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景颇先民:青藏人?半坡人?红山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5 08:5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 (26.5 KB)
16 秒前

景颇先民:青藏人?半坡人?
http://www.shxb.net [2012-3-9 10:23:57] 生活新报 进入论坛


几千年间,一个古老而英勇善战的部落从世代居住的地方不停南迁,追逐着物产丰美的地方,也为了在部族战争中保存自己的血脉。在历经沧桑巨变的迁徙中,他们遗忘了本民族的文字,只留下了口口相传的语言,融入了本地的文化,但是关于故乡的印记,却一直存留于现在的生活……而后,他们来到了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的山原,这里江河交错,气候温热,这或许就是最终的归宿。当景颇族讲着与青藏高原同源的方言,保留着与中原文化相似的物件,人们不禁有些困惑,这个古老的民族到底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
虽然流淌在景颇族血液里的,是跋山涉水迁徙而来的艰辛,但是这样的艰辛也是为了给部族找到一块平静的栖息地。就是在不停的战乱与寻找物产丰美地方的过程中,景颇族迁徙了千年。
“景颇族的迁徙文化渗透到很多方面,而它的整个迁徙过程也十分缓慢。”德宏州景颇文化研究者倪国强一边翻看着景颇族的生活物件,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个古老民族的“迁徙文化”。在当地景颇族研究者当中,对于“迁徙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大家都认为,景颇族是在迁徙中保留下来的古老民族,目前定居德宏州,是历经了多次大迁徙后才于明朝时期来到这里的。
那么,景颇人是从哪条路线进入云南的?他们最初的起点是在哪里?作为一个在迁徙过程中只留下口口相传语言的民族,景颇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录本民族历史的方法,那就是至今在景颇族中间沿用的一种古老仪式——目瑙纵歌。倪国强告诉我,“目瑙纵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反映景颇族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的一种古老仪式之一,已经成为研究者研究景颇族文化现象的一个主要根据。
在“目瑙纵歌”的整个仪式中,有两样东西十分与众不同,那就是立在广场中央的“目脑示栋”和祭司唱的创世史诗。“目脑示栋”作为目脑纵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首创目脑纵歌而设立的祭坛,它矗立在广场的中央,高约数十米,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构成,“目脑示栋”的柱子上用红、黑、白、黄、蓝等颜色绘成不规则的螺旋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案也是景颇族心中最神圣的族群图腾象征。而记录在“目脑示栋”上的这些图腾并不是简单的线条和痕迹,那是从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景颇部族文化历史的踪迹。
除了可见的“文化印记”外,在“目瑙纵歌”祭祀过程中,由最有声望的巫师吟诵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脑斋瓦》,也是一部“活的历史”。创世史诗把景颇族自远古时期开始的悠悠历史娓娓道出,诉说了景颇族先民在逐渐往南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游牧、采集、狩猎到刀耕火种的文化演变。“目瑙纵歌中祭司口中念的祭祀词,透露着这个民族的来源。”倪国强说出了一个玄机。
猜想1
来自青藏高原:语言相近史籍有记载
研究者们通过对景颇人的语言和对“目瑙纵歌”的解密慢慢了解到,在景颇族的漫长迁徙历史中,有很长时间是停留在了青藏高原,这从他们的语言与西藏方言相通,生活习惯中又充满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活印记等特征就可以看出。那么,青藏高原是他们的发源地吗?
从语言特征来看,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两者差异颇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而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学者发现,在西藏地区使用景颇方言,可以直接与当地人无障碍交流,不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这至少说明一点,景颇人的语言中交融了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们的语言,这为他们曾生活在这个地方提供了有力证据。为此,有些研究学者判定,景颇族先民曾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至9世纪沿着横断山脉向南迁,16世纪后才大量移居到德宏地区,与本地居民杂居。
从汉文史籍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景颇族先民的文字记载。史籍中称,景颇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使管辖,该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而景颇族学者李向前经过研究后认为,景颇族名的“景颇”二字意为“开盐矿的人”,也就是说,景颇人的起源地有盐矿。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在今青海湖旁边有个大的盐湖,而这个地方很有可能与景颇族有着极深的渊源。
让我们再从“目瑙纵歌”中来寻找线索。立在目瑙广场上的“目脑示栋”上画的,就是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图,可以追溯出景颇族历经了从游牧、采集到刀耕火种不同时期的变化,隐喻着景颇族最早生活的地方应该是广阔的草原,随后才来到崇山峻岭中耕种。景颇族先民从青藏高原到亚热带的德宏地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在这千年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来适应各个地方的环境变化,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倪国强等当地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景颇人确实在青藏高原生活过很长时间,不过这个地方也只是他们迁徙途中的“一站”而已,并不是发源地,他们的发源地很可能是更为靠近中原腹地的辽河、黄河流域。
猜想2
来自中原地区:乐器相同文化有共通
“景颇族的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那个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族群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而氐羌族群发源于中原地区。”有学者认为,氐羌属于中原文明,而汉族先民也是氐羌部落的一支。但是一个偏居云南西部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居然发源于此,还是让很多人无法相信,如果不是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看到红山文化出土的一件文物,那么,倪国强也没法相信景颇人与中原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考据了景颇人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后,景颇文化学者李向前、倪国强等人顺着可能迁徙的路线往中原行进,在参观红山文化遗址时,一件出土文物引起了二人的注意。“当时看到这件文物时,它下面的注释非常简单,没有说明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说明怎么使用,但是我们看了一眼就发现,这是我们景颇族的一种特有的乐器:吐良。”倪国强口中所说的“吐良”,在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中的介绍是“单孔玉笛,不知如何吹奏”。而正是这样一件在红山文化中出土的“不知怎么用”的乐器,揭开了景颇人发源地的谜底。
当“吐良”首次在红山遗址被发现时,当地的考古学家不知道它是景颇族使用的乐器,而将其判断为《诗经》中记载的乐器“篪”,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没有人知道它怎么吹奏,也不知道它能发出几个音节。倪国强说,“吐良”这种乐器非常特别,它的形状是长形的笛子状,但是与一般笛子不同的是,“吐良”只在正中央有一个吹孔,吹奏时吹中间的孔,用两只手握住两端,能够吹出14种调,而这种特别的乐器,目前在景颇族中间还有好多人在使用。
“难道景颇先民到过陕西这些地方?还是他们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带着这些疑问,李向前和倪国强寻找着更多的证据。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景颇族的文化与半坡文化有共通之处。倪国强告诉记者,按照景颇族的传统,景颇老人去世后要给他们盖一个冢,形状是尖头圆房的房子,意思是人死后回不了家乡,但为了让亡者能够“住”在家乡,就把冢建造成家乡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房子与现在景颇族居住的草顶竹楼的结构相差甚远,却与半坡遗址发现的村落别无二致,这其中不免让人猜想景颇人与半坡遗址之间的关系。
为此,以李向前、倪国强等当地景颇文化研究者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景颇族的先民起源于中原地区,最初居住在以西安、宝鸡一带为中心的地区,因为战祸等原因历经几千年,顺着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的线路进入云南,缓慢向南迁徙。但是不管他们从哪里过来,经过了多久,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中还保留着最初的记忆,让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来时的路。
本报记者 闵楠/文 张训武/图
资料: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该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至今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其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推荐
发表于 2013-8-21 18:01:11 | 只看该作者
值得研究、发现、探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8-9 15:29:20 | 只看该作者
感恩!学习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8 15:38:33 | 只看该作者
古文明…{:soso_e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15:11 , Processed in 0.0478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