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喋血文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仿品] 喋血文明之龙文元青花梅瓶(死刑系列2)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00:5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4-2-16 00:54 编辑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2-15 22:09
祝您收藏快乐!收藏进步!并学习您的好心态。收藏界水很深也很浑。自己喜欢就好,切忌痴迷。与您 ...

       还有一点,这件东西底足的葬香味估计再放十年也没问题,稍微漂一点水,就突然发散出来了,顺便让我一下子明白了神马是真正的葬香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2-16 14:08:51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4-2-15 22:14
晕与不晕、强晕、浅晕的道理在这件东西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画片在我眼里过于卓越了。我的收藏理 ...

愿意倾听您对早期青花瓷的认识。结合图片说明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2:1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4-2-16 22:30 编辑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2-16 14:08
愿意倾听您对早期青花瓷的认识。结合图片说明最好。

用图我实在是不太擅长,但原理还是自然态在瓷器鉴定上的具体运用。而核心是内涵自然态和浅层自然态的区分。具体到苏麻离青来说:  
    一、苏麻离青是高锰低铁,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就这点低铁成分,苏麻离青的吸光斑和黑斑点处一定能找到真正的铁锈红(三氧化二铁)和铅银色的铁(纯铁分子)两种现象。
      二、晕不晕与温度高低和火候、釉的种类关系密切。古代的柴火窑温度是慢慢提升的,粉末状的苏麻离青的熔点不可能同时到达可熔点,就一定能观察到苏料在不同时间点融化、交叉感染、互相融流而形成的复杂的层次感。这也是水墨风情的原因。
     三、古代苏料是含有杂质的,有些小颗粒的熔点可能比较高,需要最后才融化或者不融化,最后融化的苏料会形成二次“小爆炸型”晕染。这跟大米与小米混合柴火慢慢熬粥的道理一样的。
     四、因为温度的关系,真品大型器绝对不可能形成整体上程度非常一致的晕染情况。而是随温度变化,晕染的强弱总有合理的层次递进关系。我仔细而反复地观察馆藏品,没有任何一件的青花发色没有这种合理性的强弱分布变化。
    五、随重心的自然流淌。
    六、苏麻离青浓聚就有黑色感觉。但一旦爆炸式地晕染开来,就一定有幽兰、蓝艳到发紫的感觉,紫色光波是测光最容易见到,但紫光太强的就不是了。而是那种若有若无、肉眼往往不见,仪器比如相机才容易捕捉的那种紫光。这种紫色光波存在是苏料蓝艳的本质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2-17 10:11:14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4-2-16 22:18
用图我实在是不太擅长,但原理还是自然态在瓷器鉴定上的具体运用。而核心是内涵自然态和浅层自然态的区分 ...

学习了。您的观察仔细形象生动,从认识方法和理论上讲无疑是正确的。瓷器烧制是在人的掌控下的物理化学的集合,然而人的这种掌控能力是有限的,何况是在六七百年之前的元代?而元青花的特征,正是当时人的掌控能力的体现,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段性的体现。是为元青花的本质特征。
   当然,这些还都是立足于眼学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再借助于现代仪器利用热释光原理作进一步的检测,那元青花鉴定的准确率会更高。我认为,将热释光原理运用到瓷器鉴定上,是我们传统眼学的延伸,是自然态质变量化的分析与检测。
   再就是,从一般感性认识来说,当时烧制青花瓷,苏麻离青呈现艳丽的蓝中带紫的颜色,而国产料烧制出来呈现暗淡的蓝灰色。另外,器型纹饰等,更离不开眼学。所以眼学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写了这些东西与您交流共勉。还望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2: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4-2-17 13:41 编辑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2-17 10:11
学习了。您的观察仔细形象生动,从认识方法和理论上讲无疑是正确的。瓷器烧制是在人的掌控下的物 ...

