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2-31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互賀新禧

展望來年

祝福大家

心想事成

紅運連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的鉴别
红山古玉的鉴别
[ 作者:Admin     来源:任南红山文化网     点击数:6624     更新时间:2006-11-2 ]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本人在鉴别红山古玉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谈谈、聊聊,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一下,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我们国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古玉,并将其命名为“红山古玉”而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接触红山古玉了,那是由于父亲在军队,而我很自然的就作为随军家属跟随父亲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并与红山古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是十分有限的,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以交换手中玩具的方式扩充自己的玩具总数,我经常用自己的小手枪,小汽车去交换朋友们从沙石场、石缝中找到的一些玉制的小摆件,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他看起来造型很奇特,玉本身颜色特别好看,就刻意的把它保存了下来。直到长大回到北京以后才从新闻中了解到我刻意保存下来的小玩艺儿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称之为红山古玉的出土文物。于是,我便开始了对红山古玉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我又从新回到了这片让我充满童年欢乐的土地上,继续为我的这些小东西追根述缘。我又找到了那些儿时的玩伴,从他们那里又得到了一些古玉,但是收获甚微。又找了很多收藏红山古玉的单位和朋友,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走访、和深层研究如今使我对红山古玉的鉴别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基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请各位指教。

        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玉吐浆必然和泥固化产生一层隔膜,它会自然的把玉保护起来。它遇水以后,特别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后上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这层白浆是可以盘掉的,白浆的下面还有一层黏膜。既然隔了这么多东西,所以那土就基本上侵蚀不到里面了。我说的是高古玉,不讲战、汉,所以说一般的红山出土都是干净的,叫“净”。
        “熟”,不仅只是红山,只要是出土的东西,老玉和新玉及仿制的老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新玉是生的感觉。那熟是什么感觉呢?他就好像是用锅去煮一个白萝卜,你把萝卜露在水上一半,另一半放在水里煮,等煮到侵在水里那段萝卜变了色,那个色你提出来看,就是那种熟的感觉。早期出土红山古玉,经过检测的几乎都是蛇纹石,透闪石的很少。随着发掘的深入,发现了大量透闪石材质的红山古玉。玉器在地下受化学物理等地质环境和地壳运动等多因素的影响,玉质会变软,随着玉质的变软各种物质元素方可沁入,并留下岁月的痕迹,我将其称为自然态。战、汉出土的真的古玉,你用灯光打,它有像胶状一样的冻,可能不是全部,所以它才能显玻璃光,而红山古玉,因为它的年代比汉代要早几千年,所以它的侵蚀更严重,所以它有一种熟的状态。如果这个熟不好理解大家回家试一试就感觉到了。

        “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透”,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感觉,与“熟”相连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与一个新长出来的果实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且对于新的玉,在手中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老玉盘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明显,当然脱了胎的除外。对于,战汉的古玉在用灯光侧打的时候,玉的有些地方会有胶冻一样的感觉,这种胶冻是做不出来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样,依据这一点,便于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时那面朝上朝下。沁色在湿润的条件下也是不一样的。

        “葬”,实指是一种味道,就是所谓的人们常讲的葬气味;葬香味等等,玉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沁进去的味道也就不大一样,越往山顶葬气的味道也越小,因为在山顶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机会也越大,玉干净时也很漂亮,但是这种玉现在是十分少见的。

        “孔”,这里的孔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是玉的侵浊纹,玉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有沙地,水里,高山等等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样的。

        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石门、石孔时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那些地方容易受沁,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要大。所以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缩”,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阔,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表层缩了,孔就会扩大了,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积石种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

        “次”,这个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质,我称之为次生物。随着长时间的埋葬,玉本身会生成一种物质,这个物质高出玉表面,不是玉体本身的物质,为单晶体,是附着在玉体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像刚才讲的“肥”也是一种次生物,还有一种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当于存在表面的皮,不规则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还有一个就是“晶体”,高出表面,用灯光打这个次生物它显示一种宝石的光泽,体现一种像水晶的晶体状。
 
 
   



        “缩”,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阔,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表层缩了,孔就会扩大了,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积石种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

