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文殊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清末蔡可权《辨玉小识》引出《八识规矩颂》讲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07:00 | 只看该作者
三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六道众生所依托生存的环境,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 <显扬圣教论> 上称: [界有二种,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染烦恼诸蕴差别; 二、色界,谓己离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大致说来,欲界、是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欲界的范围,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 此界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色界,色是变碍或示现之义,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此界众生皆由化生。其所居宫室苑囿,壮丽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无色界者,此界无有色身,无淫、食二欲,无宫殿、国土及一切物质,唯以心识住於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这只是一个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经上说,三界有九地、二十八天,兹列表说明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
  │ │--离生喜乐地
  │----色界│--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
三界│ --舍念清净地
  │ │--空无边处地
  │--无色界│--识无边处地
  │ │--无所有处地
  │ --非想非非想处地
  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名称为: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 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三天,为少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想天。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物质实境。
  三境--│----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二. 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量--│----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 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顺益者。
  三性--│----不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四. 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受--│----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讲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讲到八识规矩颂的颂文? 原因是这样,譬如建房子,我们先要把砖瓦木石准备齐全,材料不齐全不能动工,不然,中途势将因材料不齐而停顿。我们前八次讲的材料,都是准备後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将次第讲到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的颂文。现在我们开始讲五位修行。
  学唯识,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识,而是学得唯识後,依法修行。也许,我们的修持不够,尚不能修止修观,但在我们在了解得八识、五十一心所之後,我们於起心动意之时,常常省察我们的心识,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个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们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个心王、心所发生的作用? 所谓 [究几於心意初动之时] ,把唯识用在日常生活上,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识,一向是攀缘外境,与五欲六尘打交道,我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省察内心,观照内心。修行无非是修正身、语、意三者的行为,但三者以心识为主导,正本清源,我们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与观照我们的心识,就是修行的基础。现在我们开始讲修行五位。
  照唯识学的修行理论来说,修唯识行,要经过五个阶段,称为 [唯识五位] ,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 资粮位: 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识行的初位。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要先准备下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也要先积聚下相当的智慧和福德,作为修行的资粮。智慧福德的资粮如何积聚呢? 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密、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
  修此位的菩萨,是以四种 [胜因缘力] 而开始修行的。即一者因力,就是具备有大乘种性。二者善友力,就是受善知识朋友的影响。三者作意力,即有修唯识行的决心。四者资粮力,是发心行菩萨道积聚下的智慧福德。
  二. 加行位: 修行菩萨在资粮位所修的,如行菩萨道、六度四摄等,是福德重於智慧。而进入加行位要修的,是智慧重於福德。所以在此位的菩萨,要修四寻思观、四如实观,以伏断分别起和俱生起的所知、烦恼二障。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事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名是能诠的名言,事是所诠的事相、自性是事相的体性,差别是名事上的分齐。其内容是:
  1.名寻思观: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称,名是 [假名施设] ,假为安立的,它虽代表一种事物,但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僧肇法师曰 : [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又月: [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我人不了此理,执名求实,生出种种烦恼。寻思此义,以伏断执障。
