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00|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古玉“糖沁”浅析(组图)(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2:16: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姜庆 于 2012-6-19 12:19 编辑

“糖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玉沁状。凡是淡褐、红褐、棕褐或深褐的古玉沁色,通常都可以称之为“糖沁”。就如人们习惯于将黑色沁称为“水银沁”一样,“糖沁”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化的叫法。如果同样以色感来表述,那么“糖沁”也便是褐色沁的一种别名(图1)。本文以出土般商至西周古玉为例,对古玉“糖沁”的成因、性状及辨识要点作一简析。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古玉中,“糖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沁色,无论是南、北土或干、湿坑出土古玉,均可见到。不同的只是玉表在“干涩”和“湿润”上各有表现。而在某些特殊的地域环境中,“糖沁”几乎占有绝对的比例。说明沁色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2、3)。

“糖沁”也有被叫做“饴斑”或“铁锈沁”的。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但后一种叫法也许更符合客观实际。古玉“糖沁”的形成,其外因是: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3.足够的时间。这三者中,第1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2、3个条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糖沁”类的古玉,首先必定是遭受了三价铁离子的侵蚀或浸染,地温、地压的强度和时间则影响着这种矿物质改变受沁古玉的程度,因此也便有了淡褐、红褐、棕褐、深褐等等浓淡不一的沁色(图4、5、6)。

“糖沁”质变的结果,是基本上改变了玉器的原色。如果在比较温湿的环境中,则可能是或浅或深的铁锈红成为玉色主体(图7),甚至于深黑如铁疙瘩一块。但毕竟玉质晶体的结构与浸染物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一致,因此大体尚能检视到隐现其间的原生的质地(或曰“开窗”)(图8)。而若是玉器材质松软且又处在干燥或酸碱程度较严重的坑口中,“糖沁”甚至有发展为钙化或呈鸡骨白的情况(图9)。

如前所述,由于“糖沁”的形成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某些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此种状况尤为严重。我们知道,土壤之所以有各种颜色,是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缘故。棕壤和红壤里含有丰富的铁质,是铁质高度氧化后形成的,不同的只是氧化的程度。黄壤里铁质尚未能高度氧化。而含有石英、正长石、高岭土较多的土壤,一般更接近于灰白色。古玉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矿物质的作用而一点点地改变本色。某些地区土壤结构中丰富的氧化铁(三价铁离子元素)加上必要的其他因素,从而形成古玉沁色独特的地域特点。本文举例,大部分出于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可见鲁南地区的一些文化遗址坑口具有与别的文化遗址坑口不同的矿物质构成。为考查真相,笔者曾实地采集过一些相关资料,发现鲁南一带的土质和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构成情况,确实可以验证上述观点。


古玉的“糖沁”与糖玉比较容易混淆。杨伯达先生认为,“沁色上较为难辨的是饴斑和黑漆古。饴斑称为‘糖’……即类似用旧法所制之红糖色或麦芽糖色。这种糖是成玉之后的二次色,也是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与白玉、青白玉、青玉共存……人工饴沁总是滞留在器表上,或夹在绺璺(wèn)之内顺其方向呈深饴色线状沁。”(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综论》)。这是对古玉的“糖沁”与近现代糖玉分辨与判断的最清晰的描述。糖玉的使用从明清到现在,也算有了一定的历史(图10),且分布较广,大抵在新疆叶城、且末、若羌以及俄罗斯等地都有原料。严格地说,从形成机制来看,它们之间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因为糖玉的形成,也是主要由氧化铁作用于透闪石或阳起石所致。原生、次生的说法,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区分糖色的新旧,尤其是在古玉已被盘玩并呈熟旧了的情况下,如何来区分新旧?


有人说二者的区分很简单,只要以玉色与质感(沁状与包浆)来分辨便是。但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即使在形制、纹饰、工艺手法等特征具备的情况下,以玉色与质感来判断此类古玉真赝的方法有时也未必能完全适用(当然不排除这两个条件的可行性)。之所以这样说,我的体会是:1.有些“糖沁”的古玉,特别是那些容易受氧化铁浸染的白玉,它们的材质通常以结构比较疏松的地方玉材居多,因此即便沁染严重而玉表光泽晦涩的,也大有器在(图11);2.若要说差别,在糖色浓淡深浅的晕散过渡上,“糖沁”古玉比糖玉要更自然、更全面(图12),也即杨伯达先生所说的“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而糖玉的边界似乎比“糖沁”更清楚更明白些;3.回到玉色与质感上来,由于“糖沁”古玉(尤其是东周前的古玉)玉种比较复杂多变,从透闪石到蛇纹石类等都有,并且常常因材制宜,因此质感不同,玉色丰富多彩,虽无定类但结合器型工艺等不难辨识;而糖玉的玉种局限于常见的一些矿藏,相对而言其质感、玉色略显单调,因而也给辨伪留下了“把柄”。加上以糖玉仿古,未得古人鬼斧神工真经,便是再怎么精雕细琢,也必然会破绽百出。
古玉真伪的辨识从来没有公式可循。对“糖沁”的认识亦是如此。本文的归纳有其局限,仅供参考。

推荐
发表于 2012-6-19 14:32:05 | 只看该作者
区分古玉的“糖沁”与糖玉的着重点在于:1. 沁有三色过渡;2. 沁入有门,即有表面沁残;3. 沁变的色质变对应,有色区与无色区玉表解理态不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6-19 12:20: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4#
发表于 2012-6-19 12:25: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5#
发表于 2012-6-19 12:30: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还得从 工上自然态变 来区分更为准确
6#
发表于 2012-6-19 13:03: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姜版!
7#
发表于 2012-6-19 15:29:0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感谢!
8#
发表于 2012-6-19 16:13: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糖沁与糖玉本质相同,而表现形态不同.
9#
发表于 2012-6-19 16:16:43 | 只看该作者
深刻学习领会;糖沁与糖玉的区别,,,,
10#
发表于 2012-6-19 18:44: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4 16:42 , Processed in 0.0542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