三肖老师客气,指教哪里敢当?只因为自己这几年在红网渐渐成长,在元青花鉴别上确实下了大苦工,花费了较多金钱买了一系列仿品,也偶然的际遇,得到了一两件与常规仿品路子大不同的东西,结合馆藏品对比观察、分析,自己觉得有点确实长进。再加上这不是主贴,讨论起来也不会吸引太多人的关注、引起无端的猜忌,所以非常愿意尽量说出来,与同样关切这一问题的师友探讨、分析。
       说到眼学鉴定,就让我想起“宝贝回家”组织这些年牵线、组织的被拐骗、失散儿童寻找生父母的故事。有些失散多年的儿童时隔几十年后经历重重困难和巧合终于找到了家乡和父母,有些却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失散十多、二十年后,有些最终的确认要靠DNA来确认,有些凭借心灵的体验,却不需要。古文物的鉴定也是如此。有些仅仅靠眼睛的观察和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是不可能确定的,但有些却是可以的。主要是能否得到可靠的观察证据。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古瓷、也适合古玉的其他古代文物。
       我始终认为,在严格地范畴内,眼学只适合一般常情下的鉴别,尤其是适合没有被高仿严重混淆的鉴别。所以我认为第一件釉里红目前无法完全鉴别,因为有些观察证据是混乱的。但第二件松竹梅瓶子,我的把握就大得多,这一件上的一些关键证据保全得非常好。主要理由是;
       1、器型奇特而富有美学感情
       2、与时代工艺完全吻合的不经意的缺陷。几乎应有尽有。
       3、并非大众路子的画片代表了一种基本上已经消失了的文人画的美学追求。而且水准明显比较高超。瓷器人中连知道苏东坡的《偃松》和《潇湘竹石》的都没几个。而以苏东坡马首是瞻的文人画在元末明初却正在流行中,参见元人钱选论文人画。
       4、符合苏麻离青特征的青花,与仿苏麻离青相似又完全不同。仿苏麻离青的一些特点甚至比一些真品更加鲜明和表面吻合得貌似天衣无缝,但其实真品变化万千,往往没有理论上那样经典,这是鉴别真假时候需要把握程度的一个要点。如同常识所言:仿品比真品更加貌似。真品因为无求无欲,反倒与一些经典标准器比较有些不相似的感觉,但一经过分析,却是实质一致,绝不偏离关键和本质。
       5、非常特别的底足和弥久不散的葬香味,这种香味一闻就知道是一种植物熏香,温和而浓郁。与当代常见香水味以及当代燃香的化学味不同,我对当代寺庙的香火有过敏症,一闻就知道。
       6、比较可信的上家陈述,与同类范畴的仿品工艺品比较没有丝毫利润空间的实在价格。
      是这六个理由,让我做出了“几乎铁板订钉”的初步判断。但最终鉴定,如果不做有损鉴定,起码还需要做釉面玻化指数、微量元素、胎骨X光扫描等高级鉴定。但现在运用现代仪器鉴定的技术不成熟,而且成本高昂,对于我们普通藏家,只能先用眼学寻找合适的东西,时机成熟后再做他论。我手头奇怪而可能非常珍稀的藏品绝非这一件,比如那件青铜鼎、绞胎三彩马等等,甚至还有一只北宋官窑香炉和一只显然那不是凡品、来路诡异、不可思议的汝瓷瓶子等待一生的鉴定。还有一只深入藏地意外获得的乾隆珐琅大瓶子也显然不是常规高仿路子、但胜过一般高仿数倍。凡此种种,都不是我的能力能一一鉴定的。我只是根据稀奇古怪、显然不同平常但又富有美学趣味、吻合自然态的原则把他们与寻常仿品区别开来,大海捞针一样从民间陋巷中捞出来而已。                     我唯一能做的是,毫不留情地根据不断积累的市场经验和推理否定掉我能可靠地否定掉的一切,不管他表面价值如何诱人,无论它曾经何等程度地自我相信,留下我无法否定的最少那一部分。哪怕最后全部是仿品——没有就是没有,不是就不是,没有什么不敢接受的!!因为仿品一般会有画蛇添足和狐狸尾巴,一旦找出这样的证据,否定起来比证实要容易、可靠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2-17 13:48:30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4-2-17 12:06
三肖老师客气,指教哪里敢当?只因为自己这几年在红网渐渐成长,在元青花鉴别上确实下了大苦工,花费了较 ...

【发言摘要】现在运用现代仪器鉴定的技术不成熟,而且成本高昂,对于我们普通藏家,只能先用眼学寻找合适的东西,时机成熟后再做他论。
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眼学与现代科技都在进步提高。收藏理应回归本源:不以功利为目的,自己喜欢就好,享受快乐的收藏的过程。时间会证明一切。祝您学习进步!新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3:55:21 | 只看该作者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2-17 13:48
【发言摘要】现在运用现代仪器鉴定的技术不成熟,而且成本高昂,对于我们普通藏家,只能先用眼学寻找合适 ...

           三肖老师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2-17 14:01:11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4-2-17 13:55
三肖老师所言极是!!!

不客气。希望师友们都时常参与这样的讨论。
论坛论坛,不“论”何以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4:1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4-2-17 14:25 编辑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2-17 14:01
不客气。希望师友们都时常参与这样的讨论。
论坛论坛,不“论”何以为“坛”? ...

我的收藏原则:
  第一、奇特性、唯一性或者接近唯一性,肯定要是市场容量最少化的那种类型,并且符合古代美学趣味,有根据、有来历的古典美学风格——在一般自然态原理指导下进行。
  第二、一般开门的普通东西,价格合适也来一点,主要是证明自己也不是半点不通,强化自己的说服力而已,同时强化学习提高,培养自己的分类辨别力和一般的古代文物识别涵养,但这不是我的重点。理由很简单:钱少,要用在刀口上。
  第三、价格合适、经济条件许可前提下,大量收集典型仿品和有特点的、或相对奇特的非典型仿品,用于比较研究,探究仿品工艺的水平、趣味和心理,也用于初期抱有一定希望。我鉴仿的能力比鉴真的能力强得多。每每判断出一件这样的仿品,就举一反三推广到一类仿品,像打开了一扇门,辨别力因此提高一个小台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5 12:31 , Processed in 0.0691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