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8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庄子提出了以刑为体,以礼为翼,那么光以刑为体行不行?不行,还必须以礼为翼,因此儒家有两句话,孔子讲的很彻底:徒善不足以为敬,徒法不足以自刑。光讲道德,劝人为善,那可以做宗教,宗教就是如此,宗教家认为,宗教推行了,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这个理想很高,实际上做不到的,徒善会搞得一塌糊涂,所以辅助必须要有法治。如果光信赖法治,徒法不足以自刑,路也会走不通。我们懂了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对于庄子”“以刑为体,以礼为翼的道理,就知道儒家道家完全是一样。
8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又对这四点加以引申: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82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不论个人的自修也好,或国家的政治也好,为什么以刑为主呢?道理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现在这里是讲如何做法,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刑法为主不能过分,过分就流于酷吏的做法。绰乎就是很轻松很自在之意,不是严刑重法。刑法重,法令太严密,就是严刑重法,这在我们文化史上,历来认为是一个错误的时代。严刑重法不是法家真正的中心。所以以礼为翼者,以文化的精神作辅翼,垂之于万世的精神。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什么叫知为时呢?就是要知道进退存亡之机,不得已,就是只好这样做,不能不这样做。不得已有两个观念,第一,用儒家来讲,孔子想救世,明知道这是救不了的时代,他还是要去做,所以尽其一生都是救世,每个宗教家都是这样,这是不得已于事也;第二,知道事情没有办法做,就恰当好处,适可而止。是两方面的应用。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至于丘也,不是指孔丘,是指象山一样堆起来,以道德为标准,以道德为规范,这个标准很高,象山丘一样。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这句话是庄子在这一段这一篇中的点题,了解了这句话就明白了怎样叫修道。如学佛之人,又要修戒,又要修慧,又要修定,又要吃素等等,每一个宗教徒好像都是忙得不得了。一般人认不清楚,认为这样忙碌这样努力才是修道,都是只看外形。真正一个修道的人,他入世处事,日理万机,外表看起来忙得不得了,但他的内心什么事都没有,很逍遥很自在,这就叫无为之道,因为他处理一切都有一个制度一个规范,都弄好了的。
824#
发表于 2007-3-31 16:09:00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易学大家也!

82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特爱红山在2007-3-31 16:09:37的发言:
       南怀瑾,易学大家也!

一壶谢特爱红山先生关注:

一壶者,江湖一术士,布衣一山人。喜玩卦衍易,曾被困八卦阵中,二十年前托人从台湾把南师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辞别讲>带回来了,研读十遍以上后,略有所得,但根性顽劣、慧根少乏,幸由怀师《圆觉经》、《金刚经》、《药师经》、《如何修证佛法》,入佛家《周易禅解》(藕益大师)、《地藏经》、《无量寿经》,从西元一九九六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在大陆出版南老怀瑾先生的其他著述,一壶不是个东西,肚里空,还不主动打开壶盖,只要壶盖开了,古圣先贤和各位老师慈悲,都是古圣先贤自动向壶里投入香茗,先师们为你准备好了往壶肚里注的甘泉水山泉水,一壶给各位有缘人倒到杯中捧上的是茶水,泡的不好,不是茶的问题,不是水的毛病,只能是一壶茶艺不精(没掌握好泡茶的各个环节细节),对不起古圣先贤的好茶和南师怀瑾先生、吴信如先生等诸老师的好水,更可能就是一壶不是纯净的紫砂土(纯矿土掺了化工料、玻璃水、沁了黑炭灰、出窑后打了皮鞋油、上了工业蜡、麂皮抛了光?),或入窑时的节气不对,或烧得火候欠了、过了、窑变了、起泡了、粘盖了!?,,,总之一句话,从一壶倒出的茶不对味儿,错在一壶,与古圣先贤无关,与我老师无碍。

另:古圣先贤早将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经典慈悲讲述,并被后世历朝历代(含近现代)的高僧大德们慈悲著述讲解彻彻底底、明明了了的,一壶确确实实没的可写、也没的可发明的了,仅仅是借《任南红山文化网》,给有缘人、特别是无闲暇时间读书、又想读些好书的有缘人,推介一些高僧大德们的论述而已。

