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仿古,最早从元朝就开始大规模流行,从而构成了我国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将网上收集的部分古玉真假图放在这里,大家可以从真品古玉和仿品古玉的玉质、雕工、刀痕、沁色、形制等多方面加以区分和揣摩,从而提高对古玉的辨别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仿古制品是根据出土古玉的特征,加以刻意模仿,但是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很多出土古玉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沁色,仿品就大肆人工做沁,结果搞得沁色比真品更加严重,却忘了真正的古玉在自然环境中,未必能沁入太多的颜色,甚至可以不沁;又比如,古代的雕工不如现代,于是就把仿品做得粗陋古朴,却忘了古代玉器完全是精工细作,很多时候那精美的造型和工艺至今无法达到;还有,为了做旧,很多仿品都采用十分低劣的玉质,却忘了古玉是“石之美者”……总之,仿品总是在一些“皮毛”指标上打转,却忘了真正美玉的地位和特征,当你遇到一块很多方面同时都符合“古玉”特征,比如明显的沁色(有时候还是多种沁色交织在一起)、粗陋的刀工和造型、几乎是杂料的玉质、貌似风化或者腐蚀的表明纹路(甚至有人做到钙化)、造型又十分具有某个时代的特征(多是按照图谱仿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时代特征的素件(比如没有任何花纹的镯子、玉环)……就一定要小心了:越是特别“象”、而且很多条件同时具备的玉件,就越可能是仿品!最近两年的古玉制作,甚至加入墓土、尸泥,来仿制出土古玉的气味! |
真品玉龙 红山文化 高26厘米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质呈碧绿色,造型似“C”字状。龙吻部前伸,闭口,鼻端平齐,钻出二圆鼻孔,眼外突,作细长柳叶形,边沿起棱,额和颚底阴刻斜网格纹,颈脊凸出后卷的长镴,镴内部浅凹,边沿斜磨,是红山文化玉器做工的特点之一。龙尾内卷,龙背部穿一孔,用于系绳悬挂。此为红山玉器的代表作品,是古玉中最早的龙形象。
| | 仿红山文化玉龙 高19.3厘米 此龙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造型与真品相仿,但仔细对比,可看出有数处不同:
1.整体形象上,仿品缺乏真品刚劲挺拔、浑圆饱满的气势。
2.细部刻划上,真品线条柔韧中见刚劲,头部起始顿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扬有致,流婉畅达,富有韵律变化,给人以无穷回味之感;仿品头、尾、镴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线条既不符生物结构,又虚拟出三条竖直线,尤显突兀,眼部边沿无棱线,变化不足。
3.表面玉质上,真品光润,绺斑自然;仿品则多有散布的蚀斑,细看颇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迹。 | |
真品名称: 兽形玉玦
真品年代: 红山文化
真品尺寸: 高14厘米,宽10厘米
河北围场下伙房出土质呈鸡骨白色,略作“C”字形,兽头似猪首,以阴线勾勒出大圆眼、眼眶和吻部,宽耳上竖,身内卷,尾与头衔接,兽颈部钻一孔,可用于穿系。这种兽也有称之为猪龙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 | 仿红山文化兽形玉玦
现代 高13.8厘米,宽10厘米
此玦原定品名为龙胎,时代定为红山文化。玉质、形制稍与真品同,但不符处亦颇昭然:
1.造型上,真品兽身弯曲有力,圆肥饱满;仿品弯势乏力,躯身瘦赢。
2.刀法上,真品头部采用阴线刻划,回环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头部则用斜磨堆挤之法,面部结构含糊不清,且穿孔偏下,与常见者不同。
3.玉质上,真品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仿品班驳脱落,灰暗枯涩,表明质地不佳,且系有意为之。
|
| 真品名称: 玉鸟
