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文殊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佛教的世界观

一、世界问题的意义

  本文在三、四两章里,介绍过佛教的起源,和输入我国弘布的情形,接着再
要介绍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佛学——释迦牟尼佛所造的学说,也就是佛法—
—佛说的法。和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

  释迦世尊住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究竟的意义乃在于破除
我、法二执。我执是主观的我,法执是客观的宇宙。换言之,佛法的内容无非是
剖释人生--我,宇宙--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真相的法则。我们生而为人,
怎能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就
不能不研究佛法。至于学佛的目的,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在认识自己,认
识环境之后,即不再为自己和环境所困惑烦恼,因而“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使我们自己得到解脱和自由。

  其实所谓佛法——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本来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则。这
“法”是宇宙所本有,非释迦牟尼佛“创造”或“制定”,佛常说:“法尔如是”,
意思是他说的法,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但这法是释迦牟尼佛以他至高无
上的智慧所发现。佛发现了人生宇宙奥秘,因而解脱成了“觉者”,佛不因此独
善其身,更发愿把这奥秘向众生宣说,希望众生依他所说的教法学习修持,也洞
这样奥秘,也成为觉者,这就是世尊说法的本怀。

  说到宇宙人生的奥秘,就有许多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宇宙
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时间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间上究竟有多大?宇宙繁杂
万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没有一个规律,或是一个主宰?再比如说,人生由何而
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千古以来,多少思想家,哲学家,
科学家都在探索,但都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千古以来,能够把这些问题圆满解
决的,只有佛教。这里在未谈及佛教的世界观以前,我们先看哲学上对宇宙人生
作何解释。

  佛教所谓世界,就是普通所称的宇宙。准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
今来谓之宙。”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这
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因此,佛教的世界观,也就是普通所称
的宇宙观。

  所谓宇宙观,是人类对于宇宙的构成与变迁,及人类在宇宙间所处地位的一
种看法或见解,历来东西方学者,对于此一问题,百说杂陈,理论甚多,唯心唯
物,各有所见。兹略述数家,以见一斑。

  一、唯物论:唯物论者的宇宙观,肯定宇宙间最基本的东西,只是物质,除
去物质,则无所谓世界。进而言之,人亦为物质。该派学者以为,人若去了心脏
或大脑,即不能思想,因此认为思想必倚存于物质之身体,则无所疑。故当人之
死后,肉体死亡,精神亦随之消灭。故而不承认宇宙间有所谓精神的存在。该派
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宇宙间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于物质的活动。所谓因果,条理,
时间,空间等等,亦不外若干物理的特性,人们不能凭空造出一条物理学定律。
就此而言,可见自然之原理,不倚存于人,而系独立自存者。

  该派学者以为,人之有感觉,亦如物之有重量及延展性等。感觉增到比较复
杂的程度,即产生观念。观念复杂后始有反省,虽由此反省可见人有心灵,然此
心灵,谓为物质所产生,亦未尝不可。因此,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
三种论据,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三、精神为物质之
一。

  二、唯心论:唯心论亦称观念论。此派学者,以精神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
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来。此种精神作用,在人以观念表现之;在物以力表现之。
人之有观念亦如物之有力。人类之能了解宇宙,亦因持其最实在的观念。精神既
有如此的意义,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的发展的。有物就有精神,此精神为物体得
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具有条理性。我们宇宙一切,亦因各有精神,各有条理,
故能相持得以协调,毫无混乱。  

  三、心物二元论:此派学者主张,宇宙根本上是有心物二重相异的性质。心
与物在宇宙内各有其不相涉的二特性,心与物根本不能合并或附属,其本身上即
为实体,所以这一派学者的看法,常由心物关系一变而为身心关系,他们将思相
与物质视为各循不同过程,身体与物质只是结合,并未并合。  

  四、多元论:此与一元论相反,认为宇宙构成要素,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因为宇宙万象的本体是多个,宇宙间才有许多不同的现象。此不同的现象由于不
同的根源,并非所有现象均由某一根源所演变。

