,官越大旒越多,有点意思呵~~~~

 

 

转懒虫空客先生一转贴:

 

浅谈良渚玉琮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当时连玉琮的上下头都不清楚,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在《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坫说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确认。而玉琮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的正确摆放,也是现代人给予纠正的。玉琮分扁圆筒形(包括镯形琮)和方柱形,但还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饰品,凡是良渚玉琮类,不论大小均属珍贵文物。现玉琮为无定价,在人们认识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与升值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琮是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中的古玉,也是《周礼》中六大礼器之一,这时期的玉器都是“土古”(即入土古玉)。有能力鉴定“传世古”的(即未入土古玉),未必能懂良渚玉琮及其他“土古”。

28#
发表于 2009-7-13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良渚玉器概述
  

    矿物学研究显示,良渚玉器最主要的原料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良渚软玉的性状虽然相当丰富和繁杂,但仍可以大致归纳出依器类而作选择的两大类。两类玉料的性状差异类似于后世和田玉中的仔玉与山料。一类质地细腻,含杂质和杂色较少。未受沁时,呈半透明的淡湖绿或绿色。受沁后,随着玉料堆积密度的降低与显微结构的变松,造成光线的漫射,逐渐白化变成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冠状器等器型。另一类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未受沁时,呈墨绿色,受沁后,器表常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画面。受沁后不呈"鸡骨白"是后一类玉料最根本的特征。此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琢璧和良渚晚期的高节琮等一些器型。
  在良渚玉器制琢工艺的某些环节上,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焦点之一是""的问题。一些玉器表面留存类似等径圆的圆弧状切割痕迹,分别被读识为"以筋、弦等柔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砣切割"。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良渚治玉过程中使用了在快轮制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机械装置,其中以管钻机械最具代表性。在玉料的切割阶段,虽然不能排除使用机械装置的可能性,但尚未发现有明确使用""的痕迹。仔细观察,良渚玉器上保留的弧形切割痕迹与商周时期砣切割痕迹有明显差别:良渚弧形切割妆 呈弧形抛物线状,切割后留下的台痕较柔和,位于切割方向的内弧;而商周砣切割留下径圆形状的痕迹,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多生硬,位于切割方向的外弧。由此判断良渚玉器上的绝大多数弧形切割痕迹都是线切割的杰作。线切割还被用于拉割玉镯中孔等直径较大的穿孔和透雕纹饰。除线切割外,良渚玉器表面也常见到以片状硬性的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锯切割痕迹。线切割和锯切割是良渚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玉料和提高效率而采用的行为有效的解玉手段。

 

     争论的焦点之二是琢刻纹饰的工具,良渚玉器的纹饰琢刻方式有浅浮雕结合阴线刻,透雕结合阴线刻和纯粹的阴线刻等。至于琢纹工具,曾有鲨鱼牙齿、燧石小刻刀和天然钻石等多种见解,虽然近来多数人已接受高硬度细石器为良渚玉器琢纹工具的观点,但对于如何运作仍见仁见智。出土良渚玉器中素面无纹的占绝大多数,表示纹饰的琢刻并非一般人都能胜任。有件琮式镯,在宽仅3.5毫米的凸棱上竟然镌刻了十四条细密的凹弦纹,须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分清它们彼此的界限。如此鬼斧神工在现代似乎也只有微雕大师才堪胜任。因此,有学者认为雕玉是良渚时期既尖端又神圣的技术,很可能只有巫觋才够格参与,也有学者提出当时可能存在两种玉工,一般玉工从事井矿、解料、成型和磨制粗坯的工作,显贵者则垄断琢纹的资格和技术。依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两方面的差异,良渚玉器可以区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类。单体件顾名思议指器型完整。使用时不需要跟其他器件复合就具有独立功能的玉器。而复合件则相对于单体件而言,专指那些与其他器件复合后才具有完整功能的玉部件。
  良渚单体件玉器和种类并不丰富,仅有琮、璧、玦、镯、勺、匕等少数器类。其他种类的良渚玉器多数属于复合件。依形制与复合形式的差别可将良渚复合件玉器再分为组装件。组佩件、穿缀件和镶嵌件四类。凸榫、卯眼、凹槽、销钉孔、穿孔、钻眼以及未经抛光的粗糙面等都是复合件玉器最基本的形体特征。

