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修内司官窑月白釉描金嵌宝凤耳瓶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31 10:23: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格物见华贵 富丽显尊荣

            ---修内司官窑月白釉描金嵌宝凤耳瓶赏析

                                        作者 任晓君

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后,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名曰“修内司官窑”。后又于郊坛下别立新窑,名曰“郊坛下官窑”。经考古发掘,两窑先后在乌龟山下和老虎洞被发现。其特征,与有关史料文献记载基本符合。

  修内司官窑瓷器的特征,古文献描述较详细。明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瓷相类。”高濓《尊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说: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浅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膳血纹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所谓官窑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州风凰山下, 其土紫,故足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它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窑耳瓶。现在又依历史文献为据。对照这件月白釉官窑风耳瓶看看究竟如何?

  修内司官窑月白描金嵌宝凤耳瓶。是早年流散在民间的一件及为罕见的珍藏品。它不仅造型端庄,雍容华贵,而且,保存完好,无伤无损,八百年前的御用瓷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其造型及装饰叙述如下。

  口径11厘米,足经11.3厘米,高30.3厘米。浅盘口,细长颈,双凤耳,溜肩,欽腹,浅圈足。器底篆刻“官”字款。盘口内侧及颈,肩,腹均有描金和描金嵌宝装饰。

  整器,造型端庄沉稳,高大气派,胎体厚重,古朴典雅,工艺精细,富丽豪华。垫饼垫烧。除底足刷酱色护胎釉外,余皆满釉。釉面失透,釉层肥厚。光洁莹润,似玉非玉胜似玉。月白釉均匀细腻,素净淡雅。紫褐色的胎质,极为精细坚密。膳血纹,大开片,令人赏心悦目。

  修内司官窑还有一个特别的特征就是“紫口铁足”。即器口釉薄处呈黑色。底足无釉处呈铁黑色。其实大多器物都不是典型的“紫口铁足”,常常是紫口无铁足,或是有铁足无紫口。而这件风耳瓶,不仅有“紫口”而且有“铁足”,紫口铁足的典型特征,在此件器物上,得到了对完美的体现。明人阐述的修内司管窑瓷的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印证。

  


DSCF0008.JPG(116.61 K)

2013-1-24 10:13:19


DSCF0013.JPG(135.30 K)

2013-1-24 10:13:19


DSCF000008.JPG(140.78 K)

2013-1-24 10:13:19
风耳瓶的华贵与尊荣,还体现在描金嵌宝的豪华装饰上面。

  用黄金和珠宝作装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宋代汝窑,定窑,官窑以及北宋早期钧窑,都有描金嵌宝实物遗存。据大量的考古实物资料表明,在玉器出土时也伴随出土珠宝,已知出土的品种就有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碧玺、紫牙乌等。宝石以其“瑰丽柔美,色彩斑斓,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美丽动人,神秘莫测而惹人喜爱。”自古以来,宝石就一直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过去宝石多被王公贵族、皇家族亲所占有。是身份、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平民百姓难得一见。用黄金在陶瓷上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黄金装饰有描金、贴金(镶金)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绘。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认为:宋代描金的方法是用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

  风耳瓶采用描金技法。即用胶水或大蒜汁调和金彩在瓷面上描绘。

  描金是陶瓷一种装饰上传统的技法,用金粉直接描绘在瓷釉表面,再经低温烧成。然后用玛瑙棒擦其表面,伎之光亮。从历代描金的传世器物看,金彩大部分脱落。描金器的金彩是很难保存完好的。可是,这件风耳瓶的金彩图绘就比较例外,除了表面有少量的白色石花斑以外,金彩图案不仅烁烁闪光,而且金色纹线均已下沉入骨,永远不会脱落。这就是它所具有的重要工艺价值。

  凤耳瓶画面共分五层。第一层在盘口内侧。绘画一周回纹,线条作方折形卷曲,一正一反相连不断组成一周带状形回纹。一般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沿部或颈部。回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器上。宋代复古风较盛,回纹再度流行。回纹寓意和合吉祥。

