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22|回复: 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这种表色谁能解?(前二件馆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9 16:04: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种表色谁能解?




 曲贡文化遗址出土的装饰品,据不完全统计,有骨牌饰1件,骨笄7件,主要有骨质、石质、陶质等三种,骨质的装饰品有细长形的骨笄,骨笄的柄部较前端略粗,磨制比较精细;同时还有穿孔的骨牌饰和刻有交叉纹样的带孔骨片等。石质装饰品主要是钻有圆孔的砾石以及残断的石环等物。陶质装饰品包括陶环及陶耳坠等。

  曲贡文化遗址出土的装饰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不及卡若遗址的出土物,并且其制作工艺也明显低于卡若遗址装饰品的技术水平,但是曲贡装饰品中也有较有特色的代表物,例如在曲贡文化遗址发现的穿孔小砾石上,不仅在砾石面上涂有红色颜料,并且在小孔中也残留有红颜料的痕迹,另外在曲贡文化遗址出土的刻槽骨片上也涂有红色颜料。这种装饰品上涂朱的作法在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形式。经测试,曲贡先民所使用的红色颜料均为赤铁矿赭石),成份以氧化物为主。此外,带有对称四齿的磨光骨片亦较有特色,在形式上可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而陶质制品的出现,则说明新石器时代高原的装饰品在材料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考古资料所见赭石、朱砂、铅丹及其应用
高志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墓葬中所发现的赭石、朱砂、铅丹等物质原料的分析,探讨这些红色原料在古代的作用及应用的

目的,并对他们的提炼、开采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赭石;朱砂;铅丹;考古资料;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27(2011)01-0102-08

收稿日期:2010-10-17
作者简介:高志伟(1969-),女,北京人,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赭石泛指赤铁矿,英文名为Ochre,其化学名称
为四氧化三铁(Fe3O4),稳定性极好,有红、黄之分;
朱砂又称丹砂、辰砂,英文名为Cinnabar,化学名为硫

化汞(HgS),颜色鲜红,是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铅
丹英文名为Lead Tetroxide,化学名为四氧化三铅,是
红橙色的晶体或粉末,不溶于水,抗腐蚀性强。这三
种物质的共同特点是: 1.均为红色; 2.性能比较稳
定,不易褪色。在许多考古资料中赭石、朱砂、铅丹
通常作为颜料用于绘画或岩刻中,这可能与古人崇
尚红色有关。可是在许多墓葬资料中,也时常会发
现赭石、朱砂、铅丹用于死者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现象,其意义何在呢?本文拟通过一些考古资
料和文献资料予以论述。
一、考古资料中赭石、朱砂、铅丹的应用
(一)铺撒红色物质的习俗
在尸骨周围或其身上撒上红色粉末的习俗,我
国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一直在沿用。最
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在
埋葬死者时,在尸体上撒有赤铁矿粉末印迹[1];广西
南宁的贝丘遗址,发现在人骨周围有撒赤铁矿粉的
痕迹[2];在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长塘遗址中,有两具
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3];在青海刚察县卡约文
化墓葬中,也发现有的墓底层还用矿物颜料涂红[4];
在石陕文化和南宁墓葬中均发现在人骨或四周撒红

色粉末的习俗[5];在民和核桃庄的5座墓中出土5
块红色颜料[6];在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

中发现赤铁矿粉末[7];在陶寺大、中型墓葬中都发现
有朱砂粉末及较多的随葬品[8];在陕西扶风县齐家
村发掘的西周墓葬中,有四座墓的墓室底部铺有朱
砂[9];在陕西岐山贺家村周墓中发现少数墓遗留红
色物质[10];宝鸡益门村春秋晚期的秦国墓葬中,在
棺内发现有厚达0. 02-0. 05米的朱砂层,中间厚四
周薄,随葬品以金、玉器为最多,还有铁器、铜器、料
器等[11];陕西凤县双石铺发掘一座战国中晚期秦
墓,墓底铺有0. 2厘米厚的一层朱砂[12];山东滕州
前掌大墓葬中M4棺底铺一层6厘米厚的朱砂,朱砂
间夹有大量海贝,M3棺底铺一层朱砂。[13]
(二)人骨涂红现象

较之在尸骨周围或其身上撒上红色粉末的习
俗,人骨涂朱现象更为普遍一些。广西桂林甑皮岩
洞穴墓葬中在M2的头骨和M3的盆骨上用赤铁矿
涂红[14];在仰韶文化的二次葬中,发现人骨涂朱现
象[15];在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墓葬M2中,在随
葬品中多处留有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朱红印迹[16];
洛阳王湾一期文化中共发现墓葬76座,多为单人仰

