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鑑藏高古玉舊氣特徵探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 05:28: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鑑藏高古玉舊氣特徵探微
                           山東-國聯王亮雅凝

Ancient Jade古玉秋葵March 24, 2015 ·






                       自古君子常佩伴,炎黃玉魂傳佳言;
                       謙謙享譽中天駐,浩然正氣照人寰。
   世界有三大玉器中心- 中國、新西蘭、墨西哥。以我國玉文化時間最久,延續最長,種類最豐富。先民早期玉石不分,加工琢磨方式也較簡單;在磨製石器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了玉這種美麗的石頭,並學會了剖璞取玉、琢磨成器,早在新石器紅山良諸時代已能製作出很精美的玉器。
    考古界發現最早的琢磨玉器距今已有八千二百餘年的歷史。先民自春秋時代就把精神道德理念與玉結合,“玉有九德”,“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至使華夏民族對玉文化至今情有獨鍾長盛不衰。
    高古玉與高古瓷的時限概念不同,高古瓷以宋元為下限,高古玉特指漢代以前遺存下來的古玉作品。現在有關高古玉的著述特多,內容浩繁,為便於讀者掌握,筆者力圖從實用角度,也是在國內外文物鑑定史上,首創性將“文物舊氣特徵微觀鑑別法”用於鑑賞玉器,並將此法用最簡明的方式介紹給古玉收藏愛好者!
    隨著經濟領域開拓發展,高古玉(簡稱古玉)陸續出土,當然也包括以前未曾面世的類型;因此,有必要在鑑賞文物活動中,突破舊有理念,重視古舊特徵,以便更好的保護古代文物遺產!
從古至今玉製品使用的同是億萬年前形成的礦物資源,不過礦床中的某些珍貴品種已因歷代不斷採掘而珍稀或絕跡!如羊脂玉、純紅、純綠等品類,在發現的遺存文物中,尤其純紅、純綠玉器極罕見,甚至比羊脂玉還難得一見。
    在工藝方面,自古代直至解放前製玉設備都是古老的琢玉機,採用半手工半機械的加工方式。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玉器加工面應具備的舊氣特徵及工藝特徵認真的去加以識別。
本文重點介紹出土古玉的舊氣特徵微觀鑑別法,同時對其工藝特徵也稍有涉及。
    工藝是時代生產能力的反映,但每個時代都會出現創新的特殊工藝,這就如瓷藝,每個時代都會出現特殊工藝造型一樣;因此鑑別時對工藝造型不可絕對化,但舊氣特徵卻是絕對的,只要具備舊氣特徵,就不能做臆造論。鑑藏只要把握住舊氣特徵就是捉住了根本,也就勝算在握了。
古玉來源及舊氣特徵如下:
   《一》古玉來源
   (1)傳世品;
   (2)出土品,包括:
a. 古代祭祀用品(多為燔玉);
b. 天災人禍埋於地下;
c. 陪葬品;
d. 窖藏品。
    由於古代將玉器視為財富及身份地位的象徵,故出土時往往較集中且數量較大,此現象屢見不鮮,這倒給研究玉文化帶來了一定便利。
    古玉傳世者比出土者相對要少的多,古玉表層質變與古瓷釉面變化有不少相通之處。古玉入土後因所處地質環境不同,外在面貌千差萬別,古舊形態各異。

    《二》古玉舊氣微觀特徵
   (1)晶斑現象
     玉由多種礦物質構成,各種材質硬度、密度的不均及可滲透性的差異,決定了古玉長期被氧化侵蝕後,會出現目測可見的晶斑顯現現象,強光照射下也會清晰顯現,就這種晶體斑點分界現象而言,越是處於濕度適當相對潔淨的的環境中,此特徵會越明顯。

古玩界有古玉“隔線沁者真”之說,實際即指上述自然受沁後的晶體顯像現象,是不同礦物質抗沁蝕能力不同的自然反映。
     玉有紋即指不同礦物質的分界線,而不同礦物質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的,有綫、片、顆粒及其它不規則圖案狀等組成。

