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72|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转载)传奇犀牛角制成奈何杯 4000万元拍品创纪录(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9 12: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明末清初 “尤侃”款犀角雕螭龙仿古杯 供图/古天一
  本报记者/徐小青
  自古以来,犀角就被视作辟邪、稀罕的灵物,以犀角制成的器皿因其带有浓重的传奇神秘色彩,千余年来在宫廷民间长盛不衰。明清之时,更成为皇室贵胄与文人雅士的御赏珍玩。   不过,犀角器受到现代收藏家追捧、市场渐热还是近几年之事。上月底,两件珍稀犀角雕作品在香港拍场均拍出3986万港元(约合3494.5万元人民币),创下了犀角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   古书记载解毒传说  提起犀角,首先要讲到角的“主人”——那些身披坚硬铠甲、头顶威武坚角的犀牛。犀牛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共分为5类。黑犀和白犀属非洲犀,印度犀、爪哇犀、苏门达腊犀属亚洲犀。   据记载,我国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犀牛,但秦汉时期已极其少见。犀角基本上由进口而来,或是外国使臣作为礼物呈献给当时的皇室贵族,珍贵异常。宋代,使用犀角制成器皿尤其是杯盏蔚然成风。明清之时,犀角器更发展成皇室亲贵与文人雅士的珍玩之物。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犀牛角蕴含着神秘莫测的力量,民间还流传犀角有辟邪镇凶护平安的作用,这和其药用价值不无关系。东晋道家理论著作《抱朴子》中有关于犀角可解毒的记载。据说,当把有毒的液体倒进犀角杯,毒液就会像滚水一样沸腾起来,毒性遂消。也有传说称,犀角杯跟象牙筷一样,当装有毒素的液体入杯,会泛出白沫,给饮者以警示。   真实情况虽未必如此,但犀角对人体具有清火化毒的药性是得到公认的。如果病人高烧不退,用犀角研磨成粉,水服就有很好的退烧功效。此外,犀角中含有碳酸钙等对人体有益物质,也具有保健功能。   目前传世犀角器多是明清两代制品。从风格上说,明代犀角重视磨工,细润朴拙,简洁疏朗。清代工艺趋向繁复精致,技法多重,争奇斗胜。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正仓院现在仍藏有我国唐代的犀角器,包括杯、如意等。有专家统计,传世犀角器极为稀缺,估计总数不超过4000 件,上品犀角雕尤其难得。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2:59:33 | 只看该作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清 犀角雕“六吉”款秋园杯  别具雅趣的奈何杯   传世犀角雕作品以杯居多,也有笔架、佛像、尊、水注、壶、碗、盒等器型。但同是犀角杯造型,有的也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几天前,《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在北京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展室里见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明代犀角雕荷花杯。说它奇特,是因为此杯并无底座,杯底以犀角原型尖底保留而成。它不能像普通杯子一样正常平放,如果不是以手持之,就只能倒置或躺放。   古天一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说,这种杯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奈何杯”,也有叫“无奈何”杯。据说持此杯饮酒,倒酒进去后因为只能手拿不能平放,只得一饮而尽,取其“无可奈何”之意。记者细看此杯,高仅10cm左右,不但造型独特,而且在杯子内壁还雕琢了两只小小海螺,生动可爱,别具雅趣。   奈何杯也有体积较大者。北京故宫藏有一件明代《犀角雕折枝葵花天然形杯》,高39.7cm,以整根非洲犀角雕成,杯身随形雕成折枝蜀葵,杯口雕作花头,应用了镂雕、浮雕、浅刻等诸多技法,工艺极精,构图亦美,并略施染色,于古雅中见妍媚。   尊或瓶是犀角雕中比较稀罕的器型。不久前在香港拍出近4000万港元的清康熙《犀角莱菔尊》即是此中珍品。莱菔尊又名“三弦瓶”。“莱菔”是“萝卜”的别称。这种瓶式的瓷器在清代十分流行,用在犀角雕中很少见。此件线条修长,丰肩敛腹,犀角料呈润泽的蜜色,间以茶色条纹,观之含蓄悦目。