  以上就宇宙本体的性质言,有唯物,唯心,二元,多元不等。至于宇宙本体
的生成,亦有机械论,目的论,调和派,超越派诸种说法。然以上学说,各有其
缺点,我人不敢完全苟同。宇宙本体的性质,若说是唯物,则生命的创造,精神
的作用,能力的转变,用物质解释是不够的。若说唯心,但物的存在亦系事实,
精神是不能创造物质的。二元论者谓心物各有不相涉的特性,但精神不能离开肉
体而独立活动,多元论者认为宇宙要素是多非一,则对宇宙根本统一性相矛盾。
至于解释宇宙生成演变的机械论,目的论,调和派,超越派,亦各有其长短,不
能给予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  

  此外,尚有宗教家说的神创造世界,创造日月众星,造男女,造万物。这种
说法当作神话看则可,当作宇宙人生的真理看则不可。那么,宇宙人生的真理在
佛法上到底如何解释呢?我们先看佛经上讲的“五蕴世间”。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五蕴世间

  一般所称的世界或宇宙,无非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一切生灭变异现象的总和
而言。在佛法上说,这些生灭变异的现象,皆受因缘的支配,所谓“万法因缘生,
万法因缘灭”。但宇宙万有因缘生灭的根本,则由“识”与“名色”而来。也就
是说,由“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相互交涉对待而
成世界。所以佛经里常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那么“名色”是什么呢?
名色就是“五蕴”。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皆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来。五蕴者,一、色,二、
受。三、想,四、行,五、识。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所
以五蕴又称名色。  

  何谓色蕴呢?《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中说:“问,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
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以上这些话都颇难了解,若用现代
语言来说,色,是约有体积而占有空间,且会变坏的东西,这与现代科学家所称
的物质相似。然非完全相同,物质二字尚不能代表色蕴的全部意义。

  色蕴中所称四大种者,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亦是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色蕴是
由这四种性构造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事物。这其中又分两种性质;一是有形可指的
叫做“触对变坏”。如自然界之山川草本,人之耳目口鼻,人工制造之桌椅器物
等皆是。这些东西,手可触知其存在,眼可视见其形体,但因人力或其他因素,
可使之变形或破坏的,这叫做触对变坏。一是有象可寻的叫做“方所示现”,如
方圆长短,红黄黑白,甜酸苦辣等,及其他许多抽象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将
各种印象所加的名称,就叫方所示现。  

  其次说受,想,行,三蕴。

  受蕴,为领纳义,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宇宙间有情识的众
生的情绪作用。如领纳而适合自己身心的,即引起乐受,不合的即引起苦受,此
约相当于心理学上所指的感情。  

  想蕴:是取象义,即认识境界时,摄取境象而现为心相,而构成概念,此约
相当于心理学上所称的意象。

  行蕴:行是造作的意思,即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与决断,而发出
行动语言的行为,这相当于心理学上所称的意志。

  最后说到识蕴,识是分别的意思,如眼之分别认识红蓝白黑,耳之分别认识
好恶声音,鼻之分别香臭,舌之分别苦辣,身之分别冷暖等是,这约相当于心理
学上所称认识。

  以上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和众生赖以生存的
山河大地——的根本。在佛法上宇宙和众生,统名之曰世间。人及一切有情识的
众生称为有情世间,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称为器世间。  

  五蕴又称名色,色蕴与他四蕴对峙,其类系如下:  

色======================================物  

受—┐  
  │
想—│
  │========非色============名============心
行—│  
  │ 
识—┘  

  五蕴既为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则“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
认识的对象”,当然也在五蕴之中,识蕴就是“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其他四
蕴则为“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其类系如下:  

识==============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我  

色—┐
  │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 
行—┘  

  受想行三蕴,原属精神的活动,何以也列入“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中呢?
这在《大乘阿毗达磨杂论》中有一段解释说: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色)受用我
事(受)言说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体事(识)。
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
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以为眼耳鼻舌是我的,色声香味是我接触的,我
感觉故“受”是我所有,我记忆故“想”是我所有,我行为故“行”是我所有。
这四种物理即心理现象都是由“我”观察他认识他,所以都是“我所”。而能观
察能认识的“我”是什么呢?只是心里活动统一状态的识。所以我们说识是主观
的我,色受想行是客观的对象。由主观的我与客观的对象相互交涉对待而成世界,
就是佛教中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识与名色——
主观与客观条件,并不是两件东西,识是名色中的识,名色是识中的名色。主观
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离主观则客观不能存在,离
客观则主观不能存在。所以佛经上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生则彼生,此
灭则彼灭。”

  识与名色关系,在《杂阿含经》中有一段说明:“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
则彼灭,正复如此。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
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识与名色——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何以构成宇宙万有?我们且看下一节的
“万法因缘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万法因缘生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曾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
门,名叫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一天,舍利弗途遇世尊
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中颇为敬羡,便问马胜
比丘说: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么教法呢?”

