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53|回复: 21
收起左侧

[考古] 雷广臻: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曾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8 1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也是红山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讲清。

一、寻找与红山文化对应的古文献
               
    牛河梁红山文化是考古文化,是5000多年前的事情,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怎样解说它呢?如果有一部古文献,这部古文献正好是记录红山文化的,那么我们对红山文化就更好理解了。有这样的古文献吗?所以我们做了把《山海经》引入红上文化研究的一些工作。对《山海经》有很多人研究,但是作为我来说啊,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我现在还有一些卡片,保留下来了。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山海经》这本书的情况。首先,我们要了解《山海经》是什么书。一种说法,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和历史书。
《山海经》顾名思义有“山经”部分。“山经”部分有五经——五藏山经嘛,所以有人就把“山经”称为地理书。除此以外,有《海内经》、《海外经》,还有《大荒经》,称为历史书,这些部分讲了上古的一些情况。
    也有人说这部书是巫书,鲁迅先生就把这部书称为巫书。那么鲁迅先生把《山海经》称为巫书对不对呢?这也有很多意见。有的人就在网上评述这些事情,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做过很大的贡献。但是有两件事情他做的不好,一件事情是他对日本侵华重视的不够。这一点我没有研究,所以不做评述。他说鲁迅先生另一个做的不对的事情就是把《山海经》称为巫书。他认为啊,那么伟大的一部书讲了我们的山——地理,又讲了我们上古的历史,怎么能称为巫书呢?我们祖上的历史难道是巫的历史吗?是这样一个看法。
    我们上面讲过,这个巫的事情啊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巫的事情,情况不一样。上古的历史确实是巫的历史,是巫的活动过程的历史。当然这个巫不是全部历史,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鲁迅说《山海经》是一部巫书没有什么错误。
    《山海经》这样的书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讲过上古的人们没有文字,但是历史要传述下来,怎么传述?就是口耳传述。有专门的人,也可能不是专门的人,把上古的历史一代一代的口传下来。我们现在一些人聚到一起,尤其是亲族的人住到一起,有重大活动了大家就一起听、讲,讲我们的祖先怎么情况,出现过什么样的伟人,伟人有什么样的事迹等等。上古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在牛河梁的山台上、在神庙里,一些知道上古情况的人就坐到一起传述,下一代人就在那里听。
    《山海经》的记述啊不是很系统的,往往是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又插入了别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东一句西一句,东一件事情,西一件事情,很乱。比如说到“大荒”西边这块的时候,一会儿说大荒的这件事情,一会儿又说大荒的另一件事情。这种情况正像你出去旅游回来,你的好朋友问你的见闻,你对见闻的叙述往往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可能要捡你最喜欢的一些事情说,说着说着又插入了别的事情,而且不是把你的旅游的全过程说出来——把全过程说出来。你七天旅游人家要听七天,人家没有必要听七天,所以你就捡主要的说,他捡主要的听,然后你在说的时候呢不时的要有插叙,还有倒叙等等。《山海经》口耳传述、后来记述下来的物、事就是这样的情况。《山海经》到战国时候成书。那么有了文字之后,就把一代一代口耳传述的东西记载下来。到战国的时候有一些人就把这些传述给记载下来。后来又修改一下。所以主要内容呢,一个是记物,物产、山川,那就是“山经”部分;《海外经》主要记一些物产,象玉呀等等,还有一些历史故事。
    《山海经》里有很多是黄帝的故事和颛顼的故事,还有帝喾的故事。范文澜的讲述比较准确,《山海经》记载了许多怪物异事,一部分是巫书的残余,一部分是华族(华族就是后来苏秉琦先生讲的花族,这个花是指华山之花。所以苏秉琦认为,所谓华山,实际上就是花山。)以及诸族自古相传的神话和祖先的故事。这是在《中国通史》第一册范文澜讲的。我认为范文澜讲的很准确,有巫书的成分和巫书的残余,也有历史故事。               
    《山海经》的知识,当时我只是学习,后来为红山文化相关的书籍写了一些篇章,但是还没有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起来。后来我在宣传部工作,分管外宣工作,那时就宣传了两大历史文化遗产,一个是人类历史遗产——红山文化,第二个是自然历史遗产——化石文化。一个是历史遗产,一个是自然遗产,但是还没有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要开一个大型的会议,他们邀请我写一篇文章,当时也很难,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写了篇《化石、<山海经>与红山文化》的文章,试图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起来,以此为开端进入了红山文化研究的领域。
    为什么由这篇文章进入了这个圈子呢,原因在于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黄帝文化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如果证明《山海经》的某些篇章记载的物事与红山文化是对应的,那么就证明红山文化有文献记载,这样我们研究起来就很方便了。