上一页 1  2  34下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00:23 | 只看该作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明 犀角雕“兰亭序”杯 供图/佳士得明 犀角雕荷花杯 供图/古天一  慧眼识真   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古人在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的取用上,更倾向于前者。认为亚洲犀角的透明度、质地都胜过非洲犀。其中,又以苏门达腊犀角最优。清代中前期的犀角器多以亚洲犀制成。   现在市场上的伪造犀角,材质多来自牛角,如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别:   首先,从质地上看,无论是哪类犀角,表面都有行内人士所称的“竹丝纹”。犀牛角的质地是“发质”,牛角则是角质。犀角膛浅,底截面一般是马蹄形或马鞍形,也有的没有圈状层;牛角中空膛深,底截面还有圈状的蛋白质层。   值得留意的是印度犀角,它有独特的形态,即俗称的“天沟、地岗、马牙边”。“天沟”指的是角前部分有一条状凹陷,“地岗”是一条与“天沟”相对的条状突起,“马牙边”则是根部边缘由于多年的生长、磨损形成的凸凹不平的粗齿状结构。   此外,犀角多为蜜色、黄色、黑色,虽有颜色深浅但无艳色。牛角则往往有上色。仿制犀角器经烧灼、水泡后会有臭味,真正的犀角则不会如此。   有些造假者会将牛角仿成出土物。实际上,出土犀角器是极其罕见的。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件犀角器实物是出土的。因为犀角含有碳酸钙,埋藏在地下极易发生腐化。   犀角雕名家有尤侃、尤通、鲍天成等人。有落款的极少,愈显其珍,所以近现代多有作伪者。想判断犀角器款识新旧并不十分困难。数百年岁月使犀角角质老化明显且层次丰富。如有新动刀之处,即使精心做旧,也不能恢复老化层原貌。(徐小青)
上一页 12  3  4下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01:08 | 只看该作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清康熙 犀角雕“康熙御制”楷书款莱菔尊 供图/佳士得
  市场观察:近4000万元拍品创纪录  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犀角雕在国内市场并未得到珍稀艺术品的待遇。人们更看重的似乎是它的药用功效。据说,有不少犀角雕作品被当作药材研碎使用。不过,从2006年开始,不论是香港市场还是欧美市场,不断有明清犀角雕精品突破千万港元大关。此后,犀角雕价格持续上扬,行情看涨。   今年春拍,不论内地还是香港市场,各家拍卖公司纷纷推出够分量的犀角雕作品,有的还以专场形式出现,一改以往犀角雕作品零散有限、“淹没”在杂项中的窘境。   上月底,香港佳士得举办“松竹堂珍藏”犀角雕拍卖专场,推出的30件拍品全部成交。其中,成交价最高的两件拍品,清康熙《犀角莱菔尊》(“康熙御制”楷书款)和明《犀角雕“兰亭序”杯》,皆以3986万港元的高价,创下此类拍品新的世界拍卖纪录。   100%的成交纪录和近4000万元的价格令业内对犀角雕的行情上涨普遍看好。香港市场的表现也鼓舞了内地市场。不久前,北京翰海2010年春拍推出犀角雕专题,上拍的十几件明清犀角雕作品也悉数成交,多件拍品成交价过百万,包括一件以212.8万元成交的明晚期《犀角夜游赤壁杯》。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桂华女士告诉记者,犀角雕被看好,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国拍场成交价格很高,带动了国内的市场行情。   不只如此,多家拍卖公司都在自家春拍中力推犀角器。比如,北京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设立“心有灵犀”专场,汇集了15件明清犀角雕作品,其中9件为明代珍品,不乏名家之作。(徐小青)