  第二层纹饰在颈部。颈的正面与背面各绘一个裸体童婴。两童婴前后盘膝端坐,双手各捧一只莲荷,俗称“持莲童子”。童子被描绘成脑袋硕大,身子粗胖,大脑门园下颈,脑壳上挽发髻,童婴本应无忧无虑精灵活泼,可是这对童婴的表情却显然郁闷不乐。这大概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南宋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灾难重重,人民生活十分艰难,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反映在瓷画上的童婴,愁眉苦脸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理解了。

  持荷童子。本是一种风俗瓷画。取决于民间生活题材,所反映的内容,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典型的中原民俗,具有时代和民族象征。寓意同心向善,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一向被认为是圣洁与美好的象征。

第三层纹饰是在瓶颈的下部也就是肩的上半部。是由宝相花与缠枝莲共同组成的宽带状图案,围着肩径缠绕一周。缠枝莲的构图机理是以波状与切圆点相组合,作两方连续展开,形成薄绢缠绵的基本式样,再切远点空间中;花卉,形成直径缠绕枝繁叶茂的缠枝莲花纹饰。宝相花纹。是将莲花的龙头作艺术处程,使之图案化、程式化。主要采用两个小莲瓣组成一个大莲瓣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带装绕径一周。宝相花纹与缠枝莲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幅精美的宽带状图案。宽带状图案中间等距离镶嵌椭圆形红色猫眼石十二颗,具有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用莲瓣纹在瓷器上作装饰图案,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我国当时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这种纹饰,从南北朝到民国时期,一直盛行不衰。

   第四层纹饰是在瓶的腹部,也是主题纹饰。整体画面有凤与莲组成,称“凤莲纹”。

   凤。一名“鶠 ”,雄性为凤,雌性为凰。《尔雅释鸟》曰:“鶠 凤其鹚皇。瑞应鸟。(”瑞"是祥瑞,“应"是应验)鸡头、蛇颈,燕頷、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天老》描述更详细,曰:“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飞翔四海之内,过昆仑,饮砥组柱,濯 羽弱水,莫宿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凤飞则鸟从,以万数,”《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曰凤。文曰“德”,首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安宁。”称凤具五德“德、顺、义、仁、信。”还有历史文献记载说:“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是国家大吉之兆也。说明古人坚信凤是能给大家带来和平,安详、幸福的瑞鸟。它的出现预示吉祥即将到来。古代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困扰无法解脱,只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的凤鸟身上。

  在历代凤文化的影响下,宋代许多瓷窑都采用了凤纹装饰。这件凤耳瓶凤纹的造型是:鹦鹉头、仙鹤腿、鸡啄、燕颈、龟背、蛇颈、鹏翅、卷草尾。排列有序、雄雌成双,舒展双翅、回首张望、载歌载舞、得意洋洋。荷花盛开,满堂清香。风姿优美,可谓一派歌舞升平景象。由晶莹剔透、光辉灿烂的宝石组成荷花,尽情浓放。由黄金描绘荷叶,硕大粗壮,覆盖满堂。构图疏朗,线条流畅,绘画生动,寓意吉祥。让人观后,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凤是“祥瑞”的象征;莲是“圣洁”的象征;宝石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凤、莲、“石”相配,组成的画面便是祥瑞+圣洁+圣洁。

第五层纹饰是束脚纹,也是采用缠枝莲纹精心描绘而成。

通观这件风耳瓶的工艺特征,完全是按照皇家标定的格物规矩,精心制作而成。为达到华贵与尊荣的标准要求,器体上镶嵌的猫眼石等名贵宝石就达三十二颗之多。瓶体淡雅的月白釉,配以夺目的金彩,色彩斑斓的名贵宝石,三者交相辉映,使整个器物产生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感觉。是现存官窑中的精品。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风云变幻,它依然金壁辉煌、光彩夺目。令人由哀地赞叹我国制瓷工艺的灿烂与伟大。

任晓君 最后编辑于 2013-01-24 10:13:19
3#
发表于 2013-8-31 11: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11:24:5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与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3 07:33 , Processed in 0.0595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