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子颂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壶居士敬奉给大家-天心禅茶大红袍,您敬奉的是什么茶?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11-19 13:16:20 | 只看该作者
品茶论玉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1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1-21 11:10 编辑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台湾洞顶乌龙的故乡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林凤池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天心禅茶不但是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祖先”,也是海峡两岸血肉一家的有力见证。
    1990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天心永乐禅寺,为禅寺题写匾额之余,为天心禅茶浑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禁诗心大发,挥毫泼墨地写下“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一富含禅理茶趣的偈诗。如今,天心永乐禅寺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秉承“造福十方善信,利乐有情众生”的理念,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心禅茶居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会友,广结善缘,并注册了“天心禅茶”的商标,为推广武夷岩茶、传播禅茶文化不懈努力。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巧是“茶”字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玄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人在草木间”曾经是一幕最原始最普遍的生活场景,但在人类日渐远离自然的今天,却成了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成了难以回归的心灵故乡。茶实现了人与草木间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唯有茶和禅,才能带你远离尘嚣,告别浮华,重返疏影横斜的梦乡。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0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1-21 11:11 编辑

回复 22# 童子颂经


月满茶香——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林 青
武夷北山,天心岩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天心永乐禅寺。古诗云:“始知九曲外,又有南山南。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写的即是禅寺四周的美景。浓绿苍劲的青松,翠绿清新的篁竹环绕着幽静典雅的禅寺,远远观去,薄雾缭绕,飞檐曲栏隐现其中,顿让人觉得禅寺的庄严与凝重;置身其中,一草一木,一台一柱,无不让人感到佛门的清净与悠然。
相传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武夷山目前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华胄八名山”之一。禅寺始称山心庵,因地处方圆百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坐拥“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美景而得名。后易为天心寺,此后明成祖又敕封:天心永乐禅寺。禅寺历史悠久、风景宜人、名流辈至,从古至今享有盛名。
天心永乐禅寺闻名于世,与一位和尚、一首诗歌、两大名茶以及清帝的两回御赐有着莫大的关联。
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即是武夷山市及邻县各地广为奉祀的扣冰古佛。扣冰古佛(844~928年)法名藻光,据传其母因梦辟支古佛而孕,13岁时出家为僧。唐咸通八年(867年)落发受戒。唐咸通十一年(870年),为寻得佛法真谛,藻光不辞艰辛前往参拜闽侯雪峰义存禅师。大师曾惊叹说:“汝异日当为王侯师也!”
藻光之母所梦的辟支古佛,全称辟支迦陀佛,是印度佛教的一名菩萨。佛经说辟支佛性好寂静,无师友之教而能自悟真谛,故名独觉。因辟支佛观内外之缘而悟圣果,所以又名因缘觉。由此,被神化为辟支佛投胎转世的扣冰古佛,也同样具有“独觉”和“因缘觉”的佛性。唐乾符元年(874年),藻光和尚受辟支古佛显化指点到山心庵挂单修行。
在这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望月而豁然启悟,感叹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
这就是“天心明月”典故的由来。后人为纪念藻光的禅学境界,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寺。此时的“天心”二字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等无穷寓意。
藻光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也是武夷山唯一载入佛教典籍的由僧入佛的人士。千余年来,信徒对其的顶礼膜拜从未间断。
一首宋诗
这首宋诗即出自南宋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的手笔。朱熹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其70年生涯中,有40余年时光是在武夷山和附近的建阳等县度过的。朱熹13岁时,其父朱松病故,母子二人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等人为师。这几人皆为当时醉心学佛的道学家。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朱熹年少时曾拜大慧宗杲禅师法嗣道谦为师,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寺寄斋学禅,持续1年多,此间朱熹多次致书问禅于大慧禅师。
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朱熹回故乡江西婺源扫墓归来,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豁然省悟,作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高妙的禅学境界与天心寺得天独厚的环境。诗曰:“年来更惑青苔路,欲扣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枕石漱流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后大慧禅师也致偈朱熹:“天心一别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历史上朱熹虽鼓吹“存天理、去人欲”,但他不是禁欲主义者,他热爱大自然,美感极强烈,诗作清晰、活泼。《天心问禅》致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理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两大名茶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几乎峰峰有寺,岩岩皆茶。作为武夷山最大佛教寺院的天心永乐禅寺有着其独特的禅茶文化。据了解,被誉为武夷岩茶四大名丛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中,就有大红袍和水金龟即源自于天心永乐禅寺。
大红袍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其闻于世,传说与明朝大将胡潆有关:
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大将胡潆奉明成祖之命抵达武夷山,假以寻访张三丰为名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遍访各寺院后无果。胡潆将军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因而在天心寺留住了1个多月,回京后将天心禅茶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十分欣喜,于是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从此,茶由寺出,寺以茶荣。
从大红袍受封,我们可以遥想到古寺禅茶的香浓与至醇。如今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犹保留在禅寺旧楼内,见证了几百年来天心永乐禅寺的兴废荣辱。也难怪当年赵朴老在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撰写寺名之余,高声吟唱道:“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了,可见赵朴老对武夷岩茶的钟情。
关于水金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原属于天心寺物产。一天,大雨冲塌了峰顶茶园边岸,茶树被水冲至磊石寺附近的半岩石凹处。磊石寺方丈就势磊石蓄之,命名为水金龟。民国年间两寺为水金龟的产权归属问题打官司。经公堂判定,茶树系天然造成,非人为盗窃,判归磊石寺所有。由此,水金龟茶树的归属问题才尘埃落定。
两回御赐
在清朝年间,天心永乐禅寺还受到了清朝两位皇帝的御赐,更使得禅寺声名远播,香客云集。
第一次是在清康熙年间,禅寺方丈铁华上人以74岁高龄杖锡京师为康熙大帝说法,朝野为之震动。诚亲王躬身拜访并叩请禅宗大略,书“洞天花雨”额赐之。康熙大帝御书“佛”字赐予铁华上人,今刻在禅寺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第二次是在光绪年间,鼓山德容大和尚来禅寺主持重建,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弘扬佛法,禅寺由此鼎盛,僧众近200人。光绪帝御赐五爪龙青花画筒一个,帝师陈宝琛题写“福德因缘”匾额,作为镇寺之宝,世代珍藏。
天心永乐禅寺的建筑在明清之际曾辉煌一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大构体则斗拱飞檐、壮丽雄伟;小雕件则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只惜岁月无情,这座规模宏大、清净庄严的名刹,文革中几经尘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禅寺得以重修。经过禅寺僧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原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大和尚,台湾传孝大师、开证上人等高僧大德的鼎力加持,禅寺现已复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数座主体建筑。新建的大雄宝殿古朴、庄严、凝重,为重檐歇山式的仿宋建筑,具有闽北和武夷山的地方特色。宝殿正门前两根镂空龙柱,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殿内供奉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法像庄严、香火鼎盛。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地;寺内梵音清越,香烟缭绕。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还修筑了一片放生潭,依崖凿刻了一座弥勒佛像,佛像后即是当年的康熙御赐的“佛”字了。所谓“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名山深藏古寺,古寺深蕴禅心,这就是古今中外各界名流以及平凡百姓喜欢来到这座禅寺的原因吧!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4:19:42 | 只看该作者