上一页 123  4  下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04:45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宋廻纹犀牛角杯

犀牛,我国古代称兕,犀角就是长在犀牛头盖骨结节上的角,又叫奴角,因为天生有凹下去而呈圆锥的形状,故常被做成饮器使用,还被制成装饰品如带、钗、簪等。传说犀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感应灵敏,故唐代诗人李商隐写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用以比喻两心相通。
   
对犀角的利用和记载,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猎犀获犀的记载。《韩诗外传》有:“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 骇鸡犀指的是通天犀。《抱朴子.登陟》中也有:“通天犀,其角一尺以上,刻为鱼而衔以入水,水常为开。”从商周时期始,人们就曾“以兕(雌犀)角为觚”,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酒性燥热,犀角性寒、凉,对人有凉血、解毒、镇惊、滋补的作用,因而就利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以祛病延年,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如今市面上出现的犀角制品多为酒杯的主要原因。宋以前的犀角器皿只见记载而未见实物,1981年在浙江诸暨南宋董康祠的合葬墓(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中,发现的一套文房用品,内有犀角镇纸二件,这可能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犀角制品了。
   
犀角有亚洲与非洲犀之分,亚洲犀角的底盘为马蹄形,非洲犀角为马鞍形。一般亚洲犀角质优于非洲犀角,因而其所雕之物也珍于非洲犀角制品。犀角雕刻在竹、木、牙、角四大雕刻中,居首要地位,就在于其材料的珍贵难得和材质的药用价值。
   
犀角杯的雕刻内容大致分为:花卉动物、仿古题材、人物风景和素面四个大类,其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仿古题材和人物风景的次之;造型主要分平底与锥底两种,前者适合置于桌面,后者则更适合手握。从明代以来,到清乾隆,是犀角杯迅速发展的兴盛时期,能工巧匠辈出,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师有鲍天成、濮仲谦、尤通等,他们雕刻的犀角杯设计奇巧,工细绝伦,各自运用了深、浅浮雕、镂空雕及线刻等技法,在小小的一件犀角表面,甚至内壁上,疏密有致地雕琢出山水、松石、人物等纹饰,意境幽远,是当时世人追捧的艺术珍品,据说乾隆皇帝厌倦了精雕细琢、纹饰繁缛的玉器,而对古色古香的犀角杯特别偏爱,情有独钟。
   
在四川省博物馆的犀角杯藏品中,有一件清代(宋代?)雕刻的蟠螭纹犀角杯,该杯高9.4厘米,最大口径处14.5厘米,呈褐红色,椭圆12花瓣形敞口,假圈足,似喇叭状;一对较大的鸟首螭身,鸟喙张开,形态相同,相互对望,上下肢体交缠在一起,以镂空雕饰的方式作为杯耳;与耳相对的另一侧,是一排纵向排列的五个凸棱,重叠在云头纹上。杯身采用高浮雕的方法,甚至还采用了透空半圆雕的方法,雕琢了十余个神态各异的小螭在杯身各处,造型各异。每个小螭的头型不尽相同,有象首的,有鸟头,有独角虬龙和双角兽头的等等,但不管什么头形,所有的灵兽全都为螭身,有昂首张望的,也有相互追逐撕咬的。杯的口沿饰回纹一周,近口沿处内外壁各饰雷纹一周;正面分别饰花瓣纹和回纹等。地纹用浅浮雕和线刻花瓣纹、兽纹以及回纹等纹饰作为装饰,足部整齐排列11个头朝上的线刻螭纹。
   
蟠螭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就常出现,早先无角,后逐渐演变,且形态独特,造型较为自由。
   
明代曹明仲在《格古要论》中对犀角材质有如下描述:“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从整体看,这件犀角杯造型上遵循了犀角的自然形态,瑰丽神秘的纹饰充满了动感,精湛细致的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器身纹饰按疏密、繁简、动静的对比,以及大小及深浅的对比,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泽光亮油润,晶莹剔透,不论是雕工还是沁色,都是难得一见的犀角雕珍品。
   
从明代到晚清,数百年间,犀角杯由简而繁,经历了由质朴到奢华,再到对艺术境界的捕捉与探寻的蜕变,它们不仅是一个个工艺大师艺术灵感的再现,更是记载着犀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今,它的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藏家关注,它珍贵的材质,精美的雕工,充满深意的文化内涵,使得犀角杯成为牙角类古玩中的精品,在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2005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代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以1140.56万元成交,创下当年中国文玩杂项的最高价。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船型犀角杯,以203.2万美元(约合1680.4万元人民币) 的成交价拍出,创下当时犀角雕拍卖世界纪录。这件船型犀角杯包浆厚重,色泽深沉,褐中微泛红色,且雕工精细,力压其他瓷器拍品,创下该场最高成交价也在情理之中。[size=+0][size=+0]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任何猎杀犀牛和进行犀牛制品的交易都是违法的,即便如此,现今犀牛的数量仍然连年减少。因而,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犀角的不断认识,流传于世的犀角杯件件都很珍贵,它们的身价还将创出新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06:34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博物院馆藏清喇叭形犀牛角杯

