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0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品鉴香港富商收藏的明清珍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4 23:44: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依藏博物馆里,唯一用安全围栏保护着的,就是这个18世纪乾隆时期的紫檀木佛龛。
Liang Yi Museum

香港——在两依藏博物馆里众多价值连城的中国古董中,唯独有一件是用安全围栏保护着的,那是一座脆弱的佛龛,据称是18世纪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座博物馆是香港富商冯耀辉(Peter Fung)用个人收藏建起来的。在近日的一次参观中,冯耀辉正在解释这座佛龛的重要性,那道弹性的围栏被他的髋部蹭了一下,咣当一声断开了。惊得在场宾客倒抽一口凉气。然而,一头灰白短发、戴着无框眼镜、身材纤瘦的冯耀辉似乎不为所动。
“背后的铭文用了藏、满、蒙、汉四种文字,”他指着四栏手工镌刻的文字继续说道。“上面说它是乾隆三十四年制。”
面对屏气凝神的听众,冯耀辉接着说,“紫檀木是从另一位皇帝建造的宫殿里取得的。”

5.jpg (16.24 KB, 下载次数: 90)

5.jpg

10.jpg (49 KB, 下载次数: 117)

10.jpg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06:31: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soso_e181:}{:soso_e16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23:47:36 | 只看该作者
在这座几乎没有私立博物馆的城市里,两依藏是个异类。博物馆于3月开始向公众开放,这位特立独行的富豪收藏品味极为挑剔,据说曾在古董市场奔走多年,就为了寻觅一把和已有藏品成对的椅子。
两依藏的馆名得自冯耀辉的两个女儿,它在收藏上涉猎并不广泛。在极简风格的白色空间里陈列的作品,全部来自明清两朝,全部使用两种珍贵木材:黄花梨和紫檀,前者往往有琥珀色纹路的特征,后者是红木的一种,以密度高和发黑的光泽著称。
此外展出的还有全世界最精美的珠宝粉盒收藏,用钻石、玛瑙和玉石制成——这是冯耀辉另一个格外感兴趣的领域。
博物馆位于人称香港“古董街”的荷里活道,在一座经改建的1960年代建筑里,占据了上面三层。不过冯耀辉保留了一楼的原貌,里面是些寻常的小古董行。来两依藏的访客需要提前预约,按动在古董行侧面的一个门铃,而后才会被请上楼。
“入口是有意做得这么不起眼的,”冯耀辉说。“不打算引来人山人海。”
黑国强(Andy Hei)的家族世代从事中国家具买卖,在两依藏所在的那条街上开了一间画廊,他说两依藏拥有“香港最好的收藏之一”。
“这是古董街的一个地标。一个象征,”黑国强说。“很少有人具备冯先生那样的经验。这个博物馆基本上是他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很厉害。”
由于周边苏豪区的兴起和高端餐馆、酒吧的出现,这一带的租金高企,古董街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传统的古董商被迫离开。中国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富有的亚洲藏家的崛起,意味着最出色的古董要比以往更昂贵,也更难寻得。
同时还是香港“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博览会负责人的黑国强说,市场已经今非昔比。
“冯先生买得早,80年代的时候,你还可以在两个朝代里选择最好的东西,”黑国强说。“过去我们只要去内地,清点一下都有什么古董就行了。现在要好东西,就需要真的去找,”他还说。“老实讲,我不知道在今天,还能不能单凭一己之力建起这样的收藏。”
两依藏对观众人数进行如此严格的控制,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来让访客可以近距离观察藏品;二来讲解员可以给出详尽的解释,毕竟这是一个微妙的收藏,其价值对不是专家的人来说,并非一望即知。
“让外行去看,多数东西会错过的——这么说并不一定有贬低的意思,”冯耀辉说。
“这个不起眼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他指着一个低矮、沉重的方形物品问道。“当初买下它的时候,有人说我被骗了——那只是个普通的床。但是我们猜测是一个举行仪式的平台,可以看到角上雕有妖魔,上方织着佛教的万字纹。”
他慢条斯理地一件件介绍自己那价值连城的珍奇收藏:一张大得出奇的祭坛桌、一把笨重的椅子、一扇精美的明代屏风——据说是“最古老的同类屏风”。他仿佛全然忘记了周围的观众,完全沉浸在了对藏品各种细节的描述中,比如某个藏品上的角是凸角还是凹角。
“旧时,木匠一生只为一个东家工作,所以每件家具都独一无二,”他说。“看这张五边桌。这在中国的设计中很少见。也许它是为有四房妻妾的男子设计的,上帝保佑他,”他说着,笑了起来。
尽管冯耀辉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古董,但他不是一个纯粹主义者。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工匠都会维修自己的作品并重新涂漆——他也会这样做。
最后参观的是几扇精美的黄花梨屏风。“原来的修复者做得太潦草,”冯耀辉说。因此,他委托了香港的珠宝设计师陈世英(Wallace Chan)来给它们重新涂漆。新涂的花纹图样是鲜亮的橙色和绿色,现代气息明显,但搭配在古旧的木质家具上,却出人意料地妥贴。
刘可颂(Joyce Lau)是《纽约时报》记者。