    从哪里开始呢?先定位《山海经》这个“海”的方位。《山海经》讲海外四经,它是这样一个顺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各有一个地理方位。除了海外四经之外还有一个大荒经,也是《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又有一个《海内经》。如果能定位这个“海”,就会知道《山海经》记载了什么方位的事情,时代又差不多,那么红山文化与《山海经》对应起来就很有意义了。
    一证:《山海经》的《海外西经》篇所记述的物事与大凌河、牛河梁这个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比如我们说的这个渤海,地理上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有南、西、北、东。《海外西经》篇记载的情况与这个地区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我们看到大凌河、牛河梁等区域有恐龙化石和鱼化石重要产地,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诸沃之野)北”。古人不知道在地底下发现的鱼化石是什么,所以把它叫“龙鱼”,状如狸(鲤),一曰嘏(鲵)——这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也可以叫作“鲵”(娃娃鱼一类)的鱼类化石——“龙鱼”。这个龙鱼有陵墓,也就是说,它的陵墓在诸沃之野北边。这样的“龙鱼”化石在朝阳有很多,河北省也有,内蒙古赤峰市的南部也有:《山海经》记载的“龙鱼”与上述鱼类化石产地对应了。这个“龙鱼陵居”中的“陵”应该很重要。我们把石头大的山称为山,小而尖的山称为岭,夹在大山中间的小土山称为丘,大土山称陵,在辽西、冀北这个区域象陵一样的山是很多的,这个地区呀正是红山文化区。这里有这样的地形,又有鱼化石的产地,《山海经》正好记载了鱼类化石,这应该是有一定联系的。化石界公认《海外西经》最早记录了化石,而相关的化石正好产于红山文化区,这就是红山文化与《山海经》对应关系的一证。
    二证:“海”在中国文献上指渤海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曾经亲自探求黄帝事迹的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丸山应该是山东的一个山。《地理志》云:丸山,郎邪朱虚县(即今天山东省)。这里说的“海”,是指渤海。司马迁自己去访求,“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这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海”是指渤海。其他古代文献,凡提到“海”,一般是指渤海。
    三证:我们看看这个情况:这是辽东半岛,这是渤海,渤海外边就是黄海,黄海外边是朝鲜半岛,红山文化区正好是在渤海之西北。所以我们看到围海而成南、西、北、东四个方位的,只有渤海能成这样的方位格局。
四证:《山海经》记述刑天与帝争神,这个刑天我说过就是指蚩尤。因为他在战争的时候把头让黄帝族给砍掉了。这个天就是人的头,刑天就是把头砍掉的意思。              
    蚩尤与黄帝争神,这也好理解,最重要的是蚩尤与黄帝争神的故事在哪里发生。发生在哪里?在渤海之西北张家口地区发生,与其它史书所记述的一致。也就是发生在与大凌河、牛河梁毗邻的河北北部。这一点很重要。
《山海经·海外西经》讲的这些事,蚩尤和黄帝争位的故事,发生的地理方位,在河北省的北部涿鹿地区——红山文化区。那么,《海外西经》与红山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关系,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与《山海经》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山海经》之海就是渤海。
    同时要定位大荒。我刚才说了,《山海经》有海外四经,其中“大荒”经围着大荒讲了一些事情,仍然是《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和《大荒东经》。《山海经》之“大荒”,如果能确定其地理方位,也能破译红山文化、其他史前文化的密码,也能基本破译这本承载史前信息经书《山海经》的密码。
    经作者多年研究,认定《山海经》之“大荒”指的是红山文化遗址所围绕的位于内蒙古中部的科尔沁沙地(科尔沁草原)。草原沙化了就成了沙地。这个荒、大荒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说吧,如果哪一家农民在莳弄土地呀,土地的草没除净,老百姓就说他抛荒了,草和苗一起长了,由此这个荒呢?就是草很多、杂草丛生的地方。科尔沁沙地那个时候是科尔沁草原,水很充足,到这里一看到处是草,所以称为荒。
    我们知道《海外西经》以渤海来定位这个区域——西北部区域——红山文化区;以大荒来定位这个区域也仍然在西北部,是红山文化区。无论是从“海”来看还是从“荒”来看,《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都共同指向了红山文化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海外西经》记述的一些事情和《大荒西经》记述的一些事情与红山文化区来对应。意义是什么呢?给红山文化找到了一部古文献《山海经》。当然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也不要照抄照搬,不要一一对应,凡是《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所讲的事情都套到红山文化上——那是不对的。               
    证明《山海经》的“海”和“大荒”的地理方位,尤其根据《山海经》关于龙鱼陵居、化石产地、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可以确定红山文化区就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求证。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证明红山先民是尚玉的。               
    正好《山海经》记载了很多的玉。传说黄帝用玉做兵器,黄帝妻嫘祖养蚕,我们看红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有蚕玉器、玉兵器等等,由此我们也可以说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是有关系的。《山海经》中的玉器探求与传说、实物、典籍都相符,可以证明北方红山文化区可能是黄帝文化区。

