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清代沉船出水623件文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7 19:32: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心问道 于 2013-12-17 19:33 编辑




       随着国际文物市场的日渐繁荣,海捞瓷器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暴利催生了海上文物的盗掘。盗掘者为了获得文物,往往不择手段,盗采过后,文物遗址一片狼藉,对水下文物遗存造成致命破坏。
  今年夏天,中国海监浙江省总队、文物、边防等部门联合在“小白礁I号沉船”所在的一条古航道进行了水下巡查,像这样的海域内文化遗产水下执法在全国属首次。不过,今后像这样的海域内文化遗产水下执法将会越来越多。
  近日,中国海监浙江省总队与省文物监察总队在杭州召开《我国管辖海域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办法(意见稿)(下称《办法》)进行征求意见,并就联合执法工作开展座谈。
  “浙江的水下文物执法走在全国前列,所以这一次全国方案的拟定工作也交给了我们。”中国海监浙江省总队总队长朱家立介绍说,从2011年年底开始,我省海监部门就与文物保护部门一起,着手制定对浙江海域内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行动方案。
  浙江已探明14处水下文化遗存
  今夏的这次古航道巡查,再次聚焦在“小白礁I号沉船”上。
  这艘沉船的遗址,位于象山东南渔山海域。渔山海域恰好位于古代宁波海上贸易的主航道上,当地交通志中就有沉船记载。
  当年,它从宁波出发,满载着当地特产梅园石材,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目的地,却在渔山海域遭沉。
  2008年,在一次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渔山古沉船的线索。通过声呐探测、潜水探摸等一系列前期调查,基本确定它是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可能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
  沉船本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目前已采集出水器物500多件,其中包括一枚罕见的西班牙银币。器物中除少量为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运输船货。
  2011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这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
  去年6月,“小白礁I号沉船”一举出水623件文物,轰动全国。
  其实,这只是象山海域水下珍宝的一角——象山海域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东门、渔山、花岙三岛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门灯塔、渔山灯塔及花岙兵营遗址。目前初步探明,象山海域水下文化遗存有9处,占全省一半以上,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区域。
  而目前,全省有14处已探明的水下文化遗存,9处在象山,除了“小白礁I号”,其他都没动过。
  保护海底遗珍将建长效机制
  今年7月,由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和当地文物部门所组成的联合工作站在象山成立,辖区海域内的文化遗产也已经纳入他们的日常监管工作。这也是我国成立的首个基层联合执法工作站。
  以往水下文物执法,如何下海曾是摆在文物部门面前的“拦路虎”,海下遗宝执法不比陆上,它的保护与恢复比陆上更有难度。
  最早的时候,因为没有考古工作母船,每次水下作业时都要租赁渔民的渔船,渔船行驶速度慢,从租赁至到达现场开始作业经常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而如今,为了保护水下遗珍,海监和文物部门不仅配备了专业的船只和人员,以往的“海底考古基本靠摸”变成了如今的“天地一体”工程——空中有雷达、遥感、视频监控等手段,水下有声呐等技术和专业潜水人员,扫除了巡查盲区。
  接下来,海洋执法部门还将尝试利用渔船信息管理平台,预判和追查涉嫌偷盗文物的船舶。与此同时,危及海域内文化遗产安全的涉海建设、排污、捕捞、爆破;涉海建设、生产作业时发现文物而未及时报告以及未经审批的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勘探活动等,今后将被一并纳入联合执法的工作范畴。(郭冰朱健)《都市快报》

3#
发表于 2013-12-17 23:22: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一版上传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5-8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91:}{: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8 16:26 , Processed in 0.0528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