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扎纳巴扎尔喀尔喀蒙古金铜佛像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35:33 | 只看该作者

H 27.8cm
此尊药师坐像,铜铸鎏金。尊像头顶螺结,观其圆面丰腴,垂目隆鼻,善和端庄。全跏趺坐于双层莲花座,双手,一手持药器,一手握诃子果。其身着右袒式袈裟,衣褶随形,边缘饰带精工錾刻花饰。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之二大胁士。鎏金粲然。底部装藏完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3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11-8 03:38 编辑


2014嘉德拍卖,高20.9厘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4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11-8 03:41 编辑


——高度25厘米。2011年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成交价890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44:05 | 只看该作者

——高度17.8厘米。2010年保利拍卖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51:24 | 只看该作者

清早期 喀尔喀蒙古(扎那巴扎尔风格)铜鎏金金刚持像
2013秋季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成交价:517500元
说明 此尊金刚持像,高度19厘米,结跏趺端坐于仰覆莲台座上,双目微垂,面目慈祥,双眉间有圆形白毫,大耳垂肩,并佩大耳铛;头顶梳高发髻,发髻顶端有饰物,头戴宝冠,宝冠两侧之宝缯呈U字形飘于耳后;双前臂于胸前交叉,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双臂饰有臂钏、手钏。上身袒露,胸、腹、臀部饰有璎珞,肩披披帛,披帛分别绕过两臂垂于体侧,下身穿僧裙,戴足钏。僧裙采用湿衣法表现:仅于腰部饰腰带及胫部做出僧裙的衣边纹饰。台座采用宽而扁的莲瓣装饰,具有比较明显的漠北蒙古(今外蒙古)风格。造像除发髻外,脸部、耳部等处采用泥金装饰,其余部位多用鎏金工艺装饰。 金刚持是印度梵语意译名称,音译“伐折罗陀罗”,其中“伐折罗”意为“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合译就是“持金刚”、“金刚持”,藏语称“恰那多吉”。关于其身份和地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的佛陀;一种认为他是报身佛;一种认为他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一种认为他总摄了五方佛的智慧与功德,称他为“第六金刚持”或“金刚总持”。但不管怎样他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最高尊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噶举派对金刚持尤为崇奉,噶举派尊金刚持为本初佛,在表现噶举派题材的唐卡和其他绘画形式中,金刚持往往被置于上方中央,而受到特殊的礼敬;同时噶举派还将金刚持奉为本派的鼻祖,认为噶举派全部教法皆源于金刚持,金刚持后帝洛巴、那诺巴、玛尔巴、米那日巴、冈波巴次第相传,最终成就了西藏噶举派的庞大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54:07 | 只看该作者

清乾隆 喀尔喀蒙古(扎那巴札尔风格)铜鎏金燃灯佛像
2013秋季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成交价:805000元
说明 高度25厘米。结全跏趺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说法印,头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高凸,顶饰摩尼宝珠。额宽颐丰,眼睑低垂,目光下敛。双唇微开,面含笑意,仪态端庄。宽肩束腰,体态健壮均称,肌肉柔软而富有弹性,手指柔软,手脚刻划写实。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錾刻有精美的缠枝莲花和云头纹。衣质厚重写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莲瓣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扁平规整,上下交错。造型端庄严整,胎体厚重敦实。时期佛教造像用铜比较讲究,此时铜质最为精良,密度很高,造像手头较重。此造像整体比例舒展匀称,金水厚重,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扎那巴扎尔艺术特征。 燃灯佛是印度梵语意译,又译作“锭光佛”、“定光如来”,是佛教宣称的一尊过去世界的佛陀。佛典对燃灯佛有诸多不同的记载,如《大智度论》卷九记载曰:“如燃灯佛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历史上燃灯佛在佛门的影响远不如现世诸佛,但由于他在佛教里辈份较高,世俗社会也很崇奉他,并纷纷把他搬进志怪小说、会道门和民间宗教之中,赋予他种种非凡的法力和神通,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燃灯佛常与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组成“竖三世佛”的供奉形式,一般不单独供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3:5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11-8 03:58 编辑