翻译:经雷、王湛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23:50:45 | 只看该作者
兩依藏主三愛好——馮耀輝先生訪談
華夏經緯網                                                               2011-05-11 14:45:00   
字號:
  ■姚榮銓
  馮耀輝,香江收藏界中一位頗為傳奇的人士,專收中國古董硬木傢具和稀有的沉香木,西洋古玩中獨收香粉盒。在香港設有私家藏館“兩依藏”,出版有中英雙語版藏品集《兩依藏玩閒談》。
  姚榮銓:馮先生,與先生“兩依藏”相隔一條馬路的“皇后大道中9號”曾是聞名國際的香港鑽石寫字樓,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設立藏館,放置的又是如此大佔空間的古董大床、箱櫃、屏風、桌椅,真叫人不可思議。
  馮耀輝:我擁有這個樓好多年了,(當時)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你看到此間的三百多件明清黃花梨、紫檀古董傢具,是幾十餘年前開始蒐集的。那時候古瓷器貴,我就轉身往古傢具那裏玩賞吧。而且“文革”掃除什麼“四舊”,聽說把好端端的紅木客堂大椅子拆開來做成小算盤賤賣,所以販到香港來“三鈿不值兩鈿”,也賣不出大價鈿。再說香港人住房面積都不時興大,難以“奇貨可居”啊!價鈿不貴,我又擁有面積相當大的地方可放置,所以有條件來收藏這些昔日看為“雞肋”、今朝視之至寶的老古董。
  當然這些老古董如今很值錢,但是本人認為其價值高,不在於拍賣拍出的天價,而是那場公認的“浩劫”沒有害其化整為零成了“算盤子”。更幸運的是,能讓我為老祖宗積德,把這些不可能倣造偽作的我國古老文明的實物見證——明清傢具大量且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永遠保存下來。我告訴你一個未曾披露過的消息,我已經把荷李活道181號至199號十多間門面的“華冠大廈”二至三樓買了下來,建個“兩依藏博物館”,使這些老祖宗創意的精美傢具讓更多的現代人得以觀摩,讓700萬香港居民與每年3000萬的中外遊客都有機會來奇“寶”共欣賞!
  姚榮銓:聽你的助理王小姐介紹,你收藏這些古傢具,花的心血比花的錢更多更多?
  馮耀輝:(引領採訪者到兩座比人高出幾個頭的紫檀插屏式屏風前)我追蹤這兩座同樣高210釐米、座寬93釐米的屏風,整整花了20個春秋啊!那位舊藏家大概真被我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了,才舍得割愛給了我。如此龐大的屏風頗為罕見,又用名貴紫檀為材,更為稀珍,再是以整塊巨料製作,就更無言形容了。從精雕細刻的裝飾風格來分析,其與18世紀末19世紀初為圓明園定制的那批傢具陳設不無關係。因為其大量運用了西方風格的葉沿紋來裝飾,再加上寓意福(蝙蝠)壽(蟠桃)的吉祥傳統圖案呈現,與建園祝福慈禧太后正相吻合。可惜的是,屏心中置的紋樣如雲間山谷的大理石,好似後來更換上去的。另一座收來時,更是只剩原制底座部分,還缺了兩片站牙哩。可是仔細觀察發現了奧妙,那條環板、披水牙子上的博古回紋及卷草浮雕顯得如此輕盈靈動,豈不與嘉慶道光年間的裝飾風相暗合?所以,我打起精神來拾遺補缺。經高手修復,有人竟說她倆是孿生姐妹屏風呢。