  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早期主要是龙首纹,显示出江淮地区玉器对良渚文化的影响。龙首纹主要琢刻在圆形环、镯状玉器的外缘,也有个别圆雕作品。兽面纹的出现表明良渚文化自己的玉器纹饰已经成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兽面纹就是龙首纹变异而来的。神人兽面图像及其简化与抽象的图案,是良渚中晚期玉器上最普遍的纹饰内容,并且也成为玉梳背等一些玉器造型的圭臬。

  

29#
发表于 2009-7-13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仿良渚古玉辨伪(ZT)- -
                                      
    据目前出土资料观察,良渚古玉的玉质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鸡骨白玉,其二为赭褐色玉,其三为湖绿色透明绿玉...     仿古市场,巧匠倍出,书、画、瓷、玉、铜等各色器物皆有乱真之作。在玉器一类中,距今四千余年的良渚文化古玉颇受青睐,仿者煞费苦心制作,藏家不惜重金收购,我曾收到一些藏家的来信,附了一些他们购得的"良渚古玉"的照片,说实话,未见一件真品。最近,古玩市场颇多这一类器物,卖主皆振振有词地声称为出土实物,但说句公道话,现在的仿品质量的确很好,工艺手法极为高超,有些几乎可以乱真。
    本人曾在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工作数年,对于上海地区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福泉山遗址所出土的良渚器物(包括玉器和陶器),绝大多数皆亲手测绘,撰写此文,希望能对良渚古玉爱好者有一些帮助。
    鉴定良渚古玉,首看玉质,玉质不对,其余自不待言。
    据目前出土资料观察,良渚古玉的玉质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鸡骨白玉,其二为赭褐色玉,其三为湖绿色透明绿玉。
    鸡骨白玉主要出土于浙江北部地区,玉质纯净,器型繁多,雕刻工艺极精。在出土物中,有些保存情况良好,玉面光滑明亮。也有一些因长期受到沁蚀,玉质变得疏松,表面光泽尽去,质感与粉笔相似。
    赭褐色玉多见于宁镇地区,所见器型有三。其一为璧,制作均较为粗劣。其二为小孔多节形长琮。其三为扁方形大琮。这类玉质的仿品在内地常见,多为琮一类器物,璧少见。
    湖绿色透明绿玉,大多出土于上海和苏南地区,浙北、宁镇、苏北地区少见,此类玉为良渚古玉中最精美者,刻工精细绝伦,抛光质量极高,表面光滑如镜。由于这类玉器玉质好,做工精,在目前的仿品市场上尚未见到,而市场所见之最多者,为鸡骨白玉及赭褐色玉,赭褐色玉仿品多见于内地,器型大多为琮形管,刻工较为粗陋,且做旧痕迹明显,表面凹疵点密布,并曾深埋土中,在雕刻纹饰的凹槽中往往嵌有泥土,此类仿品不为最精者,一般玩玉者只需稍具眼力,便很容易识破。
    现在的高仿品基本上是鸡骨白玉。仅就玉质而言,真鸡骨白玉与仿鸡骨白玉是有不同的,真鸡骨白玉如上所述,有保存良好和受沁严重两种,但皆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鸡骨白玉非玉质天然呈色,而是受人工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成,有人认为系火烧,有人认为是入土后受沁而变白,我较偏向于火烧使玉色发白。闻广先生指出,玉石"加热至600℃以上,玉块表层变为棕黑色,及至800℃以上则褪色发白,且透明度明显降低"。保存完好的鸡骨白玉表面光滑润泽,有些器物表面可见火烧时的爆裂痕,有些鸡骨白玉色虽不匀净,但色阶之间变化自然,未有明显的颜色反差,而新仿之鸡骨白玉,玉质与良渚真玉不同,带有一种如大理石般的纹理,这种纹理在良渚古玉中不见。其次,新仿鸡骨白玉可能系酒精喷枪之类的工具喷火烧就,玉石骤受高温,爆裂痕显得过于生硬,没有良渚古玉瀑裂后入土数千年的老旧感,这一点须大量观察实物,细心品味后方可体会。另有很重要的一点,新仿鸡骨白玉往往受火不匀,整器呈现出色块斑驳的感觉,在一件仿鸡骨白玉器上,可见到一些未经火烧的淡绿色斑块,十分刺眼,给人的感受是整器仅表面薄薄一层为白色,而不象真鸡骨白玉那样浑然一体的"白玉"质感。