形态特征:犀牛角,器呈喇叭状,浮雕松树、人物、八马图。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经历:朱良辅出售给四川省博物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0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2-11-19 13:08 编辑

四川博物院馆藏明犀牛角雕山茶杯

形态特征:犀角质,内壁饰葡萄叶,外壁凸雕葡萄山茶花。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经历:195415日清委会拨交给四川博物馆    经手人:郭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16:16 | 只看该作者
别上了合成犀角杯的当

随着海内外犀角雕收藏的升温和拍卖价格的上涨,200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玩市场上也涌现了大量的“犀角杯”,收藏者有的以上千元“捡漏”,也有的花上百万元的高价购买。   市场上真的有那么多犀角杯吗?北京故宫博物院杂项专家刘静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犀角杯90%都是赝品,有的是根本没有收藏价值可言的合成犀角,有的是黄牛、水牛等其他动物角,还有的虽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现代仿品。
  花犀牛角的价钱却买到的是水牛角、黄牛角,假犀角杯让收藏者蒙受了巨大损失。如何识别真假犀牛角呢?刘静认为,多数人把有竹丝纹的角当做犀牛角,其实这是个误区,牦牛、水牛角也同样有竹丝纹,而网络纹和鱼子纹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她发现有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来也有成片成片的竹丝纹,而且价钱不贵,很多收藏者上了当,吃了亏。另外,市场上还存在合成犀角做成的赝品,成份为树脂胶、石蜡等化学物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判断犀角杯的新旧则要看雕工,看作品属于哪个时代的风格。“从故宫的藏品可见,明代犀角杯风格大气、圆浑、花纹不满,庄严高贵,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杂,刻意显示刻工技巧,这是两个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风格上的区别。”刘静介绍,明代朱元璋实施海禁,多数犀角都是从非洲、爪哇、印度走私来的,材料稀少珍贵,所以雕刻家采用磨工浅浮雕,而清代海运进一步发展,进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员直接从国外淘买,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镂雕刻意展现刻工。
  清朝传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风格的仿古杯,以乾隆朝最为突出。乾隆皇帝以好古闻名,当时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仿古杯,“清代很多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蜂蜜色,经过工匠染色变成古铜色,古香古色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刘静在对故宫犀角雕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她开始以为是明代的犀角杯,后来在杯子被虫蛀的地方发现,虫子洞里是蜂蜜色的,说明杯子是清代的,仿的是明代的自然包浆。
  乾隆盛世,中国传统工艺达到鼎盛,官窑瓷器、名家书画如今都备受藏家推崇,乾隆朝的犀角杯是否也是如此呢?刘静认为乾隆朝的犀角杯不是最精的,明代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犀角雕采用了浅浮雕的精湛技艺,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却能展现七八个层次,比深浮雕、镂雕难度更高,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让赝品看来像老杯,有的造假者按照清代的雕刻风格仿制了新杯,经过化学染色并抹上土做旧,伪装成出土器物来蒙骗收藏者,而据刘静介绍,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在地下极容易腐蚀,到目前为止还根本见不着出土的犀角器物。
  昂贵珍罕的犀角杯该如何保养?有些人采取了给犀角杯抹上一层油或者腊的方法,而刘静指出这种保养方法对于犀角杯弊大于利,涂油、腊反而损坏了原材料,掩盖了器物本身自然的浆亮,她建议收藏者要经常地把玩犀角杯,而不需要用任何涂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1-19 13:18:31 | 只看该作者
欣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3:39:17 | 只看该作者
犀牛角鉴别(图1) (2010-03-14 23:49:14)转载

标签: 犀角丝纹牛角镂雕达摩亚洲分类: 古玩

犀牛角鉴别(图1)
    犀牛角与牛角的区别其实不难,只要掌握了要领,也很容易鉴别。

鱼子纹


鱼子纹


鱼子纹
(只能说可能是犀角的鱼籽纹)(特征之一)
    犀牛角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

清早期犀角盃:网格纹十分清楚,色泽自然
    也有人说:而网格纹、鱼子纹,天沟、地岗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局部可见鱼子纹证

