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收藏心得之知识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7 13:5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12-27 13:56 编辑

自古到今大家都说收藏是一门眼学,行里有句俗称一眼货。那看的是一件器物的神韵以及器物本身携带的沧桑。眼学是什么?那是收藏过程的积累和总结,它建立在教训、折磨,甚至是痛苦之上的。我们几个朋友曾在饭后茶余谈到到底需要花多少银子才能够达到入门的眼学积累,结果成了各自的自我批评。这种带有真实场景和实物的自我批评,可以使参与者互惠受益。但这种批评也就是在三两好友之间方能进行,超出这个范围恐怕是“羊肉吃不到,反弄了一身骚”。

您如果有机会和一些真正的学者或者收藏家交流学习,在这些人身上得到的气息,告知您必须具备一定相应的知识方能理解那些仿佛不经意,却能一语道破天机的所在。我有一个经验,求教少找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大家。因为这些老师经常忙于走穴,往往会把原先积累的那分丰厚掩埋在在觥筹交错、亨通三江之中。

首先古物永远是自己的老师,而且是最好的老师。但这就需要一个先决条件,您必须认识或者拥有真正的古物。要现在有一个奇怪现象,谁的“收藏”多谁有话语权,谁有所谓头衔证书,谁有话语权。就此点,我想业内朋友恐怕都有同感,往往收了一屋子的都有惨不可睹的尾巴。现在各个院校、机构、名人、境内、境外挂着各种旗幡搞培训,发证书,动辄数万学费,到底其水平天知道。有一个观点本人不敢苟同,藏品少不代表收藏者本身就会眼力差,关键在圈子要好,见到就是缘分。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生如有一件或几件真品时有把玩足矣。数量代表不了真品,更代表不了精品这两个概念。

故我请先要多多少少学一点基本的玉文化历史,故我请大家先捂住口袋(这个东西有瘾)。花钱逗乐对广泛阶层是不可为之的。看真的难,就学习看假的,学会了火眼识假,也就能看真的了道理一样。要对玉文化的历史有一个基本概念,有的朋友说玉文化我也会讲,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错了!就有文字记载的玉文化历史而言,从商代甲骨文算起至今至少也有3600年。一个人一辈子可以读多少书,又能将所读之书消化吸收多少呢?读了并不意味着懂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要用,在实践中体会理论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学习就要找好的老师,为什么现在学子都期盼靠“清华”、“北大”,就是因为哪里有好的老师(俗称师资)。好的老师是在娓娓道来的诱导中让您自己去体会的,不是推销员。

我和我的老师们朋友们之间有一条界定相互之间可以赠送互换,绝不买卖(至少我是这样做的)——朋友确实喜欢,自己尚有宽松知根知底原价转让。这样可以找到真正的老师,也可以避开共识以外的不必要。不伤感情,友谊天长地久。要看书,但要多看考古、分析、解剖基础理论书籍。不买那些到处汇总图录的书籍(相片与实物有距离,拿自己藏品按图索骥更是不可能)这种感觉在您真正上手后才会体会到。不能被现有的鉴赏方式束缚,造假的技术随着技术、资金、知识的积累和注入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笔者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有些所谓揭露造假过程技术的文章其实居心叵测,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定要到实地考察,不能走马看花,要带着钻研解读古物的精神深入其内。要开动脑筋多方位、全视角地联系实际考虑再一件器物上反映的种种蛛丝马迹和问题。也有具有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否则,怀抱《古玉考》、《玉雅》、《玉记》那么几本古籍岂不是可以走遍天下全无敌了。

细节决定大局,古器物的每一个细节痕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当您将其与自己轻驾熟就掌握的知识交融之后,那种回味会使您彻夜难寐。这就是我的心得,一份来自内心的心得,希望有助于您。

玉润墨香拙笔

11.07.04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4:22:59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心得之牢骚篇

