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54
- 积分
- 36398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07-3-15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之焙火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是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制茶工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制艺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
焙火指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十道工序中初焙、复焙和补火三道程序。
对于武夷岩茶这种讲究火功的茶类来说,焙火的程度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而对焙火的理解和掌握则决定了茶人段位的高低。这跟安溪铁观音的后期拼配一样,精于拼配的茶人,总是能够提供给客人更多口味选择的茶品。而许多的岩茶茶人把焙火作为自己的独门功夫。
岩茶旧事里说道,在武夷山,焙茶靠的就是一个“火”,岩茶工艺有:焙火、炖火、复火、足火、过火……“火”字在岩茶制作工艺中十分讲究。“火功”,指的是用“火”的技巧和功夫。如用火来固条索,用火来止发酵,用火来定香气,用火来调汤色,用火来散杂味,用火来防霉变,用火来延久存……
焙茶师傅每天晚上要把炭火烧旺、烧透、打碎、堆成塔形,复以薄灰,做高火来走火焙(初干)。之所以称作“走”,是因为揉后的茶索进入焙笼后,要依次由高火逐走向较低火,到最末时起焙,看焙人也要不停地走动,故曰“走”;用细灰厚盖,是做低火慢炖茶。炭多炭少,做成的焙也随之大小;火急火慢,靠用加盖细灰的厚薄来调节。用一把铁制焙刀和一把木制灰刀,调动火力;靠一双手背,一双眼睛,测定温度。那时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但是师傅们积累起来的感觉,与温度计八九不离。而且优秀的焙茶师还能通过焙火,对做青师傅做出有欠缺的茶进行补救。如对水走得不透、稍有渥着的茶叶进行补火、慢炖等,清掉部分青气和杂味。
焙有水焙、复火、补火(俗称坑火),温度高的要120℃,低的也要80多摄氏度。所以焙间如火炉,不管天气多热,焙茶师基本上整天都在焙间煎熬,其辛苦之境令人叹止。
焙火程度不同口感不同
武夷岩茶品质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滋味来说,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汤感觉有黏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
以茶香来说,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为,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
此外在焙火加工环节中,容易产生一些异杂味,如烟味、青味、水味等,基本都与焙火不当有关。如烟味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象;青味主要是焙火不足导致茶叶在保存过程中受潮;进一步的如水味(白开水的味道,通称水气),是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分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
岩茶焙火的几种火功类型
焙火的程度要受到焙火的方式、火温、焙火的时间、焙笼摊茶的厚度等的影响,是个动态平衡焙火根据程度的不同对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让大家好理解,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后不是粉末状而是片状或颗粒状,茶多表现为清香,细闻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多见于只经过走水焙的毛茶或因为发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为不合格的火。
轻火:茶多表现为花香,香气高扬,多见于白鸡冠、黄观音、奇兰等清香品种中,汤色多为淡黄色,叶底可见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适合由绿茶、花茶等茶类转向接触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现为花香和果香的复合,见于肉桂等传统高香品种,汤色多为橙黄色,叶底隐约可见“绿叶红镶边”(红边已不显),适合已经品饮过一段时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现为果香,见于大红袍、水仙等传统耐火品种,干茶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冲泡至叶面舒展开后可见叶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汤色多为深橙黄色或橙红色,适合有一定岩茶茶龄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现为焦糖香,部分茶叶已炭化(古代称为“伤茶”),常见于外山茶之肉桂、水仙等品种,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深橙红色或略带黑色,适合有汕头等特定地区的茶友。
病火:茶多带焦味,见于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有饮用,属于焙火失败的茶品。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茶的火功均为足火型,充分展现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僧家造法独有的禅定功夫与火候的把控。 |
|