                                       再次感谢,咱俩没事!我们一起向任南老师学鉴赏古玉。

                                                                     一壶

                                                      西元二00七年四月一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 21:01:03编辑过]
82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拈提汉史

同学们看了电视大汉天威,吃饭时,就讨论汉武帝。有位同学问我,汉武帝身边有一位非常憨直的大臣叫汲黯,这个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是道家。后世人认为,大概道家马马虎虎很圆滑,其实不是这样,在汉代很多道家人物都是非常严肃的,就是以刑为体的道理。后世认为很圆滑是错误的观念。汉武帝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他很聪明,但是有一个毛病,除了三代圣王之外,大凡历史上当帝王的,以我个人的研究,到了帝王的位置,大概那个位置有神经病的传染细菌,如果没有老庄之道、孔孟之道的内在修养,在那个位置上会昏头的。我们讲一个现代的故事,我小时候听一个前清的举人,我的老辈子讲,在推翻满清后,他到了北京故宫,看到皇帝的位置,他硬要坐上去过一过瘾,结果一坐,怪的很,头昏了。所以他认为,皇帝那个位置是有道理,很难做。我现在想,皇帝的位置不会使人昏头的,头昏的是自己。我们看历史上清明政治的帝王,都是从低层的社会过来的。那么他做了帝王以后,会非常懂事。他的儿孙继位以后,我有一个名称,好像一般的历史学家没有用过,叫职业皇帝,他们天生是要当皇帝的。他们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于外界的人和事都不清楚。这些职业皇帝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中,了不起的,选不出三个,其余都是昏头。职业皇帝都有一个怪毛病,活不长,活了三十几岁就下去了,如果活久一点,我想会很糟糕。汉武帝这人是一半一半,一半是职业皇帝,一半是来自民间。可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会受奸人的挑唆?我常常对青年朋友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要知道,历史上所谓的奸臣是非常可爱的,绝对可爱,如果我当皇帝,算不定就吃这包药,如京戏演曹操秦桧,他们的脸都是白的,肩是端的,这在京戏中是有一套学问的,是有象征意义的,脸白表示是白面书生,非常清秀非常漂亮,表示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读书人。除此之外,只有神仙出场脸是白的。所谓面白如玉。那奸臣们为什么肩端起来呢?表示用脑筋用多了,做在办公桌光想,想得头都低下去了。奸臣都是很可爱,很会讲话的,他如果要害一个人,一定要捧这个人:唉呀,某人真好呀,万岁呀,我看他好得不得了,偶尔有一点小毛病,没有关系了。皇帝前面的不会听,只会听后面一句。东一下西一下,就把人害掉了。
82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因此象汉武帝这样精明的人也中了奸人的计,因为巫虫之案,逼得太子和太子妃自杀了。汉宣帝是太子的孙子,当时出生才几个月,因为这个案子,也被抓进牢里去。历史上记载,丙臣当时为延尉监,相当于现代的监狱长,功名虽然高,但地位并不高。丙臣觉得汉宣帝很可怜,就自己掏腰包请奶妈,就这样慢慢把汉宣帝带大。古人是很相信望气这一套学问的,有人就象汉武帝报告,长安狱中有天子气。那时汉武帝年纪比较大了,儿子死了,他明白是上了当,心中很痛苦,发泄不出来,脾气非常不好,就下令把长安狱中的犯人统统杀光。皇帝下的命令谁敢抗拒,丙臣就敢。他给皇帝写了一份报告,第一个理由,犯人已经犯了罪了,有些也没有死罪,何必都杀呢?第二,狱中还有你的曾孙,如果都杀,皇曾孙也杀掉吗?汉武帝不杀了,而且还大赦天下。