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48|回复: 15
收起左侧

写在红山之前----生命的起源与延续(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 0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肖居 于 2013-2-2 09:31 编辑




日志正文





写在红山之前——生命的起源与延续(1)


分类: 写在红山之前--生命的起源与延续2008-05-11 12:4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如实地写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引出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超出了观赏景物的范围,而含有积极而普遍的哲理意味了,它体现了一种勇于攀登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生道路上高瞻远瞩,永远前进。这是个千古名句,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想做大事业的精神。


如果把中华五千年文明比作一个铅字的话,地球60亿年的地质史则可展开为120万字的一部浩瀚巨著。

目前,喜玛拉雅山仍在上升,而近两千年内西安的古墓群也平均每年新覆盖上一毫米的黄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继续在运作。新生与苍老竟如此融为一体!

谁能想到几个大湖串联起来的古“长江”水系,竟是自东向西经过南涧海峡而流入古地中海的?谁又能想到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顶上,竟然有灰白色的结晶石灰岩——大海中的沉积岩?在与珠峰顶峰处于同于层位的石灰岩中,居然有奥陶纪早期的三叶虫、海百合等海生动物的化石!而希夏邦马峰南面海拔4800米的土隆地区,又竟然有1.6亿年前海洋中的长达十米多的鱼龙之化石!从5亿年前到4000万年前,,今日的青藏高原本是古地中海。博大的自然,比之宇宙意识最为深远的诗人之最为大胆的想象,更其荒古悠远。黄尘清水之下,又何止是更变千年如同走马?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的王母桃花红了千遍,也还只是仅及了地球年龄的百分之一。古今之中,谁知道有过多少度劫灰飞。

待续。。。。。。。。。。。。。。。

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孕育,

而后,由于被冲到海岸上的海藻在适应陆地生活中演化为裸蕨植物,生命便开始了对于陆地的覆盖。在植物以后,动物也登陆了。从原始的鱼类演化为两栖动物,




(此鱼玉质可与下图馆藏玉鸟对照印证。颜色深浅有微差,其余雷同。)

(辽宁博物馆馆藏品)

又由两栖动物而产生出爬行动物,再由爬行动物分化而为鸟类和哺乳动物。


(此鸟玉质可与上图馆藏玉鸟对照印证。颜色深浅有微差,其余雷同。)

在生物这种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渐变是阶段性的;在两个阶段的衔接处,往往产生跳跃,甚至大的跳跃。生命史中曾发生过几次大的生物钟的毁灭和诞生。虽然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中也有敢于在光天化日之日行走;并主动猎食者,甚至还有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爬兽吞吃鹦鹉嘴龙幼子的化石出土;但这种情况毕竟甚少。称霸中生代的恐龙,在约6500万年前的突然灭绝,方才为哺乳动物的白昼生态优势让出了巨大的空间。中新世发生的使热带森林减少并出现大片干旱草原区的地质—气候变化,则开启了高等灵长类在适应稀树干草原的环境中向着人的方向的发展。

当人终于出现在大地上时,自然史便生成为人类史了!

待续。。。。。。

在跨入文明时代之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则颇具有尚未分化的那种浑沌的统一性。正是由于这种统一性,人类成长了共同具有的思维的、心理的能力,沉积了一系列具有相同文化机制的观念。当然,在人类各个群落中,这种思维———心理能力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一系列观念之成长,已然透现着一些各异的特色。这些特色此后往往成为各种文明特殊性之所在。但是,这些特色在同一时期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和次要地位,因而透过这些特色去把握人类共同的思维———心理能力之形成、发展,便应成为我们对于原始意识加以考察的侧重点。

从原始意识中发掘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源,由此下及于文明之分流,从而勾画出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独特路径,这还是一个未曾深入解决的艰难的论题。

待续。。。。。。。。

人类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是始终大于使他们相互区别的特殊性的。

要对十分漫长久远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作出透视,其关键首先在于对这一整个历史时期民族思维的发展作出发掘,而任何民族早期的思维方式又势必有着两个侧面:一是具有全人类性的原始思维,二是特定民族思维的独特性。

历史是博大而深沉的:几百年的灾难曲折中会有新起点的生机,上千年早熟中又有迟缓的种苗;在对称破缺中隐藏着秩序,而在秩序中又拘束着新的取向;伟大和奴役同时存在,美好和毁灭又彼此为邻。 

待续。。。。。

史前进化的极为悠远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即这是一个人的生成的伟大进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把握,也总是同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观念相联系的。

