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兴隆洼遗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21: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兴隆洼遗址2012年12月25日 10:23
来源:北方新报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原标题: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兴隆洼遗址
兴隆洼遗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在这个旗的兴隆洼村东南的一处坡地上,发现了打制石器和夹砂陶片。这一发现顿时让考古专家们兴奋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料到就在那里的地下,竟然埋藏着一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距今已经有着8000年的历史。
于是考古专家们从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间,先后对该地区进行了6次发掘,将整个原始村落全部清理出来,重见阳光。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村落当初是统一营建的,结构布局规整有序。村落的四周环绕着简易壕沟——可以称为护村河。全村共有房屋94座,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按顺序排列,每排10座左右,最大的两排房并排位于村落的中心部位。在村落的西北侧设有一个出入口。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面积有大有小,房址中间设有灶址、柱洞、龛。房址四周和东北侧有窖藏坑。随后,考古专家们又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让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林西县白音长汗、辽宁省阜新县查海等三处新石器村落遗址重见阳光。以上发掘出来的诸村落是规模大小有别,年代早晚略有差异,但是其统一规整排列的建筑设计理念是相同的,同属于兴隆洼文化,是内蒙古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此外,单从建筑学上来讲,这些村落也可以称为8000年前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篇章。
     兴隆洼出土的陶器,不但实用,而且已经具有了审美价值,在陶器的外壁已经装饰出各种压划纹样。从出土的石器来看,兴隆洼人当时已经能够根据器类选择石材,运用打制、磨制等各种方法加工制成铲、斧、锛、凿、磨盘、磨棒等掘土、砍伐和谷物加工的工具。兴隆洼人还利用动物肢骨加工磨制出各类工具。
在兴隆洼出土文物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玉器。一下子就将我国生产加工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成为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远的玉器,其原料的选择、造型特点、生产工艺等方面都开创了我国玉文化之先河,在东亚地区玉文化发展史上位居引导地位。由此印证了中华民族崇尚美玉的文化观念已经流行于史前时期,8000年一直延续至今。
兴隆洼出土的玉器共有50多件,阳起石和透闪石软玉居多,色泽为淡绿、黄绿、深绿、淡青、乳白和浅白,器类以玦、长条形坠、弯条形坠、管、斧、锛、凿为主。经过对这50多件玉器的研究,能够了解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先民们已经有了鉴识玉材、选择玉材的纯熟技艺,并且在加工玉器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切割、抛光和钻孔的技术。这些出土玉器都是通体抛光,并没有装饰纹样,反映出兴隆洼先民由于崇尚玉石的温润、晶莹的自然属性,而产生出来的古朴的审美观念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流行着居室葬俗,一些死者被埋葬在房屋内,房屋中的人照常居住。出土玉器大多出自居室的墓中,多数都是墓主人身上的装饰品。例如成对的玉玦是墓主人耳朵上的饰物,是东亚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制耳饰;玉管是墓主人的项饰,匕形器往往成对,为墓主人项饰或衣服上的缀饰。
在兴隆洼遗址118号居室墓内,墓主人的右侧葬有一雌一雄两头整猪,占据了墓底几乎一半的地方,是祭祀祖灵与猎物灵魂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已经具有了图腾崇拜的意味。在查海遗址中部的小型广场,摆放着一条19.7米长的龙形堆石。在兴隆洼遗址的西南部也发现有龙形堆石,头部处放置的是猪头骨。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猪首龙形态的堆石,为研究龙的起源及崇龙礼俗的形成提供了实物资料。
兴隆洼文化的人物特点突出,寓意深刻,是远古先民创造的最优秀的艺术作品。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一件石雕人像,由黑灰色硬质基岩雕刻,高达35.5厘米,头部略呈三角形,长度占全身的1/3。兴隆洼和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小型石人面饰,嘴内嵌蚌充当牙齿,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镶嵌艺术品。在兴隆洼遗址还发掘出了圆形和长形人头盖骨牌饰,上面有着对称分布的钻孔或镂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头盖骨制品,当年是宗教典礼活动所用的一种法器。
兴隆洼文化影响深远,不只是影响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文化,还对俄罗斯深海地区、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等地的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点,许多外国考古学者和文化学者也表示了认同。兴隆洼文化也是内蒙古东部区新石器文化的早期代表,还彰显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气象,其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都被而后的红山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所继承发扬。
文/杨 翠




2#
发表于 2012-12-29 21: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29 21:50: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29 21:50: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29 22:06:54 | 只看该作者
多么好的史前文化呀,人类就是聪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29 22:21:41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for your topi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3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23 22:24: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2 09:39 , Processed in 0.0561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