如果是我们的曾孙,就赶快去抱回来了,但皇帝的儿子孙子多得很,知道有这么一个曾孙,汉武帝也不在乎。因此丙臣就把汉宣帝送到汉宣帝的祖母家,托掖庭令张贺照应。张贺曾在太子手下做过事,思顾旧恩,奉养汉宣帝很周到,用私钱让汉宣帝读书。当时另有一个人见汉宣帝相貌不凡,算不定将来不当皇帝也封王。照古代的家庭制度,是要把自己的血统找回去的。封王也不得了,比现在省主席大多了,没有九千岁也有八千岁,因为皇帝是万岁嘛。他就叫许广汉烧冷龟(在厨房冰冷的时候赶快点火),把女儿嫁给汉宣帝。这是最大的股票投资。许广汉回去同太太一讲,太太不答应,但他把太太说服了,就把女儿嫁给了汉宣帝,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许皇后。汉宣帝当时才十几岁,两夫妻过日子很可怜,汉宣帝就在民间混,所以对民间的疾苦很了解,但是他很自爱,没有染上民间的坏毛病。
82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后来朝廷出了很复杂的问题,如果细讲,就成了评书了。我们简单的讲,这时是霍光当权,通过丙臣的保奏,就请汉宣帝即位。汉宣帝年纪轻轻就当了皇帝,还是战战兢兢的。他政治上很清明,头脑很清楚,因为民间的疾苦他都懂。当时他当了皇帝,皇后还没有接进宫,第一夫人还没有选,凡是有女儿的大臣,都有当国丈的希望,大家都在探听消息,都在打主意,尤其是霍光的那位泼妇太太。汉宣帝就告诉左右的人,谁把我过去逃难时掉的一把宝剑找回来,我就很感谢了。这就是中国文学上又一个有名的典故,故剑难求。汉宣帝很会讲话,他为什么这样讲呢?他干脆讲把我老婆接进宫来当皇后不行吗?读历史要懂,汉宣帝刚刚即位,权臣的力量大得很,政治圈里的环境没有搞清楚,不敢乱讲话。这就是他的高明。那时他才十九岁。我们有些人读到博士了,二十七八岁都还不懂事。有人向霍光一报告这个话,霍光一下子就明白了,于是赶快把许皇后找来了。所以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如果是我们,说不定花钱买一把宝剑送上去,那就太笨了,只好拿宝剑把你的脑袋砍掉了。但是霍光的太太不干了,当然应该是我们的女儿做皇后的,这个姓许的是一个牢头的女儿,她居然做皇后,而且我们见了她还要跪拜,那怎么行?许皇后后来被霍光的太太毒死了。汉宣帝见皇后是被毒死的,怀疑得很,但又找不出证据来,若干年后这个案子发了,汉宣帝气极了,把霍光全家都杀了。
829#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汉宣帝即位以后,丙臣也没有怎么得志。丙臣一生没有特别的成绩,也没有坏处,什么道理?天下太平,有那么精明的领袖,也不需要特别的表现了,也不需要特别的忠臣了。汉宣帝对自己是怎么长大的不清楚,想找都找不出来。汉宣帝对丙臣也很好,但是不知道自己这条命是他救回来的,谁也不敢讲,丙臣也不多说一句,这就是历史上讲的:一生不言恩,有大恩于人,他一辈子不讲,心中像没有事一样无所谓,那个修养就是道德。如果是一般人那还得了,唉呀,皇帝还是我培养出来的,总要给我一点摆拢的吗。一般人送一个蛋糕别人吃了,第二天就要讲,我昨天送他一个好好的蛋糕,花了我三百块钱,他谢都不谢。这不是讲历史故事呢,我们青年同学们都要效法丙吉的做人。
83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21:05:00 | 只看该作者
后来,丙臣当初请的几个奶妈中的一个,知道了原来吃奶的孩子是现在的皇帝,她丈夫是乡下的流氓,大概穷昏了头,就逼她到京城来,到处找人吵。慢慢地案子闹大了,就把奶妈抓到法庭审问,要她拿出证据,她就供出丙臣来。丙臣一来就骂了她一顿,你有什么功劳,我把你开除了的,真有功劳的是前面那个奶妈,可惜死掉了。丙臣这时才在法庭上讲出来。汉宣帝把奶妈叫到宫中单独一问,奶妈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全部讲了。汉宣帝也了不起,他没有声张,听了就听了。汉宣帝赏了奶妈很多钱,把她送回去了。对丙臣却不动声色,也没有说过感谢。丙臣也没有多说一句话,一如既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 13:57 , Processed in 0.0688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