收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在糖中加的一点盐,起到了调节情趣充实生活的作用。很多朋友同时也把它作为一种投资,视为了潜力股。无论是投资还是调剂生活,很关键的是一个“真”字。而这个“真”字的书写仿佛并不是那么地简单。要是说简单,就没有必要去交那么多学费了。交了学费会发生许多质的变化,学费促使每个人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或者说是倾斜。在这里我想打一个比喻,风筝放飞是要有至少一根线来牵引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一根线的牵引才能够使美丽的风筝高高飞翔,翱翔蓝空。那根线是什么?是根本!挪到古玉鉴赏上来也有一条有形的线(纹饰、玉质、次生、沁变、工艺、形制)同样也是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后果就如同风筝断了线一般......
这几天我在参加一个活动,由于解说词说的都是风格,就没有必要再去附议了。我关注的是参观者的观后反映,可惜留言簿放了一上午后悄然隐身了,我不能从更多的观者笔间探析更多的信息实感遗憾。但我总感到“谓言雨过湿人衣”之风好像成了古玩展的通病。“席间只见众满座,抹嘴回头不见人。说东道西皆为假,指南划北唯自真。”平心而论这次活动是有可以值得一看的东西的,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我没有参加实质性的展出,作为一个古玉爱好者我感到在弘扬这一块应该付出,贡献一点力所能及的义务。但我不愿意去助长忽悠之风,这是我的底线。
人的一辈子是需要经过一次或多次痛苦的。因为除去几次痛苦的阶段,留下的毕竟是幸福。想要躲过痛苦去追求不现实的幸福,很有可能是一阵子的幸福,换来一辈子的痛苦。不恰当的时间,不对等的距离,不切实的空间,加上自己不正确的认识,是造成自己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以上几句话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反正我也是知天命之年了。面对目前无章可循的市场状况,面对现存鱼龙混杂的鉴赏水平,面对当今重金疏友的好利心态,面对亦真亦假的困惑迷茫。我不时地提醒自己把握好每一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此,我也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捂紧口袋,不见兔子不撒鹰。
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想到了青春年华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一颗白菜一盆饭,当田间归来时那是最大的奢望和享受。同榻而卧,一支香烟两人抽那是经常地事。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显得那么地淳朴,没有任何的想入非非。只待明天下雨(下雨可以休息)。我最要好的朋友,得到过最大帮助的,至今仍然是那时的老友。他们对我收藏均持反对意见,但是每时每刻他们都在关注我。他们对我参与的事物与人物之间的观察可谓是旁观者清。有些事可谓是一针见血,高瞻远瞩。的确,有时我很痛心。最近在某市文庙看到一个朋友,为了避免麻烦,我是刻意回避了他(因为我带了许多人),可是当他发现我们后,使我感到他有避之不及的味道。我这时在骂自己,都是自己臭嘴找到事,他花冤枉钱和我有什么关系。可是看到那些一眼假的东西,又发生了冲动想......都称我是老师,自感惭愧,承受不起。而作为朋友又有着共同的爱好,为什么不能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学习呢?难解!
为了收藏被人误解过,骂过。为了收藏上过当吃过亏。为了收藏有人釜底抽薪把我看成了唯利是图者,也有人过河拆桥把我当成了垫脚石。乱流自兹远,我是心知肚明难得糊涂。故以后,我将尽量回避那些势利的社交场合,专心做一些适合自己的事情。牢骚也好,心得也好,毫无头绪地写了。还是那句老话,收藏者真是天!这个天包括藏品、人品!
                  玉润墨香拙笔
                    11.07.25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4:15:19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心得之实战篇
在收藏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捕获尤物后的冲动和快乐刺激,这是一种收藏带来的激奋,这种亢进甚至会导致许多的朋友发展到了难以拉上口袋拉锁的地步。一种现象在新手身上反映的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这些朋友尚未品尝到那杯收藏带来的难言苦酒。那杯藏品一一被人否决,面对一桌的赝品,没有勇气直对,心里迷茫恍惚的苦酒。许多梦想烟霏雨散,许多自信受到了现实的否决,许多投入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死钱。由于个人经济状况不同,所处圈子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心理承受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在这真伪二字的迷茫中产生的心态变化也会不尽相同,这种变化是很微妙的,有时是很激烈的,甚至是固执的,有时是执着的。这种变化带来的的结果有四:激起勤奋努力的欲望去追求真实;颓废抛弃进而胆怯悄然离开;“大彻大悟”——为了利益昧着良心大忽悠;沾沾自喜孤芳自赏沉湎于固执的深渊之中。
本人自零八年七月由于被人所骗开始步入古玉这个爱之深、恨之深的领域,回头展望,悄然也有三年整了。我曾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再聘获得的是一个极为平凡和微薪的工作。今天能够认识许多老师和朋友,今天能走南游北与许多前辈、朋友交流切磋,这是玉缘给我带来的厚礼。”玉使我在即将步入老年的生命中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我学习和接受了许许多多的未知事物,给了我一份真正的试卷,我将努力地在不断地学习中真实地填写这份试卷。作为《收藏心得系列》也就是想把这三年来的学习心得和大家谈谈。作为填写的一部分请大家斧正。