身直肢葬,人头骨涂朱现象较为普遍,王湾二期发现
墓葬39座,仍见有头骨涂朱者[17];元君庙仰韶墓地
甲区一期的M440第6号骨架,其胫骨下端附近及左
跟骨上均有鲜红的颜料,M429的2号骨架前额涂有
大片红色颜料[18];襄汾陶寺墓葬中发现人骨涂朱现
象,有的在颅顶或眉骨涂红,有的在下颌处涂红[19];
江苏邳县大墩子墓葬中发现个别的头盖骨和石斧上

102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月
涂有红色颜料[20];大汶口文化的曲阜西夏侯墓地三
分之一的死者骨架上遗留有朱红颜色[21];三里河大
汶口文化遗址中,M114人骨架从髋骨以上至肩部有
朱红色; M125、M275两座墓主的手臂上有朱红
色[22];M2101墓主的右侧肋骨和右臂上有朱红色;
M2110墓主的左侧肋骨和左臂上有朱红色;齐家文

化的临夏大何庄和秦魏家的墓葬中,有的骨架头颅
和上肢骨上涂有红色或留有红色布纹的痕迹,有些
骨架下还压着两块染红的白石[23];甘肃永昌鸳鸯池
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很多墓中人骨架的上下肢骨多
用赭石粉涂成红色[24]。
(三)器物涂红现象
考古资料中还有很多器物涂红现象:妇好墓出
土调色玉盘一件及研磨朱砂用的玉臼与玉杵,都曾
经过长期使用[25];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中发现
在绳纹之上涂朱的陶片13块(有少数内、外壁均涂
朱者,也有的是在圆窝之上涂朱)[26];周口店山顶洞
人的陪葬品上亦染有红色-装饰品中钻孔的小砾石
上,其孔壁残存有红的颜色,有孔的石珠上均有染成
红色的痕迹,还有一件扁圆形小砾石上有三条淡红
色的粗道,近似于欧洲中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彩绘砾
石[27];江苏新沂花厅村M109的一件穿孔石斧,两面
都涂有红颜色[28];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穿孔斧、
刀上,围绕孔周,朱绘有花果形图案[29];甘肃永昌鸳
鸯池新石器时代墓葬中,M51的一件器盖内有红色
颜料,M153的红陶小罐内装有红色颜料[30];拉萨曲
贡遗址中出土涂有红彩的穿孔饰物[31];曲贡遗址中
大量的石器上涂有红颜色,石器的砾石面上和石片
疤上都能见到红颜色,有的石器是斑斑点点,有的则
是通体涂红。涂红石器比例相当大,占到全部石器
的五分之一以上。遗址同时还出土了制作红颜色的
大量研色盘,还有专用于盛赭红颜色的小陶瓶和借
作调色盘使用的大陶片[32]。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
遗址附近出土一批铜器和玉器,都裹在丹砂中,还有
一个小坑和两个长方形坑的坑底保存有大量丹
砂[33]。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早期的墓葬中
通常使用赭石,而后朱砂取而代之,在商周时期的墓
葬中使用较多并成为一种固定仪式。
(四)外国资料中使用红色原料的现象
在墓葬中使用红色颜料及在器物上涂抹红色的
现象,不仅在中国有,在同时期的外国考古资料中也
发现很多。在公元前9000-10000年以色列的墓葬
中发现块状的赭石、涂红的石器,并且在尸骨上涂
红[34];在北欧中石器时代晚期斯凯特郝牧(Skate-
holm)墓葬中发现许多红色赭石[35];在波罗的海东

部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赭石,在立陶宛、拉脱维
亚、爱沙尼亚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
均发现赭石[36];欧洲格里马洞穴和阿伯克萨尔等地
发现染有红色的人类遗骨[37];在维杰尼克中石器时
代早期墓葬中,许多墓底铺有3-10厘米的赭石粉,
而在其小孩墓葬中,大约有90%的墓底铺有
3-10
厘米厚的赭石粉,在三分之一儿童墓葬的随葬品上

涂抹赭石粉[38];在希腊和西班牙墓葬中发现朱
砂[39];在欧里、韦尔吉纳、希腊公元340年的墓葬中
发现朱砂[40];在西班牙奥索尔诺的拉贝利亚5000年
前的墓葬中,发现被朱砂完全覆盖的尸体保存完好,
墓葬中大约使用了数百公斤的朱砂[41];法国旧石器

