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2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本如法师:打禅七应忘记“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2 19:2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打禅七是少林寺最隆重的法事活动之一,自2005年重建少林禅堂,少林寺每年都要打一次禅七。这期间,很多隐居于深山中的少林弟子也会赶回禅堂。延勇,隐居于终南山的年轻僧人,问起为何长年在山中,他谈到了终身修持禅法的隐士。

2010年1月8日,少林寺打七进入最后一天,禅堂的僧人们将坐完禅七最后一支长香。
禅堂是昏暗的,白天黑夜都是如此。说明不明,说昧不昧,这种境界或许最有利于禅和子们入三摩地。我在这次禅七的最后一天进到禅堂,承永信大和尚同意,参加禅和子们最后一柱长香的打坐。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进入禅宗寺庙的禅堂,同几十位禅师们一起打禅七。说起来惭愧,我连腿都盘不起来,勉强做出个盘腿趺坐的样子,用禅袍把自己裹住。没想到这一柱香会烧得这么慢,这么长!好在我长年坐冷板凳,坐功还是有一点的。几十年做学问,也能收拾住心猿意马,凝神壹志,但看住话头,既活泼泼地不沉睡,又不乱转念头,这等功夫显然还没有。最烦恼的是腿痛,大约20分钟左右剧疼一次,到半个钟头上突然很轻松,过20分钟又剧疼一次,如此三番,在我左侧前方点着的那柱长香终于燃尽,我从禅床上站起来时差点摔倒,但永信大和尚和本如法师都夸奖我,第一次就能把一柱长香坐下来,很不简单。
打禅七是少林寺最隆重的法事活动之一,自2005年重建少林禅堂,少林寺每年都要打一次禅七。这期间,很多隐居于深山中的少林弟子也会赶回禅堂。延勇,隐居于终南山的年轻僧人,问起为何长年在山中,他谈到了终身修持禅法的隐士。
延勇:应该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家庭的缘故,然后爸爸妈妈就离开了我。然后我就应该是认识隐士,我最开始的时候是和隐士接触。隐士就好比像陶渊明啊,严光啊这种人,就是说,他隐居在山林泉水之间。但他呢应该可以说他是胸怀天下的人,但他不为世间名利所慕。我记得我见过一个,像电视里的人,说来都没人相信,他的头发,我最初见到他的时候,是在那个,我去拜访他。当时我因为穷困潦倒,没有吃的,然后只能摘野果吃,就昏倒了,就中毒嘛,吃野果,然后就昏倒在山上。后来听着有个人吹箫,然后我就寻着箫音我就找过去,找过去之后,在一个叫三清崖的地方,然后就遇见了一个人,他住在坟墓里,住在坟墓里,然后他的坟墓仅仅是,不是像想像中和电视里的那个样子,修得很好。而是几个简易的石头搭的一个石屋子里,然后头发,(有)他的脚这么长,然后他能够不用说话你能明白他所说的东西,那是我人生之中,见过最感动我的隐士,他不吃饭,终年吃野果。
因受隐士的影响,加之于自幼喜好禅学,延勇对禅宗祖庭少林寺更是多了一份向往。但是问起他何时加入少林,延勇的回答再一次提醒我们,他确实是一个隐居于深山、模糊了时间概念的禅师。
延勇:具体说真的我也不记得,但是我进入少林应该也很长时间了,很多年了。我初进少林的时候,也是身上只穿了半截裤衩,然后走嘛,像流浪一样的,然后昏倒在雨中,然后被一个僧人救了,然后就带回少林。我这是可能说,一生都有缘分,因为有那个隐士说过我与少林有缘,所以说对这里,对禅学我是非常向往。我向往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他们可以说心怀自在,然后又悲悯众生,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并且走得很精彩,我想人生短暂,可能就要做一些值得去做的事情。
禅七其间能赶回少林寺和众位师兄弟同修,也是延勇用以检验自己禅法的一次机会。
七七四十九天的禅七即将结束,临出禅堂前,永信方丈、各位首座都要轮番对僧人们进行考功,看他们经过禅堂的锤炼有什么见地。
见性成佛。念佛是谁,道道。念佛是谁,道一句。
