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讲演:唯识与中观——转识成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带质啊,还有个假带质是个什么意识境界呢?依唯识上讲,比如我们走夜路,或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我们门一开进来,这里桌上是摆一个扩音机。假如在黑暗时,突然进来不知道那是什么,猛一看以为有尊菩萨有几百个手哟。这是幻境,就是说独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来了。这种独影非量的境界。这种非量的境界出来,叫假带质。把茶几看成老虎,我也常讲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以前三十九年在基隆住过,有天夜里,那个建筑屋子也是这样,有两个热水瓶摆在那儿。有个小老弟给我当会计主任,铺着两张床各自睡觉。那是随便用木床竹床,还会摇动,睡到半夜,我正打坐完了刚躺下,我忽然听他睡着怎么发出咔咔咔声响,有规律的哒哒哒。我注意听,看他在干什么?我越听越不对就叫他,喂某人,灯是关着的。我听他牙齿在使劲咬,呓呓不得了,不要得了什么急病吧?我及忙叫某人某人,他答:哦、哦。我问什么事?他说有鬼啊、有鬼啊。我问鬼在那里?压到你了?没有啊,你看,鬼在叫啊。我说在哪里?哦是有个鬼叫。听到嘘嘘嘘啤呓地响声,是很吓人。我听了半天,我平生有个愿望,鬼现给我看看吧,我想这下有机会看到了(哈哈~~~~南师的幽默!)。听了半天鬼在哪个方向,我非把他抓住不可。后来啊,我终于知道鬼在哪里。我啪嗒一下把灯打开,好了我抓到鬼给你看。灯以开了,他还在抖啊。我说好了,你睁开眼睛看看。哦一张被子弄湿了。我说鬼被我抓到了。鬼在哪儿?在这!热水瓶没盖紧,水烧开了,发出嘘嘘嘘啤呓地响声。就把他吓得啊。我说鬼在这儿咳嘿。这不是鬼吗。他说原来是这样的?我说还是那样的啊?我说,你这个年轻人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说现在让鬼不要叫,这样就好了。他的这种景象叫假带质。懂了吧?
  有个东西,比如有时我们做梦,突然梦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掉到地上,你梦到打一个雷,这叫假带质。
  做梦境界按过去讲唯识的认为,梦是独影境,不能说是带质境。过去有一次我讲这个道理,有位学佛的老居士,悄悄的过来跟我讲,唉先生啊,你那个有问题吧,我说怎么呢?他说,根据唯识道理,梦境这个这个只能是独影境啊,不能说是带质境,你讲梦境也是带质境恐怕讲错了了吧。我当场不好意思他好像给我留面子,我说是是是,因为他是老先生嘛,我说谢谢、谢谢。但是我也只讲是是,我也没有答复他。我说你是老前辈了,这个还跑来讲。讲的有道理,一般唯识是那么呆板,他没有参通透。就是整个的《瑜伽师地论》没研究完,通不了。
  梦境,有些梦,大部分梦是独影境,有些梦是带质境,不一定。所以有时候做梦眼睛动啊,眼神经,眼识眼根己经有点醒,眼球滴溜溜在转,那样转眼睛没完全张开,但是眼睛以开了一点逢啊。已经看到某些东西有点影子。那么还有个意识在独影境的行阴。第二有些病,比如说人生有一种病,夜游症,梦游症,夜里睡着了还起来做事呃。梦游症严重的起来开车子的,自己会把汽车打开,到外面兜风一圈,回来以后车停在车库,然后关门睡觉,睡到第二天早晨自己不知道。这种属于梦游症。梦游症当然更是属于带质境的非量境界。因为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的带质境,可它也是独影境,有些属于独影境。因为他在梦中有过幻想,另外有个幻想。可为什么醒来忘了呢?所以要小心,每一个人,没有人没有梦,人人都有梦。因为你几乎醒来己经忘记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梦境啊,醒梦一如。那不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第六意识现量境,永远清明明了。那么自己在梦中能够作主。作主的成分看多少,这个里头有差别,这所谓三境。这三境现在了解了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前五识性境。
  那么我们严重来讲,这前五识也是阿赖耶识共业所形成的独影境啊。现在我说我的唯识。要证实弥勒菩萨传的要他自己作证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形成的现象与他方世界每个星球不同,共业不同。每个独影构成业力不同,带质不同,从阿赖耶识讲,那阿赖耶识说来的道理。
  所以啊,我们要把唯识因为共业所生或者所生的别业与共业不同,带质不同。别业的不同,独影和带质不同。那是意识的业力的结果。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共业,这个带质境、独影境不同。所以形成各个世界的业报不同,现状不同。这个是我们要特别了解、特别要注意的。
  所以三境、三量啊。现在我们再看第一句,前五识属于性境,不属于带质境,也不属于独影境。严格的分别啊。因此,我们上座打坐不管你修那一派,神智一定,意识不加分别,你本来就清净嘛,你何必再去求个清净。性境现前了嘛。你懂了吧?