  2.事寻思观: 事者事物,是见闻觉知的对象。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至於山河大地,人牛马羊。但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组合,并没有事物的本体。我人妄执一切为实有,以名推求,对事执著,也就成为种种执著与烦恼。
  3.自性寻思观: 世间万有,皆是仗因托缘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没有实在的体性。自唯识学上说,万法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此可知名、事、自性皆空,此即自性寻思观。由此寻思,以伏断执著和烦恼。
  4.差别寻思观: 名称与事物,各有种种差别,名如名身句身,事如长短方圆,一一法上,各有差别相,唯此差别,皆是一时现象,假有实无,由此寻思,伏断执障和烦恼。
  以上四观,是唯识止观的最初入门观法,由此观察,可生四如实智。即是:
    1.由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2.由事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3.由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4.由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如实智,是如实的了知诸法实相之智。由前述四观而引生四智,以此进入唯识实性。而修四观,引生四智,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四位。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之境空,後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取之境与所取之智空。
  三. 通达位: 修唯识行,历经资粮、加行二位,执障伏断,智慧发出,已能体会出真如实相的境界,这时进入通达位,已算是 [见道] 。所见之道,即是由二空所显的真如。此处又有真见道和相见道之分。真见道,是在此位起无漏的根本智,证见二空真如,断二种障。然後更起後得智,以了知一切差别相上的如幻俗事。见道菩萨,就是以此二智----根本智和後得智,缘真俗二境。
  四. 修道位: 在资粮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 在加行位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在通达位已 [见道] ,体会得唯识实相----二空真如。在见道位,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十地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三心,故在此修道位,则是由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十地出心又称满心。在此阶段,数数修习无分别智,舍断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到十地满心,已是妙觉菩萨了。
  五. 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佛位,诸漏永尽,清净圆明,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时所证得大菩提与大涅盘二种胜果,便是圆满的佛果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6:00 | 只看该作者
二 四十一阶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法二空,而後才能证得大菩提与大涅盘二胜果----就是佛果。唯在修行过程中,要经过五位、四十一阶,才到达佛的果位。五位已如前述,四十一阶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兹分述如下
  一. 十住: 十住位,是修菩萨行者,在此位安立其心,唯於六度万行等,尚未殊胜,故曰住。在 <华严经> ,把修行阶位分为五十二阶,在十住之前,尚有 [十信]十个阶位,在妙觉菩萨之前,尚有等觉菩萨一个阶位。唐代慈恩大师窥基,把十信摄入十住的发心住,把等觉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了四十一阶了。十住的名称是:
  1.发心住: 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於六度等,尚未殊胜,曰发心住。
  2.治地住: 此位菩萨,净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有如大地能生万物。
  3.修行住: 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称修行住。
  4.生贵住: 此位菩萨,依佛法教化,如圣贤生正法中,种性高贵,曰生贵住。
  5.方便住: 此位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济有情,利益众生,曰方便住。
  6.正心住: 此位菩萨,於一切毁誉,心定不动,曰正心住。
  7.不退住: 此位菩萨,於所闻之法,心坚定而不退转,曰不退住。
  8.童真住: 此位菩萨,三业清净,不受世间法之染著,曰童真住。
  9.法王子住: 此位菩萨,解悟法王之法,有如将袭法王的王子,曰法王子住。
  10.灌顶住: 此位菩萨,如法修行,有如王子之堪受王位,曰灌顶住。
  二. 十行: 修行菩萨,於此位修六度万行,逐渐殊胜,故称曰行。十行是:
  1. 欢喜行: 此位菩萨,修布施行,施舍一切,令见者欢喜,曰欢喜行。
  2. 饶益行: 此位菩萨,持三聚净戒,不染五欲,饶益有情,曰饶益行。
  3. 无恚行: 此位菩萨,修忍辱行,忍受怨敌,曰无恚行。
  4. 无尽行: 此位菩萨,修精尽行,受诸剧苦,精进不懈,曰无尽行。
  5. 离痴乱行: 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於世出世法,无有痴乱,曰无痴乱行。
  6.善现行: 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诸法皆无自性,不受系缚,不受染著,随机教化众生,曰善现行。
  7. 无著行: 此位菩萨,修方便行,对於空有两端,通达无碍,一无所著。
  8. 尊重行: 此位菩萨,修愿力行,尊重善根智慧,增益自利利他,曰尊重行。
  9. 善法行: 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诸善慧法,除众生烦恼,曰善法行。
 10. 真实行: 此位菩萨,修智行,成就诚实了悟,言行相应,日真实行。
  三. 十回向: 菩萨修至此位,上为求菩提,下为度众生,以所修之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十回向之名。十回向名称如下:
  1.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此位菩萨修六度四摄,救济一切有情,而怨亲平等。
  2. 不坏回向: 此位菩萨,於三宝发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有情。
  3. 等诸佛回向: 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与诸佛等,回向有情。
  4. 至一切处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一切众生。
  5. 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位菩萨於诸佛及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悉皆随喜,而回向之.