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骨器,这些骨
器上每每有钻孔,中间部位往往成组的断线刻符或
其边缘被刻成锯齿状,几乎所有的加工部位,均被赤
铁矿涂红[42];旧石器时代的小型鹅卵石刻痕和钻孔
处往往涂以赭石,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文
化特征见诸整个世界范围[43],法国中石器时代Mas
d′Azil洞穴遗址中发现1400个鹅卵石在其钻孔处、

刻痕、边缘涂以赭红色。
二、古人使用赭石、朱砂、铅丹的目的
(一)古人使用赭石的目的
从前面的资料已经看到,从山顶洞人开始,在墓
葬中就已经使用赭石。从死者身上散布赤铁矿的粉
粒和随葬物品来看,人类学学者和宗教学学者普遍
认为,这种情况不可能是山顶洞人无意识而为之的
偶然现象,而只能被推断为有意为之的尸体埋葬方
式,反映山顶洞人已经有了某种“灵魂观念”[44]。原
始人认为人的死亡与红色的血液流尽有关,而红色
是用来象征生命活力的,用于死者,可以让死者生命
延续或再生。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当中,认为赤铁矿
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有祛邪逐疫的功能,或者就是
他们灵魂的寄住之所[45]。山顶洞人的这种埋葬习
俗,是某种信仰意识的表现。虽然,那时原始人的生
产力是极其低下、极其原始的,可是他们已心甘情愿
地为一种朦胧的“宗教意识”所驱使,做出一种相对
来说是极大的贡献:呈上难以制作的石、骨用器和装
饰品以及费力加工的赤铁矿粉末,通过这种方式希
望死者生命得以延续或再生。用赤铁矿粉末埋葬死
者的习惯不仅在周口店山顶洞有,在欧洲同时期的
遗址里发现更多。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以色列墓葬、
北欧石器时代晚期、波罗的海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均
发现赤铁矿粉末。这种红色物质,可能被认为是血
的象征,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物质,希望他们到另外
103
第37卷高志伟:考古资料所见赭石、朱砂、铅丹及其应用      
的世界永生[46]。
(二)器物涂红的意义
器物上涂红有可能是当时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
或巫术。在头盖骨和石斧上涂红(赭石)的现象在黄
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中比较普遍[47],但在
后来殷周时代的墓葬中,更普遍地使用朱红,已具有
相当多的宗教信念上的意义。在出土陶器上涂朱,
一般认为红色象征血液和活力,而血液和活力又往

往视为生命之源和灵魂载体,或意在使灵魂保持充
沛力量[48]。王仁湘先生认为石器涂红可能出于一
种原始宗教观念,红色在史前人的眼中是生命与力
量的象征,在世界各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过一些
器具涂红和人骨涂红的例证,不过像曲贡居民那样
在大量的打制石器上涂红,以前还没有见到过。曲
贡人崇奉红色,在石器上涂红,也许是想赋予石器以
力量,这体现了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所作出的
一种特别的努力[49]。可见,在石器或器物上涂红,
都代表了一种原始宗教观念,象征了生命与力量,可

能应是护卫亡灵的一种表现。[50]
(三)使用朱砂的目的

对丹砂的认识和利用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
始,通常在人骨周围撒有朱砂,到战国以后使用于墓
底。丹砂是鲜红色的,与血液的颜色相近,而且其本
身具有杀菌抑腐的功效。在死者身上撒涂朱砂的习
俗是原始人灵魂不灭观念的具体反映[51]:“因为在
他们眼中,红色象征着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
灵魂的寄身之所,在死者身上撒红色的朱砂,表示给
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同时可能还含有祈
求保护、避灾、图祥的意思”。在仰韶文化中的一些
墓葬中,人骨上涂朱,很可能是一种咒术,象征白骨
已被赋予血肉,而死者之灵得以再生[52]。古人认
为,在尸体下铺朱砂,或在其上撒朱砂可以防腐和避
邪,于是被尊为不死的神物而加于崇拜,并作为一种
信仰而沉淀在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中。朱砂的防腐性
在外国资料中也有所体现,前面我们提到的西班牙
墓葬中使用了数百公斤的朱砂,其目的就是防
腐[53]。在古代的秘鲁埋葬死者时也使用朱砂,这样
做有双重含义:一是朱砂具有防腐性;二是其血红的
颜色象征生命,可以使死者再生[54]。古代人认为人
死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轮迴,在另一个世界也要像生
前一样的生活。人们死后,魂魄升于天,而形体归于
地。如此,当时的埋葬制度与习俗便必然具有双重
的目的与特性,即一方面要帮助魂魄顺利升入天界,
一方面要好好地伺候形体在地下宫室里继续人间的