红山文化 高2.5厘米,宽4.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质青黄色,杂以赭红沁。琢一扁平形鸮,椭圆首,尖喙,宽尾,双翅展开作飞翔状。以阴线刻出羽纹,背面光素,有一对钻的牛鼻孔,可穿系。这类玉鸟在红山文化遗物中多有发现,除鸮形外,也有凤、鹰、燕等,均形体简练,或为尊奉的神鸟,或表祥瑞之义。
| | 仿品名称: 仿红山文化玉鸟
现代 宽5.8厘米 宽7.5厘米
此鸟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淡黄色,局部有赭红沁。造型与真品略同,较有区别之处为:1.整体上,真品羽翼开张自然,富有气势;仿品则显得拘谨、板滞。
2.细节上,真品以阴线勾划,且有钻孔供穿系;仿品羽翅则以阳纹表现,不类红山风格,且无穿孔。
3.玉质上,真品为红山常见;仿品色泽偏淡,且有饭糁,为一般红山玉料中少见。
| |
真品名称: 玉龟
红山文化 长4.8厘米,宽2.8厘米 1973年辽宁阜新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质淡绿色,部分受灰黄沁。琢一龟形,头略如三角形,颈长伸,背椭圆,尾尖,四肢蜷伏,背面腹部中央出一竖脊,脊当中横里钻一孔。玉龟在史前良渚文化、江淮地区原始文化中都有发现,形制各不相同。这种玉龟具有鲜明的红山作风。
| | 仿红山文化玉龟
现代 仿品尺寸: 长4.3厘米 玉器
此龟原定品名为鳖佩,时代定为红山文化。玉质赭黄中夹杂黑色,造型与真品略似,较大区别在于:
1.整体上,真品较窄长,形简而意存,似有活力;仿品较宽短,形简而意未到,缺乏活力。
2.技法上,真品结构清楚,刀工简拙苍劲,腹部穿孔,为早期特点;仿品结构不明,刀工僵硬呆板,且口部穿孔,与早期做工不符。
3.玉质上,真品采用红山常见之黄绿色玉,沁斑浮沉自然;仿品沁斑分布繁杂,不似自然形成。
| | 真品名称: 玉马蹄形器
红山文化 高14厘米,上口径10厘米,下口径8厘米
辽宁建平采集质暗绿色,有灰白沁。呈椭圆筒状,上大下小,上口沿为斜坡状,下口沿平直,边有小孔,供穿系。整器磨制光滑。这种似马蹄的器物是红山文化的独有创作,或认为是束发器,或认为是护臂器,或认为与祭祀有关,尚无定论。 | | 仿品名称: 仿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
仿品年代: 现代 高16.8厘米
此器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形制略同真品,但仍有不似之处。
1.整体上,真品外形线条十分流畅,圆弧得宜,刚柔相济,转折自然;仿品外形线条不够顺畅,稍欠力感,转折生硬。
2.玉质上,真品沁斑、磕缺处宛然一体,浑朴纯厚;仿品感觉过新,磕缺处尤其如此,无历久之气,无包浆,表明时代不会早。
| |
真品名称: 玉双联璧
红山文化 高13厘米,宽8厘米
辽宁建平牛河梁墓葬出土青白色,间呈鸡骨白沁蚀。扁平状,如同二不规则璧上下相联,上小下大,皆穿一孔,器边沿斜磨似刃。这种双联或三联璧,亦为红山文化的特征。
|
| 仿红山文化玉双联璧
现代 高6.8厘米
此璧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褐黄色,形制与真品略同,但二者区别十分明显:
1.外形上,真品上下协调,左右对称,圆浑厚实;仿品上下左右不均衡,线条很不流畅,显得单薄轻飘。
2.钻孔上,真品系用管钻单面穿通,孔径圆正,呈喇叭形,孔内遗有螺旋痕,为早期工艺特点;仿品孔径不圆,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
3.刀工上,真品二璧相联处,用斜磨之法,边沿两面削减,为红山玉器鲜明风格之一;仿品在这方面则全无体现。 | ![]() |
真品名称: 兽面纹玉丫形器 红山文化 长15.2厘米,宽2.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质为暗绿色,局部有绺斑。体扁薄细长,好似“丫”字形,上部为一兽面,以阴线勾出眼、鼻,其双耳分开高耸,宽平嘴外凸,兽面以下皆琢以起伏凹凸的平行弦纹,底端钻一圆孔,可穿系。这种器物在红山文化发掘品中曾有出现,亦为红山玉器独特之类别,其用途尚不明了。
仿品名称: 仿红山文化兽面纹玉丫形器 现代 长17.8厘米
此器时代原定为红山文化。玉质青黄色,形与真品相似,但毕竟有所距离:
1.琢工上,真品兽面于平面上阴线刻出,宽嘴两端嘴角厚,中间薄,上下嘴唇呈一弧线,突现出兽面的狰狞,器身弦纹平直有力;仿品兽面有起突效果,嘴唇过厚,宽窄平齐无变化,器身弦纹劲健不足。
2.玉质上,真品的暗绿色泽为红山玉器中常见,淳朴厚实;仿品以黄色为主的色调在红山玉器中较少见,且无古朴之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