人工做舊者玉質低劣,會因玉膜被酸蝕破壞而變的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2)蝕斑、蟲蛀、受沁
     古玉受沁後有程度不同的蝕斑(土咬)、蟲蛀(蛀孔)等現象。
     蟲蛀為口小內大的自然蝕洞,洞內有結晶體,器表布有不同程度分佈不均但很自然的質變、蝕斑、麻坑點。有的麻坑點很小,用數十倍以上的顯微鏡才能看清!自然沁蝕常見有類蟲形斑痕者,其狀更類古文蟲書,栩栩如生,有蠕動感,極具情趣!人工酸蝕者絕無此狀。
    從狹義講玉體薄弱部位易受沁,謂之“沁門”;從廣義講玉石因剖琢面盡已顯露肌理通稱“沁門”,只不過器物因抵禦沁蝕能力不同,年代久遠後表面特徵也不同罷了。沁色一般200 年以上才能形成。”
地域不同,水土酸鹼度不同,沁色也不同;如山東、蘇南蘇北一帶出土的漢代玉器,因近海,沁色為一般為灰白色。陝西、山西、內蒙等黃土高原一帶沁色則偏紅偏黃,長江下游高古玉多呈雞骨白色等;當然因在地下接觸的物質不同沁色也不是絕對的。
    出土古玉歷經兩千餘載,因受地下水土雜物沁染,一般質變明顯,土沁味濃重,器物厚度越小其沁透性越強,如有無墓葬味是鑑定玉衣真偽的重要依據,部分厚重之器出土多年濕水後仍土沁味明顯。
    玉質堅韌地質環境好者,亦有不見蝕痕品相完好無損光潔如新之器,此狀態與古瓷雷同,但仔細觀察玉質已變,已由當年的玻璃光澤變為含蓄的蠟質光澤,一般都能找到質變及受沁痕跡。
   (3)冰茬紋
因年代久遠礦物質析出結晶而成,狀似結冰斷茬,微觀呈晶亮的銀白光澤。
    冰茬紋都具砂地態,象閃光的沙子組成;有的形成冰茬條狀紋,這是在自然沁蝕下玉質天然紋理顯露,常與蝕斑、蟲蛀並存,綹裂溝槽等玉體薄弱部位易先受沁成冰茬條狀,理同木筋;有的形成不規則斑快狀或星點狀,星光閃爍,給人以舒適悅目感,年代越久遠光點越多,光澤越強。而新品的光點相對要少的多光澤亦弱的多。            

   (4)冰裂紋
入土年代久遠出現的老裂紋現象,通常是玉質的內部有裂紋,器表撫之無痕,既使在放大鏡下亦不易顯現縫隙。主要由熱脹冷縮反復作用等原因造成。
   (5)質變、紋路、鈣化、石化現象。
    質變:玉器出現玉花(豆花)、蟎斑、粘稠狀、飯糝斑、雲翳斑、梨皮斑、胡椒眼、魚子斑、芥子斑、螞蟻腳。              

紋路:玉面出現竹葉狀紋、網狀紋、牛毛紋、毛細根紋、細羅紋、雞骨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梨皮、桔皮、蛤蟆皮、荔枝核、棗核、碎瓷紋等狀,此類現像以形命名,不拘一格。
    鈣化:亦稱氧化白斑。鈣屬鹼土金屬元素,銀白色輕金屬,化學性質活潑,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在氧化反複分解和地下潮濕、酸、鹼長期作用下,玉面鈣化成點、斑、片等狀。
    石化:玉器在氧化分解及水土等腐蝕物長期沁蝕作用下,因質變玉質鬆軟,土漿沁入,玉石不再透明,逐漸石化成點、斑、片塊等狀。
   (6)次生結晶

再結晶為古玉舊氣特徵之一,由於古代用料以就地取材為主,對玉材的主觀選擇能力較低,材質多帶石性,顆粒大,結晶特徵也愈明顯。
    玉石是由多種礦物質組成,由料石加工成品後,各類礦物體結構經琢磨界限已不清晰,這點注意觀察下顆粒較大的新玉作品就不難發現。質地較粗糙的古玉在地下潮濕環境的長期作用下,因年代久遠玉質內的少量礦物分子經毛細管組織向表面游離,形成各自的次生結晶斑,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結晶有顆粒狀、粉末狀、針狀、石榴子、冰花、雪花、冰糖塊、石花、枝葉、水藻等多種形態;凡自然結晶者由內向外生髮,用顯微鏡觀察結晶體多細小星光閃爍,這種呈雲母光澤的各種礦物結構的輪廓年代越久就越清晰可辨;還有的因質變風化肌理盡顯,形態不一。凡器物表面出現自然結晶或因質變風化肌理盡顯者必為古物無疑。      