        “次”,这个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质,我称之为次生物。随着长时间的埋葬,玉本身会生成一种物质,这个物质高出玉表面,不是玉体本身的物质,为单晶体,是附着在玉体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像刚才讲的“肥”也是一种次生物,还有一种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当于存在表面的皮,不规则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还有一个就是“晶体”,高出表面,用灯光打这个次生物它显示一种宝石的光泽,体现一种像水晶的晶体状。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过渡”,指的是一种层次,即玉熟了以后的颜色,玉受沁的颜色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沁色通过石门进入到玉里,这样形成的层次叫作“渡”。“渡”存在于沁色中,沁到玉之间。

        “浆”,就像牛奶泼到水泥地上,是毛面的水泥地面上,等干了,那种感觉就叫浆。而那个浆是能盘掉的,但盘掉它还会再出,古玉距今埋葬了几千年,我们盘剥才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你是盘不净的,它会再出,直到最后,脱了胎,吐净了,才不会再出了。真正的浆,它遇微酸,遇高温会熔化。把古玉放在80℃左右的水中,一会你就会看到从玉里面像火山喷发一样吐出一种灰色或白色的浆柱,从水里面看徐徐上升,几个孔都在吐。


        吐的这种云雾状的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泡完之后放在毯子上,不要拿手去摸它,也不要去盘摸它,它会瞬间凝固。你在水里可以看到吐浆的那个点,瞬间它会遇空气凝固,像一个吃的肉冻浮在上面,这就是浆。要是大面积附着它就是满浆,局部附着它就是浆上的次生物。像咱们吃的糖葫芦表壳那层糖,也是这种感觉,看似光滑,沾水它就粘。等把浆盘透了,就是原来的玉色,之后再盘,再脱色,那就是脱胎了。

        “神”,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因为在对于红山古玉的坚定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的红山之前,你认为这神是虚的,这就是神。可是拿真假红山一对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红山的表面不光滑。前面的东西都过了,这个东西神不似也要考虑。但这个神将要*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以上对十二字鉴定法仅是浅略的解释,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十二字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对十二字鉴别法只能在此仅做浅略解,给红山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红山古玉真伪的理路。

        另外还有一些鉴别红山的辅助鉴别方法,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古玉爱好者参考使用(辅助鉴别法对古玉件有损害,慎用)。

        一,一般来说真假红山从表面看几乎一样,但打开里面就截然不同了,仿的红山表层腐蚀的会像真的,可是里面的内在质地他仿不了。假红山你打开以后是生的,真红山打开之后熟透了。

        红山当中假如有那种漂浮的黑的东西,这种有漂着黑的地方,打开之后,它是从内部漂出来的。

        二,“八四液”检测法,真假红山同时泡,但要用两个容器,不管它是真是假,按顺序放置,然后再序列的涝出来。真红山的水它会变,假红山的水不会变,真红山会把土壤中的颜色侵蚀到浆中,所以说这个浆是钙的物质。他遇水会溶化。“八四液”是加速其溶化,大部分矿物质会留在“八四液”中。而假红山由于是煮的、榨的、强行染的,它不会变,别说拿水它不会变,你盘它都不会变。

        三,洗涤灵脱油脂方法,用洗涤灵浸泡真假红山,假红山洗完之后,水是干净的。真红山洗完是粘的,3分钟之内它会吐得唏哩哗啦的,瞬间水会变白。我们有的老师做过试验,5秒钟之后就会开始吐浆。

        四,茶树油法,用茶树油洗玉,真假红山在表面看都是一样的,都是白的。而真的红山你用茶树油洗,它会瞬间变色,而假的洗过之后还是保持原状。真的红山它会变的五颜六色,各种侵坑、沁洞,各种生成物、各种沁色的入门全显露出来,但是你用清水洗过之后还会恢复原状的。

        五,高温法,真的红山你用前面几个步骤后,它会扎手、不圆滑。把浆脱掉之后,表层是高低不平的,扎手。将古玉放置高温下暴晒,你想象不到的是,它会变得圆滑了,不扎手了,粘了,就是说,在干燥的空气中它也吐浆,而假的不存在这个问题。

        六,“超声波”清洗法,所谓“超声波”清洗法,就是用我们洗眼镜的超声波。真假同时清洗,假的清洗完了以后,很干净,很光滑,拿出来不会变。而真的红山古玉,你放到里面1~2分钟多则10分钟,它会吐浆,它会把水给搞稠,会脱色,会显露出我们目前用盘摸法盘出来的古玉以后所看不到的东西。一种深入到内部的、一种微小的物质将全显露出来。但目前的方法佩带、盘玩是做不到的。真玉在水里一打,那些不可仿制的状态就显露出来了。

         我刚才讲的是12个字的鉴别法,还有6种是辅助手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一下,使我们对于红山古玉的研究有一个高层次的提高,希望大家给一些意见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谢谢大家!


