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再发一条W型龙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2-3-4 07:5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3-4 09:02 编辑

除了包浆好以外,其他都不能决断。这几块玉的疑点很多。
其一、几块玉的包浆虽然好,但在同一块上几乎没有过度色,无其他沁色,除非在非常特殊中,是很难如此的。
其二、第一条龙的支架部位与龙身连接过分紧密,这对古代工艺难度比较高,最大的疑问是,从审美来说,没有必要如此紧密,带来工艺难度。
其三、从隐起的乳丁看,虽然符合手工工艺特征,但布局不够精美,有故意仿古藏拙之嫌
其四、战汉龙都是王家器物,而且距离今天至少2000年,2000年的变化通常不应该仅仅体现为包浆。玉肉同样会发生变化,除非在今天博物馆的条件下。
个见明清仿古件,符合明清仿古工艺特征。手工,自然植物染色沁色做旧后在几百年时间中形成包浆。而且也正因为曾经过仿古工艺,玉件表面经历过处理,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厚的包浆。

其五,龙身无孔,无孔虽然不是致命弱点,但无孔至少说明不是挂件。如果不是挂件,这条龙的用途就不好解释了。如果作为礼器,但以单独的龙作为礼器有点古怪了。
请大家比较下楼主的几条龙与馆藏品不同的美学感受力,和战汉玉器2000年在时间中的质地变化感觉。尤其请看下面这条龙。

实物没有上手,没有局部放大照片,只能谈这么多了。【鉴玉会友】

$2CMZL)YUPMCR)U)1`6WB16.jpg (28.65 KB, 下载次数: 10)

$2CMZL)YUPMCR)U)1`6WB16.jpg
82#
发表于 2012-3-4 14:1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3-4 14:31 编辑

另楼主可以请求鉴定玉石材料质量。如果是蛇纹石质地的玉石,古玉概率较高,如果是和田透闪石质地的路子,战汉概念较低。战国时期的透闪石玉含量不会太纯。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4:44: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喋血文明质疑

上两张局部图

11.jpg (232.76 KB, 下载次数: 12)

11.jpg

12.jpg (253.7 KB, 下载次数: 11)

12.jpg
84#
发表于 2012-3-4 15:33:42 | 只看该作者
从谷文缘口(原来我误会成乳丁文了)看,第一是手工无疑。但不太吻合先抛后刻的感觉,槽口比较陡峭,战汉工艺一般是剔地隐起,槽口比较平缓。从玉质看,和田料特质似乎比较明显,偏温润路子,多蜡样光泽,少玻璃光泽,这也与战汉多本土玉(即现在所谓的杂玉)不太吻合。个见维持明清仿品。供批判。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5:36:24 | 只看该作者
从谷文缘口(原来我误会成乳丁文了)看,第一是手工无疑。但不太吻合先抛后刻的感觉,槽口比较陡峭,战汉工 ...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3-4 15:33



    多谢喋血文明兄雅赏

值得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 17:57 , Processed in 0.0510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