古玉硬度高低及抗腐蝕能力強弱不同,但其析出的次生結晶體卻均呈錚亮的結晶狀態,結晶重者側光目測可見銀白等顏色的結晶斑快熠熠生輝。
   (7)古玉多呈油脂性

有的如年糕或果凍狀,比當年的光澤油潤更富油脂感,玉面油膩滋潤是出土古玉應備的特徵之一;
古玉光澤已由玻璃光變為臘質光,柔光幽幽,美而不艷,有種果實的熟透感。
   (8)古玉多有通透立體現象者

因玉體淨化質變油膩滋潤而出現玉質通透的立體狀態,此為出土古玉的特有徵狀之一;
此現象與古瓷釉面的“糠玻透晰”現像極相似;這種通透立體狀甚至有水晶般質感,內中雜質及質變結晶歷歷在目。
立體通透謂古玉,糠玻透晰瓷中求,莫道難獲千載物,珍稀只為緣者留。
   (9)古玉有吐灰、淚漿及排渣特性
吐灰(出灰):
有的僅限於陰線內,有的局部呈斑塊狀,有的整體吐灰,一般為銀、黃、灰白等色。
淚漿:
玉面有高濃度液體流淌過的痕跡,面積大小不一,質地較為鬆散,有凸起感,顏色一般為黃白、灰白、褐黃等色。
排渣:
玉久埋地下有淨化排渣功能,能把內部雜質逐漸聚集排出,變的玉體通透。  
   (10)生坑古玉是帶棱角的,熟坑古玉工藝棱角有相當圓滑過渡

現代贗品採用球磨震盪設備製造表面氧化質感,工藝棱角圓滑,氧化層均勻浮淺。
   (11)部分古玉因年代久遠而老化萎縮,有明顯的縮身、老裂或橘皮紋現象,理同人之老年紋。
     下述梨皮、桔皮、像皮等既屬老化萎縮形成,而魚腦凍、冰糖塊等應屬質變結晶現象。
   (12)燔玉。

    古代祭祀(山河、祖先、鬼神)多用美玉,儀式亦多用火燒掩埋;
    燔玉都有火燒紋。部分火燒古玉是由火災及地下煤自燃殃及葬玉形成,燔玉同具老化質變現象。
   (13)出土古玉所附土質含鐵量高
這是土壤中鐵質沉積親和所致,有濃重的土沁味久而不退,多有程度不同的土沁痕。高古玉的土沁痕是深入肌理的,濕坑出土的古玉上有“千年土”,水浸不掉,做舊者土沁不牢,一洗就淨;這種沁痕用透視法一望便知,與古瓷鑑別同理。此法為重要的鑑別方法之一。部分生坑古玉凝結物牢固,有的是礦物質凝結,有的透明,顯微鏡下斑駁陸離。
   (14)古玉受沁類形主要有
    土沁、石灰沁、金屬沁、硃砂沁、染料沁、酸鹼鹽沁、漆類沁及其它雜物沁;有沁點、沁紋、沁脈、沁斑、沁片等。土沁者多為甘黃色,亦有沁成老土紅(褐紅)者,年代要早於鐵鏽紅類;鐵鏽紅為受鐵沁或土中鐵質聚合沁染所致,色黃紅,重者棕紅、赭紅。部分古玉因受沁帶有明顯的灰皮、鐵鏽紅、白水沁、水銀沁、朱沙沁、綹裂沁、根鬚沁、花臉沁(多色沁)、全色沁等狀。有的沁蓋沁(沁色上蓋以不同沁色),有的沁色蓋以鈣化或結晶體,沁色都已沁入肌理。
    古玉在濕熱酸鹼度高,多腐蝕物的環境中受沁快;在乾冷中和少腐蝕物的環境中受沁慢。
真品經盤玩雲霧狀白斑、鐵鏽紅及灰皮退的很快,有先後層次感,色沁有隔紋隔斑沁者真之說。
色沁有深淺,深處不透光。一般水銀沁盤玩後也不會透光,只能像黑漆古越盤越亮,清光襲人。古玉即使無沁色,細看玉理也已產生變化,會有程度不同的魚籽狀、飯糝狀或爆米花等狀的質變或鈣化斑點。
    古玉放入盛有酒或其它液體的青銅器皿中,會因銅氧化物而沁紅玉器,受鐵沁亦然。   
有的古玉帶磷沁(密封墓道中易生成)、松香沁、蜜臘沁,呈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油膩透明、半透明或果凍斑快狀;磷沁光澤如新,能發出玻璃般的光澤。
    (15)各種沁色