  那么你自己在这个前五识、前五根摆好的时候,偏要自己求一个清净境界。你第六意识破坏了前面性境的清净。所以,般若告诉你“不增不减”。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线,就是走“减”的路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懂。性境现前,你为什么不知呢,你理不通。
  所以前五识性境,前五识也就是现量。阿赖耶识现量。所以前五识生的我们这六根,六根六尘不恶啊,还同本左啊,它有什么对错啊。你硬要把它抛了,厌弃它,那么痛苦干什么啊?这不是凡夫自造愚蠢嘛。当然它也不是非常值得你酷爱和宝贝。酷爱和宝贝那是意境的差别念。不要加意境。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性境现量通三性”,三性,哪三性?三性有两个东西哦。普通所讲三性哦,善、恶、无记――三性。唯识还有个名词叫三性。可加这个三无性,以后再说呵。所以学了唯识更加要知道。我们讲善恶,转识成智啊。这是“去恶为善”,那是儒家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个字,没有什么。你不要以为打坐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这是佛经道理。不过善恶这两个相对中间,还有个路线叫无记。我们说这个无记等于是中性。我们讲人性不是讲本性的哦。阿赖耶识后天的人性染污以后,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不属于善的,就属于恶的。善恶都有。
  昨天我在下面听我们显明老法师讲法华经,很大胆的告诉大家一句话,是法华经的道理。他说一切佛还有恶法,不要搞错了认为一切佛没有恶,也有恶,我在下面听着,呜哦,好这位师兄不错,也是很大胆的,也是真正佛法道理。不然的话,佛的种性就不具足一切种性。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恶。但是成了佛的人,崇善不恶,念念恶起来他就转,转成善的一面。等于善恶是阴阳面,把阴的一面转过来,它就是阳面。凡夫是翻不过来。但是当中有中心的一面,阴阳面之间是无记。
  无记我们很多,常常有时候我们思想停留住,脑子楞住了,发呆了。看花也好读书也好,你们读书经常你看搞了半天看不进去。有些年轻人看书记忆力没有,记忆力不好,所以看不进去,年轻不是都造无记业太多,脑子是昏的。畜生道,猪牛就是无记多。无记生昏沉、昏谜状况。所以我们记忆力不够,容易失念。失念也是过错。无记业,因此大家不要搞错了,打坐啊学佛啊求空啊,你拼命求空,这就是无记呀,这是不得了的。所以诸佛菩萨慈悲,邀请弥勒菩萨吩咐无着菩萨著《瑜伽师地论》把这个本体告诉你,把修持道理非常清楚。你们往往把无记的境界当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人这样修下去,很严重。
  佛者,觉也,觉性清明,不是无记。呆住了,停留不起念头,正在无记中啊。要注意啊。但是修持的境界经过呢,有时候必然要让它这样一个经过。不经过这个又不行。理由很多,所以说,真正的修持要依师而修。当然要找个明师。我们的明师只有一个人释伽牟尼佛,可是他老人家过去了。我们现在只好照他的遗教来修啊。不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个见解之差,就遭无穷的业果。见解上的差别就会遭无穷的业果。这个道理哦。
  今天,下课引磬敲了?(台下答敲了)喔我无记。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华严经,不敢接触了。现在我们重点还是归到华严经来。至于十三部大论,比如《成唯识论》这次我们要讲。真正的唯识一部大论,包括了一切经,还包括《瑜伽师地论》因为大家对这些经论没有下过功夫。我们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几十年,可以说是一百年来,瞒清末年,到民国以来的这七十年代。这当中差不多有一百年之间,杨仁山居士之后,这一般唯识的著作,尤其现在人看唯识著作很严重。还有日本的唯识著作更严重,问题更多。你们要特别注意哦。这不是对日本人有一种片面的反感,不是的。没这意思,学术就是学术。杨仁山居士下面的大弟子。唯识学大师是他的弟子。梁启超是杨仁山后背后背的弟子。梁启超还跟过欧阳境无先生,师友之间。他两位唯识的大弟子,一个是南欧北韩。南方是欧阳境无先生,北方就是我们刘教授的父侄,就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韩清净,这位大师。跟着下来欧阳境无之下,比较专门研究唯识的汪恩洋,熊十力还是其次的。这以后啊,越来越不同了。熊十力已经是对于唯识论,自己又转入儒家易经,把易经与唯识两个配合起来,所著《新唯识论》后来很多人剥他不对,这中间很麻烦我们暂不去讨论。对与对?当然不对。那么他等于犯了一个错误,易经没搞通,唯识也没搞通。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难看。他写的文字大家都看不懂啊。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学问就是这样的,看不懂文字就高了。等于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大家越念越不懂,文字的别扭,就是他本国人都看不懂。熊十力先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学的文字,连欧阳境无都有这一点点的文学上的毛病。学的是《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的翻译体的文章。玄奘法师两分化,佛法很高明,可文学不高明,翻译的东西很差劲。所以《瑜伽师地论》我们读不懂啊,除了唯识学本身学识很艰难以外,玄奘法师要负责任,那文字翻译得很老实。就像现在人翻译一样很老实。“吃饱了没有你”,“吃饱了我”。等于这样。我们说“你吃饱了没有”中文汉语是这样问。答复是“我吃饱了”。照外国文翻译:“吃饱了没有你”, “已经吃饱了我”。就是这样翻译的。唉,这个翻译要命。所以你看玄奘法师的传记。他想把佛经翻译啊走什么路线呢?走鸠摩罗什的翻法(意译)比如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嘿呀,我们当年看大字的佛经,结果我看了几十卷之后,接下去我只翻阅过去,六百卷很快看完。这是什么道理呢。翻译的经典要三个重点。信、达、雅。要很老实、很信实、不能变了样。要很忠实地翻译。