武夷山禅茶文化历史悠久名不虚传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1-21 14:24 编辑


道不尽的禅茶文化,游不厌的武夷胜景,诉不尽的悠悠山水红茶情,脱离繁华世俗,在自然万物、山水密林间探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密语,追求平静心灵的更高层次,武夷山在其灵水奇山与浓厚的茶文化交融中不断升华演变,山水茶完美融合,成为武夷山别具一格的亮点。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诗和茶成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最浪漫的两个元素,在城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有茶有诗,览一片山水胜景,与喧嚣之外,聆听禅意,释然放松,这样的情节环境唯大自然造就的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能够为您呈现。

茶地携拾 天心永乐禅寺仰俯皆是禅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则集中在一个“雅”字上。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谱写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名山古寺交互辉映,高僧禅茶相得益彰。若想深入了解武夷禅茶文化,天心永乐禅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天心永乐禅寺位居武夷山景区方圆百里的中心位置,坐拥“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还是茶中之王“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和工夫茶的发源地、台湾洞顶乌龙茶的故乡。天心永乐禅寺自古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共同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而天心永乐禅寺是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的一处佛光普照、禅茶飘香的人间净土。

“始知九曲外,又有南山南。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天心永乐禅寺的一草一木,一台一柱,无不让人感到佛门的清净与悠然。

