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30
- 积分
- 2870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07-3-1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四、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亦称十二有支,这是依因果法则,以开示有情生 命三世相续的真相。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其中,无明是过去之惑, 行是过去之业,由识至受五支是现在苦果:爱,取二支是现在之惑,有是现在之 业,生和老死是未来的苦果。这样由惑造业,由业受苦,由苦而复惑,因惑复造 业,复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就是 上节所说阿赖耶识。
生命的来源,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 中,此识复受业力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因此,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 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俗称的灵魂。生命自六道而来, 复往六道而去——事实上也无所来谓去,只是这个识,受着业力的牵引,在这六 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缘会合,生入人道,那就 是成了五蕴和合的我。
其中,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人,不过三界六道,以人为中心, 所以我们在讨论生命问题时,亦假设以人为对象。假设说,神识以过去业力之因, 生入人道,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就是倒识入胎,与父精母卵结合而 成生命,此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出生人间,渐次成长,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感触,而有苦乐的感受。这便是十二因缘中的识,名色,六 入,触,受五支。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躲避痛苦,追求快乐,此不独于人,动物皆然,既然 追求快乐,自然就有贪爱——贪财爱色,争夺名利。然而过分扩张自己,就难免 不影响别人。少数人快乐,多数人难免痛苦,痛苦的人为了求得快乐,又不免再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当然,人群中也有舍己为人的仁人志士, 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起心动意,皆是业种。这业种 印入藏识——阿赖耶识中,以业的善恶,支配未来的生命——善者超升,恶者沉 沦,一切皆由自己造作,没有什么上帝和神祗支配。以上是十二缘起中现在三因 的爱、取、有三支。
未来之果呢?则由现在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作业,再受果,仍 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续无尽。
今将十二缘起的内容图示如下: ┍—无名—本性妄想执着而 ┐ ┍─过去二因─┃ 起之迷惑烦恼...... │— 过去惑业 │ ┖—行—行为造作之业......— ┙ │ │ │ ┍—识—过去业力牵引,妄生— ┐ 十二│ │ 颠倒分别而入胎之识... │ │ │—名色—五蕴的总名,在母胎中发 │现 因缘│ │ 育的精神与物质之混合体... │在 │ ┌—五果┝—六入—在母胎中发育至六根具备... │之 │ │ ┝—触—出胎后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 │苦 │ │ │ 六尘之感觉... │ │ │ ┕—受—由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 ┘ │ │ │ │ │ │ ┍—爱—对五欲六尘的贪爱... ┐ │ ┕—三因┝—取—因贪爱而生之执着心... │现在惑业 │ ┕—有—因贪爱而执着造作出善恶之业... ┙ │ │ ┍—生—因业力而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 ┐ ┕─未来二果─ │ │未来之苦 ┖—老死—诸根朽坏为老,诸蕴破坏名死... ┙
五、业与轮回
业的梵语是羯磨,为造作之义,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 善恶诸造作俱名为业。佛教俱舍论中说:
“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中阿含经》中说:“思业与思已业”。思业即是意业,思已业即是思而发 之于身语的动作。这三者,合称为身、语、意三业。
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乐果,恶业能招致苦果,无记业既不是 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身、口、意三业,能感果的是善恶二性,这三业善恶的内容如下:
┍身业:放生、布施、净行。 十善业─│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身业:杀生、偷盗、邪淫。 十恶业─│语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嗔恚,邪见。
以上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身语二者,皆受意之支配。盖在意念上若无 贪嗔痴之意念,行为上则不至有杀盗淫之恶行也。
关于业,使人颇难于了解,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起心动念,皆成业种, 且又永不磨灭,恒久存在,遇缘则起现行。我们如果勉强作一个比方,不妨说是 我人意识里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动念,以及语言行为,不拘是善是恶,意识中 必留一印象—这就是业种印入八识田中,八识田,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人身 心行为给意识中留下的印象虽然有深有浅,但并不因时间的久暂而磨灭。对于某 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终身难忘,且每因对此事之印象而影响及我人的心理 及行为;但即是使印象至浅至微者,也将永久存留于意识中。现代心理学解释梦 是潜意识的活动。在我人意识上已不复记忆存在之事物,而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 这固然证明印象不灭,同时也表示业力亦是不灭的。
我国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对于 “业”有一段颇为详尽的解释,今摘录如下,以助我们对业的了解。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 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 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 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 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 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造业,并不因物 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 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 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竟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宣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 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 的内容便发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了去,洗得干干净净,表面看来什么 都没有,然而茶的“精”渍的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 作用,能令茶吵更好。如比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 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 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旧枪旧斗渍有无 穷的烟精。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语,便可说是茶业烟业……”
业力并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灭,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此 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再与物质结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 ,是飞禽是虫蚁,阿赖耶识本身不能自主,全受业力的牵引。佛经上说业力牵引 阿赖耶识的情形是“譬如讨债,强者先牵。”那就是说那一方面的业力最重,就 偏坠到那一方面去。
三界有情,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因受苦复迷惑,这惑、业、苦三 者,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但因惑所造之业有善恶轻重之分,因之其获得的果报亦 有六道中苦乐之别。业识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者称三 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其中天道福报最厚,乐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 人道苦乐参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修罗道福报如天,而嗔恚心重,斗争不 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下三道之畜生道,愚痴无知,吞噬虐杀,系造下品 十恶所感之果。饿鬼道常受饥饿,故曰饿鬼,其痛苦甚于畜生,系造中品十恶所 感之果。最下者为地狱道,系造上品十恶,召此极端痛苦的果报。
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乐福报亦繁殊万端。如人之有富贵贫贱,贫达 寿夭:畜之有飞禽走畜,虫蚁鱼虾,鬼道中有无财,少财,多财诸类;天道中分 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总之皆是业力之所召感,善升恶坠,理所固然也!
三界六道之群生,如下图所示。
┍ 地狱道 │ 饿鬼道 │ 畜生道 ┍─欲界(具有男女饮食之欲的世界)三界 │ 修罗道 │ │ 人 道 三界│ ┕ 天 道 ┝—色界(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形世界) —天 道 ┕—无色界(无形色的心识世界) —天 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