生活。[55]因而人死后对形魄的永久保存,就成了人
们追求的目标,在尸体下铺朱砂,或在其上涂抹朱砂
进行防腐处理。
由于丹砂代表了生命与不朽的缘故,丹砂中所
含的水银也因此被用来作随葬品,起着与丹砂相似
的作用。水银,化学名称为汞,有剧毒,可以抑霉菌。
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特性已有
记载:“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56]这里
的“河上姹女”,就是水银。后面几句,指水银易挥
发。第二句中,黄芽,指硫磺,欲将水银制服,需要用
硫磺。直至现在发现水银泄露时,我们仍用硫来收
取。阿拉伯早期的炼金家拉比尔认为水银是童女,
能起死回生。[57]可见古人对水银的性能了解得很清

楚,而且认为水银是一种很神秘的物质。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
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58]另据东汉赵晔所著
《吴越春秋》,曾提到吴王“阖闾死,葬于国西北,名虎
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
池广六十步”。[59]可见,我国在春秋时期,已能大量

生产水银。秦始皇、阖闾等君王在自己的墓室里大
量地使用水银,他们知道水银的抗腐性远胜过丹砂,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形体,因此大量开采丹砂来

提炼水银用于墓室中。使用水银池也就具有了双重
目的,一方面可已利用汞蒸气的毒性保护墓室的安
全;另一方面,利用其防腐性能长久保护墓主的形
体。古人认为人死了是体魄死亡,而灵魂升华了。
那么体魄死亡之后,如果体魄保存不好,灵魂找不到
寄托,就无法永久地活下去,而水银可以更好地保护
体魄。因此,保护好形体,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寄托,
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强烈愿望,这也是大量提炼

水银的最终目的。直到宋代,皇帝例赐水银为大臣
墓葬仍为一种礼制。
(四)服用丹药的目的
正是由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人们从使用赭石、
丹砂到水银,后来发展至服用仙丹。两汉是中国炼
丹术的奠基时期[60]。有关专家对马王堆一号墓古
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尸体内铅、汞含量超过正常
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根据组织内铅、汞化合物结构
与棺液中化合物的不同,以及铅、汞在各器官分布不
均匀的选择性蓄积现象,排除了体内高量铅汞由棺
液经皮肤渗入的可能性;另外尸体小肠内还有大量
汞物质残留,所以研究者认为“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
可能是古尸体内铅汞的主要来源”。[61]南京北郊象
山七号墓出土200余粒朱红色的圆形丹药,平均每
粒约重0. 372克。[62]《抱朴子》说:“金汞在九窍,则
104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月
死人为之不朽,况服食乎?”,[63]可见,当时人们口服
仙丹成为一种时尚。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做
了阐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
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

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
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
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以自坚固”。认为金石矿物
都是百炼不消、愈变愈妙的。人服食了它们,吸收了
它们的精华,就具有了它们的特性,就会像它们一样
万世不朽。因此,那些自然界中千年不朽、百年不消
的矿物和金属,成为了方士们眼中的瑰宝。在这些
瑰宝中,第一位的就是黄金,因为它“入火,百炼不
消,埋之毕天不朽。”其次,一些容易升华的物质,也
引起了方士的兴趣。在方士们看来,人若长生,则就
是仙人了。而中国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羽化
飞腾,遨游太空”,正所谓“乘云驾龙,上下太清,漏刻
之间,周游八极。”中国古代往往将长生不死和羽化
飞升联系在一起。所以,丹砂、水银一类的物质也就
成了方士们心中的灵丹妙药。而我们时常听说的所
谓“金丹”,也就是人工修炼的“黄金制剂”-“金液
与几度转炼的丹砂-“神丹”的合称。印度人把这种

