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38|回复: 4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易经与任南红山古玉杂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之兴也,殷商乎?

缘起:由以下帖子引出的话题:

以下是引用吉丁未先生在2007-01-18 02:25:55的发言:
,观星占卜北方与红山网合作后果,请保留此帖,以备后验证.[em05 适才遥望北方夜空,发现玄鱼暗动,金气渐盛,且北斗明亮异常.遂有此断-------1,北方与红山网合作必然成功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2,北方诸斑竹所出检测之物之结果---皆是真品(哪怕是一块石头)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3,通过北方的真品数据\图象等参照对比------红山网所出检测之重器亦皆是真品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4,此检测结果公平公正,准确无误.-------上有国家科研,考古专家,下有民间最大之二家研究网站,故此检测标准独步中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8 8:20:04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居士请教吉先生:上古留存,被用于星象占卜、堪舆、推命的六十甲子纳音,为什么?其源流?它与红山文化的渊源请您不吝赐教。抱歉今天没看黄历,应在丁未年、丁未月、丁未日,最好是丁未时向您请教为宜?! 如欲赐教,一壶居士为您泡茶捧杯,诚恳的恭候您!
3#
发表于 2007-1-22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1-22 1:44:42的发言:

一壶居士请教: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皇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那位故宫、文博专家、大家慈悲,能给学生赐教一二?不胜感激之至!

     

 

五玉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五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五瑞  ①古代五种圭璧,形制不同,等级各异,诸侯执之。《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②指古代五种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时多为朝聘、祭祀之礼玉。

瑞玉  古代五等诸侯所执之五种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故名。《仪礼·觐礼》:"以瑞玉有缫。"注:"瑞玉:"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大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桓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转贴[em04][em04]
4#
发表于 2007-1-22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畴

               清乾隆年---袁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7:21:17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7-1-23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怪深奥的!?
6#
发表于 2007-1-23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1-22 17:20:34的发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畴

               清乾隆年---袁枚


红山文化虽路难走,明难辩.荆棘缠身,小鬼拦路.但乾坤明理自在心里.宽敞道路已在前方!!!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0:48:00 | 只看该作者

孔子论玉十德

    我国伟大的儒家创始人孔子论玉"十德",从此玉又成为社会对人们道德规范的标准。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一)温润而泽,仁也。(泽意为濡,濡音为儒即儒家,儒家的标准要求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

(二)缜密从栗,知也。(缜意为缜,栗知音为智,意为玉质内紧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们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内在的优秀素质)。

(三)廉而不刿(guì :刺伤 ),义也。(廉洁不贪而不刿即不伤义。这就是要求人们即要廉洁奉公而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不伤义气)。

(四)垂之如坠,礼也。(礼仪谦让别人的精神而且要自尊自爱)。

(五)其终诎然,乐也。(终即终点,诎即屈,意为玉器碰撞有声,要求人们不怕困难保持乐观)。

(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瑕是玉中之病,瑜是玉中美者,这就是要求人们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到自知之明,光明正大)。

(七)孚尹旁达,信也。(孚即浮,尹音略同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即玉采,旁达意为由里及表这就是要求人们内外一致。由表及里、做到内美和外美相结合)。

(八)气如白虹,天也。(气即气质,气质如白虹有通天之灵气,这就是要求人们气质好、风度好)。

(九)精神贯于山川,地也。(精神即神采,神采能通地,这就是要求人们精神面貌要充实自信如山川大地)。

(十)圭璋特达,德也。(圭璋为祀神之器,是祀神六器之首二,圭璋用于堂即升堂之用,这就是要求人们像圭璋一样有大志、干大事、立大业)。

  一壶居士注:

    一、引用孔老夫子论玉十德,是因为老人家删诗书、订礼乐,为《易》作十翼,帮助我们从人文文化的方向研读《易经》这部上古奇书。

     二、孔老夫子论玉十德是对人们道德规范的标准,我们借鉴试作为《任南红山文化网》各位有缘人探索任南红山古玉道德规范的标准。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2:02:00 | 只看该作者

[公告]

一壶居士公告《任南红山文化网》各位有缘朋友:本人藏有南怀瑾先生讲述《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已拜托《任南红山文化网》结缘赠送。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怀师讲述《易经杂说》

敲门砖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0:31:14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洁静精微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部书,到底画的是些什么名堂,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认为房子对面有一个什么煞,就到街上买一个八卦回来,在门口一挂,好像就可以保险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这种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0:33:3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7 12:43 , Processed in 0.0598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