  6.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此位菩萨,施舍一切,以身代众生苦,而回向之。
  7.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8. 如相回向: 此位菩萨,以正智正念,随顺真如平等之相,而回向之。
  9. 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此位菩萨,以无缚无著解脱之心,而回向之。
  10. 法界无量回回: 此位菩萨,说法利生,庄严世界,此善根回向,量同法界。
  四. 十地: 由初地入心,至十地满心,要修两大阿僧祗劫之久,如下节所述。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6:00 | 只看该作者
三 菩萨十地
  菩萨修行,进入见道位,已算是登地菩萨,唯还是在十地的初地入心修行。到了修习位,则是由初地住心,修至十地满心,。十地满心,已经是妙觉菩萨的地位,在此位中,以金刚心、无间道,便证得转依----转八识成四智,就是究竟佛果了。
  十地,是修唯识行最後十个阶位,十地的名称是:
  一. 欢喜地: 始入见道位,见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曰欢喜地。
  二. 离垢地: 修行菩萨,在此地时,一切戒垢,无论粗细,尽皆远离,名离垢地。
  三. 发光地: 此地菩萨,成就胜定,能发无边妙慧,曰发光地。
  四. 炎慧地: 此地菩萨,得最胜定,以智慧火,烧灭烦恼薪,曰炎慧地。
  五. 极难胜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智与後得智,互相违返----即根本智无分别,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诸法则有分别,在此地使之融摄,此事甚难,故曰极难胜地。
  六. 现前地: 此地菩萨,观诸法缘起,以胜智力,引发最胜般若现前,故曰现前地。
  七. 远行地: 此地菩萨,修迥向方便及济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广大菩提,此即大智; 以种种方便九济拔众生,此即大悲。有此士悲智二种方便,故能远行,曰远行地。
  八. 不动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力,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及一切境界所动,称不动地。
  九. 善慧地: 此地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智,此智慧微妙殊胜,故曰善慧地。
  十. 法云地: 此地菩萨,总缘一切法智,具足自在,能藏众定慧功德,能隐覆无边惑障,犹如云荫作大法雨,称法云地。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菩萨修行五位: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得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二空,才获致大菩提与大涅盘二胜果,这其间,其经过五位、四十一阶,如下表所示:
      │----资粮位-------------------------│
      │----加行位-------------------------│ 方便道
菩萨修行五位│----通达位----又名见道位-----------│
      │----修习位----又名修道位-----------│ 无漏圣道
      │----究竟位----即证得佛果之位--------- 佛果
      │----十住 (摄十信) ------------------│
      │----十行----------------------------│ 三贤位----凡
四十一阶---│----十回向--------------------------│
      │----十地-------------因 ------------├
      │----妙觉-------------果 ------------│---------- 圣
 二. 四加行位: 修行菩萨,进入加行位,修四寻思观,生四如实智,这其间,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四位,於前二位修四寻思观,於後二位,修四如实智,如下表所示:
       │----暖位------- │
  四加行位--│----顶位------- │四寻思观----------有漏
       │----忍位------- │ ---- 所取之境空
       │----世第一位--- │四如实智 ---- 所取之境与能取之智空----无漏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讲 前五识颂
            一 首颂诠释
  <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入十二首颂文的讲解,现在先讲前五识颂。
  八识规矩颂颂文的组织,十二首颂文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後四句颂圣贤位。现在来分析前五识颂,在凡夫位的八句颂文中,前四句分为缘境、识量、性别、界地、相应五个主题,後四句分为依缘、业用两个主题; 在圣贤位的四句颂文中,包括智力、转依、果德三个主题。现在先看前四句颂文: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在首颂四句颂文中,包括缘境、识量、性别、界地、相应五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 缘境: 性境,是三境之一。经云: [法不孤起] ,又说: [心因境有] 。心识生起,要因缘具足,而境,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境有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前五识所缘的,只是性境,不缘独影境和带质境。因为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只缘 [色法] ,不缘 [心法] 。色法,是第八识中实种所生,有实体之相,且得境之自相者。此如镜之鉴物,故为性境。
  二. 识量: 量指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五识缘境,是根、境对照而生识 (即五遍行心所的触,触者三和。) 这是直接感觉,初一刹那,无筹度心,不带名言,所以是现量而非比量; 到堕入第二念,种种分别生起 (即第六识五俱意识生起),这时就有比量和非量了。
