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在讲下一段之前,先提一个历史的经验与理论。中国历史上光辉的时代,在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这三者在文治武功上都了不起,值得钦佩。宋、元、明都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可提的。但是在这些光辉的时代,起真正指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所谓文景时代,好用黄老,是用黄老思想来做政治的指导。那么在中国这三五千年的历史中,究竟是哪一家的思想做指导,使天下得太平,时代起光辉的呢?这个问题不是研究过去的历史,而是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要我们如何开展,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问题,青年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读《庄子》而研究古书,这个古书何必研究它呢?所谓温故而知新,我们要知道未来,这是一个思想上的启发,非常重要!我们向青年同学们提出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之处,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有两点。第一点,刚才讲的文景之治,在文化哲学史上都是讲以黄老,以道家思想作政治思想的主题,实际上不是这样,是八个字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黄老是放到口袋里用的,外面标榜的招牌是孔孟的儒家思想。这八个字就是我们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上的大秘密。那么它的重点在哪里?我们要知道一个传统,在中国过去当皇帝比现在困难呦,一辈子好坏,最后给你一个谥号做定评。如历史上的好皇帝,谥号的没有几个,如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帝,明宣帝只有几个,凡是死后谥号是宣帝”“文帝的,都了不起。当然不希望将来再有如献帝,把国家都献了给人家的,哀帝那就太悲哀了,值得哭得,殇帝,短命死了的。所以一看帝王的谥号,就知道那个时代了,这是读中国历史要懂的。
8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上一次讲道,《大宗师》提出来,得道的人内圣之学证得了,就是所谓的真人。上面描述真人修养的境界和成就,下面描述真人内圣之后,是否入世起用?换句话说,得道以后是否要修道?这个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关系。
8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这四点,我们先从个人修道方面做一个了解。以刑为体”“就是政治上的管理。后世道家讲到修道,一个人要长生,有两句术语: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就是心念一动,就要把念通通去掉;这个,不是自己吃安眠药去死,是要烦恼杂念妄想通通死光,就是杀的作用。也就是说,心中的烦恼杂念通通死光,生命的本能才会恢复,才会长生不死。去掉心中的烦恼杂念,必须要自己来治理,当每一个思想观念,烦恼杂念起来时,自己要警觉,这些都是不好的,要去掉的。这样,慢慢地心性的本体就逐步得到清明了。如何去掉自己的心念,这个中间的修法就叫,所以,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严格,就象法律上的刑杀,去恶从善,去掉恶念,专门保持善念,这就是以刑为体
814#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专门杀自己的念头,这个是消极的,所以要以礼为翼的道理,现在很难解释了,它所包括的意义很多。大家晓得中国文化有一部最根本的书籍《礼记》,《礼记》包括了三体:《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等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哲学的法典,是中华民族的大宪法,几千年来的政治措施都是以《周礼》为根据。《仪礼》是讲礼貌礼节,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秩序,生活的艺术等等。《礼记》就包含更多的内容了,可以说诸子百家,所有的思想都出自《礼记》。譬如《大学》《中庸》等,都是《礼记》中的一章,后人把他们抽出来,另外变成一本专著。普通一般人都认为,《礼记》只是谈礼节的书而已,其实礼节只是其中的一项代表。什么叫做?并不一定是要你只管叩头礼拜的那种表面行为,所以我们解释,勉强的说,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但是这个说法不一定对。古人解释礼者,理也就是道理,换句话说,它包括一切文化的原则,如果用比较流行比较漂亮的名词来讲,用新的观念来讲,就是哲学。这个哲学不是西方的那个哲学,这个哲学是借用的。那么,是讲什么呢?的真正精神是以道德为体。中国历代政治哲学最高的原则,是讲礼治而不用法治,礼治着重在于全民文化的教育,的不够,道德教育的不够,只好用法治,用法治就是以刑为体
8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这两句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光是自己管理得很严重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的精神。的精神就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勿不敬,俨若思。这六个字很难讲,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这是讲一个人的修养做到了,随时随地的没有杂念,没有恶念,没有妄念,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很自敬,不荒腔走板。他的形态是俨若思是形容词,非常自尊自重,非常严正、恭敬的管理自己。看起来他好像在想什么东西一样,但实际上没有想,因为他在的状态,这就是后人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的状态。人的心境做到了永远在定中,在清静无为的状态内,根本不需要自己管理自己,就不需要象刑法一样来管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随时清静了,所以说,光是以刑为体还不够,还必须以礼为翼,以真正的定慧精神辅助自己,然后处事之道。