古玉沁色屬次生色,是在玉體原色基礎上因外因作用沁染上的色彩,沁色多少不一,有的受多色沁後五彩斑斕絢麗多姿並富有層次感,古玉以五色沁者為貴。凡受沁者以多沁色正、雅而養目為珍。   
沁色可以說五花八門,名目繁多。
    縱觀前人金石著述,古玉沁色以清末民初劉大同的〈古玉辨〉中提及的最多,其意如下:受黃色滲透,色如甘栗的叫甘黃;受松香滲透色如蜜蠟的叫老甘黃;受靛青滲透色如天青的叫甘青;色澤如青衣滲透到玉質內,色深如藍寶石的叫老甘青;受石灰輕度滲透紅顏如碧桃的叫孩兒面,盤出後尤如碧霞璽;受水銀滲透呈黑色的叫純漆黑,此黑不是地下水銀造成,而是殮屍坑中水銀滲透而成;呈紅色的叫棗皮紅,色深的叫醬紫斑,原說人血沁染其實不然;受銅器沁染的色澤翠綠叫鸚哥羽,比翠石更嬌潤,用熱水燙洗會有臭氣發散。
    此外,玉受沁的雜色特多:                              

    紅色有—鶴頂紅、人參朵、硃砂片、燕脂斑、雞血紅;
    黑色有—烏雲片、淡墨光、黑漆古、多貂須、美人髻;
    紫色有—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靈芝紫;
    青色有—鐵蓮青、竹葉青、蝦子青、熊膽青;
    綠色有—松花綠、蘋果綠、蕉牙綠、瓜皮綠、鸚鵡綠;黃色有蜜蠟黃、米色黃、雞蛋黃、秋葵黃、栗色黃、老酒黃、黃花黃、黃楊黃;
    白色有—雞骨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魚肚白、梨花白、雪花白;
    還有—梨皮、桔皮、像皮、駱駝皮、黑蚓跡、魚子斑、魚腦凍、螞蟻腳、鵝眉黛、牛毛紋、灑珠點、古銅色、細羅紋、銀灰色、瓦灰色、冰糖塊,雨過天晴、梅花數點、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腰、紅日東昇、秋葵西向、孤雁宿灘、蒼龍浴海、桃花流水、銀灣浮萍等名目。
    沁色名目繁多,其實就是紅、黑、白、綠、黃等幾種基本色調,其它都屬過渡色,某些色調形成的機理眾說紛紜,至今也不甚明了。名目雖多附會,卻也詩情畫意,充斥著玉文化優雅恬淡的閒情逸趣;茶前飯後,閒暇之餘,聚氣凝神,觀摩審視,對陶冶情操,充實人文生活大有裨益。
    (16)千年古玉爛如泥的說法不科學,事實是器物在地質環境中因所處位置深淺、酸鹼度、溫度、乾濕度不同,周遍物質不同,封閉程度不同,其狀態也會千差萬別,這點與古瓷同理,故千年古玉亦有完美如新者;地質環境是由地理方位、氣侯條件、墓道等不同地下狀態決定的,出土時形態各異,不一而足。