        吐的这种云雾状的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泡完之后放在毯子上,不要拿手去摸它,也不要去盘摸它,它会瞬间凝固。你在水里可以看到吐浆的那个点,瞬间它会遇空气凝固,像一个吃的肉冻浮在上面,这就是浆。要是大面积附着它就是满浆,局部附着它就是浆上的次生物。像咱们吃的糖葫芦表壳那层糖,也是这种感觉,看似光滑,沾水它就粘。等把浆盘透了,就是原来的玉色,之后再盘,再脱色,那就是脱胎了。

        “神”,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因为在对于红山古玉的坚定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的红山之前,你认为这神是虚的,这就是神。可是拿真假红山一对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红山的表面不光滑。前面的东西都过了,这个东西神不似也要考虑。但这个神将要*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以上对十二字鉴定法仅是浅略的解释,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十二字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对十二字鉴别法只能在此仅做浅略解,给红山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红山古玉真伪的理路。

        另外还有一些鉴别红山的辅助鉴别方法,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古玉爱好者参考使用(辅助鉴别法对古玉件有损害,慎用)。

        一,一般来说真假红山从表面看几乎一样,但打开里面就截然不同了,仿的红山表层腐蚀的会像真的,可是里面的内在质地他仿不了。假红山你打开以后是生的,真红山打开之后熟透了。

        红山当中假如有那种漂浮的黑的东西,这种有漂着黑的地方,打开之后,它是从内部漂出来的。

        二,“八四液”检测法,真假红山同时泡,但要用两个容器,不管它是真是假,按顺序放置,然后再序列的涝出来。真红山的水它会变,假红山的水不会变,真红山会把土壤中的颜色侵蚀到浆中,所以说这个浆是钙的物质。他遇水会溶化。“八四液”是加速其溶化,大部分矿物质会留在“八四液”中。而假红山由于是煮的、榨的、强行染的,它不会变,别说拿水它不会变,你盘它都不会变。

        三,洗涤灵脱油脂方法,用洗涤灵浸泡真假红山,假红山洗完之后,水是干净的。真红山洗完是粘的,3分钟之内它会吐得唏哩哗啦的,瞬间水会变白。我们有的老师做过试验,5秒钟之后就会开始吐浆。

        四,茶树油法,用茶树油洗玉,真假红山在表面看都是一样的,都是白的。而真的红山你用茶树油洗,它会瞬间变色,而假的洗过之后还是保持原状。真的红山它会变的五颜六色,各种侵坑、沁洞,各种生成物、各种沁色的入门全显露出来,但是你用清水洗过之后还会恢复原状的。

        五,高温法,真的红山你用前面几个步骤后,它会扎手、不圆滑。把浆脱掉之后,表层是高低不平的,扎手。将古玉放置高温下暴晒,你想象不到的是,它会变得圆滑了,不扎手了,粘了,就是说,在干燥的空气中它也吐浆,而假的不存在这个问题。

        六,“超声波”清洗法,所谓“超声波”清洗法,就是用我们洗眼镜的超声波。真假同时清洗,假的清洗完了以后,很干净,很光滑,拿出来不会变。而真的红山古玉,你放到里面1~2分钟多则10分钟,它会吐浆,它会把水给搞稠,会脱色,会显露出我们目前用盘摸法盘出来的古玉以后所看不到的东西。一种深入到内部的、一种微小的物质将全显露出来。但目前的方法佩带、盘玩是做不到的。真玉在水里一打,那些不可仿制的状态就显露出来了。

         我刚才讲的是12个字的鉴别法,还有6种是辅助手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一下,使我们对于红山古玉的研究有一个高层次的提高,希望大家给一些意见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谢谢大家!

24#
发表于 2008-1-2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亲切----最初认识红山文化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而且我坚信这篇文章成为准则,师友们共同进步,新年快乐!

 

[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

 

[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

 

[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em45]
25#
发表于 2008-1-3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em01][em01]
26#
发表于 2008-1-3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多遍了,很有收获!
27#
发表于 2008-1-3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辨玉之法甚为精妙、博大精深。乃立天地之心之大智大愿成就,历久精进修证之所结硕果。若有缘者因此会心,真心学习借鉴,依法实践,一心深心,不期然间能得顿开辨识红山泛红山古玉之慧目,进而喜临一片崭新天地,得未曾有之妙乐。——因为你心明眼亮了,古玉自然现前。此是心得,也是真实如此。绝非妄语。

       以此寄语有福有缘者。

       并再向任南老师顿拜!