金丹”作为长生不死药,被称为“Makaradhwa-
ja”[64]。西欧人把中国的灵丹称为“哲人石”,诗人

兼炼丹术士托马斯·诺顿在一首诗里写道:“生命短
暂知识长,哲人之石令人寿,何不勇敢尝一尝”[65]。
可见,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长生不老药都有浓
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古代人无论是在墓葬中使用赭石、丹
砂、铅丹,还是服用丹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借以“百
年不朽”的物质使自己的尸身能永久保存,追根究底
就是希望长生不死。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到,真正使
尸身保存完好的仅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及湖北江
陵凤凰山汉墓的古尸,是使用“水银池”的结果,说明
汞的防腐之功能确实有奇效,但是利用水银对尸身
进行防腐,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是一般人
所能做到的。实际上,服用丹砂、铅丹之类的长生不
老药,不但不能使人长生,反而物极必反。古代炼丹
家所炼制的丹药,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铅、砷、硫
等化合物,若长期服用,会慢性中毒而死,在中国历
史上就有十几位皇帝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例证。因
此,服用丹药之类的长生不死药只是古人的美好愿
望而已,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三、古人对朱砂的提炼、利用与开采
(一)朱砂冶炼丹药
所谓炼丹,就是把硫化汞等炼成长生不老药。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方士们用
丹砂和其他药剂炼制延年益寿的丹药,这是我国炼
丹术的最早记录。在许多炼丹著作中,人们可以经
常看到“还丹”或“九转还丹”之名称,实际上这不过
是红色硫化汞(丹砂),炼丹家把所得的红色硫化汞
称为“还丹”,重复多次炼制所得的丹砂称“九转还
丹”。炼制九转还丹,实际上是先将天然丹砂(硫化
汞)炼成水银,再将汞与硫混合后放在密封的鼎中提
炼成纯的硫化汞,硫化汞又放在密封的鼎中(加入铅
或其它药物)再炼成水银,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炼成
仙药”。
红色硫化汞有天然和人造两种,天然的为丹砂
(湖南辰州产的叫辰砂),人造的叫银朱或灵砂。人
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
之一,这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炼丹家葛
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关于硫化汞的实验: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但葛洪没有

提到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
中详细介绍了炼制丹药的方法:“捣冶并合之,弛入
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炎火张于下,昼
夜声正勤,始交使可修,终竟武乃陈,候机加谨慎,审
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亲观。气索命将绝,
休死亡魂魄,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66]。

曹剑波先生对这一段的解释为:先将水银和硫
磺置于密封的鼎器内,然后进行加热、冷却、再加热、
再冷却的反复精炼。在常温下水银与硫黄可以化合
成为硫化汞。将人工合成的硫化汞捣碎一并置入容
器后,务必将之密封严实。加温时开始用文火,促使
硫化汞缓慢分解,到一定程度后用武火确保其完全
分解,然后抽薪降温,让其冷却,使分解后的水银和
硫的蒸气在升炼装置中重新合成,再度凝结成硫化
汞。由于不能直视鼎内的反应情况,因而鼎内的反
应情况必须完全依赖掌炉者的听觉,即由他们根据
炉中爆裂声音的大小决定进火或抽薪,所以要求“候
视加谨慎,密察调寒温”。炉内硫磺的爆裂声由小至
大、由有至无,要反复十二次,即“周旋十二节”,这是
我国古代最早的记载炼丹的详细过程[67]。
阿拉伯的炼金家拉比尔亦描述了炼丹的方法:
取圆玻璃器,放入一些汞。复取粘土瓦罐,里面盛黄

色的硫粉。将容器置于瓦罐上,用硫磺填至其边缘,
封闭瓦罐空隙,以文火将瓦罐在炉火上过夜,此后就

发现汞变为血红色岩石,此即辰砂[68]。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哲人石”,西欧人摸索出了
一套制法:第一步将金、银、汞等金属溶于王水中,使
之成为金银汞混合液;第二步把混合液放入特制的
105
第37卷高志伟:考古资料所见赭石、朱砂、铅丹及其应用      
哲人蛋”(一种密封的玻璃容器),严密封闭后,置
于火炉上,长时间加热,有时要几个月才算成功。在
此期间注意颜色的变化,由杂色变黑色变灰色变白
色变黄色,最后变为红色才算正常;第三步用黄金种
子发酵灵丹,直至完全吸收为止,最后得到类似红铅
的块状物,便是哲人之石[69]。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炼丹的过程大致相同,必须
是密封容器,其次是控制火候,最终得到的红色物质
就是所谓的“仙丹”。
(二)汞的提炼
在炼丹过程中,汞是不可缺少的的一种原料。
但是,天然汞是很少的,需要大量汞必须进行提炼,
而古人很早就知道从丹砂中提取汞。唐人所辑的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一)中有简短的描述和
记录:“丹砂、水银二物等分作之,任人多少。(置)铁
器中或坩埚中,于炭上煎之,候日光长一尺五寸许,
水银即出,投著冷水盆中。然后以纸收取之。”宋周

