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古玉.使用最先进同位素氩氩法测年代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mmx2mm采集面,次生物串状铁矿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来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
张如柏   张玉玉   常嗣和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    成都610059)
摘要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本文所报导的古玉的次生变化是指秦以前的古玉,包括齐家文化的古玉器、红山文化古玉器、三星堆古玉器。作者对其中一件完全白化了的玉立人(高38cm,重1.1kg)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此件玉立人的白化作用结果是,原先的透闪石经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最后转变为次生蛇纹石(即利蛇纹石)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了由透闪石转化成利蛇纹石是个渐变的过程。这一发现证实了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
由以上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不但发生褪色作用(白化),而且矿物成份不同了(即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学科参与文物的鉴定对提高我们文物鉴定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使我们文物鉴定工作走上正轨。
关键词:古玉鉴定,红外光谱, 电子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前言
古文献“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即是说,凡是美丽的石头均可称之为玉,这是在古人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粗浅意识,所以至今有很多玉器大多数石头,即我们称之为岩石,也有单独的玉石。
其实,从矿物学角度来讲,玉是由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独立矿物组成的天然矿物集合体(Aggregate),例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蛇纹玉石(Serpentine Jade)又称蛇纹岩,东北岫岩的岫岩玉就是蛇纹玉的一种,因为蛇纹石族的矿物有很多种,叶蛇纹石,利蛇纹石,纤维蛇纹石等等。此外,如透闪石玉(Tremolite Jade)即和田玉。兰田玉即是蛇纹石化的大理岩(Serpentinezation marble)。
古玉,按照现代考古界不成文的规定,把秦以前的玉称古玉,而把周朝以前的玉称高古玉,统称为古玉也是可以的。
本文讨论的古玉应当是秦以前的直至新石器时代或更早的古玉器。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所埋藏的水文地球化学不同。因此,古玉的次生变化(Secondary Change)千差万别,形成的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s)也不同,故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讨论古玉的次生变化,而要具体地对待,民间收藏家或考古界所谓的钙化,水银沁、珠光沁等都不是科学的名词,应当根据其次生变化形成的矿物来给予命名。例如古玉的鸡骨白,从矿物学角度来讲就是古玉的白化作用(Whitezation),而古玉的白化作用因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次生的矿物,我们根据次生矿物来决定此种古玉是真还是假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古玉出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8-9 16:44:21编辑过]

[符合XHML规范,内容含HTML代码(UBB解释文件版本:2006-5-23)]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电子立体镜采图5mm*5mm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8:00 | 只看该作者
----传世玉器计算机辅助鉴别方法问世

   20071月一项名为“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的发明专利在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上被授予金奖,其知识产权价值被香港权威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评出了730万美元的高价。,这项发明的诞生,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关注,一位国内学者甚至预言,这项发明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玉器鉴定从此走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

    这项名为“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的发明是一种传世古玉的鉴别方法,它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利用大量的传世古玉上的常见特征的显微结构图像、量化数值以及人工制伪玉表层特征的高清图像,分门别类组合而成了一套真伪古玉特征的高清数码图像数据库。在鉴定时只需根据方法规定的标准对待鉴玉器的表面特征进行数码图片采集,并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出待鉴玉器的器型、类别和表面特征等信息,即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在数据库中调取有关的真伪玉器特征图像与待鉴玉器的图像采集进行比对,并得到一个由计算机系统提供的鉴定结果。因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鉴定工作是由计算机系统辅助进行,大大的提高了玉器鉴定工作的效率。同样,因为采用这种方法的鉴定工作全部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鉴定信息可鉴定结果均可通过网络传递,有效的减少了待鉴玉器在鉴定过程中的移动和运输,避免了鉴定工作中待鉴玉器的不必要损坏,为跨地区的远程鉴定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历史文物的鉴定方法,其鉴定结果准确性是对这种方法进行优劣评判的最根本标准。这项发明之所以能保证其鉴定结果的准确,就是因为在它独有的显微图像数据库中存有涉及泌色、结晶体、变形、突起、钻孔等16大类500余种传世玉器常见表面特征的海量图文数据。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特征中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无法仿造的,在实际鉴定工作中鉴定专家有时仅凭其中的一两项特征就足以鉴别待鉴玉器的真伪。与此同时,在这个数据库中也收集了大量的当代人工制伪玉器特有的表层特征,其中部分的伪品特征都是时下最新制伪工艺的“成果”。在海量的真伪两方面信息的衬托之下,加之科学的比对方法,足以确保让真品脱颖而出,伪品原形毕露。