     有的玉器在地下因氧化、沁蝕、質變而變軟,出土見風後才能慢慢恢復硬度,如果不注意操作方式,第一時間提取或擦拭此類器物時,就有可能程度不同的對器物造成損壞或留下印痕。
明器靠近屍身的器物有有股異味——墓葬味,如玉衣類,異味侵入肌理,洗刷亦難驅除。        
    (17)古玉系工匠用砣具手工製做,砣痕為小麻坑狀;典型的砣輪啄刻痕跡轉彎處跳刀明顯;採用游離沙式的研磨方式,解玉沙拋光痕跡為粗細不等雜亂無章的沙划痕,拋光面下凹。
因古代設備簡陋穩定性差,器物從解料、紋飾、鑽孔、研磨都會留下製做痕跡;孔多為喇叭狀,中間細兩頭大,兩面鑽孔者見斜坡、絲台,孔壁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研磨會留下雜亂無章的划痕等。
    早期古玉以琢磨為主,工細而圓滑;戰國後始有刀刻工藝,地平而角陡直或呈銳角形。鑑定時看它的陰線,槽溝類陰線為手工刻畫而成,是不平整的,地子高低不平,此特徵不可不察!戰國鐵器發明後,鑽孔已較為規整,但因手工或半機械操作轉速慢,每分鐘只能幾百轉,所鑽孔壁螺旋紋還達不到細密均勻的水平。
    現代設備穩定性好,高速鑽孔直圓,每分鐘上萬轉,孔壁螺旋紋細密均勻等;固定磨削式工藝平面一般凸起,拋光痕均勻規整,作品與古代工藝相比有明顯差別。民間玉器的製作由於地域、風格、用途不同,造型極為複雜多樣,其中不乏古怪離奇者,形制、風格超越時代局限的器物時有所見,因而不能以器型風格定真偽,古舊特徵應是真偽的主要依據。
    古老的琢玉機(亦稱木凳)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前,要重點研究古今不同的工藝效果。
    《玉器史話》中有一段記述,可見手工製玉的繁複:“玉器製造的工序極複雜,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畫樣、鋸料、做胚、做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質地非常硬,普通金屬刀具不能刻動,加工時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個桌凳上安上腳踏皮帶傳動裝置,帶動一個砣子旋轉,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換,最小的砣子僅有釘頭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著一種極硬的' 解玉砂' 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轉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極慢。一件玉器,不僅材料貴重,製造時所用工時也非常浩繁,特別是清代宮廷制玉,速度極慢,成本相當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蘇州解辦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鑽掏膛九十一工,做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鍍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製玉用工之一斑。
高古玉受時代生產力水平的製約,各代又有其特殊的工藝特徵:如商代的“折鐵角”,周代的“一面坡”,春秋的“隱起紋”,戰國的“透雕”“平雕”“淺浮雕”,西漢的“游絲毛刀”及陪葬品的“漢八刀”等工藝,這是具時代風格的典型技法,都屬古玉收藏愛好者的研究重點。                  
   (18)真正的高古玉由於年代久遠,因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滲透過渡、色差過渡、硬度過渡等現象,此狀態亦適用於對高古瓷的鑑定;要在實踐中不斷認真觀察、反复領悟,才能掌握真品在自然環境中氧化質變、腐蝕受沁的變化規律及體徵形態。
   (19)所有古玉都具包漿特徵,狀態不一
包漿是一層皮殼,是器物表面也包括死角部位因氧化而形成的自然熟舊保護層。人類撫摸玩賞也能形成包漿,但同自然包漿有本質上的不同。
    人為包漿是油污汗漬等雜物凝聚而成,再經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包漿。
    自然包漿是一種物質經氧化作用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蛻變現象,是自然質變層,是歲月留下的跡象,是不可仿造的歲痕。
    凡古玉一般都有為抵禦氧化沁蝕而形成的一層包漿,包括雞骨白類也不例外,看起來有種自然熟透、滋潤幼滑、光澤柔和、熠熠生輝之感,絕無生澀之象,包漿厚而完好者多帶有蛤蜊光彩,但不及瓷器明顯。
    北方乾冷地段出土的古玉有完好如新者,但玉質已變,玉面因氧化受沁等作用已鬆動,上手盤玩汗漬易沁入,能較快形成較厚的包漿層,而新玉卻不能。
    古玉有水坑多斑點,火坑多裂紋,幹坑多土沁之說;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乾坑。            
    幹坑出佳玉,上手易脫胎,脫胎歷輪迴,珍稀價無比。
高檔玉若經入土-出土脫胎-再入土-再脫胎,歷數輪迴,那會極其貴重的。據說史載一小塊數番脫胎的羊脂玉可染紅一大缸水,不知確否?但脫胎美玉備受世人珍愛卻是無人質疑的。
    古玉的深沉瑩透質感及各種形態的包漿是怎麼也仿不出的。
    凡贗品皆用低廉劣質原料,再用現代物理化學手段進行偽造,器表玉膜已永久性損害再難脫胎;用火燒油炸暴晒等方式處理過的,質地粗劣,髮色乾澀混濁,經上蠟拋光者光外洩而淺薄,似是而非,毫無自然神韻可言,更無次生結晶現象。
    以上所述為出土古玉應具備的基本特徵,凡舊氣特徵開門者必為古物,若同時具備幾種開門特徵,那更是鐵案如山勿容置疑了。
    《三》古玉質地
    玉石不管新老,斷茬都起毛,斷茬亮而光滑者決非玉石。
    有關玉石質地論述很多,但一般應掌握優質玉材應具備的幾點特徵:
    聲音越清脆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硬度越高越好,透明度越強越好;如果具備以上幾特徵定是玉中珍品。                                                        
    水晶瑪瑙的硬度高於玉石,自然條件下的變化慢的多,其高古作品亦可參照上述標準靈活掌握。此類高古作品,目前價位遠遠偏低,升值空間很大。
    《四》古玉鑑定標準中的誤區                    
    (1 )看到陰紋有崩茬即認定為新工,不少人現在仍將其作為重要鑑定標準之一,但筆者認為此觀點是一誤區。事實因玉材紋理順橫、硬度高低、工具優劣、速度快慢、力度大小、溫度高低的不同,即使手工操作在特定條件下也會出現崩茬的!
古代所用材質一般硬度偏低,生產能力所限琢磨較多,作品不易出現崩茬不等於不出崩茬!其實搞清這一問題不是什麼難題,走出辦公室,調查下現在的刻章師傅就能理清!但因是專家的觀點,至今卻仍被作為金科玉律而影響正確判斷;僅從這一點也反映出我國在學術領域的一些非正常現象!
   (2 )忽視舊氣特徵,過分強調器型、工藝、紋飾等問題!在古代需改革創新的領域很多,優秀工匠隨時都在自己的領域力圖拿出標新立異的好作品,這一現像在歷代都是客觀存在的!只要舊氣特徵明顯就不能投否決票,但問題是這一問題始終都沒解決好!
    古代留下的秘密很多,尤其高古代,解決這一問題最妥善辦法就是研究文物的舊氣特徵、重視舊氣特徵,只要舊氣特徵明顯的文物即使臨時有不明確的問題也不要輕率以贗品論,輕率否定是極不負責任的瀆職行為!先把文物保護下來,然後再慢慢細化研究!這樣可避免因主觀片面造成的誤判誤斷、放任流失!
    鑑賞古玉,最好有自己的標準器,多看實物,利用網絡優勢多查閱資料。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對照舊氣特徵反複驗證,才能提高鑑賞水平。但資料、實物再充分,不可能包羅萬象,何況資料是那麼有限!要尊重事實、靈活掌握。
    自人類玉文化產生以來,經確認掌握的東西是相對有限的,所謂經驗、理論僅是對已知事物的總結,並不包括未涉範疇,也就是說現在學術界的經驗、理論實際還應不斷充實、糾正、總結、提高;萬不可被固有觀點所束縛,要用發展的眼光,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尊重歷史研究而不盲目順從;不能簡單化,別人說什麼信什麼,要多動腦筋、勤學善思悟出更深層的東西。
    眼力不濟或別有用心的人常散佈真假難辨等言論危言聳聽,其實東西真的到了辨不清的程度那就不會是贗品!