在首座和尚本如法师等人的拷问下,禅堂内无人应答,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有各自不可言说的领悟。
念佛是谁,道一句。
延勇: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修行证悟佛道是吧。然而你用你这颗本来,我们的心应该就是枉自执求的心,就是心心念念,我们这个心因为污浊,我们才修行它,修正它。但是呢,我们是以这颗污浊的心去修正大道,那么的话,这个出发点就比较错误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任运而行,任道而行,载道而行,让道来修我。在我认为,我的一切妄想,执着,贪嗔,种种的不好,我应想天地之所以如此大,是能够包罗万象。我想,何不把我的那些妄想看作是像白云一样悠然,看作是路边的风景。如果你不要把它强制地压下去,任它起伏变化,任天地之起伏,吸造化之来去。那样的话我想想,它可能会成为你的朋友。也许它会给你更添很多精彩,我们要知道我们修是,证无所证,修无所修的,但是呢,我们要切实地用最慈悲和最悲悯的情怀,和最刻苦的行为去修证,那样的话,其实上,你就不会在乎你的心里境界出现什么样的境界。因为金刚经上讲,凡有所相,皆属虚幻。其实上,我们不管有境界没有境界,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你做了,你不用问别人是怎么修行,百千法门一直都围绕在你的身边,当你清净地静下来之后,你静一分能看见一分微妙的法门,如果你静得更深,自然能如入圣身禅定,直至与佛相应,所以说我觉得法门是无处不在的。
听小法师延勇一席话,感慨他的人生经历,我再次发现:佛教界确乎有一大批努力用生命取证佛法的年轻人。另外,这一次少林之行,我还结识了佛学、医学、武学样样精通的本如法师,他可是个行云流水似的人物,年纪不过四十出头,见地精深。但是,说实在的,等下一次再见面,我可能都认不出他了。因为禅七期间,需要潜心用功夫,所以他不洗澡、不刮胡子、也不理头顶上冒出来的发茬,一张胡子拉碴的脸确实谈不上有何僧仪。但是,我想,等出了禅七,他把自己从头到脚打理一番,可能就是另外一幅"本来面目"。但即便是在这种形容落魄的情况下,我与他面对面交流禅法,他言谈举止间,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熠熠生辉的思想和智慧。仔细想想和他海聊之中,谈得最多的心性之根本,以及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空实相,我想,假使有缘再见本如,又何所谓认得出与认不出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9:28:32 | 只看该作者
王鲁湘:本如法师您好您好。
本如法师:幸会幸会。
王鲁湘:禅堂里头温度怎么样?
本如法师:还可以。
王鲁湘:请坐请坐,本如法师您好!
本如法师:你好。
王鲁湘:看到您穿的这一身僧袍啊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大德,就是印光大和尚,因为我曾经看他留下的一个照片就是穿的是这样一个僧袍,那么像你们禅师们在打禅七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设计成这样的僧袍,把自己整个裹起来呢。
本如法师:这个上面这个叫风帽,也叫观音兜,因为在打坐的过程中呢,一个对寒跟风要避开,打坐的人第一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呢,让自己的身体能安然,在心念用功夫呢,就不会被身体打闲岔。
王鲁湘:对对对。
本如法师:特别一些修行人都喜欢在深山里面,或者在禅堂,他在最宁静的时候,所有的毛孔都是张开的,就像我们微笑一样。
王鲁湘:也就是在得禅悦的时候恰恰是很凶险的,很容易就转成得禅病了。
本如法师: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当你成就的时候那风跟你一样的,你就不用怕他了。
王鲁湘:就不用怕他了,是这样的。
本如法师:风跟你一体,我就是风,风就是我。
王鲁湘:您曾经得到过这样的体验吗?