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
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
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
砂得火,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
清康熙年间田雯所撰《黔书》记有贵州提炼水银的方

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离而为
十层,次八之间,以稃粃布陈汞灰于其上。治以杓,
中凹而围凸。覆以釜,差杀之,揉盐泥而涂其唇筑

之。乃煅之。凡一昼夜而汞成;滴滴悬珠,滉漾熣
灿,皆升于覆釜之腹。”这种炼汞设备很多地区一直
采用。
埃及和希腊也是最早利用汞的国家之一,在发
掘出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有水银的存在。在古
希腊的文字中,也已经有“液态的银”之说。亚里士
多德则称汞为水银。从现存的拉丁文著作中,发现
对金属汞及其化合物研究和记载得最为详细的古代
科学家当首推希腊的维特鲁维夫斯和普里尼,他们
描述了如何从矿物中提取金属汞的两种方法:一是
从劣质的铅丹(即辰砂)中提取水银的方法,即将矿
石和醋放在臼中,然后用黄铜做的杵捣碎并研磨,就
会产生汞。”[70]二是“将矿石放在一个陶罐中,上面
加盖上一个杯形的盖子,然后再在它的上面放一个
铁锅,接着用陶土将这一套装置完整地密封起来。
准备完毕以后,便在陶罐底下点火,为了能使火焰持
久一些,还需要借助于风箱。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出
来的蒸汽需要特别小心地清除掉(因为其中包含有
有毒的水银蒸汽)。待反应完毕以后,等陶罐冷却再
把盖子打开,这时会发现颜色像银子一样的,而且具
有流动性的物质沾附在盖子上,这些液体很容易聚
集成小球而被收集起来的。”[71]
古人用丹砂提炼汞为我们了解了汞的特性提供

了宝贵的资料。
(三)铅丹的炼制
由于铅有许多化学变化,所以一开始就引起炼
丹家的重视,在炼丹所用的药剂中,除水银外,当以
铅名列第二。铅丹最早是用“煎炼法”来制造的,就
是把黑铅(铅)置于铁釜中加热,使之熔化,然后不断
搅拌,直到慢慢氧化成铅丹。这种工艺,东汉末年狐
刚子的《粉图经》“九转铅丹法”[72]中有详细的描述。
这种制造方法虽然很简便,但是反应相当慢,操作又
很费工,操作的匠人很容易中毒。到了晋代,有一种
利用硝石、硫黄炼制铅丹的方法问世,姑可称之为
硝黄法”。《名医别录》中对此有所记载:“以铅一
斤,土硫黄一两,硝石一两。先熔铅成汁,下醋点之,
滚沸时下硫黄一小块,续更下消石少许,沸定,再点

醋,依前下消、黄少许,待消、黄沸尽,炒为末,乃成丹
也。”[73]《本草纲目》对铅丹的制法亦有所论及:“今
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若转丹为
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锻成金汁倾出,即还
铅矣。货者多以盐、硝、砂石杂之。凡用,以水漂去
硝、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
这实际上是利用矾与硝加热产生的硝酸溶解黑铅成
硝酸铅,再进一步把硝酸铅分解、氧化,制成铅丹。
(四)丹砂的开采
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采丹
砂。《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开明东有巫彭、
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
拒之。”表明早在商、周之际,巫巴山地诸巫已经掌握
并施用丹砂了。《史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
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