闻香思源 武夷山禅茶文化历史悠久名不虚传

隋唐以来,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天心永乐禅寺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僧人们在这里结草为庵的同时就开始广泛种植茶叶,从此,“茶佛一家”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茶禅一味”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定然没有料到,僧人种茶养生竟成为武夷茶名扬天下的发端。

说起武夷山禅茶文化,唐末、五代初始的扣冰古佛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那个盛世行将就木的时候,古佛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最先提出了“吃茶去”之说法。

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 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以净化人心。

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正是武夷山武夷茶塑造了他超脱的心境,才能在那个纷乱的时代,提出“茶禅一味” “吃茶去”千古流传的思想。

扣冰古佛的“吃茶”之道从此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海峡两岸大德高僧相聚千年名山,以茶会友,重新体会先贤的伟大思想。台湾传孝法师说,天地非常公平,上天赐给武夷山上好的大红袍茶,茶最精华的就是禅,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就是禅茶一味。

茶韵悠远 禅茶文化让人褪去喧嚣回归草木间

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巧的是,“茶”字的构字法,正是这样“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曲径通幽地,如此构字法对抽象而玄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注解。

今天,人们正日益远离自然与古朴。看似最简单平凡的“人在草木间”,成了最遥不可及的梦想家园。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武夷山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江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澈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气魄雄伟的九十九岩。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7:4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童子颂经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10:49 | 只看该作者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之焙火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是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制茶工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制艺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
    焙火指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十道工序中初焙、复焙和补火三道程序。
    对于武夷岩茶这种讲究火功的茶类来说,焙火的程度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而对焙火的理解和掌握则决定了茶人段位的高低。这跟安溪铁观音的后期拼配一样,精于拼配的茶人,总是能够提供给客人更多口味选择的茶品。而许多的岩茶茶人把焙火作为自己的独门功夫。
    岩茶旧事里说道,在武夷山,焙茶靠的就是一个“火”,岩茶工艺有:焙火、炖火、复火、足火、过火……“火”字在岩茶制作工艺中十分讲究。“火功”,指的是用“火”的技巧和功夫。如用火来固条索,用火来止发酵,用火来定香气,用火来调汤色,用火来散杂味,用火来防霉变,用火来延久存……
  焙茶师傅每天晚上要把炭火烧旺、烧透、打碎、堆成塔形,复以薄灰,做高火来走火焙(初干)。之所以称作“走”,是因为揉后的茶索进入焙笼后,要依次由高火逐走向较低火,到最末时起焙,看焙人也要不停地走动,故曰“走”;用细灰厚盖,是做低火慢炖茶。炭多炭少,做成的焙也随之大小;火急火慢,靠用加盖细灰的厚薄来调节。用一把铁制焙刀和一把木制灰刀,调动火力;靠一双手背,一双眼睛,测定温度。那时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但是师傅们积累起来的感觉,与温度计八九不离。而且优秀的焙茶师还能通过焙火,对做青师傅做出有欠缺的茶进行补救。如对水走得不透、稍有渥着的茶叶进行补火、慢炖等,清掉部分青气和杂味。
  焙有水焙、复火、补火(俗称坑火),温度高的要120℃,低的也要80多摄氏度。所以焙间如火炉,不管天气多热,焙茶师基本上整天都在焙间煎熬,其辛苦之境令人叹止。

  焙火程度不同口感不同
  武夷岩茶品质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滋味来说,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汤感觉有黏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
  以茶香来说,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为,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
  此外在焙火加工环节中,容易产生一些异杂味,如烟味、青味、水味等,基本都与焙火不当有关。如烟味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象;青味主要是焙火不足导致茶叶在保存过程中受潮;进一步的如水味(白开水的味道,通称水气),是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分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   
    岩茶焙火的几种火功类型
    焙火的程度要受到焙火的方式、火温、焙火的时间、焙笼摊茶的厚度等的影响,是个动态平衡焙火根据程度的不同对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让大家好理解,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后不是粉末状而是片状或颗粒状,茶多表现为清香,细闻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多见于只经过走水焙的毛茶或因为发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为不合格的火。
    轻火:茶多表现为花香,香气高扬,多见于白鸡冠、黄观音、奇兰等清香品种中,汤色多为淡黄色,叶底可见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适合由绿茶、花茶等茶类转向接触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现为花香和果香的复合,见于肉桂等传统高香品种,汤色多为橙黄色,叶底隐约可见“绿叶红镶边”(红边已不显),适合已经品饮过一段时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现为果香,见于大红袍、水仙等传统耐火品种,干茶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冲泡至叶面舒展开后可见叶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汤色多为深橙黄色或橙红色,适合有一定岩茶茶龄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现为焦糖香,部分茶叶已炭化(古代称为“伤茶”),常见于外山茶之肉桂、水仙等品种,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深橙红色或略带黑色,适合有汕头等特定地区的茶友。
    病火:茶多带焦味,见于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有饮用,属于焙火失败的茶品。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茶的火功均为足火型,充分展现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僧家造法独有的禅定功夫与火候的把控。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3:57:56 | 只看该作者