本如法师:经常受伤害。
王鲁湘:经常受伤害。
本如法师,福建厦门人。他住过茅棚,游历过名山大川,并师承南怀瑾老人,还有大学博士学位。每年少林寺打七,他都赶来参加。
王鲁湘:明天就要出(禅七)了,那么自己感觉这49天有什么样的收获。
本如法师:觉得还不够,还应该,应该是越修越有修行,我是越修越不行,越修越不行。
王鲁湘:就觉得七七四十九天还短了。
本如法师:不够不够,我应该打七的时间应该是没有这个七的存在。
王鲁湘:应该把这个七的念头也去掉。
本如法师:因为这用功是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在用的,这个无非就是像我们到哪里读书一个结业,但不意味着你读好了。
王鲁湘:学习是终身的事。
本如法师:我们佛教用一个名字叫尽未来际,没有边际那你要穷尽它,多难啊。



本如法师在禅堂里担任班首,认为禅七是祖师大德施舍的方便法门,所以他不遗余力护持禅堂,协助众修行僧人及早开悟。在临近禅七结束,我们和他聊起了禅。
王鲁湘:我们今天是在少林寺的这个欢喜地这样一个茶寮,这个茶寮呢叫做三摩地,我们在三摩地这个地方来说这个打禅七的事情,应该是很有意思,是吧。三摩地这个词在佛经里头好像有不同的译法是吧。
本如法师:三摩地就是禅定的意思,就是禅,禅定。
王鲁湘:我们有时候说这个三昧是不是也是指这个,
本如法师:一样
王鲁湘:诗家三昧,画家三昧,什么书家三昧,只要这个事情说不清楚的我们就把它叫做三昧。
本如法师:三昧不是说不清楚,而是他正受,正在的正,感受的受。
王鲁湘:那这样一种境界啊,常常给人感觉很神秘,好像我们能知道那个是一个应该达到的最好的最妙的一个境界,但是好像我们一般人又不能碰到它,接触到它,尤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它。
本如法师:六祖曾经讲,本来没有生灭,是如来的清净禅,就是禅,本是空寂,本来很空灵,很寂静,就是如来的清净定。所以呢妄念没有升起来,我们妄想啊,妄念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就是禅。
王鲁湘:没有升起来叫禅。
本如法师:对啊,你一说话肯定动念头了,你动念头了呢,就有妄念了,有念头起才会说话,所以呢这个时候就不是他了,所以我们经常说,禅这个东西呢,不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说出来了就错了。
王鲁湘:它本来是,从发声学的角度上来讲,它本来是在语言之前的。
本如法师:对啊对啊,本来空寂嘛,多微妙就有多微妙,但是你一说出来就错了。
王鲁湘:它是一种前语言状态的东西。
本如法师:超越了。
禅的境界和体会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本如法师喜欢用唐代寒山子的一首诗来比拟自己的感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虽不可说,但从他言谈间,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从佛祖拈花微笑一直流传至今的禅境。
本如法师:禅让你不可说,因为在灵山会上呢,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就拿起一朵花大家都不知道他干什么,结果他的大弟子,大迦叶破颜微笑,这个是禅宗的起源,拈花微笑,那么这段公案呢,也就告诉我们,所有佛的最高的这种传授方式,默契。
王鲁湘:是一种默契。
本如法师:其实这种空寂的境界,大多我们经常会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到,有时候你坐在那啥都知道,但你没起分别,然后突然间有人喊你,王老师。
王鲁湘:对,这经常有。
本如法师:作用了,但前面那一个呢,有时候比如说你在香港走,那么多人,你也知道是男是女,是老外,是香港的人,你都知道,但没起分别,像镜子照他们一样。
王鲁湘:就是一个印象而已,根本不过脑里头去。
本如法师:那个东西寂然应物,他还没起作用,一喊你你起作用了。
王鲁湘:对。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9:2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如法师:要说它,一说就说不到位,就好象我们喜欢一个人或一个东西,它是很错综复杂的,语言文字没办法表达得淋漓尽致。佛呢经常用比喻,因为没有办法说,所以用比喻,"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就是暗室里面有很多宝贝,没有灯你看不到找不到,"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所以呢,佛也说,佛怎么说呢,比如说有人问我说什么美,你看到那月亮了吧,一指,看到月亮了吗,我怎么跟你说都是这个指头啊,美不美,你自己感受去啊,肯定是这。