人类空间观念的最初形成,是从对空间的分割开始的。混沌的空间,只有当它被分割为不同的个别部分以后,才是可以辨认的。

待续。。。。。。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在人类意识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必然是地域—空间观念。在人类历史的漫长的行程中,随着生产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人类的空间观念也就相应地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历史特点。

早期人类所特有的荒忽险怪的地域—空间观念(神话中看出),决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蒙昧的表现,它还体现了当时人们企图超越自身活动环境追求对更大范围的自然进行认识的认真的努力!它的实质乃是对于现实的狭隘的地域—空间观念范围的一种虚幻的观念的补充。后世的神仙方术者流喜爱夸耀绝域的神异,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利用了人们这样一种追求对更大范围的自然进行认识的合理的愿望。博物志一类书的出现及其得到了人们经久的喜爱,不仅表明了人们为满足这种愿望而作的持久努力,而且也说明了人类早期的地域—空间观念的影响确实持续了相当的时间。方外之国贡献异物视为祥瑞的记载史不绝书的这种情况,以及儒家思想中那种认为四方化外之域皆蛮夷、惟我中国为天朝的传统看法(这同佛教传入后那种认为西方为乐土、华域为边鄙的观念是不同的),更是这种地域—空间观念进一步折射到政治上来的鲜明反映。

待续。。。。。。

原始人类那种尚未分化的、混沌交织的社会观和自然观乃是一种巫术——神话的观念,这种巫术——神话观念反映到原始人的空间观念上,就使得原始人类的五方观念带上了一种荒忽怪异的色彩。

当早期人类从一个中心向着四方展望时,很自然地会形成天圆地方的观念。

早期人类从一个中心出发,向四方去开拓地域——空间。

西汉刘秀指出,《山海经》一书“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这儿有个问题:为什么惟独只有《山经》中有《中山经》的名目,而海外、海内、大荒各部分中却没有海外中经、海内中经、大荒中经之类的名目呢?这看来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然而它正是可以揭示早期人类地域—空间观念如何发展的一个关纽。上引刘秀的那句话,在对山与海作出内与外的区分时,也就揭示了由内到外、由山到海的这样一种系列联系。如前所说,上古人类是以自己的生活地区作为中心而向四方去开拓、展望更大的生存空间的。山既为内(人类的祖先原是生活在山林之中,以后才从山林走出来的,所以上古之时乃多怪山之说,且日后也自然会产生以山为内、以海为外的思想),内即为中,所以《山经》中有《中山经》的名目。海既是山之外,当然也就没有中的名目了。根据这一理由,可以断定《山经》必产生在《海经》之前。从内容上说,作为“内”的《山经》中,动物方面全部是记载的怪兽(即使是人面兽也还是兽,黑格尔就是将埃及斯芬克斯像称之为狮身人首兽的),而作为“外”的《山经》中,则记着种种怪异的“人”(交胫人、长臂人、三身人之类)。这种内容上和方位上的逆转关系,正是《山经》产生在前、《海经》产生于后的明证,因为产生的时代较后,则“人”形化的程度自然较高。

待续。。。。。。。

如果说天地浑成一片,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天体—空间观念的话,那末这种浑成一片状态的破裂,才导致了天地二重结构观念的明确形成。这种天地二重结构的观念同原始宗教观念相结合,就发展为上天、地面、幽都的三界观念了(如同《招魂》篇所表明的那样)。人们不仅对于地域—空间作了广度上的多层次开拓,而且对于天体—空间也已经作了高度上的多层次探求。这种探求的发展,便产生了天有九重的神话。天有九重的说法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以至于后来那位充满理性怀疑精神的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竟郑重其事地问道:“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由于科学知识的严重缺乏,早期人类天体—空间观念的发展中充满了史前的谬误。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所谓“上天”、“幽都”、“九重”的荒谬之中,不仅有着划分空间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着空间观念的极大扩展。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人类已对地域—空间作平面的开拓,进到对天体—空间作立体的开拓了。人类不仅要将尽可能大的地域—空间尽收眼底,而且已经在探求、深思深邃的宇宙空间了。

待续。。。。。。

年的观念乃是从候草木以记岁时的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年的抽象表现为季。北方原始先民在很长的时期里,只将一年划分为草原春秋两季。商代的阴阳合历,每年即分为春与秋,现存甲骨文中至今未见“夏”“冬”二字。四季是对二季加以再划分的结果。中国的四季观念,从甲骨文和神话材料看,是藉助于四方风的意识切割而成的,亦即是说四季的观念乃是和方位等因素共生着的。只是经过长久的发展之后,方才有纯粹的、抽象的四季观念之脱颖而出。