但是啊,要把道理说清楚啊。外文跟中文是倒装的。要通达,两方面,达,还包括中文好,还要梵文好,不只好,还要达,两方面文字都很高手。然后翻译的文章要雅致。文学要高。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维摩经,那没话讲的,那个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师不行啊。比如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把头尾去腻,不重要的拿掉了。把中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话,下面还有“受想行识,也复如是”。就行了。如果要信的话,要怎么翻译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反正一大堆。那么玄奘法师翻译啊他本来要走这个路线,“也复如是”就过了。正这么想,夜里做了个梦,很糟糕,不敢了,白天起来照原来翻译。所以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后面啊六根六尘十八界给他翻完了,看了头涨得斗一样大。这是翻《般若经》六百卷浓缩了。所以古人对玄奘法师以前古人翻译《般若经》重点叫放光般若,比他翻译得好。义理到达了。但是“信”呢?忠实呢?这要玄奘法师的翻译忠实。
  要理解,能很快透过中国人的思维法则,能很容易接受这么高深的道理而悟进去的,那要鸠摩罗什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就是那么的别扭,所以看懂很吃力。是很吃力,好,他们选择这个文法,就糟糕了。到了欧阳境无先生写的文章,要读懂就很艰辛了。再到了熊十力手里啊,那就不是十个力气能读的明白,恐怕花一百倍的力气也读不懂。所以我们看看文章就笑了,嘿,何必如此呢?!所以我常告诉大家写文章要注意,我们要去写传授的文章,像佛学的文章,我们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词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常常写了东西,你看这些同学都改过我的东西。高中程度的都改过我的东西。为什么?我说要是你都看不懂,我这写出来干什么呢?!我目的要让你们读懂是吧。你尽管改,改了不对,我又改回来。对的,就照你的办。这个不是说写呈皇国书啊,给人摇头摆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们也会玩呐。那个是渎字欣赏的呀。不是像现代文王大娘裹脚,可以摆到故宫博物馆那有什么用啊。我们的文章写出来就是要普及,但是也不能写的太白话。太白话过了几十年就没有用了,变古文了。这一番话插进来耽误了很多时间。说翻译的文法使唯识学难于研究。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我们现在的一般观念,在近代一百年中间,乃至最近的这些唯识的文章,我看越搞越不是唯识学了,有的很严重。因此把唯识拿来做功课毫无道理。你要晓得弥勒菩萨让无着菩萨记录,讲出了两部大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怎么样作功课成佛的,怎么样修到成佛。另一部是《现观庄严论》中文没有翻译,藏文有翻译。所以到民国以来,太虚法师的弟子,太虚法师也是杨仁山先生的学生。杨仁山居士对于佛教正法弘扬之大是无与伦比。许多大法师都出自他门下。刚才我讲到著作方面,你们千万注意,现在我们这个问题不想扯开了,所以我刚才脑子停留了一下,不要拉长了。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观念搞清楚,三量基本的道理在唯识啊。依因明而建立。因明这个是佛法的逻辑。就说这世界上,这里头有个道理,讲逻辑学的人后来有个辩论。在这东方学者,不只中国,还包括印度、日本乃至中东一代学者,认为西方哲学史有逻辑,受印度因明的影响,而慢慢有了逻辑学的产生,西方文化里头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认为,佛法里的因明学,是受了希腊逻辑辨证这些道理的影响,而产生因明的。这个东西文化的论辩我们不参与,太麻烦了。
  不过因明是非常久远的东西。像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西方的逻辑是受因明的影响。可以拿出很多的证据来,但不必去讨论它,太学术化了。
  因明,学佛的人要学通五明。内明,就是得道,因明,就是懂逻辑。拿现在来讲就是,一个学佛的人,第一内在要得道。外面的学问就是因明――逻辑哲学、宗教哲学,一切等等都包括在因明里,辨证、思辨清楚。因明的道理,我们说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学唯识都要了解。比如说佛经里头,你们讲看大藏经,大藏经原始的翻译。有一本论《因明入正理论》承诺菩萨作的。几乎你很难看得懂,文字也很困难。这个因明里头,讲的道理三个东西,中因喻种子,因,不是原因,引深利诱,有原义的因、有归纳的因。这个种子,比如说,因明我们讲大概注意一下。
  声是无常的,这是中。声音是无常的,它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人讲话的声音耳朵听到是无常的,立刻变去了。因,因缘和合,它是空响的。人讲出的话为什么由喉咙、声带,由嘴、牙齿舌头,种种的关系,意念一动就促动生理,乃至脑神经的思维。那么多的因素构成了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参合拢来而发出的偶然暂时表达的作用。因此用过了便空,所以他是无常。所以声音,中因。喻,声音像什么,就像人两掌拍打一样,又像水流、像风声,一切是无常的。宇宙间一切音声皆是无常。那水流、拍掌、风声,这叫比喻,称作“中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时候一个道理,我们用道理讲不清楚,用一个比喻就说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国禅宗有先后喻、有禅头喻,比如说我们大家讲,“唉,你最近好不好哇?”嗯中国人讲老话,“外甥打灯笼,照旧”,照着娘舅,这还不说。嗯你这个事不要说了,“和尚不吃荤”。知道了,大家一笑,“肚子里有数”就这个意思。那么这个也是语喻的道理。有些理讲不清楚要用比喻呀。就清楚了。这也是因明的道理。