我感到收藏有几个自己必须具备的尺度,其中学习历史很重要。比较粗略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系统地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玉文化的演变更重要。要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板块说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传承,要了解各个板块携带的特有风格。古玉上镌刻着许多无言的印记,它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人文景观,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统治制度和生产发展,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艺术文化和审美理念。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学习一点历史,当一件东西收入囊中时,再在这个节点上深入展开,东西多了,深入的也就多了。多个节点的串联也就是自己收获的贯穿。
捂紧口袋,口袋之物随时可化,变成器物就有了真假的烦恼。我的一个朋友说得好;如果您打算每月花一千的,还不如一年花一万。一千与一万的器物有根本的区别。当今的检漏已不是以价格来衡量了,能收到大开门就是检漏。而一件大开门的器物往往是很少有争议的。与其在真假之间缠绕,不如花点钱买个真。少买经常在媒体露面大师犹如四库全书中介的东西,少买对自己器物侃侃而谈无一为假大师的东西,少买作坊地摊雷同形制、皮壳、沁色众多专业户的东西,少买连自己都感到困惑吃不准的东西。还有很多少买的先决条件,在此不一一述说了,这是很得罪人的。那么大家要说你这个不能买,那个不能买,又到那里去买呢?这就需要先要把自己眼力练好了,要建立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不是固执),看真的条件限制,可以看假的,学会看假的了,自然真的也就会分辨了。会辨别了自然就会找到真东西,也就是可以下手的东西。其二,拜老师,交朋友,在彼此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包括性格脾气和器物),在此基础上可以交流一点东西,这类东西的交流一般不会有错。
注意性价比,在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可以按市场价新的东西价格作为参考,回头再来探讨研究其真伪,这样损失相对会比较小一点。一般来讲和田玉致密度较高,在两周(西周-东周)以后入沁钙化的机遇相对较少,只要不是色彩斑斓,又是非常干净的,您能吃准是和田玉收下也未尝不可。这里要注意的是俄料、韩料、宽甸玉、岫玉,因为它们的价格与新疆和田料比是相差甚远的。我们要了解每个时期不同玉料的来源、开采、使用大致情况,有针对性的下手。比如:高古玉(周以后)的饰件一般无论是玉质还是工艺应该相对好一点,而礼器、冥器用料就会相对差一点。地方玉由于密度较差,沁色相对容易沁入。比如:明晚期以后民间把玩件一般青白玉较多,到清晚期民国早期籽料民间把玩件一般都已是青玉了,青白玉一般要辨别一下籽料与山料了。而一旦有白玉就应该有相当好的工艺相配,好料好工这是贵族阶层玩的东西。又比如:巧雕的真皮应该是 不超过2毫米之间,染色就不是这回事了,而沁色必定是有沁门的。炙玉是以破坏玉质解理构造为代价的,那些纹理走向显得毫无章法,古代做沁与现代染色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定要通过多看多上手来完成整个过程,千万不能先入为主。
收藏要严谨,要科学,要求实,要与时俱进。 要有新的思路,传承是必须的,开拓也是应有的,我们的专门机构对古玉的探讨与研究起步较晚,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故,每一个爱玉人在对待您手中的器物时必须严谨。过去应有的知识普及受到诸多环节的抑制,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化的普及,很多渠道十分畅通,应用科学的手段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功课,是必要的,如果大家依然墨守陈规,就会使之停滞不前永远无法解破那些未知的、可仿的、臆造的迷惑。当然电脑有时也会出问题,讲个笑话,夏鼐先生大家都知道,由于自己文化浅薄老把“鼐”字误读为“鼎”字,以后上网一打到夏鼐,“夏鼎”便跃入眼帘(电脑不会提醒这是错的)。造成笑柄,终有一天朋友提醒,方恍然醒悟。所以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的对待知识必须严谨和科学的重要性。自己要敢于理性地认识自己拥有的器物,求真求实时收藏者的天!
玉润墨香拙笔
11.0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4:26:38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心得之心态篇
对朋友要宽容,对藏品要苛求。对共识要尊重,对新异要深究。博众而勤于思,呐言而敏于行很重要。
最近有一篇反映收藏界之“十怪”的博文颇为流行,很多朋友纷纷转载。笔者从内心深深地理解这些深有同感的朋友,同时也为这种现状表示无奈。收藏其中包含着老物件,如果到了博物馆就是文物,文物是文化与器物的交融,也是历史留下的脉动。老中医“搭脉”经验丰富,在起伏之间明理了阴阳之间的溢缺。现在新手一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对经验的探秘少了许多。这种现象固然是人类进步之先进,却也流失了祖宗积累的妙方。鉴赏如同搭脉,必须在千变万化的脉象中找到根结,这就需要一个静字,需要一种平和的静态。故笔者感到鉴赏古物首先要有一个平和怡静的心态。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其二就是要吃得下苦药。要敢于否定自己,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吃透搞懂的情况下树立信心。不得志独行其道很可拍,找理由自我安慰更可怕。勤于请教,广交善友,少掏腰包,多看真假乃阳关大道。买赝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三,再而三,久而久之把假的当成真的看了,那才是更可怕。笔者也是一个入门不久的新手,我感到买一样,识一样,搞懂一样再来下一样是少付学费的法宝之一。