之,为筑女怀清台。”说明秦始皇时期已大量开采丹
砂。古时辰砂因地名叫过巴砂、宜砂、越砂等。陶弘
景所著《名医别录》中记载:“丹砂产于巴州”。巴州
即今重庆东南数百公里处,乌江流域的山岳地带。
苏颂著《图经本草》载“今以辰州产者品质最佳,故称
辰砂”。辰州位于今湖南省。《物产志》记载:尚有甘
肃省东部及广西省盛产越砂。我国古代三大辰砂产
地是四川、湖南、贵州。世界著名的辰砂产地是西班
牙的阿尔玛登、意大利的伊德里亚、俄罗斯的尼基托
夫卡、美国的新阿尔玛登。
对于丹砂矿的开采,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
篇》中有“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闾金”之载。根据现代
地质矿物学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主要从河床中淘
106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月
取丹砂。《山海经》记载有十处丹砂产地,其中六处
产于水中。在今川黔湘汞矿的矿化地区内,河床或
两岸的冲积砂砾层中,重砂里面含丹砂和自然金很
丰富。地质工作者曾报告,在湘西川北的“砂金区域
砂砾中,亦常含细粒朱砂”[74]。因此,《管子》关于丹
砂矿的记载符合丹砂与黄金共生的砂矿床情形。唐
人张守节著《史记正义》中说:“山上有银,其下有
丹”。夏湘蓉先生认为这种银在上、丹在下的关系是
两种矿产赋存于时代不同的两个地层中的上下关
系,而不是一个矿脉中金属矿产的垂直分带关系,这
条规律应用在陕南和甘肃天水、武都一带是有一定
实际意义的[75]。普里尼对丹砂矿进行了类似的描
述:“在银的矿物中人们发现一种矿石,用它能够产
生一种液体,这种液体被人们称为水银”[77]。可见,
丹矿和银矿共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苏颂曰:“生深

山石崖间,土人采之,冗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
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这是说有白石(即方解
石、石英)的地方有朱砂矿。古人对丹砂的采取也有
描述。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采砂,皆凿坎入
数丈许”;《天工开物》下卷“丹青”:“凡朱砂,上品
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乾隆《贵州通志》云:“朱砂
土石相杂,穴洞深入,取出淘洗,用力甚艰”。从以
上文字我们可以知晓采丹砂时均需挖一深穴方可取
之。砂土相混时,须用水冲洗。古人对丹砂矿存在
的规律及采矿的方法记录很详尽,至今人们找矿时
还在参照执行。
古人在对丹砂的提炼、开采、利用的过程中进行
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掌握了
很多物质的特性与变化,但古人并不了解物质在反
应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得到的
结果完全不一样。加热丹砂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
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丹砂加热到386℃时,得
到的是氧化汞和硫;加热到583℃时,才能得到汞。
因此,葛洪所记载的“丹砂烧之为银,积变又还成丹
砂”以及炼丹家们所谓的“九转还丹”不一定就是他
们希望得到的丹药。古人对温度的控制仅仅是根据
炎火张於下,昼夜声正勤”、“候视加谨慎,密察调寒
温”来确定的,由于氧化汞和硫化汞的颜色都是红色
的,因此古人无法验证得到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尽
管氧化汞和硫化汞的颜色相近,其性能却相差甚远,
氧化汞有毒,而硫化汞毒性极小。沈括在《梦溪笔

谈》中曾记载“朱砂至凉药,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
古人也知道服用丹药可中毒,但“羽化成仙”的思想
致使人们越来越沉迷于对丹药的需求,这也许是南
京北郊象山七号墓为何出土了200粒丹丸的原因。
我国从山顶洞人开始在埋葬死者时就使用红色
矿物颜料赭石,外国墓葬中也发现很多,稍晚时期使
用颜色更为鲜艳的丹砂。古人认为人死血枯,使用
与血之颜色相近的同色物质希望到另外的世界永
生,而赭石、朱砂又是“百年不朽”的物质,因此把它
们作为灵魂不死的象征而用于死者身上。“水银池
的使用是希望尸身能永久保存、灵魂得以寄托的最

好见证。由于古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从使用赭
石、朱砂保存尸身,到口服丹砂、铅丹类的丹药希望
长生,人们对同一物质寄予了不同的希望,因此致使
中国乃至世界掀起了炼丹热潮。尽管这是很荒谬的
做法,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丹砂矿的开采和利
用促进了人类化学及地矿学的发展。作为西方文明
主要发源地的古代埃及从没有使用辰砂的记载,虽
然许多考古学家曾经滥用过这个名字,实际上他们
指的是赭石或铅丹,甚至希腊罗马时代的学者,红色
颜料术语的使用还是极其混乱的[77]。同期的外国
资料关于丹砂的记载也相对较少。大量事实表明,
我国古代在丹砂的开发和使用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
参考文献:
[1][37]贾兰坡.山顶洞人[M].上海:龙门联

合书局, 1951.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

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
贝丘遗址[J].考古, 1975, (5).
[4]王武.青海刚察县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J].青海文物, 1990, (4).
[5][15]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

之省思[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8. 31.
[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核桃庄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4: 32.
[7]李乔.人类一万年前有人戴项链[J].科学大