时间观念的发展,一方面向着微观方向作精确划分,商人则已将一天划分为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等时段;另一方面则又向着宏观方向步步拓展。

由于原始人类是以氏族的历史来作为时间长度的,造人的神话也只将时间上推到可能是某一个母系氏族首领的女娲时代。至于女娲本人是怎么产生出来的,以及在她以前还存在不存在时间的问题,原始先民是不考虑的,也不可能考虑的。“女娲有体,孰制匠之?”“邃古之初,谁传道之?”这样的问题,从现存文献材料上看,一直到屈原的《天问》中才被提了出来。

待续。。。。。。

然而,由于天地浑成一片的空间观和以氏族历史为长度的时间观,在原始社会中流行了相当久远的时期,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原始人类自然会产生出用平常的人世间的方法去接近、治理这些天体的愿望,并由此产生出女娲炼“石”补天、夸父以“走”逐日、弈用“箭”射日之类的神话。天是能以人间之“石”来修补的么?对原始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天和地,人和神,以至在更早的发展阶段上人、神和兽都是混和在一起的,本没有什么天和地、人世和超人世的区分。

所以,这一类神话所体现出来的美,决不是一个夸张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所谓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问题,而是一个建立在整个原始观念体系上“真实”的想象问题,是一个原始人类以类比心理为基础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问题。原始人类正是以这样一种思想方法来认识世界的,因而,它丝毫不给人以任何做作的、夸张的想象,而给人一种将新奇、宏丽含孕在天真、自然之中的特殊的美感。它们虽然没有纤细的笔触,却独具一种难以企及的朴茂深野之美。

网状纹作为一个符号形式来表示,是全人类重大的发明。来源取材于大自然可见之实物。

待续。。。。。。

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又正是人的生成的过程。

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是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产生的。

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星象的观察有了发展,人们的审美领域也随之扩大。

人的虚弱性:人无尖牙利爪、浓毛厚皮,以抵御恶劣的环境及气候;并且,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最为高级和复杂的形式,又需要更多的生存条件,特别是在其幼年期。于是,人只有凭藉高出于整个动物界的智慧,创造体外文化,来得到补偿和满足。

这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器官机能上得到延伸;




另一方面则又藉助原始礼仪性活动,从整体性的社群关系上得到力量的增强。前一方面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分化和多样性,后一方面则展衍出艺术、人伦、政治的庞大的上层建筑,这两方面的交叉领域便是实用工艺、建筑等。抓住了人的生理条件抵御外界的虚弱性以及文化补偿的两脉发展,我们便抓住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复杂体所有运行的最初的逻辑起点。

人的虚弱性:造成了他的开放性;人的未完成性:产生了独特的创造性。

人于是成了文化的生物。

待续。。。。。。

原始人类是真心地相信自然物之有神异的。原始人类关于自然物的观念乃是一种混沌的统一。他们还膜拜在自然之下,总是想从某种自然物上取得保护自己的力量。不可否认,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是朦胧的。

  已知的中国土地上的最早居民——元谋人以及西侯度文化的主人,就已经懂得要选取质细而坚硬的石块来作原料了,在这以后悠远绵邈的岁月中,原始人一步步地增强着对石料的质地、光泽颜色等等的辨别能力,并从而萌生了相应的审美意识。在石器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日常生活对于切、削、割、刮需要的增长,脆硬的小石片进入石器制作之中,从而相当一些色彩美丽的石料为原始人所用。小石器比之大石器明显既有色泽上的优势,这对于激活原始人类沉睡的审美潜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色彩是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是为人类主要通过眼睛接收外界信息这一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从考古发现上说,许家窑人的小石器,其质料有玛瑙、水晶、脉石英、各种颜色的燧石和蛋白石等,因而呈现出一派缤纷的色调,表明他们的色彩感已比较强。半坡人则更用蛇纹岩制作耳坠了。

人类在长期制作石器工具的劳动中,不仅培养了对材料的质地、光泽、颜色的审别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对器物形体的巨大的感受力。这种形体感的培养,更是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因而对于自然物的质地、光泽、颜色的掌握比较直接,人类有着与之相应的感受器官作为生理基础;而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形体则比较间接,感知之外还需要抽象。没有从众多自然物种逐渐抽象出一定的线条和形状的能力, 多种类的器物形状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所以,经历了更新世早、中期直立人极端极其漫长时期的缓慢进步,到更新世忠、晚期的智人阶段,石器的制作才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石器的种类和形体才有了较多的增加:砍伐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每一种又分成若干种类型。