  真正孿生兄弟的例子是黃花梨透雕方角櫃,其左右隔倉並不對稱,左邊有透雕拐子龍的櫃門與櫃幫,右邊則是密閉式門櫃,並無裝飾且寬于左邊,而下層的兩扇櫃門倒是對稱而一樣寬度的,外面櫃門的上端有透雕的圓開光同樣是對稱大小一致的。裏面有極其標準的架格與抽屜組合有序。中式傢具講究對稱,為什麼其上層兩邊會左窄右寬呢?我推測另有一個右窄左寬的“兄弟櫃”,也許是兄弟分家產時各分一櫃,把一對孿生“兄弟櫃”生硬地分離了。那一個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收藏到的,過了十年左右果然讓我覓到另一半,兩櫃合成一對,由不對稱變成了對稱。此櫃還有不尋常的地方,它比一般的進深大,而且隔倉尺寸不一,或通風或密不透光,似乎別有用途,還該好好研究。
  再說20年前的對椅失而復得的故事,讓同好同樂吧。有天逛古傢具店,店主給我看一對矮背南官帽椅,材質是紫檀,造型高雅,線條流暢,靠背上的梳背直柵的間距密集,而且向後扳出弓形曲線斷面,又與後腿上截後仰的曲率順勢同步。再觀位於扶手的直柵,一端立足於直線形地基,另一端頂接蜿蜒曲線的扶手把,由下往上順勢自然流轉或外張或收緊,平中見奇,匠心獨特,逸趣絕頂!仔細觀察此椅,不少部件是利用二手紫檀製作,可見當時紫檀匱乏吧。由此估量其製作年代應在18世紀後期乃至更晚。匠人將扶手、靠背、座面以及踏腳棖構件構合的部位一一用銅箍加固,連四足也包裹金屬套,藏拙露巧,工匠創意令人嘆服。當時,我不假思索付下定金購了這對雙胞胎官帽椅。翌日去運貨時,貨主面露尷尬地直言相告,一把椅給人順手牽羊了,只剩下孤單單“獨苗”了。所以,我在“兩依藏”初版時的圖錄以及去彼岸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時,都是單椅。想不到15年後古董商王就穩先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舊金山找回了失竊的那把椅,真是喜出望外!剛出的“兩依藏”冊二第四十六頁上可見到雙胞胎椅喜相逢。我將藏品出版,並不是張揚自己收藏豐厚,而是為了給更多朋友分享我的收藏成果,特別是給未有機會來香港的人們一飽眼福吧。善良之心有善報——前面提到的那對黃花梨姐妹櫃,因為有位收藏朋友看了我的書,“按圖索驥”找到了“兩依藏”。他倒很有風度,開了一個價,買與賣則由我自由選擇,可見收藏家的心思是同樣的,要麼求全,要麼割愛,胸襟何等寬廣。姚榮銓:是不是成雙作對的收藏故事多了,先生才將自己的博物館取名“兩依藏”?
  馮耀輝:我有兩個女兒,名字裏均有“依”字,由此來了靈感。有人說我愛護祖國寶貝、重視中華文化,如同親生千金,不無道理。“兩依藏”的收藏品並非一收來就是完美無缺的。事實上經過歲月的磨損,戰亂的破壞,尤其是那種顯豪華示奢侈的“嵌百寶”的古董傢具特別容易遭人為損傷。我收著的一對黃花梨嵌百寶南官帽椅和八扇黃花梨嵌百寶圍屏,上面的百寶早被貪心無知的人給挖去丟失了。我從古畫和木版古籍圖版上研究發現,明代常見的是六扇、八扇黃花梨圍屏,而且有書為證:《魯班經》作為明代木匠寶典所載的八扇圍屏,正顯示出當年的範式,可惜的是傳世至今少之又少。大型的十二扇黃花梨圍屏,大都為後來十八九世紀出品。我收的八扇屏應該年代更久遠點,可是它的構造和細節處理又與見諸《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的真品》(王世襄、柯惕思合著)中的十二扇黃花梨圍屏真品極其類似。有人推斷此乃是承上啟下的產物。(馮起身帶筆者前往八扇屏前)你看,起飾邊線腳的邊框構件、屏心間隔的分配手法,乃至透雕紋飾的風格與王、柯合著的書裏“如出一轍”。不過,雕刻技法上,我認為比十二扇圍屏略勝一籌,你仔細看這裡,透雕“螭龍戲雲間”的雕刻技藝是如此圓潤老到!再看屏上的四角透雕紋樣中間呈雲形的嵌片是“兩面工”,如同“雙面繡”那樣巧奪天工。2010年12月03日
來源:文匯讀書週報