急功近利是大敌。这句话尤其是针对部分走市场,希望有立竿见影所收账朋友的。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没有一种静态的淡定,没有一种长期的前瞻。光看到现在市场的一头热现象是要警惕的。其实,大量的资本投入增长也意味着风险的增长。目前的经济膨胀到底是其新结构的调整还是暗含有崩溃的可能,都是未知数,贪婪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曾记得日本在泡沫经济后的价值减半的教训吗?故笔者认为,收藏主要还是以玩赏为先,不伤筋骨玩意趣,陶冶清逸赛神仙。管他西南东北风,自得其乐别玲珑。
“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家都知道前面一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不是讲超脱,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许多不如意。问题是许多事情您是看得懂但却有很无奈的。自知无扭转乾坤之神力,难得糊涂,节约一点时间研究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甚不是更好吗。精到在于钻,越钻越深,最后就钻透了。东一锤子西一棒子结果是一事无成。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提倡抛弃道德底线,遵守道德底线应该从我做起,每个人都从我做起才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自己还是泥菩萨,却要耻笑过河的,呜呼善哉。
一伙儿隐居闲事,一伙儿文物天价,又是价格乱套,还有那潜规则等等。试问您如果不入其内,可有烦恼相伴呢?在本文第一段笔者讲到了文与物二字,物的得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博彩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物的得来需要文的支持,需要文的铺垫,需要文的注译,需要文的相容。笔者在网上拜读了许多有关古玉的精彩博文,恰是如饥似渴之感慨。这些朋友能如此深奥地感叹古玉之神韵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我相信这部分朋友是花了大力气,用了相当的时间来研究和实践的。没有这些时间和力气的铺垫,成天研讨“八大”、“十大”的绝不会有此成就。
讲的俗一点,好东西就是好价钱,好东西就是一眼货。现在有许多的争论,为什么要争论笔者在这里不讲许多客官也是心知肚明。所以说纳言敏于行,所以说博众勤于思,所以说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说陶冶清逸乐别玲珑。
玉润墨香拙笔
11.07.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27 14:35:54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12-27 14:15
收藏心得之实战篇
在收藏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捕获尤物后的冲动和快乐刺激,这是一种收藏带来的激奋,这种亢进 ...

学习了。感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7 15:23:08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12-27 14:26
收藏心得之心态篇
对朋友要宽容,对藏品要苛求。对共识要尊重,对新异要深究。博众而勤于思,呐言而敏于行 ...

{:soso_e160:}{:soso_e181:}{: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27 15:56: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27 17:09:3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学习,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27 17:37:27 | 只看该作者
五年前就一直在读玉润墨香的博客{: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27 17:45:57 | 只看该作者
我感到收藏有几个自己必须具备的尺度,其中学习历史很重要。比较粗略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系统地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玉文化的演变更重要。要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板块说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传承,要了解各个板块携带的特有风格。古玉上镌刻着许多无言的印记,它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人文景观,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统治制度和生产发展,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艺术文化和审美理念。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学习一点历史,当一件东西收入囊中时,再在这个节点上深入展开,东西多了,深入的也就多了。多个节点的串联也就是自己收获的贯穿。

欣赏,学习好的经验之谈!感谢玉版分享!{: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8 12:01 , Processed in 0.0594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