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81|回复: 207
收起左侧

[教材] 看悟辩 辩别有难度的表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16: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辩别有难度的表相
(表层风化脱落呈二次皮即原纹中砂痕也随之消失)

L1210397.jpg
L1210398.jpg
L1210399.jpg

L1210400.jpg
L1210401.jpg
L1210402.jpg
L1210403.jpg
L1210404.jpg
看净观熟知肥透,土古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直接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
RT.jpg
U.jpg
L1210396.jpg
发表于 2012-9-24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南 发表于 2012-9-24 15:22

152122s1gcza147asqwcrc.jpg

孔内沁色的过度自然。
152118patr834f93ryml99.jpg
微溶态下隐现砂砣痕。
152109duz38ypshksfygkd.jpg
浆层包裹,玉表整体微溶态自然不易仿。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2-9-26 22:38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 ...

                                                     十二字法:辨识古玉的正道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声。致敬。
    观察古玉,不要轻信所谓“一眼活儿”,因为这是个科技发达、技术精细、理念混杂、仿手林立的场所。前人对古玉的观察心得,有些已经被证明是有错误的、有差池的、有粗陋的,拿来奉为经典必伤人伤己。目前阶段,恐怕还是要遵循任先生十二字法的视角、理念、方法、逻辑等等。不同的是,这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不是四处套用,不问分寸。
    其实,古玉的制作技法与工具,决定了每件都一定是“这一个”,同时,每一处墓葬甚至每一个墓葬内的各个墓室,情况也都大相径庭。所以过去的老先生们说:古玉无同相。就我的观察而言,即便是成对的器件,在墓坑中的位置几乎相同,其沁相也完全不同。前人将古玉沁相做了多种的分类,但是,也仅仅是挂一漏万,九牛一毛而已。
    任先生的这件教材,应该说是我们平时不难遇到的。我们之所以不敢认,那是因为我们至今没有搞清楚十二字法的核心。以我的理解,这个核心就是“自然态”。何谓自然态,似应就是“在非人为状态下的自然氧化现象”。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可以断言的是,循着十二字法的路径前行,我们可以看到无法穷尽的古玉表象。
    看看任先生的这件古玉,它的表面已经发生较大的氧化,其所形成的纹理不是短期人力所能为的。尤其是磨痕的表象,未经岁月的侵蚀不会如此圆熟,可以说戾气消尽。出灰区的分布随意而合乎自然变化,丝毫不见刻意的痕迹。其实,关键就在浑然天成。这便是自然态了。关于其工法,其实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历经几百年,期间的工具、工艺、制作环境,甚至包括工匠的力道的大小,在几百年间、在众多人手里,何来不变之理?这些均是偶然性才对。既是偶然,与我们的常规见解、与有限的馆藏必然就有不能比对之处。拘泥于馆藏和常见,焉有不惑之理。
    经常讨论的话题中还有“断沁”。其实,许多藏友认为的断沁,正是古玉解理后的现象。矿岩在发生解理时,其一侧的晶格受到破坏,而另一侧晶格由于断面的作用产生隔绝而出现不易沁入的现象,因此,沁色会沿被破坏的晶格面进入,而另一侧受沁较轻,甚至无沁。古玉表面就会形成单向成沁的情况。在馆藏品中,如此现象并不少见。
    这说明即便所谓断沁,也要分析其成因。这就必须运用“自然态”的方法来判断。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不为成见所缚,秉持“自然态”的理念分析,这也许就是我们不断接近古玉的正道。(注:标题为三肖居所加)

精品文章。拜读了。给马不识途贵宾敬茶!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13: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错了再学习认识才更有直观感,我坚持我的观点。
1从上图看,没有看到深入肌的质变和过渡态,变的只是表而非理。
2玉质变首先要软,软后内物质流失浸进过程中定有微缩,但这件只有表溶失而非内缩。
3即然工痕都溶失了,那么为何没见二次皮戓三次皮的残留?似乎不合情理吧?
4古玉的熟透感有吗?,失色充浆感呢?又无皮壳,还得再否定。
5观看任何一个弯角似力向深浅一致,打个问号是正常的。
如学生答错了,我会更认真重学,请老师谅解学生就行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林喜玉 发表于 2012-9-24 23:44
个人看法,期望老师和师友指正。


灰斑是由于玉质质变在玉器表面析出的一层物质,它是附着于玉器表面的,不可能也不会进入玉质内;这层附着物用手长时间排摸或用封口胶粘贴半年以上撕下都会脱落,灰斑脱落,露出来的玉质会有不同程度的质变!





西周一面坡工,减地起阳,勾画出唯美图案,内外工痕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图中所标收刀处并非机工圆收刀,工痕溶溶态,包浆自然,工上自然态质变明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2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23.57 KB)



学习了。赞同盛世大唐网友的看法。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这种眼睛在西周是不是很少见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表微溶态,槽底砂砣痕,沟底与玉表浆光统一,沁有过度。
玉质有些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少老的神韵,工法太规整、、、不敢认同。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钻孔处有''次生''物.阴线底浆光一致.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浆层一致,从第七图看玉质已呈熟态。欣赏,学习,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7: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8: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玉的老熟程度看 显生! 欠缺老包浆!从工看挤阳趋于一致 不像是老手工!个见 请老师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18: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看仿,错了您别生气,给您擦一个礼拜的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3 2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个见为韩料仿品!还有上面的土不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17:03 , Processed in 0.0623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