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良渚玉器 软玉雕刻 一蕾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毕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繁褥的程度。 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 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兽面纹玉琮 玉琮初受世人关注,就开始蒙冤。吴大徵在《古玉图考》中,把它的年代搞错了一千年都不止。吴大徵在古董研究中是相当一段时间的权威,他的结论曾如金科玉律。1963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发掘余杭安溪苏家村良渚文化地层时,面对地层里的半节玉琮,牟永抗先生硬是不敢相信它属于良渚文化,最后以混入良渚层之嫌被弃,如今誉满天下的牟先生多年之后还为此懊恼不已。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吴县张陵山和草鞋山的发掘成果已遍传天下,考古界对于玉琮年代的新见解已成共识,然而考古界仍有一位资深学者固执陈见,撰文批判玉琮类玉器属良渚文化的观点。话音甫落,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重大发现便相继问世,一大批包括玉琮在内的精美玉器震惊海内外,铁证如山,可怜老先生羞愧难当,从此退出考古界做寓公去了。
做民间工艺的守护者
玉琮的产生,可以说是应宗族之需,在族长去世后,从属于这个宗族的32个家族按照礼制必须给族长“送琮”(送终)。但是每个家族送葬的琮并不一样,延续了五代的可以送五节琮,而繁衍了七代的必须送七节琮,因此墓主的身边摆满了各个家族礼送的高低不一、节数有异的玉琮。如果墓主尚无子嗣,则送一节琮;如有,则送二节。就如古代君王的冠呢,官越大旒越多,有点意思呵~~~~
转懒虫空客先生一转贴:
浅谈良渚玉琮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当时连玉琮的上下头都不清楚,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在《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坫说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确认。而玉琮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的正确摆放,也是现代人给予纠正的。玉琮分扁圆筒形(包括镯形琮)和方柱形,但还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饰品,凡是良渚玉琮类,不论大小均属珍贵文物。现玉琮为无定价,在人们认识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与升值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琮是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中的古玉,也是《周礼》中六大礼器之一,这时期的玉器都是“土古”(即入土古玉)。有能力鉴定“传世古”的(即未入土古玉),未必能懂良渚玉琮及其他“土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