  马胜比丘说:“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稚,
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连一同皈依世尊。

  何以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二语,就舍已所学而皈依世
尊呢?实因为这两句话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
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闻之下,立开即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上不
会有严格的界说。但从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指一件
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约相当
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
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
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阿含经中对因缘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
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存在,都是以相对
的依存关系而存在。这种依存关系有同时的异时的两种,异时的依存关系,就是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有
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是主而彼是从。前者是指纵的时间,后者是指横的空
间。因此,所谓宇宙,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
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的中心,
从旁复有从,没有绝对的边际。以这种继续不断的因果,和重重牵引的主从关系,
而构织成这个互相依存,繁杂万端的世界。  

  但不论是异时的因果关系,或同时的主从关系,其根本条件,皆不出前节所
述的五蕴。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构成山河大地和有情众生的器世间与有情世间。  
但是,五蕴世间,森罗万象,生灭变异,刹那不住;在这万法生灭变异的过程中,
究竟有没有一个规律或法则呢?有的,这法则,就是佛法上的“万有因果律”。

四、万有因果律

  宇宙的生成,不是上神所创造,万物的变异,也不是上帝支配。唯有假托众
缘(即是具备了该物生成或变异的各项条件)和合而生。这种由无至有的生起,
就因边说,叫做缘起;就果上说,叫做缘生。所以佛法上把宇宙存在的事事物物,
叫做因缘所生法;而把事事物物的生起,叫做万法因缘生。

  宇宙万有,既藉众缘所生,自不免变化败坏。所以自有情世间至器世间,自
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都是在运动流转,生灭变化,刹那不停。有情众生的生老
病死,器世间的生住异灭,都是表示万法流转;生灭无常。但这种流转生灭之间,
是否有一规律可循呢?有,佛法上说有一项支配这宇宙万象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
就是万有因果律。  

  所谓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结果的法则。现代科学上亦有因果律,惟科
学上的因果律,只适用于物理的变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却适用于心的变化,
物的变化,及心物混合的变化。佛法上将此法则加以更详细严密的分析,根据此
法则创立了三世的人生观;更将业报轮回等问题联系起来,创立了因果善恶通于
三世的论理思想。  

  因果,具足应说“因果缘报”。因是原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
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者说是报。世出世间,由众生以至成佛,由根身以至器界,
一切生灭变异,莫不受此法则支配。

  任何事物,决不能无因而生,且有因无缘,亦不能生。例如一粒种子——因,
若不经播种者把它埋入土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的助缘。则不会发芽生长,而因缘
和合,形成果报。不但事物的生成是如此,即事物的变异与坏灭亦莫不如此。

  佛法为说明万法因果关系,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六因的名称是能
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五果的名称是增上果、同时
果、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述。现仅将四缘略作介
绍。

  四缘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亲因缘者,就是主因。在心法(精神)上说,凡人之身口意的行为意念,皆
名之曰业。业为心法上迁流变化之因。在色法(物质)上说,如土石为山岳的主
因,种子为草本的主因等是。

  等无间缘者,只适用于心法,譬如我人一颗妄心,念念不停,刹那生灭。前
念灭时,后念已起,这种生灭相续无间的作用,叫做等无间缘。

  所缘缘者,系指分别的心与所分别的相相对峙时,前者以后者为所缘,此所
缘的相,即为生心的助缘。

  增上缘者,乃指一切心法或色法。起顺违等作用,影响于因之成长者。在色
法上讲,只要有亲因及增上二缘便能生果。但在心法及心色混合法中,则须四缘
具备,方能生果。

  由上所述,可知因果律上的三个原则。一是果由因生。无因不能生果,有因
有缘则必然生果。二是事待理成。万法生灭,固有因果,但因果中尚有普遍的理
性。某因必生某果,原为必然理则,例如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都是必然的
理则。三是有依空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理则,都必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成立。
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的,最初都是不存在的。凡是“有”,必须依空而立。