5.jpg (16.24 KB, 下载次数: 85)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23:59:04 | 只看该作者

兩依藏博物館是一家私人收藏館,位於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荷李活道。藏主馮耀輝先生是香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醉心收藏。館中以明清傢俱和西式化妝盒為主要藏品,傢俱皆為紫檀、黃花梨等上乘木材所制,西式化妝盒更是世界頂級珠寶大師以名貴材質與精湛工藝相結合的經典之作。馮依淩為香港兩依博物館館長,管理著家族龐大的明清黃花梨、紫檀傢俱及歐洲古董珠寶粉盒收藏,其收藏量位於全球前列。
與馮依淩 (Lynn Fung) 的訪問約在了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博物館位於上環荷李活道,這條長約一公里的道路上,密佈了大大小小的古董商鋪和畫廊,買家不僅是中國人,也有許多洋面孔。香港政府推廣旅遊活動雖然極少提及這條路上的古董買賣,但不妨礙這裡幾十年來以古董買賣集散地揚名在外。荷李活道向來租金不菲,能買下該核心地段的物業,並建有一座四層樓、近兩千平方米的博物館(據悉花費近十一億港幣),創辦人之實力可見一斑。館牆為黑白兩色,並配有殖民地時期的百葉窗,館內嵌上深色的木椽,燈火明亮現代與往故感並存。私人博物館國外常見,但在香港還未流行,兩依藏的成立開創了香港私人博物館的先河。
「兩依」的其中之「依」正是館長馮依淩本人,另外的一個「依」是她的姐姐。兩依藏的標誌就是依字的對稱倒影。說起「兩依藏」,不得不提及馮依淩的父親——創辦人馮耀輝先生,他是香港金融界著名人士,冠有香港「股壇頑童」之稱號。除了在金融界長袖善舞,馮耀輝癡迷收藏中國明清古董傢俱,尤其偏好收藏黃花梨、紫檀傢俱和稀有沉香,建立收藏的這 30 幾年以來,他挑選藏品的原則是「美、珍、稀」,且只買不賣,現今所擁有的傢俱超過 300 件,不少是大型的頂櫃、屏風和床,成對的桌子、椅子等,可謂香港收集明清傢俱的先驅,並早已成為全球收藏最多明清傢俱的藏家之一。他的另一大愛好是收藏珠寶粉盒,涵蓋了大量卡地亞 (Cartier)、寶詩龍 (Boucheron) 和梵克雅寶 (Van Cleef & Arpels),所屬年代跨越 19 世紀晚期至 20 世紀中葉。目前,其收藏量為全球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中包括英國瑪嘉烈公主及香港已故巨星梅豔芳所使用過的粉盒。兩依藏的展品來源於馮依淩家族的收藏,曾於展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倫敦 Goldsmith’s Hall 及香港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展出。目前,「兩依藏」外借了 265 件藏品在頤和園德和園戲樓展出,戲樓建於 1891 年(清光緒十七年),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展覽名為「粉黛千秋,香港兩依藏化裝盒•手袋珠寶展」,其中精品包括一個製造於 20 世紀之初的卡地亞化妝盒、1940 年代的愛馬仕粉盒及一個精緻的蛋形粉盒。
<iframe name="google_ads_iframe_/23119269/standnews_mobile_sidebar1_300x250_0" width="300" height="250" id="google_ads_iframe_/23119269/standnews_mobile_sidebar1_300x250_0" src="javascript:&quot;&quot;"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style="border: 0px currentColor; border-image: none; vertical-align: bottom;">