二、黄帝和黄帝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黄帝和黄帝文化。有一篇文章包括本人也写过类似的文章——《黄帝生在辽河边》。
    《黄帝生在辽河边》是朱达先生写的。朱达先生很让人敬仰,他家在沈阳,他只身在牛河梁工作了二十多年。《黄帝生在辽河边》影响很大。后来我写过《黄帝从牛河梁走向世界》。写完之后觉得有些不妥,后来我就找到了这个不妥的原因。如果你说黄帝在牛河梁生活过或者在红山文化区生活过,有人就会说黄帝没有生活过,你那是瞎说。不能证明。一方说是,一方说不是,就要打架了,最终的结果是证明不了黄帝就在红山文化区生活过。是不是这个情况啊?你怎么能看见啊?5000多年啦!那些中心大墓的人哪一个认识黄帝啊?你没法求证,你就没法说明,这就使研究者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好在没有人钻这个空子,来与我们论战。正好在没有人来论战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个改变,我不说黄帝啦,那没法证,我说黄帝文化。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局部.jpg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局部
   
    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那么它肯定有一些文化的因素。你红山文化也好,仰韶文化也好,还是其他文化,肯定要有一些文化的要素,肯定有些核心的东西存在。牛河梁遗址肯定有一些文物存在,如果这些文物与黄帝文化里边说的东西能碰上,那么就是可证的了。
    红山文化有这个东西,黄帝文化有这个东西,这是事实啊,你就没有办法来钻我的空子啦。红山文化玉器多,与黄帝时期用玉做兵器、用玉来做武器(那叫玉兵时代)可以对应。这样对应,谁也钻不了空子。黄帝妻嫘祖养蚕这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也是《山海经》等历史文献记载的东西,这是书上、文化上有的,黄帝文化上有的,那么我们在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蚕玉器,你别的地方没有啊!我们这个地方能对应啊,这就是可证的。
    我们再证:《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多处提到颛顼(颛顼就是黄帝之孙),一处提到颛顼之子。同时《大荒西经》也提到了颛顼的情况,另一处也提到了颛顼之子的情况。要记住,我们定位的“荒”的西边就是红山文化区。颛顼活动区在那里?历史文献有没有记载?有一部书叫《资治通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资治通鉴》在宋元时期有一个人给做了一个注,这个人叫胡三省。他在注中明确说到辽宁省朝阳城东90里是棘城,棘城就是颛顼活动的地方。这部《资治通鉴》的影印本我有一套。那么棘城就在朝阳、义县、锦州这一带。我们知道胡三省是宋元时期的人,他不会按照我们今天的意图给《资治通鉴》做个注——认为朝阳东90里那个地方就是颛顼活动的地方。胡三省明确指出黄帝之孙颛顼就在朝阳东90里的地方活动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有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典籍记载了颛顼之墟或者是颛顼之丘。这就从文献上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之间是有关系的。               
    接着还要证:我们讲《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应该是同一方位,它所记述的物事与吉林、辽宁地区的扶余文化是相合的。《山海经》讲扶余讲的很多。《海外北经》记“务隅(yú)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荒北经》记“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两篇所记“务隅”和“附禺”,都指“扶余”。帝颛顼葬在这里。               