  因果律上尚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因果律中无第一因,亦无最后果。因前
复有因,推之无始;果后复有果,引之无终。譬如父为父子之因,父复有父,父
父无始;子为父之果。子复有子,子子无终。二是因果律中的因与果是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譬如棉纱是棉布的因,却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纱的果,却是衣服
的困。由甲因产生了乙果,当然乙为甲之果,若由乙因又产生了丙果,则乙又为
丙之因。三是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
上的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因不自灭,不论时间久暂,遇缘则起现行。四是因果本
质为一。能生之因,必为所生之果;所生之果,必为能生之因。自色法上说,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豆种长不出瓜秧,瓜秧亦长不出豆苗。自心法上说,自作因,
自受果,善因不生恶果,恶果不由善因,丝毫不能假借。

  佛经上有一偈说明因果上的几点原则:“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
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偈说明了:一、业因不灭。二、不认时间久暂,遇缘则
起现行。三、自作业,自受果。

  在宇宙万有之中,物与物的因果较易明 。例如金属热胀冷缩,冷热是因,
缩胀是果。物与心的因果部份尚易了解。如物质环境使人有苦乐的感受。饱暖则
身心舒适,饥寒则生理痛苦。而心与物的因果较不易证知。然以心为因而影响物
质的。亦不乏成例。如李广射虎,箭入没羽,近视之知其为石,再射则不入。这
就是精神影响物质的例子。而最难了解者,却是心法上的因果。盖起心动念,皆
为业因种子,此业种分善恶二面,皆印入八识田中。以业种的善恶,支配六道轮
回中的升沉。此因果虽不易使世人了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果,丝
毫不爽。我国民间俗谚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语
虽通俗,却含有至理也。  

五、心物不二的缘生观

  我们由五蕴世间说到万法因缘生,由万法因缘生说到万有因果律。归根结底
的说起来,佛教的世界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佛教的世界观,在本质上既
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心物不二,一体圆融的五蕴
世间;所谓“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为名色中的识;名色为识中的名色。  

  在生成上说,既非机械论,亦非目的论,而是因果相续,主从相关,重重牵
引,互相依存;自果上言是“因缘所生法”,自因上言是“万法因缘生”的因缘
和合而有的世界观。

  在宇宙万有运行法则上说,既无上帝主宰,亦无天神支配。而是果由因生,
事待理成,业因不灭,自业自受的万有因果律。

  最后归纳起来,佛教的世界观,可名之为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从认识论出
发的缘生观。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六、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是由
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而言。器世间,
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总称而言。

  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
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

  所谓欲界,是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
欲,惟有殊胜的身形。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身形,只有精神的存在。

  佛教上说,三界以须弥山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
世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集一千
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因为其中重叠
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
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于近
世天文学的发达,证明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胜计,由此可知佛教所说。并非是揣
测之词了。

  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之无终。
但在因果法则上说,一是因前复有因,果后复有果,因果无始终,时间亦无始终。
但另一方面说,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因此,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四
个时期。但成住坏空是循环连续的,所以在时间上依然是无始无终。

  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
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

  劫是梵语,华译为长时。上述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是一大劫,大劫分为成住坏
空四中劫,每一中劫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的时间,是人寿由最高数——八万四
千岁——减至最低数——十岁,再由最低数增至最高数,增减之量是每百年一岁,
这样一增一减所需的时间,即为一小劫。

  这无边无际的空间,无始无终的时间,无量无数的众生,悉依因果法则而生
而有,而变而灭,这就是佛经上所称的世界。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佛教的人生观

一、人生问题的意义

  人生观,是我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
或见解。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
人生的见解亦各异。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
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呢?还
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由命,得过且
过?    

  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
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
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
或终生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
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还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

  进化论者说,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既是低级动物进化而来,故而
唯物论者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因而导致人类互相斗争。

  某些宗教家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创造,人的穷达祸福若
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祗主宰,则个人的行为意志尚有什么价值?