    除玉质之外,造型也是极重要的一环。
    有些仿制者创造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新造型,比如150厘米高的玉琮、三角形玉琮、圆雕兽面等等,虽煞费苦心,但总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哭笑不得。而由于近年出版了不少玉器图录,仿制者便依照图录上的照片精心仿制,每一个尺寸,每一条刻纹,皆一丝不苟,穷数年之工而成一器,这类高仿品确是藏家一道难题,若有真品比较,尚可鉴别,若偶然在古玩市场的柜台角落中发现,却有可能为自己得以"拣漏"而欣喜若狂。
    关于良渚古玉的器物造型、图案特征等等,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在其专著《良渚古玉》中已详加说明,这无疑为仿制者提供了科学教材,使"狐狸打猎人"的局面十分严峻。
    图案特征是鉴定良渚古玉的关键所在,张明华先生在《良渚古玉》(台湾渡假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已有详论,在此不赘。
    以下列举一些在仿品中见到的,不同于真品的要点,以供藏家参考:
    一、雕刻工具的不同而导致刻纹线条的不同。良渚文化距今四千余年,当时尚未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砣具和水凳,全凭"它山之石",以藉攻错。玉料的切割大部分靠智线割,在大多数良渚古玉的器表,往往可见线割留下的弧形凹面。由于当时玉材珍贵,为了保持器形的完整,并不将这些凹面磨去,有些制作精细的大器,在凹面中也一丝不苟地刻上繁密的纹样。新仿品为了尽可能地表达器物的精美,从未见到这种弧形的线割凹面,更不消说在其上刻纹了。再者,由于雕刻工具的限制,良渚先民以尖细石料或鲨鱼牙齿(张明华主张鲨鱼牙齿为良渚古玉的雕刻工具之一,尤其是对于线刻纹的制作,可备一说)在玉器表面刻划纹饰,全凭腕力,故纹饰中的每根线条并非从头到底一气连贯,而是由许多短线断续相接而成,这一点仅从图录照片中难以看清,须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实物,方可细辨其详。新仿品中,纹饰线条不用砣具,而是用钢刀刻成,苦于腕力不济,线条滞涩,且线凹底处不如良渚真玉的尖利而微带弧度。
    二、减地法不过关。良渚古玉,颇多浮雕,且多以减地法为之。新仿品虽亦用减地法,但制作不够地道,多数仿品仅减去了纹饰周边的一圈,以使主题纹饰相对凸出,而非整个地子的降低。例如:玉琮四侧的纵向凹槽,仿制者仅加深了竖槽两边的深度,对竖槽的中心并不减低,从横向观察,竖槽的剖面显得弧度较大,如一座拱桥。而良渚真品则是整个竖槽一起减低,剖面弧度极小,自然优美。
    三、良渚古玉在器身上往往有许多细小穿孔,如锥形器的尾端小孔,牌饰背面的牛鼻孔,冠形饰的榫孔等,一般用于穿绳系挂,由于长期的磨擦,导致孔内光滑异常,色泽温润,毫不逊于经抛光处理的玉器表面,但新仿品在这一点似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类小孔中一般皆未经抛光,仅凭这一点便已可断其真伪.

 

 

 

 

 

 

 

类似的文章在网上一搜,多得让你看半年,药贴也不少。

 

转贴了几节我认为还有参考价值的。

 

也是仅供参考。

30#
发表于 2009-7-13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沙砣工刀刻工还是工?良渚1.jpg]UploadFile/2009-7/200971323171412339.jpg[/upload]
[upload=jpg,试问那种沙砣或电动工具采用何种工艺可以做到.jpg]UploadFile/2009-7/200971323175263341.jpg[/upload]

0.jpg (221.66 KB, 下载次数: 0)

鸡骨白簪子

鸡骨白簪子

0.jpg (156.6 KB, 下载次数: 0)

鸡骨白簪子

鸡骨白簪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3 12:38 , Processed in 0.0702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