    这里讲的黄帝文化是黄帝部族的文化,不是说一个黄帝。对这件事情我们再证一下。有一个人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黄帝者人也,亦非人也”,说黄帝是不是人。为啥要证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历史文献有很多黄帝的事迹,尤其是《史记》讲黄帝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的活动范围很大。如果是一个活生生的黄帝,一个人的话,他一个人很难留下那么多的事迹.,很难做那么多的事情。
    现在我们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很多黄帝的遗迹,应该认同,不能都给否定了。一个人生不过百年,那时的人呢也就几十岁的平均寿命,黄帝多活也不过百岁,能有这么大的活动范围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黄帝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这样的问题。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大戴礼记》当中记述的,这个人叫宰我,也叫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当中有几个很著名的,一个叫子路,这个人适合于搞政治;一个是颜回,这个人很适合做道德模范;另一个就是老提问题没完没了的宰我(宰予)。这个人很适合于当博士后。他就问孔子说:“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我从荣伊那听到黄帝三百年。这就是一个问题,找老师来啦,说老师啊,说黄帝三百年,什么人能活三百年呢?所以宰我说“黄帝者人也?亦非人也?”这个问题挺怪,当时一问,孔子就不高兴了,他怎么不高兴呢?他说宰予啊,较近的伟大人物就够你研究的啦,黄帝的事迹太远了,你不要问了!孔子这个口气:“予!”就像我们一个同学站起来问一个问题,老师直呼其名。这个老师对学生就不太礼貌了, “予!”这意思就是喝断了,好多近一些的事儿你都研究不完,你研究那么古老的事情干什么!后来人们就猜测说,孔子这个时候可能是答不上。黄帝的事情模模糊糊了,到孔子那时候,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宰予这个人很固执,说:老师说过不耻下问,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过夜,那您就快告诉我吧。说您指示过我们啊,不能带着问题睡觉啊!弄不明白我睡不着啊!意思是我非问不可。没办法,过了几天孔子给出了一个答案,孔子说:“三百年”是什么意思呢?“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是高考的话,这个问题和这个答案符不符?人家问的是“黄帝者人也?亦非人也”,说黄帝是人不是人?这是问题对吧,孔子答的却是那个。孔子很伟大呀,谁说孔子答错题谁本身有毛病,所以人们不敢说。但是从这个题来讲,孔子确实是答非所问。当时孔子回答不上来,很难说明什么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当时的考古学没有把红山文化挖出来,考古学没有。现在我们可以说“黄帝三百年”是有来由的。
    同样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是晋人皇甫谧,是个医学家。过去,当官的、学医的、教书的、算卦的、记史的,出自一途。这个行医的人不闲着,他看古书,写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本书叫《历代帝王世纪》,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还说:黄帝都涿鹿,“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或”是指有可能。现在在新郑这个地方就搞黄帝故里,搞得很来劲儿,就是借皇甫谧这个“或”字。说黄帝三百岁,都涿鹿,那就是《海外西经》记载的地方。寿三百岁,活了三百岁,那么皇甫谧把“黄帝三百年”解释成“黄帝寿三百岁”了,实际上也不对。怎么来解释呢?黄帝是一个部族名,说黄帝是多少世黄帝,是哪个黄帝,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达赖、班禅多少世一样。这就说明白了。如果这个事说明白了,说“黄帝三百年”就是说黄帝族在北方执掌政权三百年。