  早在释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时,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谓外道六十二见——外道对
人生问题的六十二种见解,我们来看看最著名的几位大师,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
法:

  一、富阑那迦叶--他是一位怀疑论者;他以为人生的善恶,并没有一定的
标准、不过因社会习惯而来。因此,社会习惯所谓善恶,未必就是真善恶,所以
为善为恶不应有业报。     

  二、末伽梨拘舍罗--他是主张宿命论者;他以为人的行为及命运,皆受自
然法则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所以人若求解脱,只有听其自然,到了命中注
定该解脱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因此他主张一切听于命运。

  三、阿夷多翅舍钦婆罗——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论者;他主张人生由四大—
—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构成。物质之外,更无生命。人死之后,一切断灭。所以他
主张人应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伦理道德。

  四、浮陀迦旃延——他主张心物二元不灭论,他说人生由七种要素——地水
火风苦乐生命——合成,生死仅为七要素集合离散现象,七要素本身并不因此而
有生灭。

  这些见解,或为无因论,或为断灭论,皆有所偏,而非中道。千古以来,能
说出我人的生死由来,人生的价值意义的,只有释迦牟尼世尊。他以至高无上的
智慧,洞见三界有情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像;把宇宙人生之迷,作了个圆
满的解答。世尊对人生问题作何解释呢?这应先自我人的生死由来说起。

二、佛性与妄心

  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世尊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
得现前。”

  世尊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智慧德相是什么呢?原来智慧德相,就是
万德万能的佛性。

  佛性又称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
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各人原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
能。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
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性不能显现。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
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没有损
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
惑造业,轮回六道。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尔,意思是指暗钝之心。
暗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
的妄心。

  事实上,佛性与妄心,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两样东西,但因有了
真妄,动静,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别。性譬如水。心譬如波,
水是静态,水静则明朗;波是动相,波动则昏乱。水是体,体则真实不变;波是
相,相则虚幻生灭。这其中虽有动静明暗真妄之别,但在本质上仍是不二的。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本性,只因妄想执着,成为妄心。这妄心,就它的暗
钝来说,叫做无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来说,叫做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
叫做习气;就它的动扰不安来说,叫做烦恼。总之,无明,业障,习气,烦恼,
都是虚妄生灭幻化,不实的东西。

  关于妄心的作用,大乘义章中有一段说明:“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
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这就是说,我们万德万能,灵明洞
彻的本性,因为妄想执着,而幻生起一种不明的幻觉——无明,这种无明与本来
圆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来,相续相牵,熏习不己,便成了阿赖耶识。
因此,就使我们原始清静纯真的本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这识再因妄想而起
概念——佛法上称为阿赖耶识中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
界——佛法上称为阿赖耶识中的相分。这样一来,使我们本来灵明洞彻的本性。
就因无明而发生变化。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风而起了波纹——幻相,这时,本性已
因无明的污染而成识,此识中又有了两种分别,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相,
又称相分;一者是缘其幻相的见照作用——见分。有了相分见分的幻觉后,接着
又起了一种错觉——末那识的产生。末那识不知道相分见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
而执着见分为我——我之能见;执着相分为我所——我之所见。如是执着不已,
攀缘不息,由这个错觉的我而攀缘,分别,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爱,
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恶。于是由此中更产生了一种虚妄的想像——意识。意识
出现之后,喧宾夺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并把阿赖耶识和末那识也置之脑
后。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去胡作乱
为。同时,意识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识。藉着这批助手的
力量,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而有贪、嗔、痴、慢、疑诸烦
恼。由此而造下无量善恶之业。但意识是妄想执着而有,本来幻化不实,当人生
四大分离——死亡之际,意识随之散灭,只留下一个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
识,去承受那因善恶之业所招致的果报。