    如此完整、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耗费了开发者的大量心血。据这种方法的发明人周菩介绍,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收藏传世古玉,在20多年的收藏历程中收藏了大量的传世古玉珍品,也积累了大量传世古玉的真伪鉴别经验。在长时间的收藏、鉴定经历使他发现,传世古玉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历史会在他们的表面留下了许多不可抹杀的印迹。而人为制造的玉器伪品,因为制作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也会在玉石的表层留下磨洗不去的“罪证”。这些表面特征多数是不可人为伪造或掩盖的。所以周菩在收藏之余,十分注意玉器表面特征的收集。此项发明的图像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周菩在收藏之余所精心收集。为了使这些特征更好的系统化、全面化,周菩还收集了许多国家馆藏和他人收藏的传世古玉上的特征信息,在征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周菩还曾多次深入红山等遗址地区。并研究了其它领域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考古学中的埋藏学、层位学、类型学等,刑侦学中的指纹鉴定、笔迹鉴定、痕迹鉴定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科学的整理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发明成果。

        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这项发明为从事玉器研究的文博专业工作者和广大的玉器收藏爱好者的玉器鉴定工作提供了一个客观、科学的数字化辅助工具。作为一种科学的鉴定方法,它还为文物鉴定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新思想。以往我们文博工作者眼中的鉴定信息化往往存在于鉴定信息的收集阶段,即通过色谱、C14等方法采集一些待鉴文物的物理化学信息,作为鉴订的参考依据,而很少将数字化思想引入到实质鉴定阶段。在实质鉴定阶段所通依靠的往往只有鉴定专家的感观、触觉和经验了。“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打破常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实质鉴定的阶段,以计算机图形比对的方式让计算机直接参与鉴定,在鉴定工作中让电脑部分的代替人脑,在提高鉴定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在原有的人工鉴定方法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据周菩介绍他发明这种鉴别方法的初衷,就是因为在同一件文物的鉴定过程中专家的意见经常相互分歧,而专家的鉴定工作往往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在鉴定过程中缺少科学工具的支持,所以他才萌发了发明计算机辅助鉴定工具的想法。而他的这项发明也确时为传统的玉器鉴定工作提供了一种科学、方便的辅助工具,将玉器鉴定工作从此带入了数字时代。

       目前此项发明专利已于20067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专利的成果转化和具体软件工具的开发工作都正在筹划当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在从事古玉鉴定时就可以用上科学的数字化工具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沁色镜下,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热与酸为主,所以对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使晶形产生不完整。酸与原晶体间杂质产生酸化物质,与未人工做沁处比较,则更可以一目了然。
真品中有沁、有蚀的微镜表象,同人工的沁、蚀共处现象,在微镜下,是好区别的。<专家对镜下之真伪沁的解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今日传来消息美国科研机构对我国一只石斧 利用同位素的氩氩法对其测代.....测得加工者在80万年完成的....证实中国地质专家根据玉石上溢出物判断估计在10万年以上.的判断有了依据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24000倍晶格表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0#
发表于 2007-11-13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鉴定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古玉鉴别有科技,区分真假更无差。

宇宙万物有规律,神学科学共一家。

诸方学说有同道,共解神秘玉文化。

有识之士共携手,跨虎骑龙谒紫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3 07:32 , Processed in 0.0580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