观园, 2005, (24).
[8]刘莉著,陈星灿,乔玉,等译.中国新石器时

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 124.
[9]周原考古队. 2002年周原遗址(齐家村)发

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 2003, (4).
[10]陕西考古研究所.岐山贺家村周墓发掘简

报[J].考古与文物, 1980, (1).
[11]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益门村秦墓发

掘纪要[J].考古与文物, 1993, (3).
[12]刘宝爱,胡志仁.凤县双石铺发现一座秦墓

107
第37卷高志伟:考古资料所见赭石、朱砂、铅丹及其应用      
[J].文博, 1991, (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滕州

前掌大商代墓葬[J].考古学报, 1992, (3).
[1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物

管理委员会.桂林甑皮岩洞穴墓葬[J].考古, 1976,
(3).
[16]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

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
报[J].文物, 1997, (7).
[17]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

简报[J].考古, 1964, (4).
[18]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元君墓仰韶

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19-93.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
临汾地区文化局. 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

发掘简报[J].考古, 1983, (1).
[20][47]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

二次发掘[J].考古学集刊, (1).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

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64,
(2).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

[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35.
[23]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

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 1960,
(3).
[24][30]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甘肃

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J].考古学报, 1982,
(2).
[25]胡进驻.殷墟晚商葬制与葬俗的几个问题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
[26]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仙大源佩人洞洞

穴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文物, 1976, (12).
[27]周国兴.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

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6: 276-
278.
[28]南京博物院新沂工作组.新沂花厅村新石

器时代遗址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 1956, (7).
[29]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

代遗址[J].考古学报, 1982, (3).
[31]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村遗址

试掘简报[J].文物, 1985, (5).
[32][49]王仁湘.拉萨曲贡:雪域远古的辉煌

[J].中国西藏, 2001, (3).
[3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

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 J].考古,

推荐
发表于 2012-2-21 14:0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2-2-21 14:04 编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ade 023s.jpg

这是我收藏的唐代“皇帝行宝”玉牌,也是涂朱的。请参看
http://www.rn-hswh.com/bbs/viewthread.php?tid=30654&highlight=%E2%80%9C%E7%9A%87%E5%B8%9D%E8%A1%8C%E5%AE%9D%E2%80%9D%E6%89%8B%E7%89%8C

此件玉牌原有染色,现尚未完全退去。
一般认为玉器染色一定是造假者所为,以至于有的“专家”说:“只要发现玉器上有染色痕迹,一定是赝品无疑”。这种说法其实过于肤浅与武断。其实古玉原本是存在设色现象的。
古玉的设色问题是原故宫博物院古代玉器专家、后定居台湾的那志良先生生前提出来的。他在《中国古玉图释》里专门立了一个小节叫“葬玉涂朱”,介绍从旧石器时代到东周的墓穴里都发现过古人对随葬器物,包括玉器有涂成红色的习俗。此习俗至少延续到宋金时代。
此件玉牌符合“葬玉涂朱”的习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2-19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弱弱地小声回答:老师,不是朱砂和铜绿所致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6:12:40 | 只看该作者
弱弱地小声回答:老师,不是朱砂和铜绿所致吧?
独钓寒江 发表于 2012-2-19 16:10



    非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6:15:59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2-19 16:16:59 | 只看该作者
搬个小板凳,老老实实听课了。。。
7#
发表于 2012-2-19 16:18: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听讲!!
8#
发表于 2012-2-19 16:2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纪宁 于 2012-2-19 16:26 编辑

试解:

整体为朱砂包裹,表象遮盖不少。透过表象隐约看到的是

1、二次皮对应的灰、浆。
2、内应力收缩产生的浅层开裂。


继续关注。


谢谢老师。

1202191604d8a560699440cf5f.jpg (158.92 KB, 下载次数: 540)

1202191604d8a560699440cf5f.jpg
9#
发表于 2012-2-19 16:24:19 | 只看该作者
是否为土壤中的铁元素或其他杂质造成类质同象替代?
10#
发表于 2012-2-19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丁香 于 2012-2-19 16:41 编辑



灰区减缩原质原皮(失色)斑块呈浮冰状残留,红色沁相为朱砂或矿物质所致?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7:11:28 | 只看该作者
灰区减缩原质原皮(失色)斑块呈浮冰状残留,红色沁相为朱砂或矿物质所致? ...
丁香 发表于 2012-2-19 16:39



    听说古人有用矿物美化案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9 11:07 , Processed in 0.0611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