  三. 性别: 性别是指善、恶、无记三性,心王生起,与善心所相应者,就是善; 与烦恼心所相应者,就是恶; 与善或烦恼心所均不相应者,就是无记。五识是感觉器,本来没有善恶,但以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之俱起,五俱意识随著前五识缘境而了解分别,因而善或烦恼心所与之相应,或善、烦恼不起一而是无记,这时前五识随著第六识的行动,亦就通於三性了。以上三项,就是首句 [性境现量通三性] 的解释。
  四. 界地: 界地,指的是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地,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我们所依托、生存的世界,是欲界、五趣杂居地。欲界的范围,上有六欲天----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大梵天,中有人界四洲,下至无间地狱。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即所谓五趣----天趣、人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五趣即是五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罗道,就成为六道了。
  颂文第二句 [眼耳鼻三二地居] ,所谓二地,是指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的杂生喜乐地。杂生喜乐地的范围,初禅三天皆属之。欲界有段食,除眼、耳、身三识外,尚须以鼻识嗅香,以舌识尝味,所以五识俱全; 若至色界初禅天的离生喜乐地,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鼻舌两识无用,故只有眼、耳、身三识,所以称眼、耳、身三识 [二地居] ,居是止的意思,眼、耳、身三识,亦只以初禅天为止,若到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地,其静虑之心,专注於第六识间,前五识都不现起(此界众生化生,有微妙色身,为庄严身相,五根完整,唯不起用。)所以欲界众生,八识具备; 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前五识的鼻、舌二识不起作用,只有八识中的六识; 到二禅天,眼、耳、身三识亦不起用....
  五. 相应: 心王生起,必有心所与之下相应,而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共有三十四个,它们的名称是: 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十一个善心所,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八个大随烦恼心所,还有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个心所。
  遍行心所,是遍及於一切心、一切时、一切性、一切地,所以是必然生起的,前五识与五俱意识同起,而与意识相应的五别境心所,亦导引前五识对所缘之境、发起希望、决定、明记、专注、和抉择的作用。前五识既然通於三性,所以有时与善性相应,故十一个善心所全俱; 有时与不善相应,所以根本烦恼中贪、嗔、痴,中随烦恼的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全部,亦参与前五识的活动。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二 次颂诠释
  前五识颂的次颂,有两个主题,一者是依缘,二者是业用,我们且看颂文: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以上颂文,前两句说的是五识的依缘,後两句说的是五识的体用,分述如下:
  一. 依缘: 五识依於五根生起,随根立名,根名眼、耳、,鼻、舌、身五根,识亦名眼、耳、鼻、舌、身五识,而根有两种,一者外根,一者内根。外根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外根又名扶根尘,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 <楞严经> 云: [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类。] 此称为扶根尘者,以其为扶持内根的尘法。内根又名净色根,亦称为胜义根。佛经上说,内根为清净四大所成,质净而细,犹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不过若以现代科学知识来看,内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和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五种感觉器官生起五感觉 (识) ,而由第六识了解分别。
  心识生起,必仗因托缘,生识之缘共有九种,而各识全缺则不相同,此已在第六讲中叙述。眼识生起须九缘具足,此处再加以说明如下:
 1.根缘: 眼识以眼根生起的助缘,如眼根损坏,则眼识不能生起。
 2.境缘: 眼识以色境为所缘缘,无境不能生识。此即心法四缘之一。
 3.空缘: 眼识是离中取境,识与境之间必须保持距离 (空间) ,否则识不生起。
 4.明缘: 眼识生起须以光明为助缘,否则不能了别。
 5.作意缘: 眼识了境,须以作意力为助缘,若无作意力,则视而不见。
 6.种子缘: 种子为眼识生起的亲因缘,此为四缘中的第一种缘。
 7.分别依缘: 第六识的作用是了解分别,故眼识以第六识为分别依缘。
 8.染净依缘: 第七识是意识之根,其染净亦影响前五识,故眼识以此为染净依。
 9.根本依缘: 根本识是第八识,此识是诸识根本,故眼识以此为根本依。
  二. 业用: 颂文 [合三离二观尘世] 句,指前五识之於境界,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而眼、耳二识是离中取境。
  观尘世三字,尘是五尘,亦称五境,即是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尘有染污的意思,以其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故称五尘。五尘是五根所照,为五识所缘。五识缘尘世之境,由於具缘多少的不同,就有了识取境合离的不同。如眼识生起要九缘,耳识不需要光明,只须七缘,这二者都是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取境时,必须根、境相合,识□发生作用,这三者是合中取境。