清 喀尔喀蒙古(扎那巴札尔风格)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2013秋季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估价800,000至900,000,流拍
说明 此尊四臂观音坐像高度24.5厘米,具有清代早期漠北蒙古造像特点。坐像露趾结全跏趺端坐于双层仰覆莲台座之。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梳。一面,双目微闭,睑目颔首,眉间有圆形白毫,表情祥和并露微笑,面容宁静而慈悲。戴大耳铛,袒胸,有长帛绕过肩臂垂于座前构出垂幔,周身饰项圈、缨络,并镶嵌宝石。四臂,主臂于胸前合十,后二臂各于体侧上举,双手原执念珠、莲花。披帛顺肩绕过前二臂绕臀经双膝下垂而出,尾端双双垂搭于台座前。台座莲瓣规整,素朴无纹,瓣尖勾卷,富于装饰性。坐像身胎壁厚重敦实,铸造与镀金工艺精湛,堪称清时期金铜造像的代表作品。 四臂观音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为观世音的其中一种应化身。因其咒语“嗡嘛呢贝昧吽”是传诵藏地的六字真言,用以加持、净化六道众生的恶业、恶习及恶障,走向六成就悉地。故又称“六字观音”。造型上,四臂观音右后臂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无止尽的救渡众生出离轮回,左臂一侧手持一白莲,藏名乌巴拉花,代表净化一切烦恼。四臂另代表四种佛行,即息、增、怀、诛。左肩的鹿皮表慈悲纯正的心,头顶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金刚坐姿代表稳固禅定的境界。以上六种装饰是为六度万行—“六度波罗蜜多”的成就;坐在月盘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其下的莲花则是象征清境的境界,低目慈视庄严。 参考:台湾私人收藏家藏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见一西编《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粹》第217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4:05:04 | 只看该作者

清·鎏金蒙古喀尔喀释迦牟尼坐像
2013南京经典拍卖有限公司
成交价483,000
说明 3869g ,高度28.5厘米,佛像头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高凸,顶饰摩尼宝珠。双唇微开,面含笑意,仪态端庄。宽肩束腰,体态健壮均称,肌肉柔软而富有弹性,双手持禅定印。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錾刻有精美的纹。衣质厚重写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莲瓣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扁平规整,上下交错,是典型乾隆时期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04:1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11-8 06:07 编辑


2013匡时拍卖,成交价161万元
说明 大红司命主又称“姊妹护法”、“铠甲护法”,藏语称“甲木斯塄”,蒙古语称“贝格遮”。原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崇奉的护法神,后来成为格鲁派所奉重要护法神。关于他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崇奉的护法神,居住在一个血海围绕的宫殿中,在宫殿中央有一个人血和马血形成的湖,在湖的中央有一座红色的铜山,铜山之顶的太阳莲花上就是他的具体居处。他踩在人尸和马尸之上,身体呈鲜红色,四肢短粗,嘴角冒着湿热的血泡,头发向后卷起,呲露獠牙,面和眉毛皆呈黄红色,三只眼怒视佛教之敌。右手挥舞闪光剑,左手握人心递向嘴边,同时持一副弓箭和一支长矛。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将他带入西藏,帮助降妖伏魔,因此而成为宁玛派的护法神。另一种认为他原是蒙古人信奉的战神。明朝晚期三世达赖喇嘛受邀赴漠南蒙古传法,将其降伏,遂成为佛教护法神,为格鲁派专门崇奉,并成为达赖喇嘛的重要保护神;特别是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一度成为格鲁派红黑两大护法之一的红护法神,黑护法为吉祥天母。历史上在蒙古地区,其信仰极为普遍,艺术形象也十分常见。 此像头戴五骷髅冠,顶束象征忿怒的红色发髻,髻顶又安三叉戟。三目圆睁,须眉如火燃,张着大嘴,呲露獠牙,似在咆哮。身穿贴身盔甲,脚蹬高靴,双肩披大帔帛,项挂骷髅长链垂至下身。帔帛呈倒U字形自然飘卷,衬托出尊像的动感和忿怒的特质。右手高举一把蝎子为柄的宝剑,左手当胸握敌人的心脏递向嘴边。据说蝎子原是莲花生降伏西藏本土的比哈尔神而化现的,是莲花生的降魔法器,后来也出现在其他神像的法器上。同时其左肘间还夹有一杆旌旗,旌旗的顶端是一个三叉戟,臂部挎有一副弓箭,但现已丢失不存。双足右曲左伸站立,右脚踩俘虏,左脚踩战马,其下是单层的覆莲座。整体造型一如仪轨所载,圆满具足,充分准确地表现了大红司命主的宗教内涵和功用。 此像造型舒展,形象威猛,做工讲究,尤其是其躯体的站姿、帔帛的飘卷和咆哮的面部皆以夸张的手法予以表现,极富动感,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能力和雕塑艺术水平。从整体风格上看,它明显具有清代北京地区造像的一些共同特点,如造型规范,法度严谨。但在局部上又表现了与北京造像的显着区别,如整体造型趋于灵动,突破了北京造像普遍存在的僵板之气;局部有精美的花纹錾刻;讲究全身镀金,而不是北京造像常见“见肉泥金”。这些艺术特征都展现了清代蒙古地区金铜造像的鲜明特点。因此,此像应当是一尊出自清代蒙古地区的精美造像,对研究历史上蒙古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工艺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国内私人收藏家藏铜鎏金骑熊护法像,高24厘米。 见一西编《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粹》第211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5-11-8 04:21: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4 01:25 , Processed in 0.0610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