待续。。。。。。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培养起来的对于形体的感受力不仅继续在石器工具的制造中得到提高,而且在随着农耕定居而来的陶器制造中得到更为巨大的发展。线和几何形状的抽象逐渐获得了更加纯粹的表现形式。在器物的装饰上,大多是几何图案和极其概括的动物、植物的形象。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就有锯齿纹、波浪纹、方格形、弧线纹、螺旋纹等多种形式的抽象纹饰,而且在每一个器物的整体图案中,严整与流畅、错综与一致、变化与匀称、粗细与疏密等种种关于形式的规律都能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

当起始于全新世的新石器时代来到时,原始农牧业便开始发展了,人们对植物的兴趣和熟悉的程度都大大提高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河姆渡文化的主人,便在陶器口沿上直接摹写了植物的茎叶和水草,还绘上了大量由植物形态变化而来的图案。畜牧业的发展则使得猪、羊等牲畜普遍地成为造型艺术的对象:河南新郑县裴里岗遗址出土有陶山羊头、陶猪头,河姆渡遗址也出土有陶家猪和陶羊,大汶口文化的氏族部落中,更有猪鬶(gui)、猪尊等器物的出现,这些器物常常在整体上模仿猪的形状。

待续。。。。。。     

在原始人类身上,一方面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人在实际上已经区别于动物界,另一方面由于属人的特性的发展还处在最初的阶段,同时也由于人对凶猛野兽的恐惧和崇拜,所以原始人起初还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区别。在他们的意识中,还常常混沌地将自己和动物杂糅在一起,于是他们那属人的想象力却制造出许多不人不兽、人兽混合的所谓所谓“神”的形象。

《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怪异的形象,除了同物占的观念有关以外,还可能同巫术图腾的观念有关。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所载祠神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种种怪物,或许就是原始社会中众多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抑或是这种图腾符号在后世的某种演化。因为从母系社会往父系社会跨进,氏族部落之间相互兼并,国家形势胎孕于氏族之中,越来越多的图腾符号对于已经变化了的氏族、部落组合来说,便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作用和标志意义,有的消亡,有的因旧日的影响较大,或存期原有意义之一二,配置于从属地位,或是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又或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腾符号合并为一个新的图腾符号。与此平行的是神话在演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纷坛聚合的种种变动。这些图腾符号在其巫术的含义被历史的风尘掩蔽之后,便被人们徒然视作不可理喻的怪物了。

当人们构想出半人半兽的形象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符号和保护神时,他(她)对于这种形象除了敬畏而外,必定还有着一种亲切的感情。与这种亲切感情相联系的诸如依赖的、愉悦的、向往的、惊服的种种心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混和在巫术观念中的审美的心理感受。

待续。。。。。。     

形象思维从原始思维中产生出来的过程,是同人类的成长过程相一致的。人类世界是从大自然的蛮荒中开拓出来的,人的意识是从动物意识中萌生、脱胎出来的,因此原始思维本身亦是一个运动的发展的过程,它的起点是动物般的意识,它的终点则是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两种主要形式的文明人类的思维。原始思维向前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逐步形成、确立的过程。这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旧的母体的消亡过程,正是新的子体的孕育产生的过程。

在原始人的眼里,自然界的一切动物、植物以至太阳、月亮、星辰都和人有着种种神秘的亲族关系。如同当时的人类是被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图腾集团一样,自然物也被作了与之相应的种种划分,某一氏族团体常常和特定的某种动物联宗攀亲。人们这种以某种动物为自己祖先的观念不仅是氏族社会血亲观念的表现,而且也是如前所述的他们那种动物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状况在意识中的反映。

从巫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始人类对自然物的神幻的把握方式,对于形象思维的胎孕来说,还具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意义:就是在这种神幻的把握方式中,不仅有着美感的萌芽,而且还演化出了一种能促使审美感受继续成长的审美的心理结构,并从而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产生、发展拓开了路径。

待续。。。。。。     

动物崇拜、自然崇拜观念与人对自然物的类比观念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的位置的转变,而且还在于伴随这种转变而来的人对动物感情的变化:恐怖的惶忽的心理有所消退,亲切的实在的感情有所增进。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进行着人化自然的实践,相应的,他们在意识中也就会把自然物人化。这就很自然地培养了以人为基准的类比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就产生了对动物或者严格地说是对部分动物的亲切的感情。