  所以三量的东西,开初的重点摆着因明的道理。换句话说,三量的东西,在唯识的观待道理上比证成道理更重要。三量的东西属于讲意识境界的东西。尤其是第六意识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清净面的现量是意识不起分别,就是清净面的现量。这是我给它加的啊――“清净面”三个字――这个是现量。
  我们一切思维分别,能够讲话、能够思想、能够感觉的,这都是意识的比量来的。比较性的,因为比量是因缘所生。这是各种因缘所生。
  比如我们的思想,中国人的思想跟外国人的思想习惯性的一定是两样的。为什么两样?第六意识作用是一样,为什么中国人与外国人两样?比如我们学英文中国人学不好,因为我们大家学英文脑子里心里想讲的话时,是按自己的习惯来讲。等于上海当年杨振邦讲英文一样,点头“呓咽咝”,摇头“呐呕”,因为大家想表达出来,而心里头讲的是中国话,嘴里头学得是英文。这两个比量搞出来很麻烦。等于外国人讲中国话讲不好也一样。所以学外文有个原则,你思想里头、心里头要讲的话和语言都是一致的,就好学。所以现在有一种语言训练走禅定的路线。现在苏联、美国国防部都很流行,三个月可以把一个人训练成功通外文。那你用什么方法?打坐的方法。这样把你的思想和平常的习惯一概统统拿掉,等于白纸一张,没有思想。然后教你语言呓哩哇啦,你自然就接受这种语言,一下就会了。这方法十几年前他们告诉我,说苏联有这个方法训练,后来我告诉一个美国的将领,我说你们国防部不晓得去偷啊?后来他们告诉我说已经弄到了,说就是打坐这个办法,就是坐禅的办法。喔,对,这个办法好。脑子空白了嘛,新的就能接受。
  所以说三量啊是这样来的。因为非量啊是乱七八糟的思想,不可依因明的原则。但是又不限制用因明。所以这个我们晓得,扩大一点这个现量境界,你比如讲前五识的现量。性境它属于现量。通三性,这个是指善、恶、无记。人性啊分三种。我们讲的注意哦。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这个是佛家的哲学最高明了。一般东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总是两面在变――阴阳、不是善的,就是恶的,不是好就是坏。佛学是三个,有中性的,不能叫中性,叫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善不恶。
  我们于人性中间,有时比如说,现在注意啊。一般人做错了一件事或做对了,会说,我这个是下意识的,是没有意识做的。不然!这还是意识境界,接受意识无记性的范围。不是“下意识”,这是西方心理学名词。还是属于无记性的。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啊我们晓得,再扩大一点讲呢,现在我们的观念。所以有些同学怀疑说大概老师讲错了。没有错。整个的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都是它的现量。何以见得,(你们还早,有年轻同学听了在这里慢慢看唯识的书,不要早期来问我。早期来问我,我怎么办呢?把后面的书都要搬到你肚子里面去。啊,做学问不要着急。你这么急,人家书还没搞好呢,慢慢来,后来就会讲到的。你把《八识规矩颂》读完了你也知道一点了)
  告诉你们思想的方法。你把《八识规矩颂》读完了你大概也会知道一点。上次我特别提醒你,特别告诉你。第八阿赖耶识它呈现什么呢——根身器 ——都是它变的。生命作主“去后来先作主翁”啊,也是它。那么它阿赖耶识呈山河大地叫 “器世界”或称物质世界,就是这个宇宙都是它变化出来的。器世界里具备了万有。万有都是它变的,好坏都是它变的,是它所变。是阿赖耶识能变所变的道理。一切都在变化。所以前五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
  所以,前五识我们修道成佛了,你要晓得最容易成功啊。悟道是第六意识喔。第六意识容易清净哦。前五识很难呐,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要最后成功了,前五识才跟着转过来。是顽皮达赖说的现量。你说我们打起坐来,意识很清净,格老子两条腿疼,腿疼就是生死啊,你不理它,它硬疼痛得让你流汗夹背。(卷三终20061130笔录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0 8:44:49编辑过]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唯识与中观(卷四)

南怀瑾先生讲演(共四十卷) 听录音记录(2006121

通着那一处,痛苦的很,每一个细神经,打通都很痛苦。尤其你们有近视眼的,五官有所不好,就会大病一场。连我的眼睛都开过刀,告诉你。我晓得那个气脉通眼睛的时候,我眼睛里头长出一个东西来,当时我想,球体旁上,眼球里头长出一个手,手里头还有眼睛,就这么长出来。结果我到医院把它拿掉。我晓得这一部分气脉不通。但是学医之道,这一部分的气脉不通,眼球的眼白上长东西啊,一定与气候与感冒风寒有关。气循环不透造的。当然我拿掉了也不愿带眼框,还看书呀,眼睛还在流血,就列的更大,可我也不管,要是瞎了就算了。它又犟不过我,就好了。但你们不要跟我这样玩呃。你们玩不得的呃,不是好玩的。

那么就是告诉你们,很多大家看到的东西啊,就是脑部的相关部分的气脉不通造成。这种情景是非量的境界,非量跟独影所致。好,这问题答复你了。但还有问题在里头,这是观中所呈现的映像。这就与定中不同了。因为你在做观想。观想是第六意识在造作。你第六意识的观想,也可以说是一种业果吧。修白骨观,你观一点,你没有达到观想,没有达到专一的时候不能算数,不能算定。所谓专一,专门观一个亮光。对这一个亮光要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而不变,忘掉身心。这个叫要专一,这个叫得止乃至得定。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意识境界没有到达专一,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你的意识在跳动像鞭子一样,意识跳动啊刺激生理、脑子,刺激生理神经,然后配合上独影境界,这是非量境,还不能算它是独影境。还句话讲,严格说有些是独影境界,有些是非量境,你的问题是观中,提问题不能随便写。

若在定中呢,与观中是两样。我讲定中啊,已经不是止观了,只一念,第六意识的现量境——一念清净摆在这里,这个是定境。此中的差别是非常细的。这要注意。所以有许多认为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独影境界上唵,那么这种境界叫不叫作通呢?叫做凡夫境界上有少分的依通。是依通不是真神通。用处大的很。说小事啊,我告诉你,不管事算命看相、中国外国许多神通的人,包括这些什么大师啊教授呀一口气我可以给你举出两千个我还记得。说小事确实很灵,大事肯定他不懂,这叫不叫神通呀?小事灵没有用啊,哈哈。唵,这些都是依通。大事肯定他不懂,凡是大事他也不知,他也不说,哈。