三、很多人说过黄帝的事情及黄帝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重新来考虑黄帝与红山文化的关系,我们说了上述这些:从《山海经》证起,然后又从文物证起,还接着证了几条。
    另外有没有人说过黄帝的事情?有很多人。其中,我们要讲到郭沫若先生。这是一个大家,他说过黄帝原本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由于他战胜了蚩尤(古夷人首领)、炎帝(古羌人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个祖先是北方戎狄人。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不信你们去查。
    还有一个人叫李季,对仰韶文化研究的很深,后来他到了台湾。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考古学家,他说过一番话,他说中国人哪应该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停留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这老先生说在前了,你不了解红山文化你就在混沌境界,混沌境界是啥呀?你是一锅粥,稀里糊涂的境界。现在有一些人,本来黄帝文化就在我们红山文化区,还不承认,也是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中。
    李季先生讲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这当是咋上的?秦始皇修了一个万里长城,认为长城南面就是文明之地,长城北面就是戎狄之地,以为中国的事情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呀!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他尤其强调民族的和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这是他二十世纪30年代说的,当时满洲的概念还存在。
    考古学家啊有一种灵感,他在这儿挖在那挖,挖到一定程度就找到一种灵感。他认为中国的祖先在更北边,他甚至认为我们红山文化区还不是最北边,还有更北的北边,那才是老祖宗栖息坐卧的地方。那长城隔断的是一种文化:基本上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是红山文化,长城以南是仰韶文化。后来红山文化打破了这种关系,进入了中原。
    李季老先生说这番话,说我们应该觉悟呀!谁觉悟啦?几乎没人觉悟。说我们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谁承认犯错误啦?也几乎没有人。我们知道了红山文化,就应该深省。李季又接着说,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把这些地方永远放纵给异族了,我们以研究中国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这个你可以去查《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第962页。如果这里还有漆黑一团混沌的人,我想请你去读读李季先生的文章。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有一句名言(今年我们市要搞苏秉琦先生诞辰百周年的活动,规模很大;纪念苏秉琦就是提升红山文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去寻找中华民族更老的老家。):“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注意“只有”这个词,中国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那些文化的文明程度都不及红山文化,只有红山文化有这样的高度,所以在大的时空框架下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能够对应的。
    接着还有人讲,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许倬云,这是一个著名的史学家,他认为红山文化区就是黄帝活动区(见《万古山河》)。
    郭大顺先生说:“红山文化的时代相当于五帝时代的前期。从红山文化5000年古国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走一步,到该文化在其南下过程中与仰韶文化在冀北相遇的考古实证,都证明了五帝时代前期有关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见郭大顺:《红山文化》第208页)。他这句话也是说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等是能够对应的。

四、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关系的新证据

    为了让那些漆黑一团、混沌想法的人开窍儿,我们还有许多新证据。               
    一是甲骨文的证据。黄帝是什么?黄帝是主持仪式的人,身上佩玉主持仪式的人。我们先看“黄”字,“黄”是这样写的啊,这是一个人,那么腹部这个圆圈代表啥呢?身上所佩之玉,这是圆,也系“黄”的本字,那么合起来“黄”字是一个身上佩玉之人。甲骨文是这么写的,释“黄”字的人是这么理解的。我们再看“帝”,这个“帝”字啊,这是几个类型。有人解释这个“帝”字啊像花瓣,但多数人解释这个“帝”字是架起的木架、木柴,把它捆起来,点着火,叫“柴祭”。你们看看这些字都是这个,甲骨文专家严一萍先生说:“帝者,以架插薪而祭天也。”把柴薪交叉支架起来,焚烧以祭天。主持这个活动的人身上又佩着玉,这就是黄帝。有的专家又解释“柴祭,”甲骨文专家王辉先生说,帝就是“柴祭”,祭祀的对象是谁呢?,“祭祀的对象为居于天空的自然神”。见王辉先生《殷人火祭说》。看来“柴祭说”符合历史原貌,有考古学的支持,综合起来黄帝就是身上佩玉在祭坛主持仪式的人。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人.jpg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人
   