在图腾崇拜的早期,即单纯以一种动植物或自然力为图腾标志时,人们还只是达到了以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类概念的地步。而到图腾崇拜的中后期,由于氏族、部落经历了在战争中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吞并、组合,从而其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更多的捏合(兽形与兽形的糅合)。比如作为我国远古伏羲系统氏族、部落标志的蛇图腾,由于“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变成了一种虚构的“龙”的形象。这就达到摆脱同实际直接同一的状态而创造了一种第二形象的地步。愈往后期发展,则图腾崇拜之中也就愈来愈多地渗进了祖先崇拜的因素,实际上也就是渗进一种氏族、部落的历史因素。子孙的蕃衍、部落的扩大、战争的加剧,这一切都使追踪远祖的血亲观念具有愈益增大的现实的政治作用。同时,属人的因素也更多地在仍然没有破裂的原始意识的统一体中崛现了出来。许多图腾符号由此更加社会化了。如果不是出于图腾崇拜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逐步具有并提高了上述那种捏塑形象的心理能力的话,我们就很难想象为什么史前艺术能取得那样的成就。

待续。。。。。。      

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原始人类关于自然物的混沌统一的观念中,巫术的因素不断减弱,而审美的因素则不断发展。
在人的意识成长的这种进程中,神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类摆脱野蛮状况是一个极为艰难曲折的过程。
奴隶在暴力下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与牲畜相交换。
当时不管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对于自然和命运都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怖感。
奴隶社会的崩溃和人的成长的过程同样是不可逆转的。

原始人类具有强烈的幻觉心理功能。
人类有着漫长的史前阶段。在已知300万年左右的人类历史中,新石器时代大约只有1万年,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只有几千年。
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使原始人受到十分沉重的压抑。
由于血缘亲族关系对于原始氏族社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生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原始先民便很自然地以这种关系去看待自然界。在原始人的眼里,自然界的一切动物、植物以至太阳、月亮、星辰都和人有着种种神秘的亲族关系。如同当时的人类是被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图腾集团一样,自然物也被作了与之相应的种种划分,某一氏族团体常常和特定的某种动物联宗攀亲。人们这种以某种动物为自己祖先的观念不仅是氏族社会血亲观念的表现,而且也是如前所述的他们那种动物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状况在意识中的反映。
人兽杂糅的形象,在现代残存的一些原始部族的传说中也存在。
原始人正是以这种虚幻的观念去看待自然物的。
从巫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始人类对自然物的神幻的把握方式,对于形象思维的胎孕来说,还具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意义:就是在这种神幻的把握方式中,不仅有着美感的萌芽,而且还演化出了一种能促使审美感受继续成长的审美的心理结构,并从而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产生、发展拓开了路径。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初步的提高。
人类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够控制自己食物来源的生物。
动物崇拜、自然崇拜观念与人对自然物的类比观念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的位置的转变,而且还在于伴随这种转变而来的人对动物感情的变化:恐怖的惶忽的心理有所消退,亲切的实在的感情有所增进。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进行着人化自然的实践,相应的,他们在意识中也就会把自然物人化。这就很自然地培养了以人为基准的类比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就产生了对动物或者严格地说是对部分动物的亲切的感情。