    鑑別文物本身並不神秘,神秘的是故弄玄虛的各類心態,心胸坦蕩了,情況相對也就簡單的多了。   
   《六》收藏要有好的思路
    世上只有絕對的文物,沒有絕對的權威,神話是人創造的!實踐出真知!
    做為一個民間收藏愛好者,不僅要有較高的鑑賞水準,還應有敏銳的思維判斷決策能力!
現階段的整個文物收藏領域,由於鑑定認可範疇的不規範性,不科學性,勢必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薄弱環節甚至空白地帶;這一薄弱環節同時給具卓識真見的收藏愛好者帶來機會,誰把握準這個時機,誰就有可能成為收藏領域的幸運者!事實上,想得到珍品並不難,大開髮帶來的機會是共享的,就看你如何去把握運用這一機會!
    要善於透過現像看本質,運用科學的推理思維模式來確認鑑賞文物,不斷提高收藏水準。
    若從舊氣真實特徵著眼,可更大範圍的保護文化遺產,對華夏文物的包容會更寬鬆博大些,也就最大可能的避免對文物的誤斷、流失,社會效果肯定要比現在好的多!
    古玉鑑別同古瓷鑑別同理,用傳統目測法(眼學)與微痕觀察法相結合—即“文物舊氣特徵微觀鑑別法”可收到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切磋美石歲八千,華夏琢磨絕藝傳,
                        紅山良渚古拙美,商周折鐵坡一面,
                        春秋陰起戰淺浮,細若游絲八刀漢,
                        歷代工藝自有度,胸有腹稿識不難,
                        更有古舊特徵在,索古寵今愈燦爛。
    不避管窺之見,但願拋磚引玉,更望各界朋友、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4#
发表于 2016-1-11 09:3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09:42 , Processed in 0.0577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