  [愚者难分识与根] 一句,愚者、指当时的一部分二乘行者,因为分辨不出根与识的作用,就出现了一部分 [根见家], 以为了境者是根; 另一部分识见家,主张了境者是识。当时为了 [根见] 、 [识见] ,曾引发过一阵诤论。根见识见,看起来是小问题,但这牵涉到哲学上 [唯心] 、 [唯物] ,就成为根本上的大问题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末颂诠释
  前五识颂的第三颂,是颂前五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由有漏的前五识,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颂文全文是: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三个主题,即是智力、转依、果德,兹分述如下:
  一. 智力: 修唯识行,在资粮位,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阶上,广修六度万行,储备福慧资粮,圆满顺解脱分的善根。进而於加行位,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此智又名加行智,由此更勇猛精进,至通达位,入十地的初地欢喜地 (极喜地) ,至此远离遍计所执的能取所取,亦即是证得所取之境空,能观之智空,证此二空之智,无能缘所缘之差别,名无分别智,亦称根本根,根本智是直契真如之智。由证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此称分别智,亦称後得智。见道位的菩萨,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缘真俗二境。根本智挟带本质,没有相分,心无分别,亦没有见分; 而後得智托质变相,似有相分,起认识 (分别) 作用,似有见分,即缘真如,亦不亲证,只能变我空的影像而审观之,这就是[变相观空唯得] 。
  这後得智,在因、果二位都能证得。不过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因为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此即所谓: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但已转为成所作智的前五识,在佛果位中仍不能亲契真如,何以故呢? 当知五识依五根而起,缘现量、性境,但它只能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体悟诸法的理性。在因中如此,在果上亦是如此,所以说它 [果中犹自不诠真] 。诠,在此处作[证得] 讲。
  二. 转依: 第三句颂文: [圆明初发成无漏] ,此是指第八识转为大圆镜初一刹那,前五识也同时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现起,而五根又是第八所变的相分。在能变现的第八识未转成无漏以前,其所变现的五根相分,当然不可能先变为无漏。所以必须在第八识圆明初发,五根五识才能转成无漏。至此,与前五识相应的根本烦恼贪、嗔、痴,大八随烦恼,中二随烦恼尽皆舍除,即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善法十一心所,也都转成无漏了。
  三. 果德: 五识转为无漏,其所应作的自利事业----所应断应修的,皆已成办,所以名为成所作智。至此,要进一步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这是果地的成所作智。为适应净秽国土中众生机宜需要,如来作三类分身,为三界九地、四生六道的众生,息其生死轮迥之苦也。三类分身是:
   1.为适应大乘四加行位菩萨的机宜,示现千丈卢舍那身,宣说地上的十波罗密,令其依法修行,息其变易生死的苦轮。
   2.为适应二乘及凡夫的机宜,示现丈六小化身,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令其依四谛法修行,息其分段生死的法苦轮。
   3.为适应各类不同的机宜,示现种种化身,随宜说法,令其离苦得乐。如来慈悲,怜愍众生备受众苦,运用方便,化三类分身,为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教法,使得息诸苦轮也。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前五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性境。
  │----量----现量。
  │----三性----通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眼、耳、身三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
  │ 鼻、舌二识唯通五趣杂居地。
前五识--│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三 (贪、嗔、痴)
  │ 、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
  │----依缘----眼识九缘、耳识八缘、鼻、舌、身三识七缘。
  │----业用----眼、耳二识之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
  │----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
  │----果用----分为三类化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8: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讲 第六识颂
            一 首颂诠释
  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前五识依於五净色根,所依的是色 (物质) 法之根; 第六识依於意根 (第七末那识) ,依的是心 (精神) 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种色境,是现量、性境,第六识缘法境 (宇宙万法) ,通於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且於缘法境时,通於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於此,我们来看第六识颂首颂的颂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分配之。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五个主题,即是第六识的性别、识量、缘境、界地、相应,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 性别: 性别,指的是善、恶、无记三性。第六识作用范围宽乏,通於善、恶、无记三性,当心识生起,一念济世利人之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则为善法; 如一念损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与之相应,则为恶法。如独头意识作意筹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於善恶,如独头意识任由意念游走,既无有益人群之心,亦无谋己私利之意,就成为无记法。
