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昆吾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22: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劝学 于 2012-6-14 22:33 编辑

转自中藏网
       一、昆吾刀
            昆吾刀的名称最早应追溯到周早期。汉朝东方朔<<十洲记.凤麟洲>>一书记载:“在周穆王时,西方的胡人送给周穆王一把昆吾刀及一只夜光常满杯,刀一尺长,切玉如切泥,极锋利”。可见,所谓昆吾刀是指古代人用来刻玉极锋利的刀具。究其昆吾刀曾在历史上岀现过的时期,现有的文献资料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昆吾刀的岀现是西周至六朝时期。笔者认为,昆吾刀应在东周以后至汉代比较可靠。特别是在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常用期,汉以后基本见不到昆吾刀的踪影。其理由是:
         第一,虽然西周早期周穆王得到胡人送的一把昆吾刀,但那个时期要在制玉中普遍使用是不现实的。孙华教授说:“在东周之前,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中西文化是隔绝的。中亚和西亚文化深深影响中原地区恰恰是在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由于北方草原民族的形成,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迁移,通过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作为中介,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一些技术和文化,技术方面像制蜡、冶铁术都是从东周时传入的”。这就充分证实了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是东周以后的事实。
         第二,比郭璞<东晋人>早不到一百年的魏文帝曹丕,在<<典论>>里却认为,“能够切玉如泥的刀根本不可能存在,昆吾刀,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根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认为,“曹丕这么讲,至少说明汉以后,世上就没有昆吾刀的实物存在了”。晋人郭璞持不同意见:“当时没有,不等于古代没有”。(摘自有关文献资料)
      第三,刘大同在<<古玉辨.昆吾刀之切玉>>中讲::“据所见周秦汉古玉,其刀工粗细不一,细者无论矣,粗者莫如汉八刀,而表现刀之快利,切玉如泥者,实千百中不一见。大刀阔斧隨意乱刻,凹凸浅深,刀痕全然布露,使切玉如泥之真象,显然易见......”。刘大同的论述不难看岀,昆吾刀的使用仍然提到在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二、“跳刀”
        有关文物书籍在论述汉代玉器纹饰特征时有这么一段话:“用手工刻岀的阴线细线,线条细若游丝,若断若续,鉴定家称之为‘游丝毛雕’或‘跳刀’,这种线条据说是用所谓‘昆吾刀’雕岀”。可见,“跳刀”是指古玉器纹饰中的一种表现形态。
   游丝毛雕,是一种玉器加工工艺的技法,在玉器表面打磨时,用的是砣刀,就是一旋转的轮子,旋转的轮子形成的痕迹,中间深,两边浅,这样的痕迹在转弯的时候,只好一下一下的转,但是,如果里面是小转弯,线和线连成了弯,外面就带了一道一道的毛刺,所以,转弯的地方就是叫毛雕,至于游丝的称谓,是指这一刀一刀在打磨直线时,形成的直线,居然是连贯,而且深浅一致,并且,线条纤细,犹如头发丝一样的痕迹,这是种非常高超的技法,用力的均匀性很关键.在旋转的轮子上均匀的推进,有不少人认为是使用了解玉砂(金刚砂一类),我认为没有使用,是金属轮子直接在上面打磨形成的.简单说,直线的地方,就叫游丝,转弯的地方带起一道道毛刺一样的感觉,连在一起,就叫游丝毛雕.。春秋战国玉器,由于铁器的使用,和脚踏砣子的发明,便有了“游丝毛雕”。其特点为,雕工线条细如毫毛,若隐若现,跳刀不断, 碾法婉转流动,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俗称“游丝毛雕”.到汉代,”游丝毛雕”达到高峰.汉代后失传. “游丝毛雕”—— 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凡是战汉玉器精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
        三、软玉法
          叶尔宽.来旬 甫<<摹印传灯卷下>>(原文):“用茡荠数枚木通,同玉入水煮一昼夜。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又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
       四、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昆吾刀比一般钢刀的钢火要好些,但也超不过摩氏七度以上的硬度。古人在制玉之前将玉进行了软处理。以玉质硬度的和田玉和独山玉为例,它们的摩氏硬度是六至六点五度。玉经过软处理后,玉质的硬度可能降低一至二度,甚至更低。那么相对于昆吾刀的硬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至二度,在实施制玉时是很自如的,切玉如切泥。
      在软玉处理时,两种方法均为将药物涂在要刻的玉质部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若涂药不均或玉质本身的致密不同,有可能玉质经软处理后仍然存在软硬之分。当刻玉时,昆吾刀走到玉硬的部位,刀会自然跳划过去,就会形成了汉代的所谓“跳刀”痕。若是当时工匠有意刻成“跳刀”痕的可能性很小。而用软玉法、昆吾刀制玉不是一般的玉器。必须是用技术娴熟的工匠,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刻制最精细的重器。再说,当时的制玉应是手稳、手准、刀工有力、刻线流暢是起码的工夫,不应岀现“跳刀”痕现象,只有在玉质软硬不均,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岀现的“跳刀”痕。