首届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节2007年九月十九日在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正式举行,至今已经举行了四届
禅茶一味蕴和谐——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禅茶文化
  中国民族报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共同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在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蕴藏着一处禅茶飘香的人间净土——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茶和禅为人类亲近自然提供了一条捷径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工夫茶的发源地、台湾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自古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在这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谱写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武夷山的禅茶文化不但是武夷山茶文化、中国乌龙茶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源头,而且是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修禅和喝茶作为人类体悟人生智慧、揭示自然心性的最直接途径,历来为世人所崇尚。茶和禅已经被视为人类源于自然、赖于自然的永久象征,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通道”。因而,禅茶无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流、构建和谐的人文世界最普遍的媒介,是人类“感恩自然,和谐世界”最当然的使者。
  人们一想到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思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巧是“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玄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人在草木间”曾经是一幕最原始最普遍的生活场景,但在人类日渐远离自然的今天,却成了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成了难以回归的心灵故乡。茶实现了人与草木间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
  茶和佛密切渗透,茶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早在唐宋时期,天心永乐禅寺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轨。每逢佛祖诞生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这里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后来天心永乐禅寺还设置了专职的“种茶僧”、 “制茶僧”,专司茶叶管理和制作,并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寺院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还建有“茶堂”、 “茶寮”,专门供僧人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茶不但使天心永乐禅寺实现了自养,也因其提神、解渴静心的功效,为僧侣们打坐修禅提供了必备的身心条件。随着茶和佛的密切渗透,茶渐渐成了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既充实了佛教的仪轨,又丰富了禅林生活,同时也起到了广结善缘、凝聚十方善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据《武夷山志》记载,公元900年前后,诗僧贯休3次来访武夷山,在天心永乐禅寺挂单止宿,并在那里拜会扣冰禅师,二人十分投缘,把茶当酒,说佛论禅。贯休在禅茶的岩韵中诗兴勃发,以“窗外猩猩语,炉中姹姹娇”形容煮茶的场景,以“但得相觅在,莫苦入深云”的诗句抒发了二人的茶禅之缘。
  南宋绍兴20年,朱熹在天心永乐禅寺问禅于来访的大慧禅师。大慧禅师在焚香品茗中悠然吐纳,为朱熹指点迷津,从而为创立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基础。茶可通神,天心禅茶为朱子问禅营造了亦佛亦儒的平和氛围,完成了援佛入儒的神圣使命。
  明朝的200多年间,“茶禅一味”在天心永乐禅寺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和传神的演绎,天心禅茶开始撩开神秘的面纱走进了世人的生活。明代文人徐柳在《天心禅茶疏》里这样描绘天心永乐禅寺的茶禅盛事:“……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九龙窠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天心岩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作者用浪漫手法渲染了天心永乐禅寺茶禅交融的动人场景,不露“茶”、 “禅”一字,而把“茶禅一味”的美妙演绎得淋漓尽致。
  1990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天心永乐禅寺,为禅寺题写匾额之余,为天心禅茶浑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禁诗心大发,挥毫泼墨地写下“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一富含禅理茶趣的偈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是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这首诗里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禅茶文化已经成为修身养性的和谐之道了。如今,天心永乐禅寺正积极推行历史悠久的天心禅茶——扣冰茶,让“茶禅一味”这一饱含智慧的哲理为更多的世人受用。(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7:47: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2008年11月16日开幕