  阿赖耶识何以是因业受报的根本呢?我们且看下一节的说明。

三、阿赖耶识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这一颗对境攀缘的妄心,分析为八个识,这八
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中的前六识,系自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六识中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只能了知自
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别种识发生作用。而第六意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
助他们发生作用的。譬如眼之见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这色是黑是白,则有于
意识的分别的计度。耳之听音,只能了知是因,音之含意也赖于意识的分别计度。
所以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尚能对内外之境,不
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
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识为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
尚有七、八二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第七末那识,译为意,但因恐与意识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译音。末那识的作
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中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所以它的特点,是“执我”
和“思量”,因为执我,所以与我痴(因无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
见(执五蕴假合的我为真我),我慢(因我见而有居傲自高的心理),我爱(于
所执我而生之贪爱)这四种烦烦相应不离。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
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这一个念头,所以就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
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八识中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也是无私以来,生死流转的
根本。此识含有生灭,及不生不灭二义;不生不灭者,是觉,是真如,是本性;
生灭者是不觉,是妄心。

  梵语阿赖耶,意为无没,我国译为藏识,称无没者,是因它历劫生死流转,
永远不天坏;译为藏识者,因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业力——善恶
种子寄托的所在。

  一切众生,每有起心动念,或发为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
未结果受报之前,都熏习寄藏在此识中,所以有能藏义。前七识的心心所法,是
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执定此识中的见
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在八识生起的顺序上说,此识最先生起。为诸识之首;但若由末归本而言,
则排居第八。此识为识之总体,亦为一切善恶业力之所寄托,故众生死亡后,前
七识俱灭,惟有此识受善恶业力之所牵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报。众生死亡前
七识虽灭,但它们的功能仍存在于第八识中,所以受生之后,依然又起惑造业,
使业种继续积存,因此阿赖耶识常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出头的一天了。

  阿赖耶识如何生死流转呢?这要从佛法上的十二缘起观说起。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亦称十二有支,这是依因果法则,以开示有情生
命三世相续的真相。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其中,无明是过去之惑,
行是过去之业,由识至受五支是现在苦果:爱,取二支是现在之惑,有是现在之
业,生和老死是未来的苦果。这样由惑造业,由业受苦,由苦而复惑,因惑复造
业,复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就是
上节所说阿赖耶识。

  生命的来源,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
中,此识复受业力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因此,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
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俗称的灵魂。生命自六道而来,
复往六道而去——事实上也无所来谓去,只是这个识,受着业力的牵引,在这六
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缘会合,生入人道,那就
是成了五蕴和合的我。

  其中,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人,不过三界六道,以人为中心,
所以我们在讨论生命问题时,亦假设以人为对象。假设说,神识以过去业力之因,
生入人道,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就是倒识入胎,与父精母卵结合而
成生命,此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出生人间,渐次成长,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感触,而有苦乐的感受。这便是十二因缘中的识,名色,六
入,触,受五支。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躲避痛苦,追求快乐,此不独于人,动物皆然,既然
追求快乐,自然就有贪爱——贪财爱色,争夺名利。然而过分扩张自己,就难免
不影响别人。少数人快乐,多数人难免痛苦,痛苦的人为了求得快乐,又不免再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当然,人群中也有舍己为人的仁人志士,
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起心动意,皆是业种。这业种
印入藏识——阿赖耶识中,以业的善恶,支配未来的生命——善者超升,恶者沉
沦,一切皆由自己造作,没有什么上帝和神祗支配。以上是十二缘起中现在三因
的爱、取、有三支。

  未来之果呢?则由现在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作业,再受果,仍
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续无尽。

  今将十二缘起的内容图示如下:
 
           
          ┍—无名—本性妄想执着而     ┐ 
   ┍─过去二因─┃     起之迷惑烦恼......  │— 过去惑业
   │      ┖—行—行为造作之业......—   ┙ 
   │ 
  │
  │        ┍—识—过去业力牵引,妄生—      ┐
十二│        │    颠倒分别而入胎之识...    │
  │        │—名色—五蕴的总名,在母胎中发    │现
因缘│        │   育的精神与物质之混合体...  │在
   │   ┌—五果┝—六入—在母胎中发育至六根具备...  │之
   │    │   ┝—触—出胎后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   │苦
   │    │   │   六尘之感觉...        │
   │    │   ┕—受—由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  ┘
   │    │   
   │    │   
   │    │   ┍—爱—对五欲六尘的贪爱...      ┐
   │    ┕—三因┝—取—因贪爱而生之执着心...     │现在惑业
   │        ┕—有—因贪爱而执着造作出善恶之业... ┙
   │
   │       ┍—生—因业力而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  ┐
   ┕─未来二果─ │                   │未来之苦
          ┖—老死—诸根朽坏为老,诸蕴破坏名死... ┙