    这样的人,我们已经讲过在红山文化遗址是有的。在牛河梁遗址、在东山嘴遗址,主持这样仪式的人还少吗?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华始祖黄帝与祭坛有关。红山文化祭坛多位于路边、河边,取交通便利之地。祭坛被红山人作为表达诉求的场所来利用。黄帝,就是祭坛活动的主持人。               
    二是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华始祖黄帝与山台文化有关系。《山海经》讲过许多“台”,如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等等。有没有“台”的实像?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后的4万多平方米的山台,可为古代书籍所记之“台”的一个实像。牛河梁遗址山台的四边由石块砌筑,为红山文化先民从事重大活动的场所。               
    三是从黄帝熊图腾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黄帝啊有图腾,我们看《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为有熊,黄帝的主干图腾为熊。《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解是黄帝率以六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与炎帝战,二解是黄帝率驯化的六种动物与炎帝战。无论如何,打头阵的、第一位的是“熊”。黄帝崇拜熊。那么崇拜熊能证明什么呢?能证明我们红山文化的熊文化和历史典籍记载的黄帝的熊图腾是有关系的。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熊龙,也叫玉猪龙,还有熊的下颌和熊掌,另有双首的、两面都是熊头的玉器。黄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对应,黄帝崇拜熊,红山文化有熊文化——至少在熊文化这一点上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               
    四是从黄帝与蚩尤作战古战场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蚩尤和黄帝作战的时候啊,蚩尤兴兵伐黄帝,黄帝命令应龙攻之,在哪里攻的呢?冀州之野,也就是河北张家口一带,这一带正好是红山文化西北部、西南部的边缘。               
    五是从龙文化因素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黄帝“乘龙扆云”,黄帝乘龙骑云(骑着龙坐着云或者以云当床),描述了在野外的一种生活状态。《山海经·海外西经》还讲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那就是人和动物的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形象;“尾交首上”——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形象,在历史上尤其汉代画像砖就有人面蛇尾这样的形象。袁轲先生注曰:“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矣”。我们可以参见袁轲著的《山海经校注》第221页。历史典籍记载黄帝有龙文化的因素,红山文化有许多龙形玉、龙文化的因素又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至少在龙文化这一点上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二者是有关系的。
    六是从轩辕与天鼋的关系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轩辕与天鼋的关系。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龟.jpg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龟
              