 武夷山不仅是福建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以盛产岩茶闻名世界,茶文化的历史悠久,茶叶已经成了武夷山的一张名片。昨天,备受瞩目的第二届茶博会就在武夷山拉开序幕。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功夫茶的发源地,更是台湾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在本届禅茶大会,以茶禅一味的理念来引导人们了解茶与禅所共有的宁静欢乐,并以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品茗论道之间,使闽茶文化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使大红袍的品牌更加为世人所瞩目。以禅茶文化为线索,链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国学文化,通过多种形式、集中而又个性化的展示和演绎,提升了茶的品牌价值。

     2008年11月16日下午,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隆重拉开帷幕。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美国以及两岸四地的佛教界、茶学界、文化界嘉宾五百多人云集武夷山,共襄禅茶文化盛举。

本届禅茶文化节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台湾茶协会、美国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福建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以茶禅一味的理念来引导人们了解茶与禅所共有的宁静欢乐,并以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品茗论道之间,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使大红袍的品牌更加为世人所瞩目。

总策划邵长泉称,本届禅茶文化节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配套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者节目互补,资源共享,通过举办国际户外茶席设计交流展示、传灯茗心茶会、两岸四地108位高僧大红袍母树祭茶祈福大典、大红袍祖庭茶祖殿落成开光、国际禅茶论坛、海峡两岸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等系列活动,把禅茶文化节打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茶文化盛会。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4:4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1-27 14:49 编辑



第三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2009年12月6日在武夷山隆重开幕

  日前,第三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隆重开幕。
    正像学诚法师在第三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讲的那
样,武夷山不仅自然风光冠绝天下,而且历史上名儒荟萃、高僧云集、羽士毕至,儒释道三教交流融合、相得益彰,素有“三教名山”的美誉。武夷山茶更是历史悠久、茶韵悠远,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即是最好的佐证。
    第三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的隆重开幕,让儒释道三教泰斗会聚武夷
,品茶论道,堪称千载一时的盛事,此举必将为这座“三教名山”再添一则佳话
    中国佛教与茶有着不解的因缘。茶所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意、生津止渴
、消除疲劳等功效,可以资益禅修,因而历史上禅文化、茶文化相映成辉,禅宗古德甚至有“茶禅一味”的开示。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品茗;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中国茶禅文化不仅泽被华夏,且远播海外。日本禅僧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逐渐演化为富有东瀛风味、以“和敬清寂”为宗旨的日本茶道。茶禅是文化之缩影,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有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功。茶禅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应该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的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隆重开幕,儒释道三教泰斗和各界嘉宾在此以茶会友、品茶论道,正预示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也预示着中华茶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3:42:2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 2010-11-17 举行
17日,第四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260多位高僧大德与来自茶学界、文化界、企业界的嘉宾相聚大王峰下,品茶参禅、以茶会友,共同祝愿两岸和平发展、人民幸福安康。
  本届禅茶文化节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举行“传灯茗心”户外茶席展、108高僧“茶和天下”祭茶祈福大典、天心禅寺瑞应宝塔落成典礼暨舍利装藏仪式等活动。当日下午,著名学者于丹在“茶和儒释道”文化论坛上作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说茶理、论国学、品人生,引起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福建日报 杨毅涵 徐树才)

    第四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17日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举行,海峡两岸大德高僧相聚千年名山,以茶会友,共祝两岸和平发展、国泰民安。
  台湾传孝法师说,两岸人民心向和谐,两岸佛教界在此相聚,论茶论禅,不仅对两岸佛教文化、茶文化进行深入交流,更祈愿两岸和平发展长长久久。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对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的举行表示祝贺,并向武夷山天心禅寺赠送书法“正法久住”。他表示,期待佛教正法长住天心禅寺,长住武夷佛地,有利于本地区及两岸人民长久幸福。
  台湾传孝法师代表台湾佛教界向武夷山天心禅寺赠送了《大藏经》,天心禅寺则向传孝法师赠送了“禅味大红袍”。传孝法师说,天地非常公平,上天赐给武夷山上好的大红袍茶,茶最精华的就是禅,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就是禅茶一味。
  台湾传孝法师、圆正法师等还在中华茶博园为户外18茶席点亮“传灯茗心”,象征着两岸和平发展不断传承。著名学者于丹也在武夷学院为海内外嘉宾演讲“茶和儒释道”。
  此外,还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两岸三地的文化界、茶学界、企业界人士,参加了第四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2 13:42 , Processed in 0.0803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