  乃至说他知道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缩命通了以后,他的神通差不多了。但是通了缩命的人,自己有神通也不敢玩了,因为这个严重得很,不能错一点因果的。这是答复了第三个问题,还有第四第五个问题。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问醒梦一如,这时候,在梦中知道自己的梦,醒来以后依然知梦,这梦乃是独影意识还是比量、现量,还是非量?梦我已经答复了,不要重复,遇见梦境啊。哦,(台下提问的学生在口述问题)醒梦一如是吧?(师在倾听……)哦哦哦,好好好,梦中知道梦,是第六意识清明、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梦境界绝对是好,就是说(台下提问的学生又补充口述)两个都并用,拿心理讲脑子神经分类系统,那么有一半是醒了,这个是所有的境界都可以说是第六意识的非量,但是扩大来讲,非量也是现量——第六意识所表达的。可是你这个问题里头还有个问题哦,醒梦一如不是这样解释的。(台下提问的学生又补充口述)
  这个醒梦一如啊,不是说梦中得到了重复就是醒梦一如,受到了梦幻境界。所以下面这境界是醒梦一如。此人在梦前已经幻记梦中所述,是幻观境界成就。是“幻三昧”叫作醒梦一如。你这个所问是梦中可以作主,不算是醒梦一如。啊,你这个要纠正。(台下提问的学生又补充口述说,在梦中身体在打坐而且真的在发光,你说梦中打坐发光,是梦吗?)当然是梦啊。当然是梦啊。所以你研究唯识啊,你以为这个是真的?我问你,你刚才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认为梦中,你讲的呀,“我梦中我正在打坐放光,你能说他是梦吗?”我不答你的话了,(台下提问的学生又辩说,“是表达的不确切……”)这个还是独影境所变现的功能。是有这个关系,独影境跟着带质两个来了,两个配搭了。有时带质与独影啊,像这个同学的问题,就是把观待道理与证成道理混为一谈了。用每个名词啊,又被名词困住了。这个东西有时就是刹那之间变化很快,配搭用上了。但是它还是梦,那个境界还是梦,不可否定是梦境。千万搞清楚哦。如果搞不清这个理,就往往走入那个梦境,你把它当成神通了,当成真的了。久而久之会不会起神通?绝对会起神通。起了以后这个是什么?你查《楞严经》想阴之阴魔的境界,就进入魔境了。那就犯了魔境,这是《楞严经》的道理。因为你慢慢意识上在造作这个影像,就认为是证成了。刚才你讲的话就犯这个逻辑。你很肯定说:这样还叫做梦啊?!你意识上把它当作“证成”来理解。知道吧?这个道理呀。所以这个唯识更要留意了,非要搞清楚不可。
岂知如此,因此你学了意识的现量,你要晓得把《楞伽经》把前面的第六意识翻开,第六识的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对不对?我没有背错吧?不要打我手心,老师哦。小时候背书被老师打怕了的。一个字不能背错呕。“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所以你一看《瑜伽师地论》第六意识编幅占了十几二十卷呐。这个三界六道统统在意识里头。
  所以第六意识在梦中岂止会做梦。我告诉你,你不是读过《子》书上,“立子”里头,说一个神仙挑担子的。这是道家的神仙嘞。叫做“腹中别有天”这是中国的道书上写的。他挑这个担子在途中休息,然后在担子里头搬出一个盒子,对着盒子唤道:“出来”。太太从盒子跳出来,你看如果现在买飞机票,你有这个本事的话,你可带家属把他们放在火柴盒里头揣在身上带走了。太太放在里头带走了。唤出来以后哇,把厨房都搬出来喝酒哇什么的,喝好了让太太收拾,自己去休息,这神仙有点醉去歇息,太太没歇醉。太太又在身边摩出一个盒子,唤道:“出来”,她的爱人就出来了。两个人又在吃喝一番,吃饱了看到这个道士神仙快要醒了,那个太太叫她的爱人快点进去快点进去,他要醒了,一进去,放到口袋了。那这个道士醒了,哎呀可以走了。看到太太问她,还没歇啊?进来进来。放到盒子里一装,挑着担子走了。这叫作“腹中别有天”。
  意识境界的重重独影,如果你定力深啊,岂止梦中知道做梦而已哦,“三界轮时也可知”。所以你到神经病院看看神经病的人,我们在座好几位医生都知道。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发了神经病,在我家里住二十多年了。他坐在蓄水的马桶上,日本式的马桶是埋在地上的,一边拉大便一边发神经,把那个蓄水马桶两手一拉,就站起来。然后一跳就跳上房子上日本式的房子是矮一点。他发神经了。当然谁拿他莫法子。我一到家吼他:下来!他乖乖就下来了。放下!他就放下马桶了。所以他下一次就怕我。你说这普通人能做到吗?从身体的体能到意识的功能,我们凡夫没有经过修持都埋抹了。说神通一切境界本来都有的。但是你不要认为那个是真的。搞清楚唵,对了没有?解决了第四个问题。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条了,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独影意识的现量。那么,禅宗的语录上讲,“此人皆可眼前一句话,似梦中相识”。这好,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现量的证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诉你,第八阿赖耶识现量的证成道理差不多了,这是南泉祖师讲的。马祖的大弟子:此人见似梦,眼前一支花,是梦中讲。进入菩萨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赖耶识转了。但是下面就不对了。下面说:这与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道理不相干。怎么叫不相干。所以日本的禅宗,同中国有些讲禅学的常常应用这三句话。未悟道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大彻大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个话你查《指月录》《传灯录》不是大矩说的话。这只是用功当中的偶然境界。拿这个话来判断禅定悟与不悟毫不相干。我告诉你,一个发了神经病的人、一个受了挫折的人,他也是见人不认人,见鬼不是鬼。也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能说他悟了。