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具体思维。
原始思维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混沌的整体性。
在图腾崇拜的早期,即单纯以一种动植物或自然力为图腾标志时,人们还只是达到了以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类概念的地步。而到图腾崇拜的中后期,由于氏族、部落经历了在战争中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吞并、组合,从而其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更多的捏合(兽形与兽形的糅合)。比如作为我国远古伏羲系统氏族、部落标志的蛇图腾,由于“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变成了一种虚构的“龙”的形象。这就达到摆脱同实际直接同一的状态而创造了一种第二形象的地步。愈往后期发展,则图腾崇拜之中也就愈来愈多地渗进了祖先崇拜的因素,实际上也就是渗进一种氏族、部落的历史因素。子孙的蕃衍、部落的扩大、战争的加剧,这一切都使追踪远祖的血亲观念具有愈益增大的现实的政治作用。同时,属人的因素也更多地在仍然没有破裂的原始意识的统一体中崛现了出来。许多图腾符号由此更加社会化了。如果不是出于图腾崇拜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逐步具有并提高了上述那种捏塑形象的心理能力的话,我们就很难想象为什么史前艺术能取得那样的成就。
在这种混沌之中,人的精神的内在正逐步从自然的、完全的实在性中摆脱出来,达到独立和自觉。
人类的史前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从实在性、具体性上摆脱出来的历史。
认为手势语为语言源头的意见,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主张。
维柯曾经推测说:“野蛮人的最初的语言一定是在歌唱中形成的。”
古老的神话往往说到命名。《创世纪》中说上帝造出了各种飞鸟走兽后,将之带到亚当面前,由亚当逐一命名。这一神话的寓意是说,人既为物命名,人自对物有一种统治权。它所揭示的历史过程,乃是原初的人群之对于周围环境清晰化的过程。恩斯特?卡西尔说得对:“一个儿童有意识地使用的最初一些名称,可以比之为盲人借以探路的拐杖。而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则成为走向一个新世界的通道。这里的一切进步都开辟了新的视野。”正是出于对语言能够沟通人类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之协力的认识,《创世纪》中方才有了巴别塔的神话。故事说亚当害怕人类都用一样的语言,成为一样的人们,因而所要作的事没有成就不了的;于是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果然,口音变乱以后,原想造到通天的巴别塔就因不能协力而停工了。这一则神话最深邃的涵义,乃在于表达了原始人类对于语言功能的那样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极大的肯定。当然,也充满了一种儿童式的天真幻想的乐观情韵。
事实上,语言的产生及其逐渐丰富的过程是十分艰难而缓慢的。
语言符号是人类意识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凝定,因而它就不易为个体意识所左右,具有一种相对客观的性质,这就是说,它有为某一人类聚群所共同承认的内涵,并且这种内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然而,语言符号不仅存在范围有特定性,而且存在的时段也有限定性,所以这种客观性又只是相对的。但恰恰是这种相对的客观性,形成了某一聚群中人们相互沟通并协力于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物质世界也由此而从仅被个人感知的纯主观状态,转化为一种可供共同把握的客观状态。许多认识论研究者似乎都忽视了人类历史之初在人类认识上所发生的这样场变化。反映论者把物质的客体性看成是先验的而非生成的,唯心论者抓住了世界须经由感觉方得被认识这一环从而宣称唯一真实的是感觉,都没有看到认知世界的生成性:从个人的主体知觉状态转化为共同把握的相对客体状态。人类所把握并活动于其中的,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相对客观性质的认知世界。
凭藉庞大的词汇量,原始人类对周围环境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认识。一种鸟,他们能根据一年四季情状之不同予以不同的名称。同样是尾巴,鸟尾、鱼尾、兽尾的称呼亦各异。即使是鹦鹉的叫声,也能依其三种状态:愤怒的、受惊的、普通的,说出三种名称来。任何地方——土地、道路、海滩、山崖、水源、山头,以及人迹罕至的荒野,都有名称。专有名词作为认识范围的意义,正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相当显著。
原始人类对于人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动作,也同样给了细致的分剖。
命名活动不仅为人类建构了一个认知世界,而且也生成着一个人文的世界。这除了上述对于人类自身行动的消化这一点以外(如果我们将名称扩大开来看,使之不仅包括名词性的,而且也包括动词性的、方位词性的种种称呼,那末命名活动覆盖的范围就要大得多。在原始人那儿,其实本没有这一些词性的分割),更为突出地反映在氏族成员个人的名字之中。氏族成员的名字都属于氏族的财产,以至于向其他氏族借用名字的氏族被看成是穷族。
在原始人名字中所反映的对于事项的细致表现确令人惊叹:刚醒而打哈欠的熊,露出水面张口的鲑鱼,绿色出现了,蝴蝶展开翅膀,澳洲肺鱼游于水中并看见一人,澳洲肺鱼游于其卵周围时摆尾,澳洲肺鱼折断一鱼叉,澳洲肺鱼吃鱼,蟹产卵,潮水将蟹冲到海里,蟹藏在洞中被掘出,鸸(er)鹋(miao)摇头晃脑,老鸸鹋踱来踱去,胸脯撕裂的负鼠,上树下树的负鼠,等等。当自然事物被用作氏族人名时,它们所表达的就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内容,而是被编码进一种人文的构造中去了。它们形成了一个部族文化的基始性凝定。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使得这种凝定带上显著的地域—图腾性差异,而这正是多元的地方文化之肇始。