  二. 识量: 识量有三,曰现量、比量、非量,见第七讲。前五量唯是现量,第六识五俱意识初起,第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念即堕入比量。独头意识中的定位意识是现量,梦中意识是非量,散位意识通於三量。
  三. 缘境: 心识缘境,境有三类,曰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见第七讲。前五识唯缘性境,第六识通於三境。以上为首句 [三性三量通三境] 的说明。
  四. 界地: 界地,是解释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一句。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隶有九地,见第七讲。三界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意识行入相粗显,远非他识可及。虽然前五识能增强意识造业作用,但实际上牵引果报体受报的,仍是由第六识负责。意识通於三界,若造作五趣杂业,则业力寄托的果报体 (第八识) 就落欲果; 若造作四禅定业,果报体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业,则落入无色界。果报识在三界轮回,以造作的业力而定。所以鉴因知果,事先便有迹象可寻,此即是 [三界轮时亦易可知] 也。
  五. 相应: 此指的是 [王所相应] ,即是心王与心所相应的情形。心王有八个,心所有五十一个,在八个心王中,唯一与五十一个心所全体相应的,只有第六识。王所相应,并不是心王与全体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而是视临时的情况,一部分心所生起与之相应。如以第六识来说,第六识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别境则继遍行心之後,视特殊情况,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善与烦恼心所,亦视情况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完成意识所要作的善行。相反的,如果一念不善心生起,则无惭、无愧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忿、恨、覆、恼、害、嫉、悭七个小随烦恼心所,及根本烦恼的嗔心所,共计十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如果意识接触不善和有覆无记境而生起活动,这时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疑、不正见五个心所,小随烦恼中的谄、害、骄三个心所,和八个大随烦恼心所,一共十六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完成意识所要作的恶业、及有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无记的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染污心识,而其势用力弱,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有覆无记。至於不善法,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
如果以上善、烦恼心所全不与第六识相应,或相应後退出,这时唯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以上善、烦恼两类心所,体性相违,决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类心所自类之间,十一个善心所体性相顺,所以可能同时生起; 至於烦恼心所,是否俱起或不俱起,则不一定,要看当时情形,有的可俱起,如无明 (痴心所) 与八大随烦恼心所,可与一切恶心所俱起; 至於贪与嗔,慢与疑,疑与见,不同时俱起; 十个小随烦恼心所,因为它们互相相望,彼此行相互相乖违,所以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个中随烦恼,仅能与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嫉、悭、害、骄七个心所同时生起,而不能普遍与一切染心所及有覆无记性相应。至於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所,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是随著善、恶、无记三种心性,其体也就成为或善或恶或不定性,所以可以与善、烦恼心所同时生起。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8:00 | 只看该作者
二 次颂诠释
  第六识的第二首颂文,是: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第六识的行相、业用两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 行相: 意识的活动,范围广泛,千头万绪。因此、它随时变易,来应付各种不同的境界。颂文中首句 [性界受三恒转易] ,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受是苦受、乐受、舍受三受,或加忧喜二受成为五受。第六识在活动时,有时是善心生起,有时是恶心生起,有时是无记心生起。当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不善心或无记心。而不善心生起之际,也会忽然转变为善心或无记心。
  第六识在活动时,欲界众生,有时也会生起色界、无色界之心,如欲界众生修四禅定,在定境中就生起色界之心。若欲界众生修四空定,在定境中就生起无色界心。在定境中是如此,但在出定之後,仍然生起欲界心。色界众生如修四空定,在境中也可生起无色界心,而出定後仍是色界之心。如天台宗的 [一念三千] ,我人一念之中具足十法界,所以一念之中也可在三界中转易也。
  受者三受,即苦、乐、无记三受,若加上忧、喜二受,称为五受。这五种受,在第六识活动时也是不断的变易,这要看当时所缘的境而定。因为受是一种领纳作用,其所领纳的是当前的现量境 (忧喜通於三时) ,随著境的转变,苦乐忧喜舍之受、自然也随转变。所谓 [心随境转] ,就是这个意思。