牛角  牛角杯的侧面
    注意掌握的要领是:1、犀角有鱼籽纹,牛角没有;2、犀角虽然可以一层层剥开,但没有一圈圈的角朊层;3、在正常情况下犀角有气味,而牛角没有。

牛角 牛角的角朊层
    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

牛角  牛角杯的竹丝纹
一、犀角的鉴定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清代非洲犀犀环偑
在细镜下可能是亚洲犀的‘竹丝纹’


亚洲犀的细镜下情况


亚洲犀的局部人物的刻画情况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亚洲犀角盃

  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


犀牛角 犀角的鱼籽纹(但蹄子也有此纹)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请看图2e牛角底截面。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见图2d左边的)。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犀牛角 犀角的竹丝纹(发丝纹或叫甘蔗纹,但蹄子料也是这样,只能做为参考,要看实物来定)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可能不是犀牛角
规格:21.8公分 720克该杯雕工细密略粗,造型上杯口马鞍,
具犀牛角固有的粟米纹和甘蔗纹,有腥味性稍生涩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

    (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

    (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犀牛角



犀牛角
    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



犀牛角
    二、犀角杯的种类
    工艺和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包括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
  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



  二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三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不一定是犀牛角
不一定是犀牛角
  不一定是犀牛角
    此犀牛角板指(此料从照片来看也很难说,只能说犀牛角特征明显,要看实物才能断定)可能是明末清初时器物,高:3.3厘米,孔径:3.3厘米,重21克。可能是采用亚州犀牛角的尖部做的,犀牛角的尖部是犀牛角最好最嫩最珍贵的部位。
  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一个大致概括,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具体杯还应具体分析。
    同样是仿古题材,要体会它们不同的雕刻风格:看螭龙直似要从杯上窜出来;也有的装饰纹规矩而呆板。看它们的足:再比较它们的色泽区别,等等。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明代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

      高15.3cm。质量189g。角雕油质通透,竹丝纹明显,鱼子纹清晰。蘸温水后闻之清香、无腥味。是亚洲犀牛角的上品。犀牛角雕底盘如西瓜子,角细长。是苏门答腊雄性犀牛角雕。
  犀角杯自明代起就有其它材料的仿品,比如木,竹,瓷,石,金属等。这些仿品如果本身能考证出确切的年代,那么对犀角杯的时代风格考证也会有帮助。
清初高浮雕四妃十六子犀角杯
    三、犀角杯的价格
  20世纪90年代前,犀角杯的成交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近年来价格上扬较大。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90年代至今,国内拍卖行共有过212个明清民国犀角杯拍品,成交121个,成交率为57%。在流拍的91个中,有些估价过高,有些工粗或包浆难看,有些不开门或断代有疑问,有些纯粹是运气不佳。其中工粗难看或不开门的约占一半。但也有好东西流拍的,比如北京翰海2002年12月9日拍的一带燕喜堂款的清初犀角螭杯(估价30-40万元),中国嘉德1997年10月25日拍的清初犀角雕庭院婴戏杯(估价60-80万元)等。
犀角镂雕秋葵叶纹玉兰花形杯,明末,高7.8cm,口径13.5×8.5cm。
    杯色棕黄偏红,用亚洲犀牛角制成。以盛开的玉兰花为造型,将敞阔的杯口雕做五瓣开放的玉兰花形。杯侧镂雕一杈点缀着两朵花蕾的枝干成柄。又将连着花蕾和硕叶的枝茎镂雕成圈,盘结在杯底做足。杯身浮雕的叶及花蕾,前后交错,形态各异。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其次是人物风的,最后是素身的。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小造型包浆,二是题材布局雕工,三是款。从大小而言,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为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躁为下。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有带名家款(如鲍天成、尤通等)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由于犀牛属于珍危被保护的动物种类,今天人们已不可能重拾犀雕艺术。犀角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一朵奇葩已成绝响。也许有人会说,目前犀角杯的价格已不低,投资风险较大。但事实上,犀角杯的价格从来就不低。强者恒强。今天您以“高价位”买入了犀角杯中的稀品精品,过了三,五年您就会发现,原来的“高价”并不高,也许您已有了一倍或着数倍的收益。
犀牛角鉴别(图4)
犀牛角鉴别(图3)
犀牛角鉴别(图2)
犀牛角鉴别(图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1 01:55 , Processed in 0.0582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