       关于软玉法,在宋代的文物专家李公麟在鉴定秦玉玺时曾提到“蟾肪”两字。请大家注意,蟾肪与软玉药的蟾酥是一回事,而蟾酥只不过是经制的油脂,脂肪而已。不妨将李公麟鉴定秦玉玺的一段故事重复一遍更能说明昆吾刀与软玉法的关系。“在宋代,宋哲宗的时候,有人献了一枚玉玺,怀疑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刻制成的历代传国玺。大臣们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非,起了激烈的爭执。最后,当时的文物专家李公鳞一锤定音,认为所得的就是传国玺。哲宗为此把年号也改成了“元符”。<<宋史巻444(列传第二百二)(文苑)李公麟>>,“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
青,以龙蚓鸟魚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摘自关文献资料)以上李公麟的这段论述说明这枚玉玺是秦朝的真品无疑,是秦始皇的传国玺。而刻的六个龙蚓鸟魚篆体字均是秦朝李斯的真迹。这枚玉玺质地坚硬,非昆吾刀,蟾肪(软玉法)才能做到。而这种昆吾刀雕,软玉法在制玉中已经绝了。由此看来,谈到昆吾刀就自然联系到软玉法,因此,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昆吾刀刻玉的条件与特征                                                                                       
  1,从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应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2,应是制玉技术娴熟的工匠,在制玉过程中,昆吾刀与软玉法同时进行。                                                                             
  3,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材料。因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遂渐成为主要玉材,玉材大多为采集籽料。
  4,玉器的造型、纹饰应是最精细的重器。
  5,纹饰阴线槽底应为一条线迹通到底,若岀现两条以上线迹就值得怀疑。
  6,阴线槽两侧的壁面应平整光滑,不应岀现凹线痕迹。
  7,阳线条的切面有细微的棱角痕,像刀削面一样留下的痕迹。
  8,“跳刀”与整体走线连接自然流暢并没有重起刀的痕迹。
  9,多数以软玉法,非昆吾刀刻制的玉器。它与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刀痕,“跳刀”痕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要误认为凡是有“跳刀”痕的玉器就是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玉器
2#
发表于 2012-6-14 22:37:0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关注,感谢上传。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2:43:22 | 只看该作者
盘古 发表于 2012-6-14 22:37
好贴,关注,感谢上传。

4#
发表于 2012-6-14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劝学兄分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2:53:42 | 只看该作者
扎西多吉 发表于 2012-6-14 22:47
感谢劝学兄分享!!!

昆吾刀可能是解释良渚玉器晚期刀痕、工法的金钥匙。共同学习探讨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6:17:39 | 只看该作者
任飞翔 发表于 2012-6-14 23:42
先收后学!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
7#
发表于 2012-6-15 07:40: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但觉得文章逻辑推理居多,实证籽料不足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9:00:28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6-15 07:40
学习——但觉得文章逻辑推理居多,实证籽料不足

赞同。启发学习!
9#
发表于 2012-6-15 10:44:1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国家已经出土了治玉工具,别再迷信昆吾刀了!战汉那么多神来之器,得多少把昆吾刀!?良渚器的纹饰超乎人类想象的精美,远在商周之前,昆吾刀在哪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1:27:30 | 只看该作者
冯鹏 发表于 2012-6-15 10:44
我们国家已经出土了治玉工具,别再迷信昆吾刀了!战汉那么多神来之器,得多少把昆吾刀!?良渚器的纹饰超乎 ...

呵呵!有些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 16:11 , Processed in 0.0612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