816#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知为时,”“同智,智慧的成就,可以引用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讲的进退存亡之机来解释,一个人,天下大事也好,个人做事也罢,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该进一步,什么时候该退一步,随时随地知道自处之道。以德为循,随时在道德的行为上,自己知道人生的一个方向,一个路径。
817#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这四点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讲是如此。为什么这四点要反复说明?因为在几千年的帝王政治上,真正在历史上光辉的时代,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这些时代帝王的思想都是内用道家的黄老之学,尤其注重老子。实际上,老子是做招牌的,用的都是庄子,因为庄子相当于儒家的孟子,老子相当于儒家的孔子。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两代,大家都知道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在近百年中,许多著作,注意不是全体的著作,在讲到黄老之治,以老子为根本,而老子又主张无为,因此就认为这些了不起的帝王是无为之治,那他们怎么解释无为呢?当皇帝什么都不管即无为,既然什么都不管,那又管什么呢?难道只管吃饭吗?这样解释无为,真是莫名其妙。其实,汉唐内用黄老的用法,就是庄子这一段,这是他的精华所在。我们要了解,老子所讲的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
8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宝这个名词是老子先提出来的,后来佛家讲佛法僧三宝。老子讲的这三宝,是老子做人做事的三个秘诀,小至于个人,大到天下国家都一样,曰慈,儒家解释为仁爱;曰俭,它不仅是指省钱,还包括了省精神,和一件事情的简单化,简单明了就办好了一件事,这是俭的道理;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讲永远跟在人家后面吗?不是,它指万事不要突出,因势利导的意思。不因势利导永远也做不好事,譬如山洪暴发,挡是挡不住的,一定要去挡,出的问题更大。如要挽救的话,就估计山洪的力量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衰微下去,先到那衰微的下游,稍稍一引导,顺着水势一带,就引进了河川渠川。这是因势利导,中间应用起来方法当然很多。这也是后世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也是兵法上讲的以弱胜强,以寡击众。
819#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是老子无为之道中,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里面变化出来的。无为之道是对做领导人讲的,但领导人做不做事呢?国家大事,一切都付之于法治,以刑为体。法治的精神并不一定是讲法律,用现在观念讲就是一切归之于制度化,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等于说上面的领导人手指头动一动,下面就跟着正常动起来了。所以省力少,成事多。这是无为的道理。注意,我们看到字,不要完全归之于法律,这就要了解历史了,完全依赖法律,在我们历史经验上很多,结果天下大乱。如果相反的,不重法治,天下也大乱,这就是运用之妙了,很难掌握。事实上,在历史鼎盛的时代如汉唐,真正的引用就是庄子这一段,还包括了《外篇》《杂篇》所有的东西。
8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一段,在我们文化史上还有一个东西必须了解。我们都知道,中国法家的学说出自道家。法家是非常残酷的,尤其历史上记载的,法家用法治世,太严格了,就变成一个非常残酷的时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完全讲法治的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归于《酷吏》的传记中。我们看了这些非常残酷的酷吏,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道家是讲道德,将慈悲,讲清静无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偏差呢?我们知道,一个修道人,一定非常注重道德,因为注重道德,就会对人对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个严格的结果就是法治的精神。譬如佛家的戒律,本来我们学佛很解脱,头发也剃了,衣服也换了,一切都放下不要了,本来很自在,但是真出了家,反而不自在了,为什么?因为必须要守住戒律。戒律是一个道德的规范,对自己要求管理得很严格,就产生了法家的精神。所以法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它就是戒律,是对整个社会,对全民的戒律,用之太过就变成酷刑了,用之适当才好。所以法家自适最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7 07:25 , Processed in 0.0971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