    这个不难,我说完你就明白了。有的学者视轩辕为一种族徽或者是一种文字,黄帝也与轩辕并称,叫轩辕黄帝。何谓轩辕呢?郭沫若先生有一个解释,这个轩辕、天鼋是一回事,天鼋即轩辕,都是指龟,肯定了神龟是黄帝族的原始图腾。《国语·周语下》说“我姬氏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这话接下来说可能有一些人接受不了,黄帝文化就是神龟文化。同样,我们在红山文化中看到了神龟的文化因素。
    上面我们讲过,重点介绍了两只龟和一只龟壳。两只龟分公母,摞起来使用。神龟——是神龟就不是一般的龟。说黄帝文化,黄帝轩辕本身就是神龟。在红山文化玉器当中发现了神龟,黄帝文化中有神龟文化因素,那么至少在这一点上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二者是有关系的。
    七是从黄帝与云的关系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黄帝与云有什么关系呢?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jpg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以云记,就是用云来分野、分类或者用云来表明一些事物;云名,都叫云。杜预作了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说黄帝受命,他得到上天的允可,以云来记事,百官师长也以云为名号。《周易》讲“云从龙,风从虎”,那意思是说龙是由云变化而来。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勾云型玉器就与云有关,与云有关那么就与龙有关,与龙有关就与我们说的那个玉熊龙也有关。甲骨文、金文中的“云”字多象龙、蛇一类无足曲体动物形象。黄帝氏以云为图腾,红山文化有很多的云型的玉器,那么这两种文化之间是有关系的。               
    八是从黄帝族与鸟的关系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黄帝族还可能以鸟为图腾。《竹书纪年》说:黄帝“二十年,有凤凰集。”讲黄帝在执政二十年的时候有凤凰成群飞来了,与云瑞一样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有云瑞、又有了凤凰集的吉祥之兆。我们再看《大荒北经》的记载:“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名曰禺强。”说北海之中有神,有很多是人面鸟身的。《国语·晋语》云黄帝之子十二姓中,黄帝之后有“人面鸟身者”。以上文献记载了黄帝族可能以鸟为图腾。红山文化中发现了鹄这样的大型鸟型玉器,在其他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石鸟和玉鸟等等。这也说明黄帝族和红山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九是从蚕文化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黄帝妻嫘祖养蚕说明了什么?《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在那个地方,娶了一个西陵氏的女子叫嫘祖,是黄帝的正妃,中华人文之祖黄帝之妻,说这个人哪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使人们结束了赤身裸体、野蛮荒蛮的时代——主要是记载了嫘祖养蚕的事迹。“嫘祖养蚕说”在红山文化也得到证明。红山文化发现了蚕蛹的形象、蚕蛹的玉器。从黄帝妻嫘祖养蚕和红山文化发现了蚕玉器来看,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
    十是从黄帝“凿地”、“龙臧”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黄帝“凿地”、“龙臧”说明了什么?《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这是肯定的,人们开始住山洞啊,后来到一个地方穴居,挖一个坑,然后外边用树枝、秸秆一类的东西支起一个有空间的架,这叫穴居野处。《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陵阜”,在半山坡的高处;“居穴而处”,就是住穴居式房屋。我们开始讲玉兵时代的那个风胡子,和楚王对话的风胡子说,黄帝“凿地”、“龙臧”,“凿地”是指为活人修半地穴式住屋,“龙臧”就是把死人埋在地下。红山文化居住遗址为半地穴式,方形,居住面经锤打,中央有瓢型坑,且有斜坡门道。所以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十一是从服饰证明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关系。黄帝是穿美丽华服的,这样的华服在牛河梁也出现了。传说黄帝染五色衣裳,服饰多样化;黄帝号轩辕、居轩辕之丘,张晏解释轩辕:“作轩冕之服。”说黄帝坐好车、穿华服。牛河梁出土了穿短靴的陶塑人像(人像高12厘米),其短靴有一定厚度,前有花纹,相当精美,说成是当代雕塑也不为过。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了人像腰部带饰,前边有结,说明那时人们已经与现代人一样会用腰带了。               
    我们简要说一下:在中国的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这么多的契合,有这么多的联系,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黄帝文化和红山文化有关系。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一个现实,承认文献,承认考古学的成果,承认考古学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之间的关系,承认黄帝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关系。

(本文是作者在朝阳电视台“凌河讲堂”所讲《红山文化及其影响》的一部分。所有讲稿根据录音整理,将在近期由沈阳出版社结集出版)            
            
文章作者:雷广臻(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玉器工艺组副组长
发布媒体:《朝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4月4月22日专刊
原文标题:《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
网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07fe10101mbkl.html
发表于 2013-7-18 19: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8 2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22: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谢分享,道声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15: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珏 发表于 2013-7-19 22:18
学习欣赏谢分享,道声辛苦了

不客气^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8 2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河梁出土玉件,多带女性特征,为母系氏族时期,中早期,出现大型祭祀仪式,我的看法是类似会盟祭祀,母系是靠母性血缘建立的联姻等制度,当时应该是“国”的雏形。出土玉器没有琮等晚期的器物,究竟红山晚期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夏初过渡,还是什么,因为没有考古证明,仅靠留存玉器,不大可能,因为本身来源、鉴定等等困难。夏真是个悬案啊!值得一提的是,祭祀的场所的中轴线,还有女神像蒙古亚裔特征,确为中华先祖之一啊,文明传承及人种繁衍的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枕善而居 发表于 2013-8-28 20:45
牛河梁出土玉件,多带女性特征,为母系氏族时期,中早期,出现大型祭祀仪式,我的看法是类似会盟祭祀,母系 ...

估计三皇五帝时代中,“三皇”时期还是母系社会,“五帝”时期开始了父系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9 2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16:42 , Processed in 0.0593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