28#
发表于 2008-1-3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enyi在2008-1-3 21:15:12的发言:

    任南老师的十二字辨玉之法甚为精妙、博大精深。乃立天地之心之大智大愿成就,历久精进修证之所结硕果。若有缘者因此会心,真心学习借鉴,依法实践,一心深心,不期然间能得顿开辨识红山泛红山古玉之慧目,进而喜临一片崭新天地,得未曾有之妙乐。——因为你心明眼亮了,古玉自然现前。此是心得,也是真实如此。绝非妄语。

       以此寄语有福有缘者。

       并再向任南老师顿拜!

[em17][em17][em17]
29#
发表于 2008-1-6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8-1-6 19:08:56的发言:

任氏12字鉴真法之""字法:

 1     ——大凡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古玉出土时虽然常常因其表面被泥浆沙砾等层层包裹而显得很“脏”,但一经清洗,其“净”的特征便会赫然呈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出土古玉是干净的,只是平时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过这一特征而已。细想一下那些馆藏品、民间个人收藏品中人们公认的古玉精品,件件都让人有种“净”的感觉。那么,古玉真品为什么会显得干净呢?其实这也并不难解释,因为古玉埋藏在土里之后,历经漫长的岁月,它会发生变化,它会不断吸收周围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它会与其周围的各种微量物质结合,成为二次生成的次生物,这层次生物一定程度上对古玉本身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
   

  其实,这层保护膜不仅存在于埋藏在土中时的古玉,而且在古玉出土后也仍会存在并继续对玉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都知道,老玉出土后要吐浆,吐白浆,吐黏浆,要吐灰浆,古玉一旦出土,其所吐之浆必然又会和附着玉体表面的泥土等各种杂质固化,从而形成一层新的隔膜,它自然地把玉体本身保护起来。而这层隔膜在遇水,特别是人手之上的汗水(手汗中含微酸)之后,表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俗称吐灰),这层白浆是可以慢慢被盘去的,而白浆下面还有一层黏膜。因此,既然古玉有这么多层保护膜,那么土中的绝大部分脏东西就不能那么轻易地侵蚀到玉体之中去了,玉之“净”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净”只针对红山高古玉,并不针对战汉古玉。

对于“净”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干净”,而是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综合把握:一是清洁、干净之意。古玉出土时虽然被泥浆层层包裹,但只要经过清洗,就会显现出其特有的娇媚容颜(这里需要区分沁色和脏以及玉中的杂质的不同),这一点上面也提及。二是工整及气韵。红山古玉特有的那种“气质”给人以一种古朴无华、高雅清净的感觉,就好象一个人虽然穿了一身旧衣服,但洗濯得非常干净,熨烫得非常平整,气质自有其非凡和脱俗。三是“净”心的感觉。当你静心凝神地把玩、欣赏一件红山古玉时,你的内心深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净心”的感觉,如同佛家所说的“清净心”,这是红山古玉所蕴涵的一种内在的“净韵”对欣赏者产生的影响所致。这种净韵会在人们对其进行审美鉴赏过程中,与欣赏者之间形成一种人与物彼此交互的“移情”现象,从而让人体悟到红山古玉内在的那份“净”之美韵。因此,一旦你真正领悟了“净”的内涵,鉴别红山古玉的真伪便有了坚实的基础了。
   

 “净”:红山古玉表象深沉,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生坑的红山古玉虽然会被泥土包裹,但一旦被擦净,其清透韵致便将脱颖而出。这种“净”是经过悠悠岁月的浸润和滤濯而生成的。

    本人愚见:

   要真正体会到净,恰恰要是生坑的,且有被大量物质沁蚀和覆盖的情况下“净”正是需要在这样“脏”的背景衬托下才能显现它的存在。这种特质是任何“脏”物质都无法掩盖得了的古玉内蕴之神光,精蕴之光。沁蚀之物根本无法阻挡,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就能透射出这种精蕴之神光。这便是“净”!万物无损我丝毫之气韵!不散不钝,内敛如一!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过>即古玉因地水地压地温等因素变软.质变色渐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7 10:13:5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10:13 , Processed in 0.0619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