  颂文次句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是六种根本烦恼,随是二十种大、中、小随烦恼,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第六识念念生灭,五十一个相应心所,随著心王之性别相应生起。如果识是善性,信等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如果识是不善或无记性,则贪等烦恼心所、或遍行、别境等心所与之相应。这三性的转易,心王与心所互相牵连,协同造作,造作的後果就是业。
  二. 业用: 颂文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牵。] 由於善、不善、无记心所与第六识相应,造作了善恶之业。而业有三种,称身业、语业、意业。三业之中,以意业为主导,身体的动作,口中的语言,全是受意识的支配。若认真的说,意业是以思心所为主导。思心所要经过三个程序,即是:
  1.审虑思: 尘境当前,思心所继想心所之後,先作一番筹度思量的工作,以审察应如何应付。
  2.决定思: 经过筹度,已有所决定。
  3.动发胜思: 此即是於决定之後,付之於行动。所谓行动,即是由身、语二者去执行。
  於此,若第六识一念起善,则有身语的善行善语; 若一念起恶,则有身语的恶行恶语,身语二者之行为,全是第六识推动引发,第六识作用强锐,所以称它 [动身发语独为最] 。
  最後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句,身语意三业,能招引满二种业果,牵引八识受生死轮回之苦。引业、是起始之业,就是引导牵引。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的强有力的善恶业,熏习所成的业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牵引第八识在五趣 (或六道) 中,感受一期相续不断苦乐总报体----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体。满业、可说是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於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 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於此附带解释正报依报,众生的身心----生命体,是正报; 生命体所依止的身外之物,如世界国土,房舍器物,衣服饮食,是依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1:18: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末颂诠释
  第六识颂的第三首、即末四句颂文,是颂第六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的修习程序。这首颂文是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在这四句颂文中,也有两个主题,一者智力,二者转依。分述如下:
  一. 智力: 智力,是以修习无漏之智,证得出世圣果。首句一颂文中的 [初心] 、是在修习过程中,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初登十地中的初地入心,至此始入见道位,己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故初地名欢喜地。入欢喜地,妙观察智已开始发起,故颂文曰: [发起初心欢喜地] 。
  唯此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虽断,而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未能断除,所以在入观位的时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不起,但在出观位时,有漏识依然生起,还不能做到无漏一味相续,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仍不时现前,故称 [俱生犹自现缠眠]。缠眠,为烦恼的异名,亦作现行解,眠即随眠,又称种子,俱生二执种子现行,即 [现缠眠] 也。以俱生二执未断,所以第六识所转的妙观察智,仍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古德云: 初地下品转,八地中品转,等觉上品转。
  二. 转依: 此指 [远行地後成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即十地中的第七地,远行地後,指的是八九十地,修行至八地,转为中品妙观察智,犹未至最极,直到十地满心,方转为上品,故曰圆明。在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大圆镜智现起,这就是究竟位。在究竟位中,诸漏永尽,性净圆明,到此位时,第六识方纯净无漏,即转成妙观察智,而圆明普照於大千世界矣。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第六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通於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量----通於现量、比量、非量三量。
    │----三性----通於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通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
    │----依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五缘。
第六识--│----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
    │----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
    │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
    │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
    │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3 07:31 , Processed in 0.0593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