訪問前夕,我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觀看展覽,三樓展廳入口處的背面連著馮依淩的辦公室,當天辦公室內坐了一位穿紫色 T 恤衫的男士,與馮依淩在聊天,那正是馮耀輝先生,據曾到過兩依藏的訪客反映,馮耀輝先生非常低調,如果遇到深諳明清傢俱的行家朋友,甚至會親自帶領觀看,當然這種情景並不多見。馮依淩辦公室由於被玻璃牆門隔開,她在裡面辦公的情景外界也是一目了然,似乎也構成了兩依藏的一道風景。這位博物館掌門人非常年輕,訪問當天一襲黑色連衣裙,如同在新聞圖片中看到的她一樣,健康的小麥色肌膚,衣著風格簡潔,很有親和力,言談中不時夾雜著幾句英語。
馮依淩在香港就讀中小學,在美國西北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她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修讀英國文學、後殖民文學等。畢業後,她返回香港開始協助父親管理家族龐大的藏品。馮依淩對古董的認識來源於父親,小時候如果她願意聽,爸爸就會說傢俱的故事給她聽。她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講床的故事,以前如果爸爸講書桌、椅子都覺得沒什麼,但8、9歲左右,有一天,父親搬了一張明朝的黃花梨床回家,她和姐姐看到了十分吃驚。「之前知道家裡的傢俱很古老,但看到這張床突然覺得,哇,那不就有 400 多年了,我和我姐姐就在那想豈不是有很多人在這張床上死了?哈哈,父親說我們怎麼能這麼想。那時候我和姐姐不是很想睡在這張床上,爸爸說我們不懂欣賞。」小時候,她古董興趣並不是特別大,「以前很少會認真考慮這些是什麼東西」隨著年歲的增長,她才漸漸地喜歡上這些藏品,而真正大量地閱讀相關著作,從學術上開始鑽研古董,是建立博物館的這幾年。每位到訪兩依藏的觀賞者,均能在館內導覽人員的陪同講解下參觀,每一次展覽、每一件展品的解說稿,都由馮依淩親自撰寫,「為什麼明朝的人有這樣的凳子,為什麼這款凳子是給皇帝坐的,這款凳子是給女人坐的,有蝙蝠、有龍的原因……這些故事便於客人理解藏品,我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給到訪者提供不同的故事,這種闡釋很重要,這是我讀書和我現在工作相通的地方。」馮依淩說。
從小在這些珍稀傢俱的圍繞下長大,馮依淩從來不必小心翼翼地使用,「傢俱是拿來用的」,這是她父親所常常強調的。雖然小時候大致有點概念這些傢俱比較罕有,不過真正喜歡上自家的收藏也有一點突然,她告訴記者,1980 年代父親收藏之初,並沒有很多人認識到明清傢俱的價值,所以能以較為便宜的價格購入,但這 5 到 10 年間,中國內地古董熱飆升,古董傢俱市場價值增長速度迅猛,才讓她真正意識到家中藏品的罕有,並突然發現不只是她家喜歡這類古董,外面很多人也很欣賞,只可惜並不能經常接觸,於是她和父親開始考慮建立博物館,「讓其他人和我們一起欣賞,想看的都可以來看。」
最開始,馮耀輝的朋友擔心傢俱會遭到損害,馮依淩以開放的形式讓參觀者接觸,這是她在建館之初已堅定的方向, 如果觀眾無法用,這些傢俱只成為觀賞的花瓶,加之黃花梨、紫檀本身材質堅硬,除非是惡意破壞,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開館至今尚未有任何事故。
在建館的過程中,馮依淩說每天都有新的挑戰,也是這份工作的一大樂趣。其中的一個挑戰在於,香港人對於畫廊和博物館的界定有時候不太明晰,尤其處於周圍都是買賣性質的商鋪,很多人問馮依淩是不是在畫廊裡面工作,每次她都要解釋一番,兩依藏是博物館,不銷售。但博物館一樓對盈利企業開放活動場地,如何讓外界免除對兩依藏盈利的誤會,就是一個挑戰。馮依淩給博物館設定了三個關鍵字:設計、工藝、傳統,譬如時裝品牌有愛馬仕、路易•威登、登喜路等,這類品牌不僅僅賣奢侈品,而是賣一種沉積多年的工藝。
