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几乎没有私立博物馆的城市里,两依藏是个异类。博物馆于3月开始向公众开放,这位特立独行的富豪收藏品味极为挑剔,据说曾在古董市场奔走多年,就为了寻觅一把和已有藏品成对的椅子。 两依藏的馆名得自冯耀辉的两个女儿,它在收藏上涉猎并不广泛。在极简风格的白色空间里陈列的作品,全部来自明清两朝,全部使用两种珍贵木材:黄花梨和紫檀,前者往往有琥珀色纹路的特征,后者是红木的一种,以密度高和发黑的光泽著称。 此外展出的还有全世界最精美的珠宝粉盒收藏,用钻石、玛瑙和玉石制成——这是冯耀辉另一个格外感兴趣的领域。 博物馆位于人称香港“古董街”的荷里活道,在一座经改建的1960年代建筑里,占据了上面三层。不过冯耀辉保留了一楼的原貌,里面是些寻常的小古董行。来两依藏的访客需要提前预约,按动在古董行侧面的一个门铃,而后才会被请上楼。 “入口是有意做得这么不起眼的,”冯耀辉说。“不打算引来人山人海。” 黑国强(Andy Hei)的家族世代从事中国家具买卖,在两依藏所在的那条街上开了一间画廊,他说两依藏拥有“香港最好的收藏之一”。 “这是古董街的一个地标。一个象征,”黑国强说。“很少有人具备冯先生那样的经验。这个博物馆基本上是他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很厉害。” 由于周边苏豪区的兴起和高端餐馆、酒吧的出现,这一带的租金高企,古董街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传统的古董商被迫离开。中国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富有的亚洲藏家的崛起,意味着最出色的古董要比以往更昂贵,也更难寻得。 同时还是香港“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博览会负责人的黑国强说,市场已经今非昔比。 “冯先生买得早,80年代的时候,你还可以在两个朝代里选择最好的东西,”黑国强说。“过去我们只要去内地,清点一下都有什么古董就行了。现在要好东西,就需要真的去找,”他还说。“老实讲,我不知道在今天,还能不能单凭一己之力建起这样的收藏。” 两依藏对观众人数进行如此严格的控制,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来让访客可以近距离观察藏品;二来讲解员可以给出详尽的解释,毕竟这是一个微妙的收藏,其价值对不是专家的人来说,并非一望即知。 “让外行去看,多数东西会错过的——这么说并不一定有贬低的意思,”冯耀辉说。 “这个不起眼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他指着一个低矮、沉重的方形物品问道。“当初买下它的时候,有人说我被骗了——那只是个普通的床。但是我们猜测是一个举行仪式的平台,可以看到角上雕有妖魔,上方织着佛教的万字纹。” 他慢条斯理地一件件介绍自己那价值连城的珍奇收藏:一张大得出奇的祭坛桌、一把笨重的椅子、一扇精美的明代屏风——据说是“最古老的同类屏风”。他仿佛全然忘记了周围的观众,完全沉浸在了对藏品各种细节的描述中,比如某个藏品上的角是凸角还是凹角。 “旧时,木匠一生只为一个东家工作,所以每件家具都独一无二,”他说。“看这张五边桌。这在中国的设计中很少见。也许它是为有四房妻妾的男子设计的,上帝保佑他,”他说着,笑了起来。 尽管冯耀辉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古董,但他不是一个纯粹主义者。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工匠都会维修自己的作品并重新涂漆——他也会这样做。 最后参观的是几扇精美的黄花梨屏风。“原来的修复者做得太潦草,”冯耀辉说。因此,他委托了香港的珠宝设计师陈世英(Wallace Chan)来给它们重新涂漆。新涂的花纹图样是鲜亮的橙色和绿色,现代气息明显,但搭配在古旧的木质家具上,却出人意料地妥贴。 刘可颂(Joyce Lau)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经雷、王湛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