禅虽不可言说,但禅的智慧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所尊崇的。它的智慧之一,("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谛而不动"什么都清楚,但不被影响)就是不做对立思维,不起分别心,直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王鲁湘:王夫之在他的诗学里头就引了佛家的这么几个概念,比量,限量,和现,现在的现,一个是限制的限,一个是现在的现。就用了这几个字,来分别评价诗歌史上的不同的诗家达到的这种成就,在王夫之看起来,我们诗经常说赋比兴,说是要有比,但是他认为比量的东西是不太高明的,最高明的是现量,现在的现,就是只咏得现量分明即可。至于它里头有什么意思,能引申出多少含义,这个东西是不同的人去碰它的时候,是应机随机,就是不同的感受就会出现。他认为这个才是真正的诗家的绝唱,你比如说他举那个谢灵运的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诗都被认为是非常好的,但是王夫之认为这两句是前一句,池塘生春草,是现量分明更好。池塘生春草变成千古名句,历代的人对它都称赞有佳,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对这句诗再去进行什么样的阐释和引申,没有办法,就池塘生春草,就眼前的事情,脱口而出。
本如法师:他谈到的这个是从玄奘法师回来弘扬的唯识学的思想,唯识学的思想呢,打个比方就是说,他分了三个,三个量。一个是现量,现量比如说我看到王老师你啊,大家,看了以后都知道,但是我不起分别,所以你刚才谈的,这个东西,只是他没有什么,就不起分别。第二个是比量,比较,王老师个子比我高,王老师声音讲普通话比我准,这就比较了,比量之后还有一个叫非量,非量,非量就是想入非非的意思,就是说看到这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像嫦娥,一看很高兴,就是比她们都好看,比较了,想想晚上是不是陪我吃一顿饭,或者更有其它想法,这叫非量,就是妄想浮动。
王鲁湘: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看到女的皓腕就想到她的胳膊,由胳膊再想到身体的其它地方去了,那就是非量。
本如法师:所以在学习打坐中呢,很多在"唯识学"里面现量都能用,了了分明都清楚,但跟我没关系(不受影响)。
王鲁湘:不起分别。
本如法师:跟我没关系,当然不起啊,但如果你没有了了分明啊,那你错了,那叫昏沉。
王鲁湘:我理解一点点,我悟了一点,就是这个东西我必须,就是现量分明,就是了了在目对不对,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了然在心,但是我这心不起应答,心悟不起应答。
本如法师:对,有个古德讲一句话很精彩,(他说)"倘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不怕它,这跟我没关系,你照样是正念分明,这也是禅宗要求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必须了了分明。
青山绿水中独坐一僧人,这是人们对禅师的一种想象。禅堂打七的僧人们却似在紧箍咒中度日,他们是否能够收获悠然自得的心境呢?
本如法师:打禅七最主要也是祖师们根据当时的需要,看个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当时环境的不同,所施设的一种方便。
王鲁湘:还是一种方便。
本如法师:还是方便,所有佛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是方便,本来没法可说。说了是因为众生有病了他才给开药方,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没有病也不需要开药方)。
少林打禅七,修持禅法是有师承和渊源的。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飘洋过海,最后选择在少林寺所在的少室山安身传法,奠定了少林禅宗祖庭的地位,末法时代,少林寺希望僧人们能以最精进的态度修持禅法,打破世人心目中少林只有拳的印象。
本如法师:我为什么经常到少林寺来,因为少林寺的这个达摩,达摩初祖的这个教授方式对我来讲比较震撼,你看从一个大胡子老外,跑到中国来,然后传给一个比丘,40岁的一个比丘,然后发生那么一个动人的故事,断臂求法,那么这个断臂的比丘呢,又把这个法传授给一位神秘人物,到现在呢,给佛教界留下千古奇谜的僧璨。



王鲁湘:僧璨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吗?
