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2 13:56: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壶居士 于 2015-3-22 13:58 编辑

中新网张家港2012年5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海内外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等争论由来已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21日提出,大量考古发掘发现的研究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博物院等共同主办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当天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幕,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总体研究进展情况时作上述表示。他说,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长江、黄河及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距今5000-4000年期间,中国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王巍称,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在缺少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判断文明的标准可从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遗存中寻得。综合中华大地上各种资料情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以下要素是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

  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部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冶金、琢玉等);盐、铜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权贵阶层所掌控;社会阶层分化显著,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出现掌握军权与祭祀权力贵族阶层及其最高统治者——王;形成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出现随葬高等级物品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口显著增加并集中,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反映王权的高等级大型建筑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出现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

  依据上述标准,夏王朝建立之前,在一些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山西陶寺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发现面积达280万-3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以及大型宫殿基址、高等级墓葬、表明等级身份的一系列精美玉器或仪仗器具的随葬等考古发现,可以认定,当时已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几个主要文化区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

  距今5500年前后,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几个主要区域步入文明化轨道,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确切时间的重要线索。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可能已进入古国时代,这一时期,牛河梁和凌家滩两处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出现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表明业已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有可能已进入初期文明阶段。“但由于还缺少都邑遗址的发现,因此,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在各地方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在与周围社会充分互动、交流和吸纳先进因素基础上,成为当时文化和社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为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中华大地各个区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推动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接受一些外来先进的文化因素,如小麦种植,黄牛、绵羊和家马畜养,冶金术传入等。(完)
2012年05月21日 17: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4:01:48 | 只看该作者
让国人扎扎实实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无比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在国际上,对于中华文明是否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持怀疑甚至否定观点的大有人在。针对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是否真有五千年历史的怀疑,我们的国人对于什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是否真的有五千年的历史等这样关键的问题,也所知甚少。

  “在我今年提出的关于文博的四个建议中,其实我最希望提的就是‘中华文明宣传工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我们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十年有余,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找到了实际证据,为人类文明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2013年召开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入选九大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是在公众方面所做的宣传不够”。

  王巍介绍,在中华文明宣传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宣传经费数量较少;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广泛宣传,学术界和媒体缺乏密切联系和有效协作;缺少一套系统介绍中华文明的大型影视片和大型系列图录,面向大众、老少皆宜的介绍中华文明的通俗读物也为数不多。
外宣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宣传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外宣方面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因缺乏学术界的积极参与和学术支撑,外宣的内容和形式都不甚理想。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基本上是仅限于汉语的教学,以至于近来不断有被驱逐的窘况发生。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学术界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不可能产生面向大众、深入浅出的优秀通俗读物和节目的。必须要学术界、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及出版发行方面的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王巍建议国家应当立即启动“中华文明宣传工程”。“工程的具体开展,我们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包括拍摄反映中华早期文明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百集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的形成》;撰写、出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介绍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系列丛书;编撰反映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大型系列图录——《中华文明》;编纂介绍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大、中、小学的教材和辅助读物;国内外举办介绍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中华早期文明文物巡回展”等。

  “另外,加大打击盗墓力度也是我想强调的”,王巍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盗墓之风日益猖獗,大量古墓被盗掘,大量珍贵文物被盗墓者盗走,部分流出境外。这些被盗的古墓大部分在被盗掘之际被盗墓者毁掉,有的被完全炸毁,古墓中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完全丧失,令人心痛不已。“盗掘古墓是对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实施破坏的行为,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刑法》第328条规定了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法不严的情况,加之上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把盗掘古墓与其他很多经济犯罪一道列入免除死刑的范围,这样就使盗墓贼更加有恃无恐,加之巨大的经济诱惑,没有形成欲盗墓者不敢盗、不能盗的震慑。甚至文物界、执法部门的个别人与盗墓者沆瀣一气,内外勾结,使大量古墓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
王巍建议,公安部门应加大对盗掘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打严判,媒体积极配合,加大报道力度,杀一儆百,形成震慑;建议恢复盗掘古遗址、古墓的死刑;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整顿文物交易市场,对不允许买卖的文物坚决取缔交易行为;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加强对古遗址和古墓葬的保护力度,并动员当地群众,及时发现并报告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行为,加大对举报盗掘犯罪事件的举报人的奖励力度。

  “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很多省都把文物考古机构的田野考古工作用车列为取消公车的范围”,王巍坦言。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大多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近些年,盗掘古墓之风屡禁不止,很多古墓葬被盗被毁,文物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文物考古机构重要交通工具的田野考古用车却被取消,这就像把文物执法者的“腿”锯掉了,没有田野工作用车,文物工作者很难随时奔赴田野第一线,如果有人盗墓,更不可能及时赶到事发现场。王巍呼吁尽快停止对田野工作用车的取消,“把‘腿’还给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者!”

  “中华文明的宣传不应该是‘灌输’,不应该是硬邦邦的”,王巍说,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真实地摆在人们面前,中华文明的理念渗透其中,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让国人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是我的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3-22 14:06:2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该文章是2012年5月发表的。
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了。感谢分享!{: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3-22 16:57: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7:31:29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就在任南红山文化提出的研究史前文明红山文化古玉...

本帖最后由 一壶居士 于 2015-3-22 17:35 编辑

2007年就在任南红山文化提出的研究史前文明红山文化古玉等物证的理路,,,此理路的境界与红山文化古玉真品的命运相似,认得的无几人,,,

20072261204247741.jpg (12.97 KB, 下载次数: 50)

2007226120424774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22 17:51:13 | 只看该作者
一壶居士 发表于 2015-3-22 17:31
2007年就在任南红山文化提出的研究史前文明红山文化古玉等物证的理路,,,此理路的境界与红山文化古玉真品 ...

{:soso_e100:}的确需要多学习,增强认同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这一认同感,必须构筑在史实坚实基础之上。
这就是在说:我们为什么探源?怎么探源?{: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09:30 , Processed in 0.0589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