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碉楼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
![]()
![]()
专家称,深圳的碉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村落旅游及古建筑研究领域,碉楼,是一大奇观。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35处、广东省第一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鲜为人知的是,在繁华都市深圳,竟然有550余座清代、民国时期的碉楼,散落在一些古村落里。专家称,深圳碉楼基本上是本土风格,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张一兵博士,在深圳从事文物考察和碉楼普查多年。据他介绍,深圳碉楼多分布在宝安、龙岗、南山、盐田,其中龙岗区的龙岗街道和龙华新区的观澜街道数量最多。碉楼大多是3至6层,最高达9层,一般是有钱人家建的,土匪来时可成为防御工事。 深圳碉楼看起来“很土”,不像开平碉楼外观有很多西洋式变化。但张一兵认为,正是因为“土”,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调查发现,部分碉楼未加任何保护被闲置,部分则被出租,有的已破损。专家呼吁,深圳碉楼是深圳的珍贵遗产,应加以保护、发掘,完全有理由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深圳碉楼从建筑式样上大致可分为独立式、组合式、有院式,一种比一种复杂;建筑特点分双坡顶式、天台式,以及从天台式发展而来的中西合璧天台山墙式。双坡顶式是最初的建筑形式,顶部跟民房差不多,如西冲沙岗碉楼、大鹏天一涵虚、鹿岭世居。天台式碉楼顶部是平的,周围有女儿墙,墙上有射击孔。最早的是垛形,叫雉堞墙;后来随着西方风格渗入,顶部开始有了造型。独立式碉楼,就是一座碉楼,没有附属建筑。组合式碉楼也叫拖屋式碉楼,分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一又分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类型。 最古老碉楼 300多岁 在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冲沙岗村口,一座高约六七米的碉楼静静矗立着,旁边有新修的牌楼。这是沙岗碉楼,深圳目前有据可考、建得最早、最古老的碉楼,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介绍,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王崇熙编纂的《新安县志》里,提到过西冲沙岗围。县志中记载的围屋中,只有沙岗围有碉楼。张一兵说:“沙岗围应早于县志编纂所成年代。”当年的沙岗围已很破败,靠山的一排有许多房屋倒塌,剩下的也都是危房。 走进碉楼,里面有三层。第一层的底墙厚度达40厘米,第二层是30厘米,第三层是20厘米。基座南北长3米、东西长2.8米,随高度增加,上面稍有收窄。碉楼上的枪眼用土夯成,碉楼则是石头加夯土。 张一兵说,当时的财力不充裕,用的建材比较简单,所以沙岗碉楼顶部没有任何装饰,就是坡面加青瓦。 最大碉楼群 矗立观澜 碉楼、古墟、客家堂围并称“观澜三宝”。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观澜有碉楼114座,是我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对研究深圳、宝安从清朝到民国近代史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研究粤东南近代建筑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标本 观澜的碉楼,建筑形式、结构造型逐渐由纯客家风格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演变。例如,早期碉楼主要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骚扰而建,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式,一般建在居住房屋的四角,以三四层高为主,基本没有窗而只有枪眼。到了中期,碉楼望、防御的意义渐弱,逐渐转变为生活居住用,有的还直接用作商铺。为了生活方便,碉楼中下部已设有窗,仅在楼顶才有枪眼。到了晚期,建碉楼已成为当地风俗,许多在海外发达的华侨回到故乡后,为彰显荣耀,碉楼越建越高,花纹图案等更是融合了西方风格,越建越精致豪华。如牛湖社区木头湖村,有一座碉楼即为国民党高官的女婿归国后所建。 早期碉楼的楼板以木质为主;中期开始采用三合土加砂灰夯筑;到了晚期即1920年到1930年,有的楼顶已采用现浇混凝土,当时被称为“红毛土”。其中一座8层碉楼高达30米,在层数和楼高上都创下“深圳碉楼之最”。
责任编辑: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