本如法师: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不知道他干什么,不知道他住哪里,也不知道他的俗名叫什么。
王鲁湘:来无踪去无影的人。
本如法师:是太神秘的一个人,到现在不知道他是干什么,而且他得法的时候是居士。你看他们前面那几个剑法,这个杀人剑活人剑的剑法都差不多,比如说,二祖呢请求达摩给安心,心乱了,不能安,"将心来,与汝安",把心拿来。
王鲁湘:你想,没有地方找心。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9:2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如法师:看,"觅心了不可得"啊,
王鲁湘:没地方找啊。
本如法师:找不到它啊,"我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好了,这个剑法是很有意思的,这是我们谈的很根本的其中有一点。
王鲁湘:这是禅宗公案的第一案。
本如法师:中国的第一案。然后呢这个神秘人物来求二祖是身体得了风恙,病了!感受风,风寒哪、风疾,病得很厉害,来求忏罪的:"请你帮我忏一下罪吧!""把罪拿来啊,我帮你忏啊",这罪怎么拿呢?"觅罪了不可得"所以他这两个杀人剑活人剑差不多,一个路数,到了这个神秘人物,把他的法传给一个14岁的沙弥道信,那也蛮精彩的,道信是来求解脱的:"请和尚教我解脱","谁绑你啊!"一下明白了,哪有谁绑谁的,自己绑自己。
从立雪亭断臂求法,安心忏罪,禅宗代代相传,直至大字不识一个的六祖,在他顿悟佛法的那一刻起,这个从印度而来的、需要登金字塔般才可修成的所谓如来禅,(一下子被拉下马)(一下子以一种不同的教化方式出现--祖师禅),即便是薄地凡夫依然可以立地成佛。
王鲁湘:所以这个达摩祖师西来,然后留下的这一枝,一直到六祖,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整个传佛的心印的这个过程,真的是不仅不立文字而且不着相的。
本如法师:不立文字,这个文字,是不能完全表达的!(如果文字和语言能真正表达人内心的感悟和意思,天下就没有那么多的误会。)很多人呢,"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钻到里面就出不来了,那么不立文字,(只执著在文字上是永远悟不了禅的)但有的人能通过文字般若转过来了,(明了实相般若)一看这个字他就明白了,字跟讲话有共同之妙,是不是,我们谈的如来禅,"如来禅"是从薄地的凡夫,一般的凡夫开始起修,根据他的次第,慢慢慢慢地踏上圣人的阶梯,到达成佛,通常把这个叫做如来禅。"
祖师禅"不一样,他直指本心,你本来如是啊!(本自具足,无修无证)它是这样子的,性相平等,即心即是,而且不仅即心即是,它要把这个也空掉。
禅的智慧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拨开迷障,看到自己本自具足的心性,发现它,面对它,体会生命本来圆满的真相。
本如法师:谁让你讲话?谁让你忧愁?"万古千秋事有愁",许多事情都有愁,愁就是揪心,"穷源一念没来由",你要找生起那一念,找不到!刚才那个让你讲话的,你找不到它,对不对。
王鲁湘:它本来就在。
本如法师:它在呀。



王鲁湘:它不在你不会说这话。
本如法师:对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那个东西啊!它呢,在!但是呢,你要找它,了不可得。我们最重要要明白的,怎么了不可得,但是你用的时候,它都在!所以呢,达摩有一个徒弟,曾经回答异见王说:"这个佛性时时在作用,在身为胎,处世为人,在眼能见,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耳能闻,在手执捉,在脚奔运,奔跑,你明白了,这些都是佛之妙用,不明白的,说这个是精魂。"所以呢我们没有明白这个呢,就叫做行尸走肉,比如我们在睡觉,有人喊:"本如啊!""王老师!"你怎么会知道?为什么会知道?!睡觉是一个小生死,我们来讲,叫做大昏沉,所以呢,那个了了常知的东西要认得它。
王鲁湘:所以有一些禅师过去公案里头说他在修禅的时候一边走一边老是自己说,主人公你在吗?我在,自己跟自己这么说,主人公你在吗?我在,就是要认识自己。
本如法师:要认识自己,你看那个,那个金庸小说里面的欧阳锋,就完全是个禅师的版本,"我是谁?我究竟是谁?!"