  
五、业与轮回

  业的梵语是羯磨,为造作之义,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
善恶诸造作俱名为业。佛教俱舍论中说:

  “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中阿含经》中说:“思业与思已业”。思业即是意业,思已业即是思而发
之于身语的动作。这三者,合称为身、语、意三业。

  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乐果,恶业能招致苦果,无记业既不是
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身、口、意三业,能感果的是善恶二性,这三业善恶的内容如下:

      ┍身业:放生、布施、净行。  
  十善业─│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身业:杀生、偷盗、邪淫。  
  十恶业─│语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嗔恚,邪见。  

  以上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身语二者,皆受意之支配。盖在意念上若无
贪嗔痴之意念,行为上则不至有杀盗淫之恶行也。

  关于业,使人颇难于了解,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起心动念,皆成业种,
且又永不磨灭,恒久存在,遇缘则起现行。我们如果勉强作一个比方,不妨说是
我人意识里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动念,以及语言行为,不拘是善是恶,意识中
必留一印象—这就是业种印入八识田中,八识田,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人身
心行为给意识中留下的印象虽然有深有浅,但并不因时间的久暂而磨灭。对于某
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终身难忘,且每因对此事之印象而影响及我人的心理
及行为;但即是使印象至浅至微者,也将永久存留于意识中。现代心理学解释梦
是潜意识的活动。在我人意识上已不复记忆存在之事物,而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
这固然证明印象不灭,同时也表示业力亦是不灭的。   

  我国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对于
“业”有一段颇为详尽的解释,今摘录如下,以助我们对业的了解。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
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
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
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
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
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造业,并不因物
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
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
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竟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宣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
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
的内容便发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了去,洗得干干净净,表面看来什么
都没有,然而茶的“精”渍的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
作用,能令茶吵更好。如比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
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
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旧枪旧斗渍有无
穷的烟精。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语,便可说是茶业烟业……”

  业力并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灭,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此
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再与物质结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
,是飞禽是虫蚁,阿赖耶识本身不能自主,全受业力的牵引。佛经上说业力牵引
阿赖耶识的情形是“譬如讨债,强者先牵。”那就是说那一方面的业力最重,就
偏坠到那一方面去。

  三界有情,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因受苦复迷惑,这惑、业、苦三
者,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但因惑所造之业有善恶轻重之分,因之其获得的果报亦
有六道中苦乐之别。业识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者称三
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其中天道福报最厚,乐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
人道苦乐参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修罗道福报如天,而嗔恚心重,斗争不
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下三道之畜生道,愚痴无知,吞噬虐杀,系造下品
十恶所感之果。饿鬼道常受饥饿,故曰饿鬼,其痛苦甚于畜生,系造中品十恶所
感之果。最下者为地狱道,系造上品十恶,召此极端痛苦的果报。

  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乐福报亦繁殊万端。如人之有富贵贫贱,贫达
寿夭:畜之有飞禽走畜,虫蚁鱼虾,鬼道中有无财,少财,多财诸类;天道中分
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总之皆是业力之所召感,善升恶坠,理所固然也!

  三界六道之群生,如下图所示。  

                      ┍ 地狱道  
                      │ 饿鬼道  
                      │ 畜生道  
   ┍─欲界(具有男女饮食之欲的世界)三界 │ 修罗道  
  │                  │ 人 道
三界│                  ┕ 天 道  
   ┝—色界(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形世界)   —天 道  
   ┕—无色界(无形色的心识世界)      —天 道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42:00 | 只看该作者
六、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传的根
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
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
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
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
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
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乐果,种恶因获苦果,因果通于三世,
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
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
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
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方面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
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
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
为恶者,意念上是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
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
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
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
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
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
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
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
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般若,来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嗔恚、放逸、散乱、愚痴。这
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
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
但我们的佛姓终无损灭,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
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
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当如是,
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
闻佛法,应当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清除本性上的无名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
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
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
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18#
发表于 2007-11-2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3 03:13 , Processed in 0.0605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