以前我有两首诗上,“眼见空花,心病狂啊”这个不对,这个不对的。我这个诗好像在《楞严大义》偈子上。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用功到某个境界意识不同。眼识还在,意识不起分别,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真证的道理,叫证量。如果是病态,意识变态心理的人。意识落在无记上。受了重大挫折。所谓人格的变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识没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识在,第八阿赖耶识功能还在呀,他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与悟道不悟道没有关系。所以啊,这几句话引用来讲禅很危险,错误很严重。这个悟与不悟跟描写境界没关系。
  悟与不悟是“智”。妙,第六意识转妙观察智,待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转。八识转成这个四智才开。禅宗的证悟,这个不相干的。所以说:“此人接引一句话,与梦中相识。”这个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二者不一样。这个应该说是“菩萨如幻三昧”。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境界很难讲。如果是病相,属于非量的境界。如果这个人,假定的唵,假定这个人入了静定呢,“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语句用错了,应用“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进入梦幻境界可以。那么觉悟了以后呢?“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语句还是下错了。觉悟的人啊,随时在梦幻空花境界,说它是山也可,说它是非山也可。这些呆板的语句不足于断定悟与不悟。可是这些问题不可扯在一起,扯在一起就犯逻辑上的错误。唵,这个道理。问题答复完了,好吃力哇。
  所以啊,讲到唯识,我很高兴你们后面几位道友问的问题。可以说会问问题了。一个喜欢答复你问题啊。你们问问题啊,要捎捎炎处,就可以答复你问题。所以我上次唯识讲完了,与懂教授几位谈,谈到上次翻《楞伽经》后面的几首诗,偶然再自吹一下唵。在菩萨戒是犯戒的,犯了自赞了,没有毁他呃,嘿嘿。赞了不能毁他哦,嘿。先声明,有比丘在座,先忏悔了,再来犯戒喔,哈,这个。第八页,讲到唯识,感慨这个难讲。《楞伽经》翻白话完了,作四首诗,我写在《楞伽经》的序言,第八页。有四首诗就是讲这个痛苦。因为张善德教授请我下课时我们谈起,谈到这次讲唯识,他们觉得称心,张善德教授还担心说:老师这次讲完了,恐怕以后不讲了,真怕我“捏个盘”就走了的样子,我还捏个碟子,还“涅槃”。哈,四首诗第一,“风雨漫天岁又除”,因为《楞伽经》白话翻完了正好要过年。“泥涂曳尾说三车”,声闻、圆觉、大乘就是“三车”。“崖巉未许空生坐”, “空生坐”是须菩提,就是要好好呆在那儿打坐。“输与能仁自著书”我说我倒霉,不是释伽牟尼佛,释伽牟尼佛一辈子没写过一个字,都是学生们记录替他著述。我是倒霉了,不只自己写,还要捧学生。我有个学生叫何宝在美国,他说:老师啊,我们都不希望你作释伽牟尼佛,希望你作孔子好,孔子是专门自己写书捧学生的,如颜回呀子路啊都是孔子捧出来的。释伽牟尼佛不写一个字,都是学生碰他的。我们作你的学生,希望你作孔子,你著书,捧我们啊。所以我有这个感慨, “输与能仁自著书”“能仁”是释伽牟尼佛。我这辈子输了,自著述。第二,“灵鹫风高梦里寻”。 “灵鹫”就是灵鹫山会上。“传灯独自度金针”,搞到自己一个人,没得人讨论……。但我翻译白话都把密意说出了。“依稀昔日祇园会,犹是今宵弄墨心”。这是自吹的唵,是自赞的话,犯戒的哦。想象当年在“祗树给孤独园” 会上讨论这个问题,好像现在翻译这部经,就与当年一样的。这是假吹的,不是“独影境”,我也没有到唵,乱讲,是私人打妄语。第三,“无著天亲去未来”唯识宗是世亲菩萨两兄弟倡导,世亲也叫天亲,《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讲弥勒菩萨的演讲记录下来。无著天亲都走了,唯识他俩是大家。“眼前兜率路崔嵬”弥勒菩萨还在兜率天,我要去问他嘛又没钱买飞机票,兜率天出入证也没人给我,去不了。所以啊,有时候翻译到这里啊痛苦呀,怎么办呢?“人间论义与谁证”这个人世间啊想找一个人讨论一下,都没得人问,没得人讨论。只好盘腿上座,向释伽牟尼佛一低头,后来问题解决了,“稽首灵山意已摧”就再翻译下去,谈这个痛苦。第四:“青山入梦照平湖。外我为谁倾此壶”做了梦,把我都丢掉了。作翻译就是这样,吃力不讨好,卖不到钱的事情,拼命干唵。“彻夜翻经忘已晓”我连夜连夜地翻译经典,这是完全是一个人搞成的,不像翻译楞严经,还有人来帮助我。“不知霜雪上头颅”经翻完了我用镜子依照,头发一下子白了,没有功劳哦。所以我两边的头发白了,就叫楞伽头发,哈,因它而白的,哈哈。唉,还未讲到本文啊,对不起唵。所以,你们一直提问题给我,那就完了。这个本文就会一直拖下去哦。今天只好如此,唵。“彻夜翻经忘已晓,不知霜雪上头颅”啊。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嗯,虽有了两次的课,等于还没有开始。那么现在研究《成唯识论》,为了了解《成唯识论》开始啊,要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也做个了解。本来这个是大家很熟的。可是为了少数一些同学们不熟悉,所以要重新提起大家注意。
  《八识规矩颂》我们这两次都耽搁了。那么我们现在还是从《八识规矩颂》先作个认识。在讲《八识规矩颂》之前,可能我们又要耽误一些时间。我们要给唯识学整个的法相的的道理,指出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是根据唯识学的大经论引来的。整个的唯识学,楞伽经的范围。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个是佛法的究竟的全套理论。所谓五法,就是五样东西,唵。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两种无我,这个是基本要认识的,研究唯识的也就是研究全部佛法。