王鲁湘:焦急得不得了,老搞不清自己是谁了。
本如法师:到后来他跟洪七公两个打在一起的时候,一下明白了,原来我就是欧阳锋啊!哈哈大笑……然后就善恶都没有了,超越于善恶了。
禅其实并非僧人们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体验到的。
王鲁湘:现在中国是进入一个文化复兴的阶段,这个文化复兴中间,当然意味着中国的佛学的复兴,那么在佛学中间我们也了解到,现在就是很多的人,包括我们尘世上忙忙碌碌的这些俗人,大家也都觉得我们这种生活的状态不太对,想找一个解脱之门,但是呢,又不可能出家。
本如法师:世俗人也好,出家人也好,佛也好,平等的。若明白自性,随时都是清净的;如果不明白自性,就是出家了,也是烦恼很多的。刚才谈到的出家是"出烦恼之家",这是最为重要的,那么包括我们有很多出家人呢,出家以后呢,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为就是这个形式。其实我更认为出家是内心里面的一种,真正的没有烦恼,真正的充满智慧,是这样子的。那很多人,现在也有一个好处,很多人经常结伴到山里面,或到禅堂里面,去体验禅修,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噢,本来我还有这种东西啊,本来我以为所有的快乐是向外去寻找的,这时候我发现不对啊,原来快乐还可以源自于自己宁静的内心,对自己充满了自信,首先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所以佛常常教弟子们:"自为自依止,他人何可依""以自己为明灯,依靠自己"而且让弟子们呢,要充分的自己去理解,去证悟!就是我们刚才讲,这茶要自己喝。有一天释迦摩尼佛带着弟子们路过一片森林,大概是秋天吧,金灿灿的。佛弯下身来,捡起一片叶子,就问弟子们说:"你们看我手里面拿的是什么呢?"弟子们回答说:"世尊啊!你拿的是一片叶子"。佛说:"答得好!我再问一句,我手上拿的这个叶子多呢?还是我身后这片树林的叶子多?"弟子们说:"当然是身后这片森林的叶子多"。"答得很好!我想告诉你的是,我跟你们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法,就像我手上拿的这片叶子,我没跟你们讲的道理、没跟你们讲的法就像身后这片森林的叶子。徒弟们啊!不要因为口口相传沿袭传统,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它很有逻辑,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它很有哲理,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它引用常识,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它轰动一时,影响广泛,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说的人的权威,你就信以为真;不要因为你先入为主的观念,你就信以为真;更不要因为他是你的导师,你就信以为真。(佛是我们的导师,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修证佛法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自修自证,否则佛说的永远是佛说的,你永远也体悟不到。)
本如法师的一大串排比句,也如当头棒喝。禅岂是用来研究的?禅是用来自己去"做"的。这也让我想起一段禅宗公案,
有一个僧人见赵州禅师,讨问如何是佛法。却不料想赵州禅师轻描淡写一句话:"你吃粥了么?"僧人懵在那里,说我吃过了。"好啊,吃过了粥,那去洗碗吧"。僧人当下一怔,所有的疑问烟消云散。不错,平常心,本分事即禅啊。想想两千年多年前,先哲庄子冒出那句"道在溺屎间"!话糙理不糙!禅也好,道也罢,它们都不是在遥不可及的世外天国,亦不在诸佛之手,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又应合了古希腊著名神殿中刻下的那句简单而千古流芳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试一试,把目光向回收,或许会别有一番风景上心头。
5#
发表于 2012-3-28 13:40:01 | 只看该作者
禅是用来自己去"做"的

谢老师
6#
发表于 2012-3-28 21: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2-3-28 21:08 编辑
捕风 发表于 2012-3-28 13:40
禅是用来自己去"做"的

谢老师

7#
发表于 2012-4-7 21:36:56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6-28 20:33:41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3-8 15:5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如法师明心见性后,还要实修,路有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8 15:5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18:57 , Processed in 0.0557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