继自然事物之在氏族名字中得到人文性编码,氏族历史也在人名中得到了浓缩,这便是氏族中有功绩的祖先的名字一再被后代所袭用。祖先以此而重生,祖先的名字中则不断汇入新的历史内容。
原始人对于个人的名字也有种种的禁忌:有的部落每个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公开的,一个秘密的,秘密的才是真名。
有的部落的习俗是没有人肯于自己讲出自己的名字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说出来的名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易于为别人所伤害,而由别人说出来,则没有危险。还有的部落特别重视在打鱼、行猎、出征这类行动中不能提到其真名,以免被精灵、鬼魂、敌人听去,造成危害。至于酋长、国王、祭司的名字,更是普遍地深藏不露。
换名的风习也是源起于将个人的名字同个人的身体、生命相混同的观念。十六岁到十八岁之际换名,是表示某一氏族成员已经成年,名字的更换,标志了生活阶段的变化。重病或衰老时换名,则表示新生。
这种对于名称作用的夸张,在沟通职能以外,予符号系统以过多的承载,这在加重了符号系统对于社会生活价值的同时,恰恰阻碍了它自身的发展。这种阻碍,突出地表现在对死者和尊贵者名字的避讳风习之严重干扰了语言的正常使用上。
与许多氏族乐于袭用有功绩的先祖的名字相反的是,在一些地区中却又存在着对于死者和尊贵者名字的避讳。这种看似对立的风习,恰恰都是根源于对名字作用之过分的夸大,它们的发生机制是一样的。同样的发生机制处在具有相异因素或同样因素具有不同状况的环境中,便会发生习俗的歧向演化。
“北美印第安人,无论男女,凡与新亡人同名的一律都要放弃旧名,另换新名。”“基奥瓦的印第安人在死者亲属面前从来不提死者的名字,谁家死了人,全家人都另取名字。”而在伦瓜印第安人,则更是连所有未亡的亲属都得改换名字,以免被死神按图索骥式地照名单将之收去。名字的更换引起了词汇的变迁,特别是因为许许多多名字都是借用诸如“水”、“火”等自然事物的名称,避讳风习强有力的存在必然迫使了基本词汇的动荡,于是同义词乃不断地出现。对尊贵者名字的避讳也有同样的情况:“马达加斯加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几乎都是从日常生活语言词汇中选取的,“诸如鸟、兽、树木、花草、颜色,等等”。一旦这些词中任何一个被用作部落酋长的名字,这个词神圣化了,于是就得以新词来填补那凡俗的空缺。“在那些地区,由于有许多独立的小酋长,许多事物、地方和河流的名称,都经历了无数的变易,因而经常引起混乱”。对死者的避讳是出于对鬼魂的害怕,对尊者的避讳是因为摄于现时的权力,总之都是屈服于一种强制性力量。
中国宋代人周去非曾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记录了其时广西灵川县瑶族刻板告状的例子:左刻一大痕表诉方,右刻一大痕代县官,两大痕中有一直线意为投诉。左大痕下复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谓仇人率数十人至。板中刻一箭形,示仇家以箭射。另有一火烧痕迹,意为请县官火速处置。板下面又有数十小洞,洞中皆系结短禾杆,则是诉方要求仇家以几十头牛赔偿其损失。这一个状子如果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一定十分清晰,刻板的笨拙与表达的模糊,活现了物化符号形式追踪于与思维同步发展的口头语言之后的艰难!
使用实物语言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西徐亚国王伊丹屠苏斯以五件实物答复向他宣战的波斯大帝大留士。这五件实物是:青蛙、鼠、鸟、犁、弓。维柯释其涵义曰:“青蛙指他本人出生在西徐亚土地上,就和蛙在夏天雨水中从土地里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是西徐亚国土的儿子。田鼠指他和自己家里田鼠一样,生在哪里就在那里安家,也就是在那里奠定了他的国家。鸟指他本人在那里拥有占卜权,也就是说,除神以外,他不隶属于任何人。犁指土地是由他开垦和耕种的,凭力量使他变为自己所有的。最后,那把弓指他作为西徐亚的最高统帅,有义务也有力量去捍卫他的祖国。”这五件实物所表达的意思还不算少。作为国王和统帅没有口头语言是难以设想的,但远距离达意时,一方面因缺少更有效的物化形式,另一方面又因为具体思维的外化要求,所以往往使用象征性实物。这种表达的笨拙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大留士的谋士所找到的解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有个重要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思维、神话思维和口头语言是并存的。
具有世界性的岩画可以说是图画文字的代表。
无论是刻画还是彩绘,完成岩画对于原始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实用的生产目的是岩画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甘肃嘉峪关黑山和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等地即有狩猎岩画。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又自会使原始人在一些有山洪暴发和山崖断裂危险的地点刻上山神水怪的形象,并在一些陡峭高耸的崖壁上刻画祭祀场面。我国内蒙古嶝口县托林沟畔的化装鸟兽形舞蹈图以及内蒙古狼山地区的四人连臂舞和拜日图,大约就是对原始宗教礼仪情状的一些描绘。而在部落相邻之处刻画上图腾符号以示区分,则是族团关系在岩画中的反映。至于像云南沧源第六地点的战争图以及第二地点描写获俘而归的村落图,更是用岩画来表现和保存历史了。西班牙列文特岩画不仅能描述猎人冒险的场面和部落的历史事件,甚至还能叙述宁静的家庭生活。列文特岩画“在表现狩猎和舞蹈等场面时,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和主题性。从形象的单纯性、样式化以及构图特点来看,这些画与其说是人物和动物的再现,不如说是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狩猎、战斗、舞蹈等活动的故事”。岩画明显是原始人类的一种物化语言。