  所谓五法,什么叫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这是五法。三自性,我们照旧的翻译,照玄奘法师的翻译,用唐朝以后唯识所惯用的,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这是三自性。八识,就不用介绍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如果把这前五识和第六意识分作一个阶层,中间是第七识――末那识,最后,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八识。所谓八识,是解释了我们讲这个万法唯心,这个心的作用。分成八个部分,分成八个层次来解释。这个特别要注意。就是说,宇宙万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这个心王的能变所变出来的,所变化出来的。“能变”的是心,这个心呀,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变”就是变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万有的现象。是八识,用八个部分的层次来说明心的道理。使我们要求明心见性而达到菩提证果,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寻,有它的体系条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这是八识。
  那么整个的八识为了达到证道、菩提证道,要两种无我,一种是“人无我”,是“人”空。一种是“法无我”“法”也空。这是楞伽经慨括了法相唯识宗的大纲要——这个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现在我们在五法讲这个《八识规矩颂》这是帮助大家恢复记忆的。许多同学都很熟。不过现在大家疏懒了,要恢复记忆。《八识规矩颂》是把唯识的道理的基本上,等于我们过去读书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一样的基本,就是拥有学问的基本。古人叫作规矩,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这个讲到《八识规矩颂》是玄奘法师把全部的佛学,唯识唯心的道理归成简单明了的一个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在我们唯识的道理里头讲,尽在讲“名”与“相”。一切的名词,所包含它内在的现象是什么。我们晓得整个的世界,我们所有的世界,一切皆是“名相”来的。所以简单明了的佛学名词叫“名相”。甚至我们研究佛学的人,把佛学研究得非常好,只能说是“名相佛学”。对佛学的名词,可以说它的内涵暂时知得还清楚,自己成佛没有?没有!不相干。那是在名相上面转。
  所以这个“名”,用现在的观念,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抽象的理、思想、理念与实际的许多事、许多物,这些东西。万有的世界、精神世界,所以名、物世界都是相。
  这些“名相”那里来的。我们先来讲这个“名”。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坐在这里,手里端个茶杯。现在这个茶杯叫法不同了,叫暖水杯。这是我们人认为给它取的名词。假设一开始就取名“臭水马桶”。现在我们就称这为“臭水马桶”呀。这个名,世界上已有了名,是人为取一个观念,加上这一个现象,构成了理念上名词的内涵,可是每一个人,都把这个名词的内涵抓得牢牢的,抓得很牢。比如人家骂你:南怀瑾是个混蛋。那南怀瑾只不过是三个字,它是混蛋跟我没关系。我常说有一次在火车上,我旁边坐一个人在看《楞严大义》一直到了高雄,我说唉快到了,呓,你在看什么书哇?“看《楞严大义》”,我说“哦这个是什么书啊”他还讲里面内容如何好,我说:哦。还问我这个人认识不?我说,不认识。我当然不认识,那是南怀瑾啊,与我没关系。我这个时候在火车上没有研究佛学,所以与我更没关系。不需要崇名,争个名,那著相。崇名著相,那永远得不到解脱。那名相那里来呢?是由自己第六意识去分别生来的。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就是分别心。所以我们人最好分别,尤其是个性,分别惯了、妄想多的人,特别爱分别、爱挑剔。穿的衣服啊这儿穿歪了,那里扣不好哇、这个地方摆不好哦,这人看的很难过啊。都在那里分别,这些都是犯诸妄想。
  那么凡夫的分别心是那里来的呢?第六意识为什么那么多分别心呢?因为被“名相”困住了,遍计所执――“遍”普遍地存在,“计”自己下意识地把这个虚名假造的人为的观念而抓得牢牢的,计就是计较。“所执”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构成啊,业力的生死轮回,是遍计所执来的。所以,名相由分别来的。自己分别以后,就遍计所执,永远不得解脱。如果自己观察清楚了,反省过来,才“正智”。晓得一切皆是虚妄,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么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通我们讲“悟道”说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生命的本来。如如不动,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叫他“涵不拦挡”也好。叫他什么名字都可以,它是名相没关系。所以看到世界在华严经上“什么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个如来的别称。或者叫它鬼也可以,神也可以,佛也说了,可是一切众生不知道,就在这里转。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像这个五法,讲的很清楚了,那么我们这些名相的道理。佛经怎么读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的道理,就是“境风吹识浪”。外境界一动啊内心就波动了。但是你看唯识这个名词很严重。拿我们这三四百年的思想。从西方文明复兴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唯物思想恢复发达,注意哦唯物思想恢复发达。人为希腊当时文化里头,乃至希腊埃及以前,唯心唯物这两派思想始终存在,于人类生命的知识文化早就有了。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以后,因为科学文明的进步,唯物思想更发展了。唯心思想压下去了,这是西方。