兩依藏建館在荷李活道,也基於對這邊生態的考察,馮依淩說,來這邊買傢俱的很多人剛開始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瞭解價錢,譬如對最好的黃花梨長什麼樣沒有概念,他們就可以在兩依藏博物館看了先。馮依淩在建館時也考慮到:「因為我們不是銷售的,氣氛就沒有太緊張,所以大家來看可以比較輕鬆。我去一家很貴的珠寶店看,我知道我並不一定買得起,但參觀起來就可能會不太自然,不舒服,但我們的是博物館,所以自然會自在很多,他們可以放鬆地問問題,但如果是商鋪可能就未必好意思問。」博物館和賣古董傢俱的店鋪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互相之間對整個社區都有好處的。此外,兩依藏也醉心公共教育,定期舉辦「兩依論壇」,邀請藝術家、收藏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囊括了香道、書法、鍍金時代的家庭博物館、歐洲皇室珍藏的中國銀器等。
如何在香港本地構成影響力,如何讓大眾提升對中國古董藏品的興趣,如何給香港帶來更多具有國際化水準的展覽,是兩依藏未來的目標。
不過,雖然管理著龐大的藏品,但馮依淩目前還並沒有真正地去收藏什麼,她說她還在等待中,不過很清楚自己不會收藏的就是現當代藝術,因為這類的藝術並不能給她帶來情感上的交流。日常生活時,她購買的首飾也是裝飾主義風格 (Art Deco),歷史的角度會影響她的品味。
當下,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展覽是「卓爾傢俱展:古代桌椅設計及工藝」及「彌珍粉盒:稀世貴麗傳奇」。傢俱展展出古董椅子及桌子,可以從不同年代的桌椅演化過程,瞭解明清不同時期工匠所用的不同材質的黃花梨、紫檀。精品包括在展廳最顯眼位置的黃花梨夾頭翹頭案,長度超三公尺,是同類硬木傢俱中最大塊頭的傢俱,造型帶有傳統古建築的精髓,桌面兩端翹頭形似飛簷,側腳有如寶塔基座向外伸延的輪廓,台底還放一面長鏡,讓參觀者能通過鏡面看到桌面背部的紋路。

12.jpg (62.14 KB, 下载次数: 99)

12.jpg

14.jpg (62.66 KB, 下载次数: 98)

14.jpg

15.jpg (41.82 KB, 下载次数: 88)

15.jpg

16.jpg (92.09 KB, 下载次数: 92)

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5-15 00:01: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5-15 07: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5-15 08:50:45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5-5-14 23:59
兩依藏博物館是一家私人收藏館,位於香港著名的古董街荷李活道。藏主馮耀輝先生是香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 ...

学习!感谢玉版分享!!{: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5-15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4 11:52 , Processed in 0.0784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