彩绘岩画内容简析

这幅上古红山文化时期的彩绘岩画,上下高2.2米,左右宽2.4米,画中有各类舞动的人物32个,各种走动的动物10个,飞鸟2只,写意人物脸1面,人手3只,禽鸟爪1只,表意的通道2条,流系1条,尚未辨认的形物5个。

画面不大,但在画中反映上古景致内容却很丰富。画面各种姿势的人物较多,占画面各类形物总数的70%,其中画面最醒目的是处在中心位置舞动的巫师,巫师脸部看不清,但是巫师舞动的飘带却柔长、优美、自然,飘落的柔带连接了比巫师个矮的人身上,是情系,还是洗礼;是欢庆收获的共舞,还是部众为了祈求什么,通过巫师法术舞技与神灵沟通。

巫师左边是一只跳动的鸵鸟(鸵鸟在这里已绝迹,但是我们可以在内蒙古博物馆看到从翁牛特旗出土的上古鸵鸟蛋化石)。巫师和鸵鸟周围有15个人,舞动的人群中一猪向东北方面行走,后边有一个高大的人,像是在拉扯猪的尾巴跟他一起行走(有考古资料表明猪在九千年前就被人驯化了,人拉猪的动作是向人展示了驯化猪的成果)。巫师的前方有一只大梅花鹿、一只小鹿和一个人在奔跑,他们与猪应该是同一方向绕舞动的人群行跑。绕巫师舞动的人群前还有4个人,他们像是另一个部族或家族成员在那里等待巫师的洗礼。

巫师的左上方以3口行走野猪为中心,构出了另一个区域画面,这3口野猪一字排开,向东北方向行进,它们脚下有两条长长的线条,它表意应该是猪的通道,通道下边有一股水在流淌,通道的前下方有三个肩并肩手挽手的人,像是撑猪通道的木杆,还是跳上古的排子舞,尚未有合适的答案。三猪的正下方有做着不同姿势的5个人,猪的正上方有一人手持两个圆圈像是站在猪身上,他的前边还有一条犬(考古资料表明犬一万两千年前就被人驯化了),它们向同一方向行走。三猪身上还有1只飞鸟,左下方有2只动物在观看,它们的背后还有一只动物和2个人向东南方向观行。

这幅岩画看不到射猎嘶杀的场面,出现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歌舞升平的景象。它折射出上古人类活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对于原始社会的意义至为重要。
《庄子》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俯栖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从容成氏到神农氏共十二氏。我们知道,古代古籍中的一个“氏”,往往代表了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十二氏,其时何等漫长也。刘勰说:“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这是说文字发明后才结束了结绳的时代。图画文字在应用上远不如结绳方便,并且也还远远未能规范化、形式化,因此,虽然文字的产生应承接于图画之后,但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时代倒是和结绳时代相与为邻的呢!






发表于 2013-2-2 09: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辛苦,多谢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山车 发表于 2013-2-2 09:37
版主辛苦,多谢分享,学习

过山车贵宾上午好!谢您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09: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肖居 发表于 2013-2-2 09:42
过山车贵宾上午好!谢您关注。

版主别客气,上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09: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09: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版辛苦,多谢分享,学习,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phoenix 发表于 2013-2-2 09:45
学习!

感谢凤凰贵宾关注 !给您敬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9: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可无形不可无神 发表于 2013-2-2 09:50
三版辛苦,多谢分享,学习,敬茶

宁可友上午好!感谢您的关注!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介普(永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2-2 09: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介普(永增) 发表于 2013-2-2 09:59
学习  三版兄辛苦

关贵宾上午好!感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19 14:28 , Processed in 0.070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