  那么以唯物思想来看。看了唯识上“依他起”这个名词,如果被他抓到一点的话,那佛学会被他拉走了,很严重。我们研究佛学的人,第一个要注意,“空”是个什么东西?如果说空了就是没有,正是唯物思想。唯物思想就是空了就没有。生命死了,人死如灯灭,如灯熄了一样。没有什么果报,没有什么轮回,一点用不着怕的。这是唯物思想呀,是“断见”。生命断在这里,空了嘛。
  所以你要晓得,东南亚小乘的佛学思想,恰恰与唯物思想相应,被人家牵着鼻子跑。因为错解了空,小乘空的毛病,就有如此的严重。尤其研究佛学的人,要特别注意,随便谈空,正是唯物思想所牵着走。因为也有些人演讲啊,如果研究唯物的心理学,说人的心理那根本假的嘛,机械的,人习惯来的。比如讲,巴格咯夫的定律,学过去那个心理学家,唯物主义就是用这一套理论。训练狗的心理。有人要喂狗吃饭的时候,以敲击盘子为号,让狗来吃饭。敲惯了,到时就晓得来吃饭了。到最后盘子不放饭不放牛肉,“噗噗”一敲,狗又来了,看看盘子没有饭,狗站在那里想吃的食欲发了口水直流,可见这个心理作用也是唯物的,等于依他而起。唉呓,你也觉得唯物的心理好厉害哦。所以依这套思想控制人。人也是那么地机械。一切心理思想观念都会转变了,以唯物的物质环境把他整个地转变。一切都是唯物的、简单明了,不专讲这个哲学。顺便提到,大家对现在的思想倾向要特别留意。
  再进一步说,就是现在西方欧美心理学的发展看到很了不起。还是在唯物的思想范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搞文化的人特别的注意。西方整个的思想虽然有唯物唯心的争论,而到今天为止西方的思想,它基本的立场还是在唯物的范围,脱不出到那里去。
  我们顺便提到未来人类思想的危机。又这个观点看来非常严重,并不是那么太平。我们晓得近一百年来,在所有的战争,不是原子弹在战争,是思想在战争,心物两个思想在战争。那么未来使我非常感叹,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哲学是一张白卷,空白的,没有东西。有其是我们这一代。很丢人,猴面孔。不要怕,羞死了,我们这一代,对人类文化没有交代的啊。再不转来,这个世界的危机,现在在思想上是空虚的。东方跟西方都是空虚的。那么由这些道理,这是因什么而有这个阶层呢?讲到唯识学这个名相,一切皆是“依他而起”。
  “依他而起”比如诸位在座的,假设没有一个宗教信仰,没有学过佛,一张白纸的人,脑筋里根本没有佛。从来没有看过佛像,也没有听过这个东西,唉,他心里也很安详呀。梦也不会梦到佛啊。但是学了佛以后呀,来去都是作佛里佛气的梦,而且受了许多糊里糊涂的影响。所以现在心理学说的一种很难治的病,谓宗教心理病,信了基督教、信了天主教、信了回教、信了佛教,他走错了路,思想那个错误变成心理病吧。宗教心理病没法治疗了。
  那么这种宗教心理病是怎么来的呢?“依他而起”,没有这套学术加上他的意识形态里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话说回来,好像前天,我们显明法师讲《法华经》我随时打开扩音机在听他讲经。我也有到场去听的。真的讲的很好。我可以补充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大家都晓得。我们中国佛教、中国文化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大家很流行,一个和尚在山里讨厌了这个是非人心,讨厌世间、厌恶及了。收了个孤儿,小孩子。几岁就把他带大。没有一次下山,什么都不知道。等他到了十七八九岁,成人了。老和尚有一天要下山了。想想这个孩子,我要实验实验看。就把小和尚带下山,下山以前告诉他,下去啊,很多花花绿绿啊,你当然都可以看。有个东西最可怕的,你要注意哦,那个东西呀与我们一样,不过头发是梳起来的――古代嘛女人梳头发的,穿的衣服是怎么样的啊,脚很小,清朝有包小脚的,那个很可怕,那个东西称谓老虎,这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小和尚带下山来,走一阵看了以后,问小和尚什么最好看?哈,老和尚吩咐过这个老虎不能看喔。小和尚讲老实话,他很坦然,他心里没什么,说:师父啊,看来看去那老虎太可爱了。好,那这个问题来了。你说这个心是“依他起”的吗?是,“依他起”!他本来没有看过这个老虎,也没有什么可爱,也没有什么可怕。但是,他那个“依他起”的本能呢?他是本有的,不是完全外物引诱起来的。正如前次有人提到,一个青年人,不管男女,第一次到性爱欲的梦中,并没有对象而呈现对象的那个作用。所以,“依他起”是讲第六意识境界。没有错,都是依他起。比方我们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也实验过,拿异国的民族,比如拿我们黄种人。中国人的孤儿送给美国人抚养。收养了以后,从小在那里长大,他一定说他们的话,写他们的文字,动作言语都是他们的习惯。习惯绝对与我们两样。可是人确实是黄种人中国人。因为他从婴儿开始接受教育,这个教育是“增上缘”,因缘里头谓增上缘,这仅是增上缘之一,后天的教育谓增上缘。这种增上缘加上父母的遗传也算增上缘。父母的遗传也算增上缘之一。后天的教育也是增上缘之一。那么这个人,我们就会非议说,这人还算我们种族的人?尽是一股洋气,很讨厌。但是他从一岁就被人收养。可是你仔细研究,可是他的黄种人的根根里头还是黄种人的根。不经过三五百年恐怕不会变。如果经过三百到七百,能不能完全变还是问题。这个里头有一个东西不是“依他起”。这个不是“依他起”的就是比之于第八识之间(第七末那识――具生我执识?)“遍计所执”非常牢固那个念识的种子、种性。就像种子,那个种性不同就不同。比如说,一颗植物的种子。移到其他的国家、移到其他地区去种。那个植物出来的味道是变了,那个种性很难变。这是“遍计所执”所生的种子。假定悟道了的人,究竟不 “依他而起”了,等于说对境心不起。对境心不起,第六意识压制的功夫不算道。对境无心,对境无心了,唵。那么不“依他起”了,但是无心的这个空的境界也不执着了。因为执着了,“空“也落在“法执”。这个也不执着了。那“遍计所执”也去掉了、舍掉了。那“遍计所执”也舍掉了,对境而无心唵。如如自性本来现前,个个是佛。那就是等于禅宗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意物,何处惹尘埃”。那本来清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14 22:34 , Processed in 0.1158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